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無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無汗是中醫學的一個病症,是指患者在正常的環境溫度下,汗液分泌減少或完全消失。無汗可分為自汗和盜汗兩種。自汗是指患者在清醒狀態下出汗,常見於氣虛、陽虛、陰虛等患者。盜汗是指患者在睡眠中出汗,常見於陰虛火旺、心脾兩虛等患者。

無汗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均可引起無汗。
  • 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均可引起無汗。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肥甘厚味,均可引起無汗。
  • 勞倦過度:過度勞累,可耗傷氣血,導致無汗。
  • 病後體虛:久病、大病之後,可導致氣血兩虛,出現無汗。

無汗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汗液分泌減少或完全消失。
  • 皮膚乾燥、粗糙、無光澤。
  • 口乾、舌燥、少津。
  • 心悸、氣短、乏力。
  • 頭暈、目眩、耳鳴。
  • 失眠、多夢。
  •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 大便乾燥、小便短赤。

無汗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根據病因進行治療。
  • 益氣固表。適用於氣虛無汗者。常用方藥有參附湯、黃芪建中湯等。
  • 養陰生津。適用於陰虛無汗者。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 清熱涼血。適用於陰虛火旺、心脾兩虛所致的盜汗者。常用方藥有知柏地黃丸、天王補心丹等。
  • 疏肝解郁。適用於肝鬱化火、氣滯血瘀所致的盜汗者。常用方藥有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

無汗是中醫學的一個常見病症,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側重。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主之。(《傷寒論》)**
  • 2.《經方實驗錄》:「_師曰_,南陽橋有屠宰公司夥友三人,一日同病,求余往診。診視既畢,心甚奇之,蓋三人病均頭痛,身惡寒,項背強痛,脈浮數。二人無汗,一人有汗。余乃從其證情,無汗者同與葛根湯,有汗者去麻黃,即桂枝湯加葛根。服後皆愈。後詢三人何以同病,蓋三人於夜半同起宰豬,深宵受寒之所致也。
  • 3.《經方實驗錄》:「如麻黃湯主治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之無汗脈浮緊,桂枝湯主治同類證候之有汗脈浮緩等是也。治中醫者除深究藥物之外,尤須注意經方方劑及主治證候之研究。證候者,人體因病理的變化而所顯的徵象也。古醫之無病理學固不可諱,而證候之認識為方藥治療之相對的憑藉。
  • 4.《經方實驗錄》:「加浮萍者,因其身無汗,頭汗不多故也。次日,未請復診。某夕,值於途,葉君拱手謝曰:前病承一診而愈,先生之術,可謂神矣!
  • 5.《經方實驗錄》:「誠以結核之範圍至廣,結核之病期至久,其間變化萬端,豈某一方所能主治,又豈必無某一方所適治之證?故曰建中湯不得治肺結核,猶曰桂枝湯不能治太陽病(適為脈緊無汗之麻黃證),其失惟一。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麻黃湯主之。(《傷寒論》)**
  • 3.《經方實驗錄》:「如麻黃湯主治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之無汗脈浮緊,桂枝湯主治同類證候之有汗脈浮緩等是也。治中醫者除深究藥物之外,尤須注意經方方劑及主治證候之研究。證候者,人體因病理的變化而所顯的徵象也。古醫之無病理學固不可諱,而證候之認識為方藥治療之相對的憑藉。
  • 4.《經方實驗錄》:「範(左),傷寒六七日,形寒發熱,無汗而喘,頭項、腰脊強痛,兩脈浮緊,為不傳也,麻黃湯主之。
  • 5.《經方實驗錄》:「脈浮而緊,一息六至,頭疼惡寒,發大熱,全體如焚,神思憒憒,昏不知人,但全身乾燥無汗,口亦不渴耳。請甲醫診之,投以桑菊飲加梔子五錢,二劑熱退,而他證如故。乙醫以杏蘇飲、新加香薷飲投之,亦如故。後續投以清絡飲,倍其分量,二劑弗效。遷延二來復,熱雖退而胸滿氣喘,兼有咳聲無痰。
▼ 展開更多

