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喘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喘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氣喘、咳嗽等症狀。

喘咳的病因多種多樣,可以由外感風寒、內傷痰濕、肺氣虛弱等因素引起。

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常見症狀為咳嗽、痰白、鼻塞、流清涕等;內傷痰濕引起的喘咳,常見症狀為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肺氣虛弱引起的喘咳,常見症狀為咳嗽、痰少、聲音嘶啞等。

中醫治療喘咳,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外感風寒引起的喘咳,可用辛溫解表、宣肺止咳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有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等;內傷痰濕引起的喘咳,可用化痰止咳、健脾益肺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有半夏、白朮、茯苓、陳皮等;肺氣虛弱引起的喘咳,可用補肺益氣、化痰止咳的方法治療,常用藥物有黃芪、党參、白朮、五味子等。

喘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如果治療不當,可能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果出現喘咳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麻黃各半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痘瘡熱氣如灼,表鬱難以見點,或見點稠密,風疹交出,或痘不起脹,喘咳咽痛者,宜服此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氣分以下』十六字,此枳朮湯證,《醫宗金鑒》以為衍文是也。且『氣分』二字不似仲景之口氣,今據他例推之。上衝頭痛,發熱喘咳,身體疼痛,惡寒甚者主之。…老人秋冬之交,每有痰飲咳嗽、胸背脅腹攣痛而惡寒者,宜此方,兼用南呂丸。」

射干麻黃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久咳不止,或產後喘咳,頸項生痰癧,累累如貫珠者,去細辛、五味子,倍射干,加皂角子,有效,兼用南呂丸。」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麻疹,脈浮緊,寒熱頭眩,身體疼痛,喘咳咽痛,不汗出而煩躁者。」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上體、下體或一身悉腫,脈浮而渴,自汗出,惡風,小便不利,或喘咳者,越婢湯主之。腳氣、痛風、瘡毒內攻等多此證。又犯風邪久咳等,沐浴而變此證者,往往見之。」
  • 2.《濟陽綱目》:「陽水熱渴二便閉。經云: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又云: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要腰已上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萬病回春》曰:「小柴胡加青皮、山梔,治胸脅脹痛,喘咳吐痰。」
  • 2.《雜病源流犀燭》:「按薛氏法:如傷家脅肋脹痛,若大便通和,喘咳吐痰者,肝火侮肺金也(宜小柴胡湯加青皮、山梔)。若兼胸腹痛,大便不通,喘咳吐血者,瘀血停滯也(宜當歸導滯散)。若肝火之症,本脈必大,兩脅熱脹,但多飲童便,再服藥(宜小柴胡湯加黃連、山梔、歸尾、紅花)。
  • 3.《雜病源流犀燭》:「_小柴胡湯_,〔喘咳〕,柴胡,黃芩,人參,半夏,甘草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青龍湯者,主治內飲外邪,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惡風、頭痛、乾嘔等之外候,但發內飲之咳嗽、嘔逆、鬱冒、浮腫等證者。若咳家有稠涎膠痰,血絲腐臭,蒸熱口燥等證者,非五方所得而治也。」
  • 2.《退思集類方歌注》:「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不渴嘔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證,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訣也。其餘下利與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備舉辛溫散水寒,兼用酸苦以安肺。(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
  • 3.《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喘咳,脈緊數,以小青龍湯一劑,表證已解。更以葶藶大棗湯,喘止。乃以桔梗湯而愈。
  • 4.《吳鞠通醫案》:「痰飲喘咳,前用小青龍湯,業已見效,但非常服之品,脈遲緩,議外治脾法。
  • 5.《濟陽綱目》:「陽水熱渴二便閉。經云: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又云: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要腰已上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小青龍湯者,主治內飲外邪,感動觸發而作喘咳者。以下五方主治無發熱、惡風、頭痛、乾嘔等之外候,但發內飲之咳嗽、嘔逆、鬱冒、浮腫等證者。若咳家有稠涎膠痰,血絲腐臭,蒸熱口燥等證者,非五方所得而治也。」

