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腎虛」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腎虛是中醫學的一個病症,指腎臟精氣不足所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腎虛的病因多為先天不足、後天失養,主要表現為腰膝酸軟、疲倦乏力、耳鳴耳聾、視物模糊、頭暈目眩、失眠多夢、健忘、遺精早泄、小便頻數、尿不盡、夜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

腎虛的治療以補腎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選擇不同的補腎中藥,常用的中藥有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補腎丸等。此外,飲食調理和生活方式的改善也有助於緩解腎虛的症狀。

腎虛的飲食調理應以滋補腎陰、補益肝腎為主,可多吃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木耳等;動物性食物以海鮮類為佳,如海參、鮑魚、牡蠣等;蔬菜類可選擇山藥、枸杞、玉米須等;水果類可選擇葡萄、桑葚、荔枝等。

腎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1. 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的睡眠。
  2.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3. 戒菸戒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波動。
  5. 定期到醫院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治療腎虛。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腎著湯

  • 1.《類證治裁》:「沈氏云:濕在上,宜防風,風能燥濕也;濕在中,宜蒼朮,土乾燥濕也;濕在下,宜利溺,開溝利濕也。濕在周身,宜烏藥、羌活。濕在兩臂,宜桑條、威靈仙。濕在兩股,宜牛膝、防風、萆薢。分部位治之。其傷濕由腎虛者,腰冷如坐水中,腎著湯。由脾虛者,腹滿吐酸,苓薑朮桂湯。
  • 2.《類證治裁》:「〔腎虛〕,腎著湯,炮姜,茯苓,白朮,甘草,如溺赤便溏,加蒼朮、陳皮、丁香。
  • 3.《仁齋直指方論》:「腎著湯,治腎虛受濕,小便自利,腰冷而痛重。
  • 4.《醫方集宜》:「治腎虛腰重如坐水中
  • 5.《是齋百一選方》:「又方,苦腰間常冷,仍重若腰五千錢,如坐水中,形狀如水,不渴。此由腎虛,內有積水,復為風冷所乘,久而不已,令人水病,謂之腎著,宜服腎著湯。
▼ 展開更多

十全大補湯

  • 1.《本草思辨錄》:「證治準繩發熱門,腎虛火不歸經,用十全大補湯吞八味丸一段,王氏謂水中之火不可以水折,故巴蜀有火井焉,得水則熾,得火則熄。桂附固治相火之正藥也,以桂附為正藥而譬之巴蜀火井,則其於水中之火之治法,猶未深知。豈忘乎十全大補之有歸地,八味之有萸地乎。
  • 2.《醫方集解》:「(附:二丹丸:丹參,熟地,天冬(兩半),麥冬,茯神,甘草(一兩),丹砂,人參,菖蒲,遠志(五錢。蜜丸)。安神養血,清熱息風,服之得睡。有風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竅者,有風寒壅滯者,致舌本木強;又有氣虛、血虛、腎虛,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補湯加菖蒲、遠志)。
  • 3.《成方切用》:「審其屬虛,用此湯調下二丹丸,庶足開痰通竅。二丹丸,見祛風門。有風中心脾者,有痰塞心竅者,有風寒壅滯者,致舌本木強。又有氣虛血虛腎虛,及老人暴不能言者,宜十全大補湯加菖蒲遠志。)
  • 4.《保嬰撮要》:「盜汗者,睡則汗出,寤則汗收也。自汗屬陽虛,盜汗屬陰虛。蓋陽為衛氣,陰為榮血,血之所主心也,所藏肝也。熱搏於心,故液不能內斂,而外泄於皮膚。人臥則靜而為陰,覺則動而為陽,故曰自汗屬陽,盜汗屬陰也,多因心腎不交,水火不能既濟。腎虛則閉藏之令失守,故有是症宜用六味丸、十全大補湯。
  • 5.《外科樞要》:「欲嘔少食,脾胃虛也,人參理中湯。腹痛泄瀉,脾胃虛寒也,附子理中湯。小腹痞,足脛腫,脾腎虛也,十全大補湯,加山茱萸、山藥、肉桂。泄瀉足冷,脾腎虛寒也,前藥加桂、附。熱渴淋秘,腎虛陰火也,加減八味丸。喘嗽淋秘,肺腎虛火也,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
▼ 展開更多