小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按手足濈然而汗出者,謂自腹背以至於手足之末,濈然而汗出也。蓋承上文『汗出』二字言之,若身無汗,手足有汗,則當於『手足』之上,有一『但』字,所謂但頭汗出,身無汗者。可見成無己以為但手足汗出,誤也。」

十全大補湯

  • 1.《本草從新》:「風痙無汗。(身強項直、角弓反張曰痙、無汗為剛痙、有汗為柔痙、當歸辛散風、溫和血、產後亦有發痙者、以脫血無以養筋也、宜十全大補湯。)痿痹癥瘕。(筋骨緩縱、足不任地曰痿、風寒濕客於肌肉血脈曰痹。)痘證癰疽瘡瘍。衝脈為病。氣逆裡急。帶脈為病。腹痛滿。
  • 2.《藥鑒》:「如心脾二經虛,當用茯苓補之,虛而無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虛而小便數者,服之令人目盲,虛而多汗者,久服損其元氣,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竅也。如肺氣弱及無陽之虛者,當以參耆補之,然肥白人及氣虛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蒼黑人及腎氣虛而未甚虛者,服之必滿悶不安,以其性滯而閉氣也。
  • 3.《醫方簡義》:「自汗者。亦風也。身重者。濕邪也。有寒熱而無汗者。寒邪也。口渴面赤者。暑兼濕也。又當察其脈象。脈見弦勁者病凶。脈見徐緩者病輕。遲而寒者宜溫。數而熱者宜清。是症須急治。不宜緩治。略敘數言以參末議也。

葛根湯

  • 1.《湯液本草》:「仲景云:太陽病,若發汗,若利小便,重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其害不可勝言。又云:太陽几几,無汗者,葛根湯發之。若几几自汗者,表虛也,不宜用此。朱氏用升麻者,以表實無汗也。
  • 2.《本草崇原》:「起陰氣者,藤引蔓延,從下而上也,解諸毒者,氣味甘辛,和於中而散於外也。元人張元素曰:葛根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愚按:仲祖《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 3.《經方實驗錄》:「_師曰_,南陽橋有屠宰公司夥友三人,一日同病,求余往診。診視既畢,心甚奇之,蓋三人病均頭痛,身惡寒,項背強痛,脈浮數。二人無汗,一人有汗。余乃從其證情,無汗者同與葛根湯,有汗者去麻黃,即桂枝湯加葛根。服後皆愈。後詢三人何以同病,蓋三人於夜半同起宰豬,深宵受寒之所致也。
  • 4.《經方實驗錄》:「_師曰_,封姓縫匠,病惡寒,遍身無汗,循背脊之筋骨疼痛不能轉側,脈浮緊。余診之曰:此外邪襲於皮毛,故惡寒無汗,況脈浮緊,證屬麻黃,而項背強痛,因邪氣已侵及背輸經絡,比之麻黃證更進一層,宜治以葛根湯。
  • 5.《皇漢醫學》:「**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陽明病脈洪大而長,不惡寒,反惡熱,舌上乾燥,而煩躁不得臥,渴欲飲水數升者;及脈滑而手足逆冷,此熱厥也,亦主之。若表未解而無汗者,忌服。
  • 3.《幼幼新書》:「(傷寒熱於臟,流於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意以小青龍、小柴胡湯也。
  • 4.《証治準繩‧幼科》:「若煩渴引飲,大熱如炙,頭痛如破,或自汗,或無汗,宜白虎湯主之,甚者石膏用至半斤,溽暑之時有此症,尤宜用之。或有熱甚痘出反疏者,其人必不渴,唇潤,目中無赤脈,大小便調,身雖大熱,但熇熇然,此毒淺熱亦淺,故表熱裡氣和也,只以升麻葛根湯。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 2.《醫方考》:「頭汗出者,只是頭有汗,躋頸而還皆無汗也。內有實熱,故渴飲水漿,升降不交,故小便不利;濕熱鬱於中而不得越,故必發黃。經曰:大熱之氣,寒以取之,故用茵陳;苦入心而寒勝熱,故用梔子;推除邪熱,必假將軍,故用大黃。又曰:茵陳、梔子能導濕熱由小便而出,故用之。
  • 3.《古今名醫方論》:「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腹微滿者,本方主之。
  • 4.《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經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黃者,脾胃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頭為諸陽之會,熱蒸於頭,故但頭汗,而身無汗。
  • 5.《長沙方歌括》:「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黃耆建中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小建中湯之中氣不足,腹裡拘急,而帶諸虛不足者,故加黃耆也。仲景之黃耆,大抵為托表、止汗、去水之用,此方可知亦以外體不足為目的也。此方雖用於虛勞之證,腹皮貼於背,無熱而咳者,然或有微熱者,或汗出者,無汗者,俱可用之。」
  • 2.《經方實驗錄》:「誠以結核之範圍至廣,結核之病期至久,其間變化萬端,豈某一方所能主治,又豈必無某一方所適治之證?故曰建中湯不得治肺結核,猶曰桂枝湯不能治太陽病(適為脈緊無汗之麻黃證),其失惟一。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傷寒少陰病,但厥無汗,強發之,必動其血,或自口鼻耳目中出,名曰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咽喉閉塞,不可發汗,發汗則吐血,氣欲絕,手足厥冷,踡臥而不能自溫。又脈弱者,不可發汗,發之則寒慄不能自還,皆以當歸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