甘草乾薑湯

  • 1.《皇漢醫學》:「吳遵《程氏方注》曰:「甘草乾薑湯,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內外之邪相合,難以發散,或寒藥傷胃,宜合用理中。不便於參朮者,皆可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胃冷,嘔吐,自利者,雖不厥逆,仍屬四逆湯也。」
  • 2.《傷寒纘論》:「上㕮咀以水三升。煮服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此即四逆湯去附子也。辛甘合用。專復胸中之陽氣。其夾食夾陰面赤足冷發熱喘咳腹。痛便滑。外內合邪。難於發散。或寒藥傷胃。合用理中。不便參朮者。並宜服之。真胃虛挾寒之聖劑也。若夫脈沉長冷嘔吐自利。雖無厥逆。仍屬四逆湯證矣。

十全大補湯

  • 1.《虛損啟微》:「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 2.《景岳全書》:「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 3.《虛損啓微》:「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 4.《不居集》:「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大建中湯

  • 1.《奇效良方》:「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骨肉痠疼,短氣喘咳,痰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僵直,多臥少起。
  • 2.《濟陽綱目》:「_大建中湯_,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䐜脹,骨肉痠痛,短氣喘咳,痰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強直,多臥少起。

五苓散

  • 1.《成方切用》:「中暑煩渴,身熱頭痛。膀胱積熱,便秘而渴。霍亂吐瀉,痰飲濕瘧,身痛身重。(此皆傷濕之見證也。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制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五苓利小水,降心火,故兼治中暑煩渴。
  • 2.《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將愈,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小便愈少,喘咳唾痰,此脾肺復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二劑送滋腎丸,卻用補中益氣、五味異功二藥而痊。
  • 3.《馮氏錦囊秘錄》:「濕勝則脾不運土不能治水,溢於皮膚則腫脹,並於大腸則泄瀉,水停心下則嘔逆,水寒射肺則喘咳,暑先入心故煩渴,肺病則金不能生水,膀胱熱則陽不化陰,故便秘而渴,陰陽不利則霍亂吐瀉,濕勝則身痛身重,總之,下不通利則陰陽不能升降而變症多矣。且功專蕩熱滋燥,導飲生津,故亦為消痞良方。

白虎湯

  • 1.《醫方集解》:「欲飲水者,不可不與,不可過與,恣飲則有水結胸、心下悸、喘咳、噦噎、腫脹、癃秘、下利諸變證;亦治傷寒無大熱,口澡渴,心煩,背微惡寒者背為陽,背惡寒、口中和者,少陰病也,宜附子湯;今熱未退而微惡寒,為表未全罷,尚屬太陽,然燥渴心煩為裡熱已熾,與白虎湯解表邪,清裡熱,加人參補氣生津。
  • 2.《証治準繩‧雜病》:「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證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海藏云: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丈夫患疫,四肢惰痛,身熱惡風,乾嘔不能食,頭汗出,腹攣急,按之即痛。先生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經五六日,不大便,小便日夜僅一行三四合許,譫語煩悶,喘咳潮熱,心下硬滿,舌上有黑苔,於是與大柴胡加芒硝湯,遂得全治。

參苓白朮散

  • 1.《兒科要略》:「(十六)參苓白朮散,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胸中痞滿,噫嘔腹逆,喘咳消渴,大便不實及久瀉,癰疽潰後不思食者。

附子理中湯

  • 1.《內科摘要》:「表弟婦,咳嗽發熱,嘔吐痰涎,日夜約五六碗,喘咳不寧,胸瘞躁渴,飲食不進,崩血如湧,此命門火衰,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附子理中湯加減治之而愈。詳見婦人血崩。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咳嗽發熱,嘔吐痰涎,日夜約五六碗,喘咳胸痞,燥渴不食,崩血如湧,此脾土虛寒,用八味丸及附子理中湯而愈。(全見《女科撮要》)

麻黃湯

  • 1.《張氏醫通》:「麻黃附子細辛湯(玉函),治少陰病。脈沉發熱。及水腫喘咳。
  • 2.《醫通祖方》:「治少陰病脈沉,發熱及水腫、喘咳。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小青龍湯(玉函),治溢飲喘咳。自利發熱。當發其汗。
  • 2.《醫通祖方》:「治溢飲,喘咳,自利,發熱。當發其汗。

麻杏石甘湯

  • 1.《新訂痘疹濟世真詮》:「有年少者,疹後喘咳,身熱口渴,氣口脈緊而滑,各部亦微滑數,此餘毒未清,復感寒邪,熱在內而寒在外,所謂寒包熱也,主麻杏石甘湯一劑,諸證頓釋。