大建中湯

  • 1.《世醫得效方》:「生氣補血。心腎虛損之人服此,勝大建中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方集解》:「治傷寒少陰證,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少陰證,脈微細,但欲寐是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餘邪未盡入里而表熱,此證謂之表裡相傳,非兩感也)。
  • 2.《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少陰病,脈微細但欲寐是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餘邪未盡入里而表熱,此證謂之表裡傳,非兩感也。)
  • 3.《馮氏錦囊秘錄》:「仲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凡腎虛者多有之,加齒痛搖動,肢體倦怠,飲食少思者,脾腎虧損之症,安腎丸補中益氣並服。如喜寒惡熱者,胃血傷也,消胃湯。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補中益氣湯。
  • 4.《馮氏錦囊秘錄》:「按:此少陰經藥也。蓋欲寐,脈微細,少陰症也。太陽膀胱與少陰腎相為表裡,腎虛,故太陽之邪直入而脈沉,但餘邪未盡入里,故表熱也。此症謂之表裡傳,非兩感也。

四物湯

  • 1.《証治準繩‧幼科》:「【失音】痘後失音有二。咽痛不能言者,此毒氣結於咽喉之間,痰壅作痛,而不能言,天花散主之(痘失音)。心熱不能言者,心中邪熱未徹,腎虛不能上接於陽,雖有聲而不能言,四物湯去川芎,加麥門冬、白茯苓、主之。
  • 2.《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3.《邯鄲遺稿》:「產後腰痛而下注兩腹,痛如錐刺入骨者,敗血未盡而停住經絡也,腎虛者,以四物湯加黃柏,或五個散治之;蓋此藥能除敗血、去風濕也;如淨後作痛者,以四物湯治之則愈矣。
  • 4.《醫學入門》:「含漿稠膿色厚,焮痛便秘者,為濕熱,五香連翹湯、升麻和氣飲,或竹葉石膏湯合四物湯;含漿膿清色淡,不痛便利者,為腎虛火,八味逍遙散,或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四生散、腎氣丸。
  • 5.《一見能醫》:「若淫欲耗其真元,面頰黧黑者,是為腎虛,四物湯加枸杞、蓯蓉、知母、黃柏、菖蒲、柴胡。若兼頭痛,耳內發癢者,是為風聾,九味羌活湯加柴胡、菖蒲。若四肢懶倦,眩暈少食者,是為勞聾,補中益氣湯加遠志、菖蒲。
▼ 展開更多

理中湯

  • 1.《竹林女科證治》:「經來之時,五更泄瀉,如乳兒尿。此乃腎虛,不必治脾,宜服理中湯七劑。
  • 2.《婦人規》:「若脾腎虛寒,兼嘔兼溏泄而畏寒者,理陰煎、五君子煎、理中湯。
  • 3.《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理中湯劫胃水,能止上下失血。王損庵法立見,非是杜撰,不效之所以然,以腎虛惡燥耳(以酸味固納,兼以酸甘化陰)。
  • 4.《治痢捷要新書》:「醫貫曰:似痢非痢,為腎虛最危之候,宜服桂附地黃加故紙豆蔻阿膠及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慎勿以痢藥治之。按真痢似痢之分,脈既不同,症亦可辨。真痢有裡急後重,似痢無裡急後重。真痢之裡急後重,則並迫無度,似痢或有裡急後重,不過拘急難解耳。真痢受暑熱濕三氣,每發於夏秋之間。
  • 5.《一見能醫》:「經曰:裡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必莖中痛,其症紅白相雜,裡急後重,悉以痢疾,必小便短澀痛,或不通而痛,或欲小便而大便先脫,或欲大便而小便自遺,兩便牽引而痛,腎虛之危症,急以八味地黃加補骨脂、肉豆蔻、阿膠,兼理中湯加升麻、桂、附,相繼間服,庶可挽回。世以痢藥致斃者,不可枚舉。

逍遙散

  • 1.《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2.《醫學入門》:「含漿稠膿色厚,焮痛便秘者,為濕熱,五香連翹湯、升麻和氣飲,或竹葉石膏湯合四物湯;含漿膿清色淡,不痛便利者,為腎虛火,八味逍遙散,或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四生散、腎氣丸。