  • 1.《皇漢醫學》:「《心法附錄拔萃》曰:「附子理中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中風無汗而身涼者。」

附子理中湯

  • 1.《皇漢醫學》:「《心法附錄拔萃》曰:「附子理中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中風無汗而身涼者。」

桂枝加芍藥湯

  • 1.《皇漢醫學》:「一人年二十有五,發熱如燃而無汗,經四五日,疹子不出,腹滿拘痛,二便不利,時或腰甚痛。因作桂枝加芍藥大黃湯使飲之,微利二三行,拘痛漸安,兼用紫丸下之,下水五六行,其夜熟眠,發汗如洗,疹子隨汗出,疹子收,全復舊。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為則按大青龍湯證,無咳嗽衝逆,而有腳攣急之證者主之。『不渴』當作『渴』;『自汗出』之下,當有『或無汗』之字。又越婢湯治一身悉腫,喘而渴,自汗出,惡風者,俱可從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醫經會解》本方條曰:「若少陰證,脈沉,但欲寐,始得之,發熱肢厥,無汗者,為表病裡和,當用此方以緩汗之。」

大青龍湯

  • 1.《醫方集宜》:「治頭疼發熱惡寒無汗煩躁
  • 2.《古今名醫方論》:「少陰亦有發熱、惡寒、無汗、煩躁之症,與大青龍同,但脈不浮,頭不痛為辨,法當溫補。及脈浮弱,自汗出者,是桂枝症,反與麻黃、石膏,則真陽立亡矣。胃氣不至於四肢,故手足厥冷;太陽不周於一身,故筋惕肉瞤,仲景所深戒也。必細審其所不可用,然後不失其所當用耳。
  • 3.《長沙方歌括》:「歌曰,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一本。杏仁四十枚。甘草三兩。許宏方議云。溫粉者只用白朮、藁本、川芎、白芷各一兩。米粉三兩。為細末。撲其身則汗止。)
  • 4.《退思集類方歌注》:「大青龍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發熱惡寒太陽病,無汗煩躁力能攘。(「發熱惡寒無汗煩躁」八字,是大青龍著眼。)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多溫粉撲之良。(仲景溫粉方失,成無己《傷寒明理論》用白芷、藁本、白朮、川芎、米粉撲之。)寒之淺者僅傷衛,風而甚者營亦傷。
  • 5.《湯頭歌訣》:「(仲景)桂麻黃,杏草石膏薑棗藏。(麻黃六兩,桂枝、炙草各三兩,杏仁四十枚,石膏雞子大,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太陽無汗兼煩躁,(煩為陽、為風,躁為陰、為寒。必太陽證兼煩躁者,方可用之。以杏、草佐麻黃髮表,以薑、棗佐桂枝解肌,石膏質重瀉火,氣輕亦達肌表。
▼ 展開更多

