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筋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筋急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筋脈緊急拘急,疼痛難忍,多因外傷、勞損、風寒濕邪等因素引起。

筋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筋脈緊急拘急,疼痛難忍,可放射至四肢、腰背等部位。
  • 局部皮膚可見紅腫、熱痛,或有青紫斑點。
  • 患處活動受限,關節僵硬。
  • 伴有發熱、頭痛、惡寒、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狀。

筋急的治療以活血化瘀、舒筋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牛膝、威靈仙、獨活、桑枝、伸筋草等。

筋急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

  • 避免外傷。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筋急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食前服。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十全大補湯

  • 1.《醫學傳心錄》:「痙①症者,頸項牽急,腰背反張,如鳥之張翅,故名痙痓②。有因於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屬陽。有因於濕者,令人有汗不惡寒,名曰柔痙,屬陰。俱用小續命湯;但有汗去麻黃。或因發汗太過,或因失血太甚,致筋無血養,筋急而牽,百節強痙者,十全大補湯。

大承氣湯

  • 1.《金匱方歌括》:「元犀按。胸滿口噤腳攣急齘齒等證。皆熱甚灼筋。筋急而甚之象。以此湯急下而救陰。

四物湯

  • 1.《古今名醫匯粹》:「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多痰者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 2.《証治準繩‧幼科》:「若風火相搏,抽搐目瞤,筋急痰盛者,用四物湯以生肝血,加釣藤鉤、山梔仁以清肝火,更用四君子以補脾,六味丸以滋腎。若肺金剋木而兼呵欠者,用瀉白散以泄肺邪,地黃丸以益肝血。若邪入肝,則用柴胡清肝散加龍膽草亦可。邪入心,用梔子清肝散加炒黃連亦通。邪入腎,用六味地黃丸。
  • 3.《明醫雜著》:「愚按前症若肝經風熱,抽搐,目瞤,筋急,痰盛等症,用四物湯以生肝血,鉤藤鉤以清肝火,更用四君子以補脾土。若肝經血燥,發熱,驚搐,眼瞤,痰盛,筋攣,用六味丸以滋腎水、生肝血,用四君子加芍藥以補脾土,生肺金。若肺金克肝木,用六君子以實脾土,芍藥、木香以平肺金。
  • 4.《古今名醫彙粹》:「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多痰者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 5.《醫宗必讀》:「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而循行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痰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 展開更多

芍藥甘草湯

  • 1.《傷寒括要》:「浮為風。合用桂枝湯。大為虛。虛而脛攣者。寒則筋急也。非附子不能溫經以舒筋。故加之。厥逆咽乾煩躁。此陰躁也。雖內結譫語。而陽氣未回。故以甘草乾姜,溫理中氣。為脾主四肢。又甘能緩急也。及陽氣已還。則除去溫劑。雖脛尚拘急。不過以芍藥和營而已。直待脛伸。

麻黃湯

  • 1.《目經大成》:「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此方是已。風寒交作,筋急強直,無汗惡風,名曰剛痓。合前方除杏仁、入葛根主之。

逍遙散

  • 1.《醫醫偶錄》:「瘰癧者,血燥筋急而生也,消瘰丸主之,兼服逍遙散。

白朮散

  • 1.《校註婦人良方》:「_八物白朮散_,治陰痙,手足厥冷,筋急脈拘而無汗者。

左金丸

  • 1.《退思集類方歌注》:「(朱震亨《丹溪心法》),治肝經火鬱,吞吐酸水,左脅作痛,少腹筋急為疝。
  • 2.《退思集類方歌註》:「(朱震亨《丹溪心法》),治肝經火鬱,吞吐酸水,左脅作痛,少腹筋急為疝。

補肝湯

  • 1.《証治準繩‧類方》:「_補肝湯_,治肝痹,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疝瘕四逆,搶心腹痛,目不明。
  • 2.《備急千金要方》:「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大息,四肢厥冷,發搶心腹痛,目不明瞭,及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者。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肝虛寒,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寒熱腹滿,不欲飲食,悒悒不樂,四肢冷,發搶,心腹痛,目視䀮䀮;或左脅偏痛,筋痿腳弱。及治婦人心痛乳癰,膝熱消渴,爪甲枯,口面青。
  • 4.《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 5.《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下滿,筋急不得太息,四厥疝瘕,上搶心,腹痛,目不明方: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雜病廣要》:「筋疝者,莖中作痛,筋急縮,或作癢,或腫,或筋緩不收,白物如精,隨溺而下,此腎不虛,而肝經濕熱火旺也,龍膽瀉肝湯。(同上)

旋覆花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七論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發怒,擾蕩沖和;或因著艾傷艾,傷動臟腑,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內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此乃人作,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二陳湯

  • 1.《馮氏錦囊秘錄》:「邪客三陽則痛,寒搏則筋急,風搏則筋弛,左屬血,右多屬痰,丹溪治之用二陳湯,加酒芩、羌活、紅花,服二劑而愈。有閃挫及失枕而項強痛者,皆由腎虛,不能榮筋也,六味地黃湯加秦艽。