歸脾湯

  • 1.《婦人規》:「凡婦人交接即出血者,多由陰氣薄弱,腎元不固,或陰分有火而然。若脾虛氣陷,不能攝血者,宜補中益氣湯,或補陰益氣煎;若脾腎虛弱,陰氣不固者,宜壽脾煎、歸脾湯;若肝腎陰虛不守者,宜固陰煎;若陰火動血者,宜保陰煎。
  • 2.《女科精要》:「若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面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陰虛有火,宜八味丸中加五味子、菟絲子、車前、黃柏。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水枯。蓋言崩久氣血虛脫,雖有寒熱之分,俱是氣血流淫為病,總歸屬於虛處也。
  • 3.《馮氏錦囊秘錄》:「若如雞子清者,脾腎虛極也,面色必不華,足脛必浮,腰腿必酸,宜五味子、八味丸,間用開脾養心之劑,如歸脾湯之類。陰虛有火,宜八味丸中加五味子、菟絲子、車前、黃柏。叔和云:崩中日久為白帶,漏下多時骨水枯。蓋言崩久氣血虛脫,雖有寒熱之分,俱是氣血流淫為病,總歸屬於虛處也。
  • 4.《何氏虛勞心傳》:「腎者,水藏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遠行勞倦,骨必受傷,逢大熱者,或逢天令之熱,或陰不足而內熱,火旺水虧,故骨枯髓虛,而必腎虛諸症見矣。此平時色欲過度,以致不能勞役而然,急當壯水滋陰為主,亦非本方之所宜也。
  • 5.《景岳全書》:「凡婦人交接即出血者,多由陰氣薄弱,腎元不固,或陰分有火而然。若脾虛氣陷不能攝血者,宜補中益氣湯,或補陰益氣煎。若脾腎虛弱陰氣不固者,宜壽脾煎、歸脾湯。若肝腎陰虛不守者,宜固陰煎。若陰火動血者,宜保陰煎。
▼ 展開更多

八味地黃丸

  • 1.《外科樞要》:「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敗,用八味地黃丸。若誤用攻伐,復損胃氣,絕其化源,治亦難矣。
  • 2.《景岳全書》:「若虛在脾肺者,宜四君子湯、歸脾湯之類主之。若脾虛兼寒者,宜理中湯、溫胃飲、五君子煎。若脾虛兼痰者,宜六君子煎。若腎虛兼痰者,宜金水六君煎。若虛在肝腎者,宜六味地黃湯。若腎虛兼寒者,宜理陰煎,或八味地黃丸,甚者加減《金匱》腎氣湯主之。若以虛證而妄行消伐,則百不活一矣。
  • 3.《景岳全書》:「若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敗,用八味地黃丸。若誤用攻伐,復損胃氣,絕其化源,治亦難矣。
  • 4.《吳氏醫方彙編》:「若膿水淋漓,體倦食少,內熱口乾者,屬脾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酒芍。若怒動肝火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山梔、黃芩。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用八味地黃丸。
  • 5.《羅氏會約醫鏡》:「凡脾腎不足,多有積聚。蓋脾虛則中焦不運,腎虛則下焦不化。無論有形無形,但以正氣為主,則邪自除。如虛在脾胃者,宜歸脾湯(方載痰飲。)之類。腎虛者,宜八味地黃丸。若肝腎虛寒,用: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賀(四十八歲),腎水脂液,變化痰飲,每遇寒冷,勞動身心,喘嗽吐涎即至,相沿既久,腎愈怯,裡氣散漫不收,此皆下元無根也(此之腎虛乃腎陽衰而真氣無根也。)

五苓散

  • 1.《醫碥》:「頻數無度,似淋而莖中不痛,故另分一篇。(數而少且澀,則似淋,以不痛故異。多且不澀,又似不禁,然可忍為異。)證由腎虛有火,火動欲出,水不得藏,(腎虛六味丸,有火五苓散。)數而少者,茯苓琥珀湯利之,免致澀痛成淋。數而多者,薯蕷、蓮肉、益智仁之屬收之。
  • 2.《外科證治全書》:「陰囊腫大如斗,陰莖縮內,小便不快,此腎虛受邪,五苓散加蔥白、茴香鹽主之。外取生蔓菁根(即諸葛菜根)搗敷,奇效。

