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惡風」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惡風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其主要症狀為惡寒怕風,四肢關節疼痛,頭痛身重,不欲飲食,舌淡苔白,脈浮緊。惡風的病因多為外感風寒,或因感受風寒而導致體內陽氣不足,衛外不固所致。

惡風的治療以辛溫解表、散寒止痛為主。常用方劑有麻黃湯、桂枝湯、白虎湯等。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方法。

惡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增強體質,提高自身抵抗力。
  3. 平時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勞逸結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又曰:「枳朮湯、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之二方,《金匱要略》中所載,其因與證同而不可別。今審其方劑,桂薑棗草黃辛附湯為桂枝去芍藥湯及麻黃附子細辛湯之合方也,而桂枝去芍藥湯以頭痛、發熱、惡風、有汗等為主證,而腹中無結實者也。麻黃附子細辛湯證曰少陰病發熱云云。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越婢湯主之。(《金匱要略》)**
  • 2.《本草思辨錄》:「或難予曰:惡風加附子,越婢湯非明證乎?何說之傎也!曰:大青龍汗出惡風者不可服,越婢湯加附子,則證為汗出惡風,若附子又從而汗之,獨不畏厥逆筋惕肉瞤耶,蓋加附子正以其汗出。趙氏云:惡風者陽虛,故加附子以入陽。然則舍附子則有亡陽之禍,豈果為驅風哉。
  • 3.《醫方集解》:「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經曰:肝腎並沉為石水,並浮為風水。水在皮膚,故脈浮;里無熱,故不渴;病本於風,故汗出惡風;無大熱者,熱未盡退也)。
  • 4.《古今名醫方論》:「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不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 5.《祖劑》:「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先生乃終夜不寢,繞室躊躇。迨天微明,乃毅然曰:此非《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之病而何?乃援筆書:麻黃七分,桂枝七分,杏仁三錢,炙草五分。持方與夫人曰:『吾三兒皆死於是,今四兒病,醫家又謝不敏。
  • 2.《千金翼方》:「太陽病,頭痛發熱,身體疼,腰痛,骨節疼,惡風,無汗而喘,麻黃湯主之。
  • 3.《外台秘要》:「千金療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衝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第一服此麻黃湯,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頭痛,發熱惡風,骨節疼痛,喘滿無汗。
  • 5.《本經疏證》:「「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此不冠以傷寒,亦不言惡寒。又「傷寒,衇浮,自汗出,微惡寒」,合而觀之,不得以有汗為非傷寒矣。今人但據桂枝證之自汗,不究傷寒亦有自汗者。但以麻黃證之無汗,不究中風最多無汗者。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醫心方》:「又云:治發汗後遂漏汗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此為胃干也,桂枝湯加附子主之,方:
  • 2.《千金翼方》:「太陽病,發熱,汗出而惡風,其脈緩,為中風。
  • 3.《千金翼方》:「太陽中風,陽浮而陰濡弱,浮者熱自發,濡溺者,汗自出,澀澀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桂枝湯主之。
  • 4.《經方實驗錄》:「發熱,頭痛,有汗,惡風,脈浮緩,名曰中風,桂枝湯加浮萍主之。
  • 5.《醫法圓通》:「按頭痛一證,有從外而入者,有從內而出者。從外而入者,風、寒、暑、濕、燥、火,六客之邪干之也。干於三陽,俱以表稱;干於三陰,俱以里論。(此指六客由外入內之謂,非指七情損傷,由內出外之謂。)三陽者何?一曰太陽頭痛,脈浮項強,發熱惡寒惡風是也。自汗惡風,主以桂枝湯。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金匱》作「但煩者」,今從《千金方》作「但煩熱者」。尾臺氏曰:「小柴胡湯,治四肢煩熱,頭痛,惡風,嘔而不欲食等證。此方治外證已解,但四肢煩熱或心胸苦煩者。」以此分辨之,則可明本條之義矣。
  • 3.《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方。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 5.《雞峰普濟方》:「治傷寒溫病表證未解,壯熱惡風,頭痛項強,骨節煩疼,寒熱往來,里病尚在,胸滿脅硬,嘔逆煩渴,嘿嘿可食,又療婦人中風,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熱入血室,其狀如瘧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本草崇原》:「起陰氣者,藤引蔓延,從下而上也,解諸毒者,氣味甘辛,和於中而散於外也。元人張元素曰:葛根為陽明仙藥,若太陽初病,未入陽明,而頭痛者,不可便用升麻、葛根,用之反引邪入陽明,為引賊破家也。愚按:仲祖《傷寒論》方有葛根湯,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
  • 2.《皇漢醫學》:「**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傷寒論》)**
  • 3.《皇漢醫學》:「東洞翁葛根湯定義曰:「治項背強急,發熱惡風,或喘,或身疼痛者。」
  • 4.《本草思辨錄》:「太陽將入陽明,葛根亦為必用之藥。仲聖文義,多有參觀互勘而後明者。葛根湯之證,曰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風。病云太陽,而方則以葛根標名。葛根者,太陽陽明交嬗藥也。何以言之?陽明病身熱多汗,而葛根治大熱不治多汗,且更解肌出汗。雖出汗而非散太陽初入之寒,所以為治太陽將入陽明之藥。
  • 5.《經方實驗錄》:「雖然,讀者於此有不能釋疑者在焉。曰:溫病條言「不惡寒」,葛根湯條言「惡風」,風寒本屬互稱,如是得毋自相矛盾乎?答曰:此正仲聖之互文見意處,可以深長思者也。夫曰風寒為互稱,此言不謬。但當知寒為重,風為輕,惡寒為重,惡風為輕。故溫病及葛根湯二條合一之後,即成「惡風不惡寒」。
▼ 展開更多

