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喘息」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喘息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呼吸急促、氣喘吁吁,常伴有胸悶、咳嗽、痰多等症狀。

中醫認為,喘息的病因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痰飲、氣虛不攝等。外感風寒,可導致肺氣失宣,出現喘息、咳嗽、痰白清稀等症狀;內傷痰飲,可導致痰濁阻肺,出現喘息、咳嗽、痰多黏稠等症狀;氣虛不攝,可導致肺氣不足,出現喘息、咳嗽、痰少無力等症狀。

中醫治療喘息,主要以宣肺、化痰、止咳為主。常用方藥有麻黃湯、杏蘇散、百合固金湯等。

喘息是中醫古代疾病,但在現代仍有一定的臨床意義。對於喘息的治療,中醫藥有著獨特的優勢,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症狀,改善生活質量。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醫學六要》曰:「腳氣上氣喘息,初起有表邪者,小青龍湯加檳榔。」
  • 2.《方機》:「乾嘔發熱而咳。或咳且微喘者。(以上兼用南呂)喘息者。(南呂或姑洗或大灸)咳唾吐涎沫者。(南呂。或時時以紫丸攻之。)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以大柴胡湯治喘息,古人已有,不可以淺學視之。」

瓜蔞薤白白酒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 2.《皇漢醫學》:「**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金匱要略》)**
  • 3.《蘭臺軌範》:「_瓜蔞薤白白酒湯_(《金匱》),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此湯主之。
  • 4.《赤水玄珠》:「仲景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者,宜以,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麻黃湯

  • 1.《証治準繩‧幼科》:「若亡津液,用白朮散主之。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小柴胡湯(發熱)。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
  • 2.《幼科折衷》:「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小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大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咳而遺尿者屬膀胱經,用茯苓甘草湯。
  • 3.《保嬰撮要》:「潔古云:嗽而兩脅痛者,屬肝經,用柴胡湯。咳而嘔苦水者,屬膽經,用黃芩半夏生薑湯。咳而喉中如梗者,屬心經,用甘桔湯。咳而失氣者,屬小腸,用芍藥甘草湯。咳而右脅痛者屬脾經,用升麻湯。咳而嘔長蟲者,屬胃經,用烏梅丸。咳而喘息吐血者,屬肺經,用麻黃湯。
  • 4.《醫學綱目》:「〔海〕肺咳喘息而有音,甚則吐血,麻黃湯。太陽咳而遺矢,赤石脂禹餘糧湯、桃仁湯。不止,用豬苓分水散。心咳心痛,喉中介介鯁狀,甚則咽喉痹,用桔梗湯。小腸咳,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芍藥甘草湯。(與夏脈不及病同,蓋小腸為心之府故也。)肝咳,兩脅下痛,甚不可以轉,轉則兩胠下滿,小柴胡湯。
  • 5.《醫學心悟》:「止咳嗽為主。余見虛損之成,多由於吐血。吐血之因,多由於咳嗽,咳嗽之原,多起於風寒。仲景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吐血者,用麻黃湯。東垣師其意,改用人參麻黃芍藥湯。可見咳嗽吐紅之症,多由於外感者,不可不察也。余治外感咳嗽,用止嗽散加荊、防、蘇梗以散之。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傷寒懸解》:「病如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衝於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 2.《傷寒恆論》:「本方由桂枝湯加厚朴、杏仁組成。桂枝湯以和榮衛解表邪,厚朴寬中下氣消痰,杏仁宣肺降氣平喘。適用於原有咳喘而又因感冒新邪者。但其見證,必具桂枝湯證如頭痛、發熱、惡風、脈浮等,兼有喘息者,方為適宜。

瓜蔞薤白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本條胸痹之下,當看做「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之九字解。不得臥者,喘息咳唾短氣所使然。心痛,即心臟神經痛,徹於背部,不外胸背痛之增劇者,故本方主治前方證之劇者。二者之異處,乃在半夏之有無,以是可見其治效矣。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瓜蔞薤白白酒湯證而嘔者。