炙甘草湯

  • 1.《醫學實在易》:「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

白虎湯

  • 1.《石室秘錄》:「_論痿症_,論腎虛如白虎湯症,論汗出如雨不止,論直中陰經,論治陽明之火
  • 2.《未刻本葉氏醫案》:「此腎虛腿痛。法宜溫補。

真武湯

  • 1.《醫學摘粹》:「其表在經絡者,宜散之於汗孔。其里在膀胱者,宜泄之於水道。其高在上脘者,宜湧吐其敗濁。其低在下脘者,宜推蕩其陳宿。酌其溫涼寒熱,四路滌清,則治黃疸無餘蘊矣。如陰黃屬脾虛不運者,以小建中湯主之。如陰黃屬腎虛不化者,以真武湯主之。如陽黃屬谷疸腹滿尿澀者,以甘草茵陳湯主之。
  • 2.《醫學摘粹》:「(證附,方見傷寒),腎虛不化屬陰黃,治法宜投真武湯,加用茵陳尤入妙,爭傳利水是良方。
  • 3.《醫學實在易》:「虛證非脾虛不能轉運即腎虛不能吸納,脾虛以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主之;腎虛宜真武湯,黑錫丹主之;亦有氣短為微飲,宜從小便主之。出氣短者,宜苓桂甘術湯;入氣短者,宜腎氣丸。此證不盡屬於熱,緣《內經》有「諸逆上衝,皆屬於火」句,故屬於熱證。
  • 4.《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韓(新開湖,四十五歲),臭氣入喉(吸字解勿作香臭,斯乃腎不納氣之病),嗆咳失血,緣腎脈上循咽喉舌下,是腎虛氣逆也。風藥治表,清寒降氣,無識者,皆然。病人說病來必先寒冷,陰中陽虛不收攝(孟於謂鼻之於臭也。)
  • 5.《未刻本葉氏醫案》:「目澀耳鳴精濁。皆屬肝腎虛。
▼ 展開更多

酸棗仁湯

  • 1.《醫學課兒策》:「若先天腎虛者八味腎氣:虛煩不眠酸棗仁湯;乾血者䗪蟲丸。惟薯蕷丸專治表邪不解、誤用涼藥傷犯肺胃、自上而下之虛勞。」秦元宮曰:「仲景用建中復脈以扶胃而建立中氣,以胃為氣血生化之原。

當歸建中湯

  • 1.《扁鵲心書》:「一婦人產後虛汗不止,乃脾腎虛也,服金液丹、全真丹、當歸建中湯而愈。凡童男女秉氣虛、多汗者,亦同此治。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曹(三十一歲),腎虛(筆力清老)水液變痰,下部潰瘍成漏,血後嗽嗆不止,精血內奪,龍雷閃爍,陰損及陽,症非渺小,庸醫見痰血及嗽,輒投涼劑,不知腎藏生氣宜溫,若胃倒便瀉,坐視凶危矣。(腎臟生氣春升溫暖之氣也,溫則生,寒則生機絕矣。)

三黃瀉心湯

  • 1.《丹溪手鏡》:「汗後復熱而脈躁疾,狂言不能食,名曰陰陽交死,乃腎虛感邪,則陰邪與真陽交合,伏入於心包絡之間,先用三黃瀉心湯加參附三服,和其心包。病若靜,次用知母麻黃湯三服,開泄心包之邪,又次用竹葉石膏湯,復其津液。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 1.《藤氏醫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金匱),補腎虛。

四逆湯

  • 1.《傷寒治例》:「_溫_,挾太陽脈證,便不可溫。脈微,自利清穀,此為寒。少陰必瀉,腎虛也,可溫,理中、白通、諸四逆湯主之。鴨溏者,寒也。脅寒而利,臍下必寒,四逆湯輩。少陰吐利。手足必冷,煩躁欲死,吳茱萸湯主之。