獨參湯

  • 1.《校註婦人良方》:「出血過多而發熱,聖愈湯治之。若汗不止,或昏憒喘咳,急用獨參湯。若發熱煩躁,或肉瞤筋惕,用八珍湯。大渴面赤,脈洪而虛者,用當歸補血湯。身熱面赤,脈沉而微者,用四君、姜附,以回其陽可也。

生化湯

  • 1.《高淑濂胎產方案》:「脾氣因喘咳而滿悶虛煩,生化湯加木香為佐。因過食而嘔吐惡逆,六君子加神麯為良。蘇木、稜、莪大能破血;青皮、枳實最消膨脹。一應耗氣破血之藥,汗出泄下之方,只可施於強壯,不宜用於虛弱。大抵新產之後,先問惡露何如,塊痛何如,參朮不可遽加。至若亡陽汗脫,氣虛喘促,加參生化是從權也。

越婢加半夏湯


茯苓甘草湯

  • 1.《丹溪手鏡》:「有停飲者,飲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惡水,心不安也。凡治悸者,必先治飲,以水停心下,散而無所不至。浸於肺則喘咳,浸於胃則噦噎,溢於皮膚則腫,漬於腸間則利下,可以茯苓甘草湯治之。

桔梗湯

  • 1.《張氏醫通》:「生地黃散,治斑疹肺熱。喘咳衄血。
  • 2.《醫通祖方》:「治斑疹肺熱,喘咳衄血。
  • 3.《症因脈治》:「_桔梗湯_,治肺素有熱,煩熱喘咳,口燥咽乾。

苦酒湯

  • 1.《濟陽綱目》:「陽水熱渴二便閉。經云:諸胕腫疼酸皆屬於火。又云:結陽,肢腫是也。治與水證、濕證大同。大要腰已上腫,宜汗。腰已下腫,宜下。表證喘咳,小青龍湯、越婢湯、古麻甘湯、桂枝苦酒湯。里證腹腫脅硬,十棗湯、澤瀉湯、澤瀉牡蠣湯、導水丸、三花神佐丸、浚川丸、布海丸。

枳實薤白桂枝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栝蔞薤白白酒湯,辛溫滑利以通陽。(薤白滑利通陽,栝蔞潤下通陰,佐以白酒熟谷之氣,上行藥性,助其通經活絡,而痹自開。)胸痹喘咳胸背痛,脈緊沉遲用此良。(胸中,陽也,而反痹,則陽不用矣。陽不用則氣上下不相順接,其津液必凝滯而為痰,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等證見矣。

黃連解毒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實火喘咳,脈洪大,或狂言煩躁,口乾飲冷,喘急鄭聲,目睛赤痛。

補中益氣湯

  • 1.《薛案辨疏》:「侍御譚希曾,喘咳吐痰,或手足時冷,此中氣虛寒,用補中益氣湯加炮姜而愈。
  • 2.《推求師意》:「許先生論梁寬父病右脅肺部也,咳而唾血,舉動喘逆者,肺胗也,發熱,脈數,不能食者,火來刑金,肺與脾俱虛也。肺脾俱虛而火乘之,其病為逆。如此者,例不可補瀉,若補金則慮金與火持而喘咳益增,瀉火則慮火不退位而痃癖反盛,正宜補中益氣湯先扶元氣,少以治病藥加之。
  • 3.《保嬰撮要》:「一小兒痘將愈,小便不利,服五苓散之類,小便愈少,喘咳唾痰,此脾肺復傷也,先用補中益氣湯二劑送滋腎丸,卻用補中益氣、五味異功二藥而痊。

涼膈散

  • 1.《証治準繩‧雜病》:「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證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海藏云: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 2.《玉機微義》:「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散。

百合固金湯

  • 1.《不居集》:「_百合固金湯_,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
  • 2.《成方便讀》:「_百合固金二地黃,麥冬貝母桔甘良,元參芍藥當歸配,喘咳痰紅肺受殃。_
  • 3.《刪補頤生微論》:「_百合固金湯_,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
  • 4.《成方切用》:「(趙蕺庵),治肺傷咽痛,喘咳痰血。(肺金受傷,則腎水之源絕。腎脈挾咽,虛火上炎,故咽痛。火上熏肺,故喘咳。痰因火生,血因火逼。)
  • 5.《目經大成》:「肺傷咽痛,喘咳痰血,目赤痛,此方主之。

