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筋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筋攣,中醫稱為「抽筋」,是指肌肉突然不自主地收縮,造成疼痛的一種症狀。常見於下肢,尤其是小腿,但也可能發生在其他部位,例如手臂、腹部、背部等。

筋攣的原因有很多,包括:

  • 低血糖
  • 脫水
  • 電解質不平衡
  • 疲勞
  • 壓力
  • 藥物副作用
  • 某些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臟疾病等

筋攣的治療方法包括:

  • 補充水分和電解質
  • 休息
  • 熱敷或按摩
  • 服用藥物(例如肌肉鬆弛劑)

如果筋攣頻繁發生,或伴有其他症狀,例如發燒、皮疹、關節疼痛等,應及時就醫,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以下是筋攣的中醫證候:

  • 筋攣多發生在下肢,尤其是小腿。
  • 筋攣的疼痛通常是突然發生的,而且非常劇烈。
  • 筋攣通常持續幾秒鐘,但也可能持續更長時間。
  • 筋攣可能伴有肌肉僵硬、麻木或刺痛感。
  • 筋攣可能發生在一個部位,也可能發生在多個部位。
  • 筋攣可能發生在一天中的任何時間,但通常在晚上更常見。
  • 筋攣可能與某些疾病有關,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腎臟疾病等。

如果您經常發生筋攣,請諮詢中醫師,以便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芍藥甘草湯

  • 1.《經方實驗錄》:「四嫂,(十一月十三日),足遇多行走時則腫痛,而色紫,始則右足,繼乃痛及左足。天寒不可向火,見火則痛劇。故雖甚惡寒,必得耐冷。然天氣過冷,則又痛。眠睡至浹晨,而腫痛止,至夜則痛如故。按歷節病足亦腫,但腫常不退,今有時退者,非歷節也。惟痛甚時筋攣,先用芍藥甘草湯以舒筋。
  • 2.《傷寒纘論》:「此即桂枝湯去桂枝薑棗也。甘酸合用。專治營中虛熱。以其陰虛陽實。至夜發熱血虛。筋攣頭面赤。色或汗之甚發熱不止。或誤用辛熱擾其營血。不受補益者。並宜用之。真血虛挾熱之神方也。設見脈浮自汗。營衛不和。縱非外感。仍屬桂枝湯證矣。

十全大補湯

  • 1.《証治準繩‧女科》:「_黃丸以補腎水。經云: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仍參前雜證諸風血方論治之。_,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用十全大補湯而安。一產婦手麻,服愈風丹,遍身皆麻,神思倦怠。余謂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劑漸愈,去姜又數劑,及逍遙散而痊。
  • 2.《女科撮要》:「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而愈。
  • 3.《濟陰綱目》:「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用十全大補湯而安。
  • 4.《續名醫類案》:「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用十全大補湯而安。
  • 5.《女科證治準繩》:「_黃丸以補腎水。經云: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仍參前雜證諸風血方論治之。_,一產婦筋攣臂軟,肌肉掣動,此氣血俱虛而自熱也,用十全大補湯而安。一產婦手麻,服愈風丹,遍身皆麻,神思倦怠。余謂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加炮姜,數劑漸愈,去姜又數劑,及逍遙散而痊。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何氏虛勞心傳》:「(肝傷火旺,血燥生風,或疱瘩瘙癢,或膿水淋漓,或赤或白,遊行無定,瘰癧結核,皮色不變,皆屬肝火,血燥而筋攣所致,瘰癧則累累如貫珠,多生於前後胸脅間,結核則如榛如豆,亦有累累如貫珠者,不拘頭項肢體皆結也。)

麻黃湯

  • 1.《王旭高臨證醫案》:「淵按:帆隨湘轉,妙於轉環。脾腎陽氣素虛,陽邪一化,陰濕即來。在脈神委頓時早防之,庶免此日波變。然不料其變之如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蘇地用麻黃湯浸,藉以發汗,與此症總不相宜。
  • 2.《環溪草堂醫案》:「淵按:帆隨湘轉,妙於轉環。脾腎陽氣素虛,陽邪一化,陰濕即來。在脈神委頓時早防之,庶免此日波變,然不料其變之如是速耳。古方大豆卷治筋攣濕痹,蘇地用麻黃湯浸,藉以發汗,與此證總不相宜。

四物湯

  • 1.《古今名醫匯粹》:「若風邪淫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藥而筋攣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 2.《張氏醫通》:「滋燥養營湯,治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
  • 3.《古今名醫彙粹》:「若風邪淫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藥而筋攣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 4.《醫通祖方》:「治血燥,皮膚皴揭,筋攣爪枯。

五苓散

  • 1.《醫學實在易》:「吐瀉交來霍亂名,陰陽雜錯理中(湯)平,渴而思水五苓散,脈脫筋攣四逆(湯)程(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或可以急救之。)

當歸拈痛湯

  • 1.《景岳全書》:「一男子患附骨疽,腫硬發熱,骨痛筋攣,脈數而沉,用當歸拈痛湯而愈。
  • 2.《續名醫類案》:「一男子患附骨疽,腫硬發熱,骨痛筋攣,脈數而沉,用當歸拈痛湯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雜病》:「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金銀花,以解熱毒益陰血。凡此俱屬肝經血燥所致,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因怒氣房勞而甚者,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因勞傷形體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 2.《癘瘍機要》:「若痿軟筋攣者,血氣不能滋養也,用補中益氣湯。佐以六味地黃丸。