防己黃耆湯

  • 1.《類證治裁》:「〔惡風〕,防己黃耆湯,防己,白朮,黃耆,甘草,姜,棗
  • 2.《皇漢醫學》:「**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耆湯主之。(《金匱要略》)**
  • 3.《醫方集解》:「治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解見前;及諸風諸濕,麻木身痛(按東垣曰:麻木為風,三尺童子皆知之,細核則有區別:如久坐亦麻木,繩縛之人亦麻木,非有風邪,乃氣不行也,當補肺氣,麻木自去矣。愚謂因其氣虛,故風邪入而踞之,所以風為虛象,氣虛其本也)。
  • 4.《雞峰普濟方》:「治營衛虛弱,風濕相乘,關節煩疼,一身盡重,惡風自汗,灑淅,不欲去衣,及治風水客搏,腰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大便不利
  • 5.《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風濕相搏,客在皮膚,一身盡重,四肢少力,關節煩疼,時自汗出,灑淅惡風,不欲去衣。及治風水客搏,腰腳浮腫,上輕下重,不能屈伸。
▼ 展開更多

桂枝加葛根湯

  • 1.《本經疏證》:「稽其效,曰「出汗」,亦僅能令霾中見晛,不能令旱處致霖。曰「下氣」,卻祇能於橫中闢道,不能於直下鑿渠。又可謂「性理有偏」著,否耶?「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反無汗,惡風者,葛根湯」,用麻黃、不用麻黃,其別在汗。「咳而衇浮者,厚朴麻黃湯。
  • 2.《湯頭歌訣》:「(仲景)內麻黃襄,二味加入桂枝湯。(桂枝、芍藥、炙草各二兩,姜三兩,棗十二枚,此桂枝湯也,加葛根四兩,麻黃三兩。)輕可去實因無汗,(中風表實,故汗不得出。《十劑》曰:輕可去實,葛根、麻黃之屬是也。)有汗加葛無麻黃。(名桂枝加葛根湯,仲景治太陽有汗惡風。)
  • 3.《醫效秘傳》:「項強者,頸硬而不能回顧左右者也。蓋太陽感受風寒,則經脈不利,而項為之急,頸為之強耳。是則傷寒頸項強急,乃太陽表症也,發散則解。若結胸項強,誤下之症。寒濕項強,則多痙症。一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無汗惡寒者,葛根湯主之。
  • 4.《傷寒九十論》:「庚戌。建康徐南強。得傷寒。背強。汗出。惡風。予曰。桂枝加葛根湯證。病家曰。他醫用此方。盡二劑而病如舊。汗出愈加。予曰。得非仲景三方乎。曰然。予曰。誤矣。是方有麻黃。服則愈見汗多。林億謂止於桂枝加葛根湯也。予令生而服之。微汗而解。
  • 5.《傷寒尋源》:「經云。太陽病。項背強𠘧𠘧。反汗出惡風者。此方主之。按太陽病頭項強痛。強不及背。項背強𠘧𠘧五字連讀。𠘧音殊。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形容病人俯仰不能自如之狀。此屬太陽兼陽明之象。汗出惡風。太陽未罷。故仍以桂枝為主方。加葛根者。恐邪氣愈轉愈深。亟伐陽明之邪也。
▼ 展開更多