小青龍湯

  • 1.《全生指迷方》:「論曰:若其人灑淅惡寒,但欲厚衣近光,隱隱頭重時痛,鼻窒塞,濁涕如膿,咳嗽,動輒汗出或無汗,甚則戰慄,此由寒中於外,或由飲冷傷肺胃,內外合邪,留而不去,謂之感寒。寒從外至者,兩手寸口脈俱緊,或但見於右寸。寒從內起者,其脈遲小。無汗者,小青龍湯主之。小汗者,溫肺湯主之。

小柴胡湯

  • 1.《普濟本事方》:「若心下悸、小便不利,去黃芩,加茯苓一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分,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六錢一字,乾薑二分。記有人患傷寒五六日,頭汗出,自頸以下無汗,手足冷,心下痞悶,大便秘結,或者見四肢冷,又汗出滿悶,以為陰證。予診其脈沉而緊。
  • 2.《仁術便覽》:「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服。胸滿及嗌乾,加枳殼桔梗。脅痛加芍藥、菖蒲。肚腹痛加枳實、大黃。無汗加葛根、升麻。咳嗽加杏仁、五味子。汗下後病不解,加黃連、黃柏、黃芩、梔子。結胸加瓜蔞子。發黃加茵陳、黃柏。發黃有血,加桃仁、當歸。狂亂加大黃、朴硝。衄血、下血,加黃連。
  • 3.《醫方集解》:「桂枝黃芩湯:即小柴胡加石膏二錢、知母二錢、桂枝五分。李梴曰:二方以桂枝治太陽,白虎治陽明,柴胡治少陽,意甚明顯,挾痰合二陳,食積合平胃,溺澀合五苓,便閉合大柴胡,無汗加葛根、蒼朮,有汗加黃耆、白朮,夜發加白芍、桃仁,日久加常山、檳榔吐之;治瘧之法盡矣。
  • 4.《証治準繩‧幼科》:「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三片,水煎,食後,溫服。量大小加減。(海藏云:地骨皮散、即小柴胡湯加減法,自汗者、地骨皮散,無汗者柴胡湯、三黃湯,仲景所用,錢氏改諸丸散,加減並出古法。)
  • 5.《幼幼新書》:「(傷寒熱於臟,流於少陰主腎,腎惡燥,故渴而引飲。少陰下利,咳而嘔渴,豬苓湯主之。下利慾飲水者,以有熱也,白頭翁湯主之。)切戒太陽證,無汗而渴者,不可與白虎湯。(仲景云: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脈浮,發熱無汗,是表未解也,不可與白虎湯,意以小青龍、小柴胡湯也。

五苓散

  • 1.《奇效良方》:「治陽明裡熱極甚,煩渴熱鬱,留飲不散,以治濕熱相搏,而身發黃疸,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欲水漿,身必發黃,宜茵陳湯,調五苓散利大小便。
  • 2.《仁齋直指方論》:「濕熱內深發黃,茵陳湯下之,或佐以防己、黃耆。一身盡腫痛,或無汗,是濕流關節,邪氣在表,宜五苓散加官桂、蒼朮,微汗之,不可大汗。若自汗出多,熱燥津液,內水不利,切勿利之,重損津液也,宜防風白朮甘草湯主之。其濕證有二,濕熱證多,濕寒證少,當以脈證明辨之。
  • 3.《醫法圓通》:「一治痘初出而忽隱、壯熱、無汗者。蓋痘之初出,全借太陽一點真氣鼓動,運毒外出,今壯熱而痘忽隱,是因其感受外寒,閉束氣機,抑鬱生熱。麻黃湯能開腠理,祛寒外出,邪去則正安,痘自外出,而人自平安。若壯熱太甚,煩躁飲冷者,又可於方內加石膏。