小柴胡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炙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骨蒸勞嗽,抬肩喘息,多夢不寐,自汗盜汗,痰中血絲,寒熱交發,兩頰紅赤,巨里動甚,噁心憒憒而欲吐者,宜此方。若下利者,去麻子仁加乾薑,水煮為佳。」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鄭注云:「上氣者,逆喘也。」《素問‧五藏生成篇》:「咳嗽上氣。」張氏云:「上氣,喘息也。」如上述,是寓喘息(非現今之喘息發作也)之意。又咽喉不利者,咽喉內不豁利也。所以致之者,因咽喉黏膜枯燥與有痰氣也。故全文大意為火伴濕熱上逆而痰喘,致咽喉內不豁利者。
  • 2.《先哲醫話》:「喘息劇者,麻杏甘石湯,或麥門冬湯,方中加沒食子效。蓋沒食子能祛胸中膠痰,而世醫知者鮮矣。(拙軒曰:治破傷濕以虎杖莖,治喘息以沒食子,皆翁之發明。亦窮理中之事。)
  • 3.《不居集》:「_《正傳》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息,五心煩熱而渴。

黃耆建中湯

  • 1.《經方實驗錄》:「佐景按,觀本案所疏藥量之輕,案文之俗,一望而知非吾師之方矣。病者王女士為友人介紹來診者,芳齡二八,待嫁閨中。經停始於今春,迄今約九月矣。詰其所以,答謂多進果品所致。察其皮色無華,咳嗆不已,緩步上梯,竟亦喘息不止。他狀悉如脈案所列,蓋流俗所謂乾血癆也。

黃芩湯

  • 1.《嬰童百問》:「又有鼻衄,是熱搏於氣、而乘於血也,肺主一身之皮毛,口氣開竅於鼻,蘊寒先客皮膚,搏於氣而成熱,熱乘於血,血得熱而妄行,從鼻中出者,名鼻衄也,或未及發汗而鼻燥喘息,鼻氣鳴即衄,治法皆依大方而分劑略輕耳,黃芩湯、犀角地黃湯主之,生地黃茅根煎服尤佳。

射干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馮仕覺,(七月廿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為痰飲。今診得兩脈浮弦而大,舌苔膩,喘息時胸部間作水鳴之聲。肺氣不得疏暢,當無可疑。昔人以麻黃為定喘要藥,今擬用射干麻黃湯。

小陷胸湯

  • 1.《雞峰普濟方》:「主簿李述之母患胸中痞急,不得喘息,按之則痛,脈數且澀,兆曰胸痹也。因與仲景三物小陷胸湯,一劑知,二劑愈。

四逆湯

  • 1.《古今醫鑒》:「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喘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
  • 2.《皇漢醫學》:「《萬病回春》曰:「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下,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者,先用搜熨法,次服四逆湯。」
  • 3.《古今醫鑑》:「凡陰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喘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
  • 4.《濟陽綱目》:「凡陽證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氣冷,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用四逆湯治之可也。
  • 5.《萬病回春》:「凡陰症身靜而重,語言無聲,氣少難以喘息,目睛不了了,口鼻冷氣,水漿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惡寒有如刀刮,先用蔥熨法,次服四逆湯。(方見中寒。)

大承氣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息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方見前)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 3.《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大半夏湯

  • 1.《古今醫統大全》:「(《良方》)_大半夏湯_,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 2.《赤水玄珠》:「_大半夏湯_,治土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曰水脹。
  • 3.《奇效良方》:「治脾土受濕,不能制水,水漬於腸胃,溢於皮膚,漉漉有聲,怔忡喘息,名水脹。

厚朴麻黃湯

  • 1.《皇漢醫學》:「淺田氏曰:「此方之藥有似小青龍加石膏湯,然降氣之力為優,故用於喘息上氣有效。主溢飲者,宜小青龍加石膏,又與射干麻黃湯互用。然此方宜於熱強脈浮者,與彼方之用於無熱有異也。又富貴安佚之人過於膏粱,腹滿而咳者,此方加大黃有效。麻黃與大黃為伍,勢如表裡,與《千金》黑散同意,有奇效也。」

補肝湯

  • 1.《証治準繩‧類方》:「_補肝湯_,治肝虛兩脅滿痛,筋脈拘急,不得喘息,眼目昏暗,面多青色。
  • 2.《奇效良方》:「治肝虛,兩脅滿痛,筋脈拘急,不得喘息,眼目昏暗,而多青色。

蘇子降氣湯


止嗽散

  • 1.《醫學心悟》:「然外感之邪,初病在肺,肺咳不已,則移於五臟,臟咳不已,則移於六腑。須按《內經》十二經見證而加減如法,則治無不痊。經云: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者,屬肺臟,此即風寒咳血也,止嗽散加荊芥、紫蘇、赤芍、丹參。咳而兩脅痛,不能轉側,屬肝臟,前方加柴胡、枳殼、赤芍。

