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喜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喜怒是中醫學中常見的兩種情志,過喜過怒都會損傷人體的臟腑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

喜是一種積極的情緒,適度的喜可以調動人的精神,增強人的體力,但是過喜則會導致肝氣上亢,出現頭暈目眩、面紅耳赤、口苦咽干、胸悶氣短等症狀。

怒是一種消極的情緒,適度的怒可以激發人的鬥志,振奮人的精神,但是過怒則會導致肝火旺盛,出現頭痛頭暈、面紅目赤、口乾舌燥、胸悶氣短等症狀。

喜怒的中醫證候

喜的證候主要表現為面色紅潤、精神愉悅、語言流暢、動作輕快等。

怒的證候主要表現為面色猙獰、目露凶光、語言粗暴、動作急躁等。

喜怒的治療

喜的治療主要以疏肝解郁為主,可以使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

怒的治療主要以平肝熄火為主,可以使用龍膽瀉肝湯、加味逍遙散等中藥。

結語

喜怒是中醫學中常見的情志,適度的喜怒可以調節人體的陰陽平衡,但是過喜過怒則會損傷人體的臟腑功能,導致疾病的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過喜過怒。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續建殊錄》曰:「一人患腹痛,憂慘憤懥者數年矣,來謁求診。先生診之,疾在胸脅,且心下有物,幾將成塊,按之則痛,身體羸瘦,面如菜色,大便硬,飲食減。先生與服大柴胡湯,歲餘,病稍退,以他故停藥。半年,病復發。心下之毒果成塊,大如瓜,硬且滿。病者苦之,喜怒如狂。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大七氣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喜怒不節,兼憂思多生悲恐,或時震驚而致藏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衝兩脅,上塞咽喉,如有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之所生也。
  • 2.《女科經綸》:「以半夏厚朴湯,治婦人喜怒悲思、憂恐驚怖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滯,嘔逆噁心。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痼毒壅滯證,其人腹中堅實或硬滿,而大便難,胸腹動悸,或喜怒無常,或不寐驚惕,健忘怔忡,或身體不仁,或戰曳癱瘓,筋攣骨痛,或言語蹇澀,緘默如偶人,而飲啖倍常,或數十月不食不饑等證,變怪百出,不可名狀。

逍遙散

  • 1.《女科撮要》:「一婦人兩眉稜痛,後及太陽,面青喜怒,余作膽經風熱,用選奇湯合逍遙散,加山梔、天麻、黃耆、半夏、黃芩而愈。此症失治,多致傷目,或兩耳出膿,則危矣。

補中益氣湯

  • 1.《醫便》:「_補中益氣湯_(九),治勞倦傷脾,喜怒憂恐,耗損元氣,榮衛不調,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此方主之。
  • 2.《醫貫》:「東垣曰。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而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舉痛論云。勞則氣耗。勞則喘且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夫喜怒不節。起居不時。有所勞傷。皆損其氣。氣衰則火旺。火旺則乘其脾土。脾主四肢。故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語言。
  • 3.《養生類要》:「治勞倦傷脾,喜怒憂恐耗損元氣,榮衛不調,乃生寒熱,皆脾胃之氣不足,此方主之。
  • 4.《脾胃論》:「上一方加減,是飲食勞倦,喜怒不節,始病熱中,則可用之;若末傳為寒中,則不可用也,蓋甘酸適足益其病爾,如黃耆、人參、甘草、芍藥、五味子之類也。

瓜蒂散

  • 1.《萬氏家抄濟世良方》:「凡婦人頭風眩暈,登車、乘船眩暈,眼濕手麻、發脫、健忘、喜怒,皆胸中宿痰所致,可用瓜蒂散吐之。

二陳湯

  • 1.《喉科大成》:「始因喜怒大過,積熱蘊隆,乃成痰鬱結,致斯疾耳,加味四七湯加二陳湯(《醫鑑》)。

六君子湯

  • 1.《祖劑》:「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煎服,治五臟氣虛,喜怒不節,勞役兼致陰陽相勝,結聚涎飲,發為瘡疾,兼治瘴瘧,最有神效。

風引湯

  • 1.《成方切用》:「忠可曰:河間謂風病多因熱甚,良由將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而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此最確之論。但云全無外風,未免太偏。不知熱能生風,風亦能生熱。故仲景既云,脈微而數,中風使然,此偏中外風者也。

奔豚湯

  • 1.《小品方》:「奔豚湯,治虛勞五臟氣之損,遊氣歸上,上走時若群豚相逐憧憧,時氣來便自如坐驚夢,精光竭不澤,陰痿,上引少腹急痛,而乍熱赤色,喜怒無常,耳聾,目視無精光方。

華蓋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肺虛,或感風寒暑濕,及勞逸抑鬱,憂思喜怒,飲食飢飽,致臟氣不平,咳唾膿血,漸成肺痿,憎寒發熱,羸瘦困頓,皮膚甲錯,將成勞瘵。