桂枝加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 2.《醫方考》:「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者,亦此方主之。
  • 3.《普濟本事方》:「有一士人,得太陽證,因發汗,汗不止,惡風,小便澀,足攣曲而不伸。予診其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予曰:在仲景方中有兩證大同而小異,一則小便難,一則小便數,用藥稍差,有千里之失。仲景《第七證》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附子,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 5.《古今名醫方論》:「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
▼ 展開更多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林億、程應旄二說,考證明備,援引詳確,宜拳拳服膺焉。張璐《纘論》遵奉之,可謂『見善從善』者矣。表有寒者,以時時惡風,背微惡寒,及厥冷等證而言。裡有熱者,以脈滑大,發熱汗出,身重而喘,咽燥口苦等證而言,蓋僅舉其略證耳。」
  • 2.《經方實驗錄》:「_師曰_,江陰繆姓女,予族侄子良婦也,自江陰來上海,居小西門寓所,偶受風寒,惡風自汗,脈浮,兩太陽穴痛,投以輕劑桂枝湯,計桂枝二錢,芍藥三錢,甘草一錢,生薑二片,大棗三枚。汗出,頭痛差,寒熱亦止。不料一日後,忽又發熱,脈轉大,身煩亂,因與白虎湯。
  • 3.《傷寒六書》:「如白虎湯,仲景既雲表不解者不可與之,白虎加人參湯證,一曰惡風,一曰惡寒,豈非表不解而復用白虎何耶?蓋惡風曰微,則但見於背而不至甚於惡寒;曰時時,則時或乍寒而不常,是表證已輕,非若前證脈浮緊,發熱無汗全不解者。此則加之大熱大渴,所以用白虎而無疑也。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三因方》曰:「柴胡加桂湯(余曰:『是即本方也』)治少陽傷風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口苦而渴,自汗,其脈陽浮陰弦者。」

黃耆建中湯

  • 1.《經方實驗錄》:「二診,三進輕劑當歸建中湯加龍骨牡蠣,盜汗已除十之三四,腹痛大減,惡風已罷,胸中舒適,脈數由百四十次減為百二十次,由起伏不定轉為調勻有序,大便較暢,咳嗽亦較稀,頭暈心悸略瘥。前方尚合,惟量究嫌輕。今加重與之,俟盜汗悉除,續謀通經。
  • 2.《傷寒六書》:「自汗者,衛為邪干,不能固密,腠理疏而汗出,為有表裡虛實之分。若惡風寒,自汗出者,皆因太陽表證未解,冬用桂枝湯,余月加減沖和湯。若汗後惡風寒,皆為表虛,汗不止,黃耆建中湯。與夫太陽證,發汗,遂漏不止,為亡陽,朮附湯。若自汗出,不惡風寒,則為表證罷而里證實也,承氣湯下之。