四磨湯

  • 1.《赤水玄珠》:「四磨湯,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方在喘門。)
  • 2.《証治準繩‧類方》:「_四磨湯_(《劑生》),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
  • 3.《奇效良方》:「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息。
  • 4.《嚴氏濟生方》:「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
  • 5.《玉機微義》:「嚴氏四磨湯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

二陳湯

  • 1.《保命歌括》:「錢氏云:氣鬱者,胸脅疼痛,脈沉而澀,宜沉香降氣湯為主治加郁藥。濕鬱,周身走痛,或關節疼痛,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緩,宜平胃散主治。熱鬱者,瞀悶尿赤,脈沉而數,宜黃連解毒湯。痰鬱者,動則喘息,寸脈沉而弦滑,宜二陳湯為主治。血鬱者,四肢無力,能食便紅,脈沉而芤結,宜四物湯為主治。
  • 2.《重訂通俗傷寒論》:「【榮齋按】傷寒過汗以致陽虛欲脫,鎮江袁桂生有一個實驗治例,足供參考。病者駱達三,素稟陽虛,新感外寒,頭痛惡寒,飲食無味,脈息小滑,舌苔滑白;初診與蔥豉二陳湯加荊芥蘇葉疏散之劑,服後忽喘息不能臥,頭腦中覺熱氣上升,小腹左偏作痛,嘔吐痰水,手指厥冷。脈息沉弱。
  • 3.《醫學入門》:「因停水飲,茶酒不散,曰水脹。腸中漉漉有聲,怔忡喘息,二陳湯加桔梗、檳榔,消飲丸。酒脹,桂苓甘露飲。瘀血脹,便黑,多跌撲及產後所致,人參芎歸湯、散血消腫湯。

瓜蒂散

  • 1.《集驗方》:「治天行毒熱,通貫臟腑,沉鼓骨髓之間,或為黃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馬黃等疾,喘息須臾而絕,瓜蒂散方。
  • 2.《傷寒懸解》:「病如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衝於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 3.《皇漢醫學》:「喘息初發暨未發者,按其腹脈,知腹氣堅實時,則吐之。後服瀉心湯,小承氣湯之類,數十日,灸數千壯。

人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毒冷霍亂吐利,煩嘔,轉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腫,喘息垂死,絕語音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續服勿止,並灸之方。

濟生腎氣丸

  • 1.《讀醫隨筆》:「若過此時,藥力不逮,火氣復升,補氣之藥又難突入重圍矣。服後元氣稍充,喘息稍定,更以濟生腎氣丸,雜以黑錫丹一分,緩圖收功可也。至於但屬陽虛而陰不虧者,斷無是理。雖邪濕干之,亦隨寒化,不能為熱也。即使更感客邪,自有仲景風濕、寒濕治法可推,不似陰虛濕熱之動輒扼腕也。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一賈人患所謂腳氣病,腰下腫,不仁,小便不利,短氣喘息,微嘔,自心下至臍上硬滿頗甚,與木防己加茯苓湯,數日痊愈。

十棗湯

  • 1.《皇漢醫學》:「汪氏曰:「陳無擇之《三因方》以十棗湯藥料為末,用棗肉和為丸,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息,大小便不通者,蓋善變通者也。」

小青龍加石膏湯

  • 1.《皇漢醫學》:「淺田氏曰:「此方之藥有似小青龍加石膏湯,然降氣之力為優,故用於喘息上氣有效。主溢飲者,宜小青龍加石膏,又與射干麻黃湯互用。然此方宜於熱強脈浮者,與彼方之用於無熱有異也。又富貴安佚之人過於膏粱,腹滿而咳者,此方加大黃有效。麻黃與大黃為伍,勢如表裡,與《千金》黑散同意,有奇效也。」