二陳湯

  • 1.《一見能醫》:「不足主以二冬二母,火加款冬、元參、黃芩;痰加瓜蔞、桑皮、蘇子;郁加苦梗、紫菀、枇杷葉;勞嗽加參、耆、芍藥;見血加阿膠、紫菀;滋陰加丹皮、黃柏。脾泄者,以異功散加石斛、五味、百合、薏仁。腎虛以六味湯加麥冬、五味、枇杷葉;肺脹者加白果、麻黃、杏仁。
  • 2.《目經大成》:「但肌色如故,脈滑不勻為異。是故痰以濕生,半夏之辛熱能燥濕,茯苓之甘淡能滲濕,濕去痰乃消。痰從氣結,橘皮之辛溫以利氣,甘草之甘平以和氣,氣治疾徐瘥。加生薑、黃連,曰加味二陳。治嘈雜不快,瞼赤勝爛而癢。加當歸、地黃、曰金水六君。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

白通湯

  • 1.《醫寄伏陰論》:「汪琥曰:腎虛無火,不能主水,故下利,用白通湯者,溫里以散寒也。
  • 2.《傷寒六書》:「少陰下利,不渴,腎虛,飲水自救,脈微者,白通湯;厥逆無脈者,白通加豬膽汁湯、四逆湯。少陰下利,渴而嘔,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少陰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豬膚湯。

七寶美髯丹

  • 1.《不居集》:「_七寶美髯丹_,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 2.《大方脈》:「_七寶美髯丹_,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
  • 3.《馮氏錦囊秘錄》:「治氣血不足,嬴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大造丸

  • 1.《蒼生司命》:「然痿證有氣虛、血虛、脾虛、腎虛、濕熱、濕痰之不一。氣虛四君子、補中益氣;血虛四物加人乳、蒼朮、黃柏;腎虛知、柏、牛膝、杜仲、熟地、大造丸、虎潛丸;脾虛四君子、六君子、參苓白朮散、啟脾丸;濕熱加減健步丸、清燥湯入牛膝、芩、芍;濕痰二陳加二朮、片芩、南星、竹瀝、酒柏。
  • 2.《古方彙精》:「(治腎虛腰疼。羸瘦。恇怯諸症。)

滋腎明目湯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滋腎明目湯_,專治勞神、腎虛、血少、眼痛用。
  • 2.《方劑辭典》:「滋腎明目湯,治勞神腎虛。血少眼痛。(回春)

清心蓮子飲

  • 1.《傷寒直指》:「小便利,而少腹硬者,非血即屎也,當通利之。發黃而小便利,則為可治。若腹滿而小便利,則為欲解。濕熱而小便利,則不能發黃。譫語至循衣摸床,而小便利,為可治。是小便之當察也,審矣。小便數者,本太陽陽明,治各有條。若腎虛有熱者,清心蓮子飲、生脈散,加知、柏、麥冬、蓮子類。
  • 2.《方症會要》:「治心熱腎虛見消門
  • 3.《雜病源流犀燭》:「_清心蓮子飲_,〔腎虛寒〕黃耆,麥冬,甘草,車前子,地骨皮,蓮肉,茯苓,人參,黃芩,遠志,菖蒲
  • 4.《蒼生司命》:「_清心蓮子飲_(見三消),治心熱腎虛。
  • 5.《蒼生司命》:「_清心蓮子飲_(見三消),治心熱腎虛。

斑龍丸

  • 1.《景岳全書》:「立齋曰: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補中益氣湯

  • 1.《靈驗良方彙編》:「脾胃虛,宜「六君子」。鬱火所傷,宜歸脾湯。怒火傷肝,宜「四物」合小柴胡湯。肺虛者,補脾胃,宜「六君子」。腎虛者,補脾肺,宜補中益氣湯。
  • 2.《吳氏醫方彙編》:「若膿水淋漓,體倦食少,內熱口乾者,屬脾虛,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酒芍。若怒動肝火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加川芎、山梔、黃芩。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用八味地黃丸。
  • 3.《景岳全書》:「若內熱口乾,肢體倦怠,或痰涎上升,或口舌生瘡,屬脾腎虛熱,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若患處黑黯,肢體畏寒,飲食少思,屬脾腎虛敗,用八味地黃丸。若誤用攻伐,復損胃氣,絕其化源,治亦難矣。
  • 4.《赤水玄珠》:「薛氏曰: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虛寒加肉豆蔻、補骨脂,或四神丸,若脾腎虛寒,兼八味丸,仍佐前二方。
  • 5.《濟世全書》:「夫脫肛者,肛門翻出也。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肛者,大腸之門,肺實熱則秘結,肺虛寒則脫出。腎主大便,故肺腎虛者多此症。肺虛者用補中益氣湯,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若大腸濕熱用:
▼ 展開更多