藿香正氣散

  • 1.《醫學入門》:「中氣脈沉身涼無痰涎為異耳。如思慮肉脫,憂愁肢廢,悲哀筋攣,過喜皮槁,盛怒腰瘠,即河間所謂將息失宜,五志過極,則心火暴甚,腎水難制,熱氣拂鬱昏倒,筋骨不用,久則癱瘓,忌服風藥,宜藿香正氣散合星香散。虛者,八味順氣散;實者,四七湯。

六味地黃丸

  • 1.《証治準繩‧雜病》:「若筋攣骨痛,或不能動履,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服燥藥而致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金銀花,以解熱毒益陰血。凡此俱屬肝經血燥所致,須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為主。若因怒氣房勞而甚者,用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湯為主。若因勞傷形體而甚者,用補中益氣湯、十全大補湯為主。
  • 2.《赤水玄珠》:「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川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 3.《不居集》:「肝虛者,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當歸、木瓜主之。眼昏少精神,無比山藥丸。目中溜火,視物昏花,寢汗憎風,行步不正,臥而多驚,補益腎肝丸。視物不明,筋弱陰痿,陰下濕癢,八味地黃丸。
  • 4.《風勞臌膈四大證治》:「手足痠軟,行步欹側,四君子湯、黃耆湯。手足顫振,筋瞤肉惕似風,十全大補湯。手足厥軟,不耐勞役,一有動作,多汗困熱,十全大補湯。臟腑不調,中氣不運,病久不能食,理中丸少加附子。肝虛目眩,筋攣面青,恐懼如人將捕之狀,宜六味地黃丸加牛膝、肉桂、人參、川芎、木瓜主之。
  • 5.《成方切用》:「加黃柏知母各二兩,名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因下焦濕火,)尺脈旺者宜之。加桂一兩,名七味地黃丸。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治肝經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證,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癧等證。

加味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愚按: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前症若風邪淫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脾肺氣虛,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用三痹湯。若腎水虧損,不能滋養筋骨,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藥而筋攣者,用四物、生甘草。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和《醫林集要》等方。
  • 2.《古今名醫彙粹》:「若風邪淫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藥而筋攣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 3.《古今名醫匯粹》:「若風邪淫旺,或怒動肝火,血燥筋攣,用加味逍遙散。脾肺氣虛不能滋養筋骨,或肝脾血虛而筋痿痹,用六味丸。服燥藥而筋攣者,用四物湯加生甘草。氣血俱虛,用八珍湯。

柴胡清肝湯

  • 1.《類證治裁》:「怒傷肝火筋攣者,柴胡清肝湯。郁傷心脾掣痛者,歸脾湯,耆、朮、草生用。氣血俱虛,膿汁清稀者,八珍湯加生耆。經久不愈,體羸自汗出,保元湯加熟地、白芍、五味。婦女項癧,流注遍體,孔竅相穿,膿水淋漓者,化氣調經湯。潰久瘡口不斂者,先服益氣養營湯,次服十全大補湯加香附、貝母、遠志肉。

白朮散

  • 1.《醫方集宜》:「治破傷風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 2.《仁術便覽》:「治破傷風,大汗不止,筋攣搐搦。

獨活寄生湯

  • 1.《醫方集宜》:「治感氣濕腰背疼痛,腳膝冷麻,無力拘急筋攣

涼膈散

  • 1.《成方切用》:「治心火上盛,膈熱有餘。目赤,頭眩,口瘡,唇裂,吐衄,涎嗽稠黏,二便淋閉。胃熱發斑,瘡疹黑陷,諸風瘛瘲,手足掣搦筋攣疼痛。

八珍湯

  • 1.《續名醫類案》:「大尹祝支山,因怒頭暈,拗內筋攣,時或寒熱,日晡熱甚。此肝火筋攣,氣虛頭暈,用八珍湯加柴胡、山梔、丹皮,二十餘劑而愈。

五積散

  • 1.《續名醫類案》:「一男子患腿癰,兼筋攣痛,脈弦緊,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治之而痊。
  • 2.《古今醫統大全》:「_五積散_,治風寒濕毒客於經鉻,致筋攣骨痛,或腰腳痠疼,或身體拘重痛。
  • 3.《証治準繩‧瘍醫》:「一人腿癰,兼筋攣痛,脈弦緊,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而痊。一婦左腿痛,不能伸,脈弦緊,按則澀,以五積散二劑,痛少止,又二劑而止,以神應養真而愈。(脈弦緊澀屬寒,故用五積散,辛熱以散之。),一人右腿赤腫焮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

小續命湯

  • 1.《一見能醫》:「有熱去附加白附,語澀筋攣薏苡仁。

蠲痹湯

  • 1.《成方便讀》:「_蠲痹湯醫風氣痹,羌防草芍共歸耆,薑黃薑棗同煎服,體痛筋攣手足痱。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