白朮散

  • 1.《備急千金要方》:「治蠐螬漏,始發於頸下無頭尾,如棗核塊累移在皮中,使人寒熱心滿。此得之喜怒哭泣,其根在心。礬石主之,白朮為之佐方。

烏藥順氣散

  • 1.《羅氏會約醫鏡》:「六經絕症:口開為心絕,手撒為脾絕,眼合為肝絕,遺尿為腎絕,吐沫鼻鼾為肺絕,皆不治。○凡厥逆痰壅,口噤脈伏,身溫為中風,身冷為中氣。又有痰為中風,無痰為中氣。古用烏藥順氣散治中氣,此由喜怒憂愁所傷,不可作中風治。

八珍湯

  • 1.《醫醫偶錄》:「絡脈傷而妄行者,或喜怒,或過勞,八珍湯主之。

天王補心丹

  • 1.《養生四要》:「病者寒熱,面黑,鼻爛,忽忽喜怒,大便苦難,或腹清瀉,口瘡,其病在心,宜服加減八珍湯、天王補心丹。

四七湯

  • 1.《金匱翼》:「_《和劑》四七湯_,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中脘痞悶,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噁心,並皆治之。
  • 2.《奇效良方》:「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噫不下,此七情所為也。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噁心,並皆治之。
  • 3.《奇效良方》:「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上塞咽喉,吐咽不下,皆七情所生。
  • 4.《醫方選要》:「四七湯,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噁心,並治之。
  • 5.《証治準繩‧類方》:「_四七湯_(《和劑》),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情所為也。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飲嘔逆噁心,並皆治之。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
  • 2.《神農本草經疏》:「入至寶丹,治中風不語氣絕,中惡蠱毒屍疰,難產血暈等證。入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恍惚怔忡,痰涎壅塞,驚恐怕怖,或喜怒無時,癲狂昏亂。入紫雪,治內外煩熱,口舌生瘡,狂呼叫走,瘴疫毒癘卒死,溫瘧,五屍,五疰,蠱毒,卒黃,小兒驚癇百病。紅雪治療略同。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誕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慽,虛損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並宜服之。
  • 4.《醫宗必讀》:「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蹇澀,怔忡健忘,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癲狂昏亂。

地黃飲子

  • 1.《怡堂散記》:「河間云:風病多因熱甚,俗言風者,言未而忘其本也。中風而有癱瘓諸症者,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於風也。良由將息失宜,腎水虛衰則心火暴盛,水不制火也。火熱之氣怫鬱,神明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知也。亦有因喜怒悲思恐五志過極而卒中者,五志過極熱甚故也。

三生飲

  • 1.《証治準繩‧類方》:「_《易簡》三生飲_,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但口開手散,眼合遺尿,聲如鼾鼻者難治。
  • 2.《祖劑》:「即星香湯加川烏生附子(各三錢)治卒中昏不知人事,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痰涎壅盛者,加全蠍(三枚)。一方氣虛人,去川烏、南星,名附香湯。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猝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氣厥,及氣虛眩暈,大有神效。
  • 4.《婦人大全良方》:「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咽喉作聲,痰氣上壅,無問外感風寒、內傷喜怒,或六脈沉伏,或指下浮盛,並宜服之。兼治痰厥、飲厥及氣虛眩暈,悉有神效。

補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心氣不足,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方。
  • 2.《千金翼方》:「主心氣不足,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咽喉痛,口唇黑,嘔吐,舌本強,水漿不通方:

大七氣湯

  • 1.《醫燈續焰》:「_大七氣湯_(即和劑四七湯),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致臟氣不平,心腹脹滿。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或時振驚,致臟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沖兩脅,上塞咽喉,有如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所生。
  • 3.《玉機微義》:「大七氣湯治喜怒不節憂思兼併多生悲恐致臟氣不平心腹脹滿
  • 4.《赤水玄珠》:「_大七氣湯_,治喜怒不節,至臟氣不平,心腹脹滿。
  • 5.《皇漢醫學》:「大七氣湯(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喜怒不節,兼憂思多生悲恐,或時震驚而致藏氣不平,憎寒發熱,心腹脹滿,傍衝兩脅,上塞咽喉,如有炙臠,吐咽不下,皆七氣之所生也。

菟絲子丸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腎氣虛損,五勞七傷,小腹拘急,四肢痠疼,面色黧黑,唇口乾燥,目暗耳鳴,心忪氣短,夜夢驚恐,精神困倦,喜怒無常,悲憂不樂,飲食無味,舉動乏力,心腹脹滿,腰膝緩弱,小便滑數,房室不舉,股內濕癢,水道澀痛,小便出血,時有遺瀝。

槐角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此藥專治大腸經火,因平素不避風毒,恣飲酒醋炙爆之物,縱欲飽淫,喜怒不常,臟腑壅滯,陰陽不和,痔漏下血,脫肛痛癢,並皆治之。每服六七十丸,空心米湯送下。久服去風消毒,解熱涼臟,和血止血,消燥定痛。凡有腸風,甚功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