獨活寄生湯

  • 1.《保命歌括》:「_獨活寄生湯_,治腎虛,臥冷濕當風所得。此足少陰、厥陰二經腰痛藥也。寄生難得真者,獨活多用土當歸代之,故辨疑改用羌活續斷湯,用之多驗也,(方見濕門。)此治風濕腰痛。
  • 2.《濟陽綱目》:「_獨活寄生湯_,治因腎虛,坐臥冷濕,當風所得,以致腰膝攣拳掣痛,不可屈伸。
  • 3.《醫宗必讀》:「_獨活寄生湯_,治腎虛受風受濕,腰腿拘急,筋骨攣痛,行步艱難。
  • 4.《雜病源流犀燭》:「_獨活寄生湯_,〔肝腎虛〕,獨活,白芍,當歸,桑寄生(各七分),熟地,川芎,人參,茯苓,牛膝,杜仲,秦艽,細辛,防風,肉桂(各五分),甘草(三分),姜(三片)
  • 5.《醫宗必讀》:「_獨活寄生湯_,治腎虛臥濕,腰背拘急,筋攣骨痛,腳膝冷痹,緩弱偏枯,腫重艱步。
▼ 展開更多

濟生腎氣丸

  • 1.《蒼生司命》:「_加減濟生腎氣丸_,治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膨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乃補命門相火,以生脾土之劑也。
  • 2.《客塵醫話》:「產後水腫,肢體俱浮,皮膚光澤,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宜實脾飲、香砂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因證擇用,斷不可用破滯行水之藥。丹溪治產後誤服消導藥,以致水腫方。

還少丹

  • 1.《赤水玄珠》:「薛氏曰: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虛寒加肉豆蔻、補骨脂,或四神丸,若脾腎虛寒,兼八味丸,仍佐前二方。
  • 2.《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虛寒加肉豆蔻、樸骨脂或四神丸。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兼四神丸,仍佐以前二方。
  • 3.《資生集》:「薛立齋曰:產後遺尿,腎氣不固也,五味子丸主之。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湯為主。虛寒加肉果、補骨或四神丸。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四神丸佐之。
  • 4.《女科證治準繩》:「_〔薛〕_,產後遺屎,若脾腎虛弱,用還少丹,仍以補中益氣湯為主。虛寒加肉豆蔻、補骨脂,或四神丸。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兼四神丸,仍佐以前二方。
  • 5.《馮氏錦囊秘錄》:「產後遺尿者,腎氣不固也,五味子丸主之。若脾腎虛弱,以補中湯送還少丹。若脾腎虛寒,用八味丸、四神丸佐之。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資生集》:「若瀉在五更,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服白朮散;如不應,或復作,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為善。
  • 2.《古今名醫彙粹》:「若泄瀉色黃,乃脾土之真色,用六君加木香、薑、桂。若瀉在五更,清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用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作,或飲食少思,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為善。
  • 3.《赤水玄珠》:「若泄瀉色黃,乃脾土之真色,用六君加木香、肉果。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中焦虛寒,用六君加木香、薑、桂。若瀉在五更侵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服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發,或飲食少思,急用八味丸,補右腎以培脾土為善。
  • 4.《古今名醫匯粹》:「若泄瀉色黃,乃脾土之真色,用六君加木香、薑、桂。若瀉在五更,清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用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作,或飲食少思,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為善。
  • 5.《女科經綸》:「若泄瀉色黃,乃脾土真色,六君子加木香、肉果。若作嘔不食,腹痛惡寒,乃脾土虛寒,六君子加木香、薑、桂。若瀉在五更侵晨,飲食少思,乃脾腎虛弱,五更服四神丸,日間服白朮散。如不應,或愈而復作,或飲食少思,急用八味丸,補命門火,以生脾土為善。
▼ 展開更多

金鎖固精丸

  • 1.《醫學芻言》:「夢而遺者,相火熾也,陳修園以封髓丹治之,即砂仁、黃柏、甘草;程鍾齡(程鍾齡:程國彭,字鍾齡,清代醫家。)以清心丸治之,即生地、丹參。無夢而遺者,心腎虛也,金鎖固精丸。