逍遙散

  • 1.《仁術便覽》:「甘草(炙,半兩),當歸(焙),茯苓,白芍,白朮,柴胡(各一兩),薄荷(少許)有汗加地骨皮。無汗加牡丹皮。嗽甚加麥冬、桔梗。熱甚加黃芩。下元火甚入黃柏。

四物湯

  • 1.《衛生易簡方》:「治妊娠傷寒,頭痛、身熱、無汗,用四物湯加防風、麻黃煎服。
  • 2.《邯鄲遺稿》:「妊娠傷寒者,仲景云治法用藥其避忌與常人不同。若頭痛,身熱,無汗,脈浮緊者,以四物湯加麻黃、細辛;若過經不愈,溫毒發斑如錦紋者,以四物加升麻、防風、連翹、黃芩、柴胡。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普濟本事方》:「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臥密室中,自稱其惡風。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 2.《嬰童百問》:「寒多熱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有汗多者、柴胡桂枝湯;汗多渴者,白虎加桂湯;小便赤熱多而渴者,小柴胡湯;瘧未散者,鬼哭散止之;寒少熱多者,可服清脾湯;養胃湯,治脾胃冷弱者,四獸飲亦可服。其截瘧丸子、切不可用砒霜者,但可服有常山者,有阿魏者,真能散痞癖也。
  • 3.《嬰童百問》:「其表症者、發熱惡寒,身體痛而脈浮無汗,頭疼項強腰脊痛,此足太陽膀胱經受病也,宜汗之,然傷寒發表,當隨病輕重而汗之,頭疼發熱兼驚,亦只用蔥白湯汗之,甚則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肌湯、葛根湯、柴胡散,皆可選而用之。
  • 4.《証治準繩‧幼科》:「_桂枝麻黃各半湯_,治發熱自汗或無汗。
  • 5.《幼科折衷》:「若夫小兒抱持解脫,不避風寒,又冒暑濕,致令邪氣客於皮膚,痰飲乳食潰於臟腑。初起雖先於消導,然抉胃氣為本,後隨其得病所由而調理之。如邪瘧及暫發者,可散可截。虛瘧及久者,宜補氣血,若過服截藥,致傷脾胃則必延綿不休。凡熱多寒少,無汗者,桂枝麻黃各半湯。

大承氣湯

  • 1.《醫方論》:「至於三陰多可下之症,三陽惟正陽明可下,少陽必不可下,而陽明中夾有太陽、少陽症者,亦斷不可下。惟太陽症脈緊、惡寒、無汗、腹痛者,乃陰氣凝結營分,亦可用溫、用下。細看方書,宜下忌下之條,慎重斟酌,始為得之。
  • 2.《傷寒括要》:「大渴。目赤。唇焦。舌乾。齒燥。脈實。狂妄。(大承氣湯急下之)脈浮無汗。醫以火逼取汗。必驚狂。(桂枝湯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痛。(禹餘糧丸)太陽病六七日。表症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

麻黃加朮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麻黃湯治衛實,桂枝湯治表虛,在有汗無汗上分,不在風寒上分也。)後人妄用治溫暑,無怪下咽人即斃。(麻黃、桂枝二方,原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而設,後人誤以之治溫暑,無怪乎下咽即斃也。)傷寒初病在太陽,頭項強痛此經系。(頭項強痛,為太陽經的證。)發熱惡寒無汗喘,脈浮而緊麻黃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