柏子仁丸

  • 1.《懶園醫語》:「故鹿茸丸為治肝元氣虛之藥,黃耆湯為治肝虛氣冷之藥,地黃丸為治水不生木、肝乏生氣之藥,柏子仁丸為治肝元久虛之藥,人參飲為治肝虛筋急之藥,四聖散為治肝臟虛冷之藥,他如阿膠、棗仁、苡仁、木瓜,皆為補肝之品,均當審病用藥耳。

風引湯

  • 1.《成方切用》:「則知從亡血來,是熱能生風,而外邪又助之也。從中風來,是風能生熱以滯津液,而痰涎壅膈也。(觀風引藥味,全是和臟腑,通經絡,便是治風,不專治風也。)是河間主熱之論,仲景早引其端緒。但不專主於熱,謂實有陽虛而外邪入之,為卒倒,為偏枯,為筋急瘛瘲者也。

小續命湯

  • 1.《本草綱目》:「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少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近服菟絲有效。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攣,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薏苡仁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芩、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仁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因盡去人參、芩、芍,加當歸一兩半,遂安。
  • 2.《成方切用》:「(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神氣憒亂,半身不遂。〔丹溪曰:左半身不遂,屬血虛與瘀血,以四物湯加桃仁紅花薑汁竹瀝。右半身不遂,屬氣虛與痰,以四君子湯加竹瀝薑汁。(分氣血屬左右,亦太拘著,不甚驗也。)〕筋急拘攣,口眼喎斜,語言謇澀,風濕腰痛,痰火併多,六經中風,及剛柔二痙。
  • 3.《退思集類方歌注》:「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桂心,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各一兩),附子(一枚),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筋急語遲,脈弦,倍人參,加薏苡、當歸,去白芍。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 4.《退思集類方歌註》:「防風(一兩半),生薑(五兩),桂心,麻黃,杏仁,川芎,白芍,人參,甘草,黃芩,防己(各一兩),附子(一枚),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筋急語遲,脈弦,倍人參,加薏苡、當歸,去白芍。煩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藥,加竹瀝。
  • 5.《一見能醫》:「中風筋急倍人參,以避中寒去芍芩;
▼ 展開更多

生地黃湯

  • 1.《聖濟總錄》:「治筋實極,手足爪甲,或青或黑,四肢筋急煩滿,生地黃湯方

五加皮湯

  • 1.《嚴氏濟生方》:「治筋極,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腳下滿不得遠行,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煩滿。
  • 2.《証治準繩‧類方》:「_五加皮湯_,治筋實極,咳則兩脅下痛,不可轉動,並腳心痛不可忍,手足爪甲青黑,四肢筋急。

五積散

  • 1.《醫學入門》:「暑濕相搏,面赤尿赤者,五苓散合敗毒散,加當歸、赤芍,或復元通聖散。結陽肢腫,熱毒流注,大便閉者,犀角湯。寒證肢節掣痛,小筋急痹者,五積散合順元散,加麝一釐。鶴膝痛者,五積散加松節、杉節;骨髓痛者,虎骨散。

升陽除濕湯

  • 1.《醫宗必讀》:「一名濡泄,瀉下多水也,胃苓湯。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地黃飲子

  • 1.《齊氏醫案》:「又有心火暴甚,腎水虛衰,兼之五志過極,以至心神昏悶,卒倒無知,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營筋急而縱也,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須以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麥門冬、五味子之類滋其化源,此根陽根陰之至論也。若夫所謂痰者,凡人之將死,必有痰,何獨中風為然。

滋燥養榮湯

  • 1.《大方脈》:「_滋燥養榮湯_,治火爍肺金,血虛外燥,皮膚皺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風秘。
  • 2.《大方脈》:「治火灼肺金,內虛外燥,皮膚皺裂,筋急爪枯,大便燥結者,服滋燥養榮湯。若肺受濕熱之邪,胸滿喘促,食少頭昏,口渴便秘者,服清燥湯。若腸胃有伏火,大便閉結,全不思食,及風結、血結,俱服潤腸丸。若血虛燥結,津液乾枯,糞澀難出者,服潤燥生津湯(均見潤燥門)。
  • 3.《醫方集解》:「治火爍肺金,血虛外燥,皮膚皴揭,筋急爪枯;或大便風秘(肺主皮毛,肝主筋爪,肝血不足,風熱勝而金燥,故外見皮毛枯槁、肌膚燥癢,內有筋急便秘之證。)

三聖散

  • 1.《類證治裁》:「陰虛者體羸,足心及股脛熱痛,左尺細數,或兩尺數盛。虎潛丸去陳皮,加肉桂。陽虛者足浮腫無力,大便瀉,右尺虛大,或兩尺浮遲,脾與命火俱衰。先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再用八味丸。血虛者足不任地,行則振掉,脈細弱。六味湯加續斷、鹿茸、杜仲。血寒者,筋急脈沉,喜近湯火,舒筋三聖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