消風散

  • 1.《証治準繩‧雜病》:「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主之。其屬風熱者,獨活散;不愈,茵陳散。風寒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病證多端,當臨證制宜。牙痛有風毒、熱壅、齲蛀、腎虛,未辨何證,俱用消風散揩抹,諸證皆宜。香附炒黑三分,炒鹽一分,研勻,揩用如常。

暖肝煎

  • 1.《景岳全書》:「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 2.《婦人規》:「肝腎虛寒者,宜大營煎、暖肝煎、理陰煎,或《良方》交加散亦可。脾腎虛寒,大便泄瀉或不實者,宜胃關煎、理陰煎。病久脾腎氣滯而小腹痛脹者,宜八味地黃丸。肝火不清,血熱而滯者,宜加味逍遙散。以上諸證,凡虛中帶滯者,不妨於前藥中各加行氣導滯之品,此在用者之圓活也。
  • 3.《婦人規》:「肝腎虛寒者,宜暖肝煎、鎮陰煎、大營煎。脾胃虛寒者,宜理中湯、理陰煎、壽脾煎之類主之。

六君子湯

  • 1.《錢氏小兒直訣》:「薛按:前症若肝木實熱生風而自病。肺金實熱而剋木者,宜用前二藥,以瀉其邪氣之實。若肝經風熱而木直等症者,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腎虛而咬牙諸症者,用六君子湯以健脾土。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苟不審其症之虛實,而妄用前藥,則虛虛之禍不能免矣。
  • 2.《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愚按:前症若察其外症,若唇青指冷,睡而露睛,口鼻氣寒,瀉色青白,脾腎虛寒也,用前藥六君子湯,加補骨脂、肉豆蔻。若頰赤體熱,睡不露睛,口鼻氣熱,瀉色黃赤,脾土實熱也,用瀉黃散。○一小兒,腹脹渴瀉,氣促體倦,先君以為表裡俱虛,用六君子湯加歸耆,送四神丸。
  • 3.《醫學實在易》:「虛證非脾虛不能轉運即腎虛不能吸納,脾虛以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主之;腎虛宜真武湯,黑錫丹主之;亦有氣短為微飲,宜從小便主之。出氣短者,宜苓桂甘術湯;入氣短者,宜腎氣丸。此證不盡屬於熱,緣《內經》有「諸逆上衝,皆屬於火」句,故屬於熱證。
  • 4.《証治準繩‧幼科》:「凡肝經之證,若肝木實熱生風而自病,或肺金實熱而剋木者,宜用清肝降火之劑,以瀉其邪氣。若肝經風熱而目直等證,用柴胡梔子散以清肝火,加味四物湯以養肝血。若腎虛而咬牙諸證,用六君子湯以健脾土,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則愈。一小兒脾氣虛弱,飲食停滯,發熱作渴,服瀉黃散不時下痢。
  • 5.《保嬰撮要》:「一小兒滯頤,面色白或黧,腹痛,手足時冷,脈微細,此肺腎虛寒也,宜先培其脾土,用溫胃散,二服腹痛頓止,又六君子湯,諸症並愈。後停食挾驚,吐瀉發搐,滯頤腹痛復作,用六君加柴胡、鉤藤鉤,四劑而痊。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薛案辨疏》:「一老婦,食後因怒患痢,裡急後重,屬脾氣下陷,與大劑六君加附子、肉蔻、煨木香各一錢,吳茱五分,骨脂、五味各一錢五分,二劑諸症悉退。惟小腹脹悶,此肝經氣滯於脾也。與調中益氣加附子、木香五分,四劑而愈。後口內覺咸,此腎虛水泛,與六味地黃丸二劑頓愈。
  • 2.《証治準繩‧瘍醫》:「腎虛而痛,六味地黃丸。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者,加減八味丸。此皆止痛之法也。
  • 3.《証治準繩‧瘍醫》:「若不能成膿,或膿成不潰者,八珍散補之。若膿已成者,急針之。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加參、術,氣虛者,四君加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並十全大補湯。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
  • 4.《証治準繩‧瘍醫》:「若大腸血虛火熾者,用四物湯送潤腸丸;或以豬膽汁導之。若腎虛火燥者,用六味地黃丸。腸胃氣虛,用補中益氣湯。
  • 5.《証治準繩‧雜病》:「按人多有挫閃,及久坐失枕,而致項強不可轉移者,皆由腎虛不能生肝,肝虛無以養筋,故機關不利,宜六味地黃丸常服。《內經》刺灸項頸痛有二:其一取足手太陽,治項後痛。經云:足太陽之脈,是動則病項如拔,視虛、盛、寒、熱、陷下取之。又云:項痛不可俯仰,刺足太陽。
▼ 展開更多