當歸建中湯

  • 1.《經方實驗錄》:「二診,三進輕劑當歸建中湯加龍骨牡蠣,盜汗已除十之三四,腹痛大減,惡風已罷,胸中舒適,脈數由百四十次減為百二十次,由起伏不定轉為調勻有序,大便較暢,咳嗽亦較稀,頭暈心悸略瘥。前方尚合,惟量究嫌輕。今加重與之,俟盜汗悉除,續謀通經。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青龍湯者,主治內飲外邪,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惡風、頭痛、乾嘔等之外候,但發內飲之咳嗽、嘔逆、鬱冒、浮腫等證者。若咳家有稠涎膠痰,血絲腐臭,蒸熱口燥等證者,非五方所得而治也。」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丈夫患疫,四肢惰痛,身熱惡風,乾嘔不能食,頭汗出,腹攣急,按之即痛。先生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經五六日,不大便,小便日夜僅一行三四合許,譫語煩悶,喘咳潮熱,心下硬滿,舌上有黑苔,於是與大柴胡加芒硝湯,遂得全治。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春則防風四物,加防風,倍川芎。若夏則黃芩四物,加黃芩,倍芍藥。若秋則門冬四物,加天門冬,倍地黃。若冬則桂枝四物,加桂枝,倍當歸。若血虛而腹痛,微汗而惡風,四物加茂桂謂之腹痛六合。若風眩運,加秦艽羌活,謂之風六合。若氣虛弱,起則無力,䗪然而倒,加厚朴陳皮,謂之氣六合。

平胃散

  • 1.《祖劑》:「即二陳湯合平胃散與四君子湯去蒼朮加藿香,治四時傷寒頭痛身熱惡風多汗,嘔吐噁心,咳嗽痰滿痞悶。

真武湯

  • 1.《醫方集解》:「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以故才見脈微惡寒、漏汗惡風、心悸頭眩、筋惕肉瞤躁擾等證,縱有傳經熱邪,不得不用姜附以消陰回陽也。昂按:觀嘉言此論,亦謂傳經熱邪,難以執泥,緣仲景書中本無此說也)。
  • 2.《成方切用》:「喻嘉言曰:陽明少陽,絕無用附子法,唯太陽有不得不用之證。蓋太陽膀胱,為腎之腑,腎中陽虛陰盛,勢必傳出於腑。以故才見脈微惡寒,漏汗惡風,心悸頭眩,筋惕肉瞤,躁擾等證。從是傳經熱邪,不得不用姜附以消陰而回陽也。)

越婢加朮湯

  • 1.《祖劑》:「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 2.《成方切用》:「石膏(半斤),麻黃(六兩),白朮(四兩),甘草,生薑(二兩),大棗(十五枚),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
  • 3.《金匱方歌括》:「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普濟本事方》:「嘗記一親戚病傷寒,身熱頭疼無汗,大便不通已四五日。予訊問之,見醫者治大黃、朴硝等欲下之。予曰:子姑少待。予為視之,脈浮緩,臥密室中,自稱其惡風。予曰:表證如此。雖大便不通數日,腹又不脹,別無所苦,何遽便下?大抵仲景法須表證罷方可下。不爾,邪乘虛入,不為結胸,必為熱利也。

大青龍湯

  • 1.《研經言》:「麻黃雖有發散之性,只得於解熱中疏其鬱滯而已。性隨制變,故仲景用大青龍,必提出「煩躁」二字,而以脈弱惡風戒其誤用,以見大青龍專為煩躁設。于越婢湯則主自汗出,無大熱;於麻杏甘石湯則主汗出而喘,無大熱。以見二方專為喘、汗設。煩躁、喘、汗症雖不同,其為上焦熱擁則同,故立法亦同。
  • 2.《醫效秘傳》:「傷風見寒者,其人先中於風而重感於寒者是也。外症惡風,發熱,煩躁,脈當浮而緩,今反浮而緊者,此傷風而見寒脈,亦營衛並傷之症,俱用大青龍湯,或九味羌活湯加減治之。
  • 3.《傷寒明理論》:「而又專達肌表者也。大青龍湯。發汗之重劑也。非桂枝湯之所同。用之稍過。則又有亡陽之失。經曰。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又曰。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即此觀之。劑之輕重可見矣。
  • 4.《傷寒九十論》:「何保義從王太尉軍中。得傷寒。脈浮澀而緊。予曰若頭疼。發熱。惡風。無汗。則麻黃證也。煩躁。則青龍湯證也。何曰。今煩躁甚。予投以大青龍湯。三投。汗解。
  • 5.《傷寒尋源》:「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 展開更多

葛根黃芩黃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大承氣湯

  • 1.《丹溪手鏡》:「陽明證,不惡風寒,自汗,脈長,宜白虎湯,浮沉按之有力,宜大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