半夏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治胸痹搶逆之勢甚,心中痞結者,雖為瓜蔞薤白白酒湯一類之藥,但白酒湯主喘息胸痛,半夏湯主心痛徹背不得臥,此方主脅下逆搶心,其趣各異。…新崎國林能用之治心腹痛及噎嗝反胃云。」
  • 2.《千金翼方》:「療熱骨蒸羸瘦,煩悶短氣,喘息,兩鼻孔張,日西即發方。
  • 3.《聖濟總錄》:「治虛勞上氣咳嗽,兼肺勞涕唾稠黏,及有膿血,皮膚乾焦,作則寒作熱,飲食不下,喘息不調,日漸瘦悴,坐臥不得,半夏湯方
  • 4.《醫學綱目》:「〔仲〕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見腳氣中。)款花補肺湯,治咳嗽短氣。(方見咳嗽門氣虛條。)
  • 5.《赤水玄珠》:「仲景曰: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又曰:胸痹,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方見胸痹痛門。)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栝蔞薤白半夏湯主之。(方見胸痹痛門。)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腎氣丸亦主之。

人參敗毒散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論曰:風溫尺寸俱浮,素傷於風,因而傷熱,風與熱搏,即為風溫。其外證四肢不收,身熱自汗,頭疼喘息,發渴昏睡,或體重不仁,慎勿發汗,汗之則譫語煩躁,目無精彩,病在少陰厥陰二經,葳蕤湯、人參敗毒散、小柴胡湯選用。

三黃石膏湯

  • 1.《傷寒總病論》:「論曰:傷寒發汗,或下或誤,後三焦熱,脈候洪數,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中屢衄血,而疾勢不解,身目如發黃,狂躁欲走,宜三黃石膏湯。
  • 2.《保命歌括》:「_三黃石膏湯_,治瘟疫病,三焦積熱,脈洪數,譫語不顧體,狂叫欲走,晝夜喘息不休,或經汗下後不解,衄血,發狂,或身目俱黃。
  • 3.《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三黃石膏湯_,治陽毒發斑目黃,身如塗朱,眼珠如火,狂叫欲走,燥渴欲死,鼻乾面赤齒黃,譫語不休,晝夜喘息,鼻時出血衄,可用此湯治之。
  • 4.《醫學正傳》:「不可用附子,止可用參耆,多服為佳。傷寒已經發汗吐下誤治後,三焦生熱,脈洪數,譫語不顧體,晝夜喘息不休,衄血熱不解,身目俱黃,狂叫欲走,三黃石膏湯連進三、四服而愈。

葦莖湯

  • 1.《溫病條辨》:「《金匱》謂喘在上焦,其息促。太隂濕蒸為痰,喘息不寧,故以葦莖湯輕宣肺氣,加杏仁、滑石利竅而逐熱飲。若寒飲喘咳者,治屬飲家,不在此例。

參蘇飲

  • 1.《痰火點雪》:「蓋陰藉陽生之理,歷歷可徵。如產後孤陽絕陰之證,喘息目瞪,心慌膽戰,命在逡巡,此陰虛之極,於法急當補陰,而古人不用四物,而用人參、蘇木二味,亦名參蘇飲,一服而驗,效捷桴鼓,生平於此挽回者,奚啻百餘人,古人之制,何其神哉!噫,陰藉陽生之法,當的從之,但不明脈理者,未足語此。

芍藥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風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嗌乾,肩背痛,脈浮弦而數,此風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主之;若流於大腸,則大便燥結,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實芍藥加地黃牡丹湯主之。桔梗甘草枳實芍藥湯桔梗三兩甘草二兩枳實四枚芍藥三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瀉白散

  • 1.《醫學正傳》:「曰:夫小兒發喘,多因風寒外束,腠理壅遏,而肺氣不得宣通而為病耳。治法當用錢氏瀉白散或三拗湯等劑,使腠理開通,肺氣舒暢而喘息定矣。或因吐瀉之後而中氣不足,亦使短氣而喘。治用錢氏益黃散、東垣補中益氣湯,或用伏龍肝,湯泡放溫飲之,其喘立定者有之。蓋脾土大虛,必借土氣以培益之。

參附湯

  • 1.《醫學正傳》:「_參附湯_(嚴氏),治真陽虛乏,上氣喘息,自汗盜汗,短氣,頭旋眼花。

通關散

  • 1.《續名醫類案》:「乃用通關散湧其痰涎,凡三湧而痰氣始清,喘息始定。後以三拗湯兼導痰湯出入調理,月餘而安。《局方》三拗湯:麻黃不去節、杏仁、甘草各等分,生薑五片同煎。《局方》通關散:川芎一兩,細辛五錢,甘草、川烏、白芷、撫芎各二兩,龍腦、薄荷葉兩半。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蔥白、茶清調下,薄荷湯亦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