蘇子降氣湯

  • 1.《玉機微義》:「升發大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
  • 2.《金匱鉤玄》:「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

導赤散

  • 1.《玉機微義》:「錢氏曰:面上證,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頦為腎,赤者熱也,隨證治之;目內證,赤者心熱,導赤散主之,淡紅者心虛熱,生犀散主之,青者肝熱,瀉青丸主之,淺淡者補之,黃者脾熱,瀉黃散主之,無精光者腎虛,地黃丸主之。潔古曰:青是腹痛,桂芍藥。

當歸補血湯

  • 1.《醫學實在易》:「虛證非脾虛不能轉運即腎虛不能吸納,脾虛以六君子湯加乾薑、細辛、五味子主之;腎虛宜真武湯,黑錫丹主之;亦有氣短為微飲,宜從小便主之。出氣短者,宜苓桂甘術湯;入氣短者,宜腎氣丸。此證不盡屬於熱,緣《內經》有「諸逆上衝,皆屬於火」句,故屬於熱證。

香砂六君子湯

  • 1.《客塵醫話》:「產後水腫,肢體俱浮,皮膚光澤,乃脾虛不能制水,腎虛不能行水,宜實脾飲、香砂六君子湯、金匱腎氣丸、濟生腎氣丸,因證擇用,斷不可用破滯行水之藥。丹溪治產後誤服消導藥,以致水腫方。

九味羌活湯

  • 1.《傷寒括要》:「可進人參。足冷脈沉。因腎虛房勞復感寒邪。則當溫經散寒。此方即在禁例矣。雖當熱令。而其人無血虛煩熱者。芩地亦不敢肆用也。

涼血地黃湯

  • 1.《邯鄲遺稿》:「腎虛不能鎮守相火,如暴崩、下血不止腹不痛者,宜服涼血地黃湯,或八物湯內加芩、連。

加味逍遙散

  • 1.《景岳全書》:「薛立齋曰:按前證若腎氣不足,用益志湯、金鎖正元丹;肝腎虛熱者,用六味丸、加味逍遙散;脾虛熱者,用六味丸、補中益氣湯。凡此悉屬不足之證,宜用十全大補湯,或用萆薢分清飲送八味丸。又曰:按前證屬足三陰虧損所致。若肝腎虛熱者,用四物加柴胡、山梔、山茱萸、山藥。

四磨湯

  • 1.《玉機微義》:「升發大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錫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
  • 2.《金匱鉤玄》:「升發太過,香辛散氣,燥熱傷氣,真氣耗散,濁氣上騰,猶曰腎虛不能攝氣歸原,遂與蘇子降氣湯四磨湯下,黑鉛丹、養氣丹、鎮墜上升之氣;且硫黃黑錫佐以香熱,又無補養之性,藉此果能生氣而補腎乎。請熟詳之:夫濕痰盛甚者,亦或當之,初服未顯增變,由其喜墜、而愈進,形質弱者,何以收救。

玉女煎

  • 1.《喉科秘訣》:「水二碗,煎八分,空心服。(炳章按:腎虛陰火上炎之症,宜導熱歸下,如景岳玉女煎加元參等最好。方內桔梗升提,載藥上行,為最忌。)

生化湯

  • 1.《女科秘要》:「熱則新血崩流。至若中虛外感見三陽表症之多。似可汗也。在產後而用麻黃。則重竭其陽。見三陰里症之多。似可下也。在產後而用承氣。則重亡其陰。耳聾脅痛。乃肝腎虛。惡血之停。休用柴胡。譫語汗出。乃元氣虛弱。似邪之症。勿同胃實。厥有陽氣之衰。難分寒熱。非大補不能回陽而起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