竹茹溫膽湯

  • 1.《中國內科醫鑑》:「儒門事親中有勞行吐法之語。查疲勞非吐劑之證。惟胸痛甚者用吐酒石得效。而此逕云吐法。可知肺病實為最有趣味之病矣。胸痛、喘咳、痰多者可用栝蔞枳實湯、竹茹溫膽湯。或在痛處貼發泡膏亦宜。多出盜汗者。柴胡桂枝幹薑湯可得奇驗。血虛熱多。出盜汗者與當歸六黃湯。

三子養親湯

  • 1.《成方便讀》:「病因食積而起,故方中以萊菔子消食行痰;痰壅則氣滯,以蘇子降氣行痰;氣滯則膈塞,白芥子暢膈行痰;三者皆治痰之藥,而又能於治痰之中,各逞其長,食消氣順,喘咳自寧,而諸證自愈矣,又在用者之得宜耳。

二陳湯

  • 1.《醫學入門》:「食積脅下如槓,梗起一條作痛,神保丸,枳實煎湯下。輕者,保和丸。痰飲流注肝經,喘咳引痛者,二陳湯加南星、蒼朮、川芎、柴胡、白芥子,或入青黛少許,薑汁二匙。痰甚者,控涎丹。如胸背脅痛,喘急妨悶者,栝蔞實丸。飲水停滯脅下,如捶痛者,濃煎蔥白湯,調枳殼煮散。
  • 2.《症因脈治》:「_推廣蒼樸二陳湯_,治胃家有水飲,胸滿嘔吐不渴者,飲傷肺則喘咳,飲傷胃則嘔

麥味地黃丸

  • 1.《瘍科心得集》:「_麥味地黃丸_,治腎陰不足,火爍肺金,喘咳勞熱,或有鼻衄、鼻淵等證。

甘草麻黃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婦人妊娠,每有因水腫而墜胎,若難用其他逐水劑者,宜煎服此方。喘咳者,合甘草麻黃湯為良。」

香砂六君子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症蜂起,而神機化絕矣。
  • 2.《時方歌括》:「柯韻伯曰。經云。壯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晝夜循環。周於內外。一息不運。便有積聚。或脹滿不食。或生痰留飲。因而肌肉消瘦。喘咳嘔噦。諸證蜂起。而神機化絕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

黃土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年二十餘,喘咳數日,時時咯血,脅下結硬,旁有動。先生診之,與黃土湯。四五日,血止,咳未解,乃與小柴胡湯,諸患已愈。後復發咳,於是作芩甘薑味辛夏仁湯與之而愈。」

柴胡加芒硝湯

  • 1.《皇漢醫學》:「一丈夫患疫,四肢惰痛,身熱惡風,乾嘔不能食,頭汗出,腹攣急,按之即痛。先生與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經五六日,不大便,小便日夜僅一行三四合許,譫語煩悶,喘咳潮熱,心下硬滿,舌上有黑苔,於是與大柴胡加芒硝湯,遂得全治。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一人年三十餘,自胸下至臍旁,有形如盤者,面目、四肢水腫,大便自調,小便不利,時時胸下痛,短氣不得臥。乃作木防己加茯苓湯使飲之,短氣益劇,喘咳倚息,煩悸不安。仍與前方,使間服吳茱萸湯。數十日,小便快利,日三四升餘。三月餘痊愈。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孕婦浮腫,喘咳息迫,或身體麻痹或疼痛者。治肺癰初起,惡寒息迫,咳嗽不止,面目浮腫,濁唾臭痰及胸痛者。當其精氣未脫,兼用白散,蕩滌邪穢,則可平復矣。風濕、痛風,發熱劇痛,關節腫起者,加朮、附有奇效。」

小青龍加石膏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不渴嘔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證,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訣也。其餘下利與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備舉辛溫散水寒,兼用酸苦以安肺。(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
  • 2.《退思集類方歌註》:「小青龍湯治水氣,喘咳不渴嘔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證,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訣也。其餘下利與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薑桂麻黃芍藥甘,細辛半夏兼五味,備舉辛溫散水寒,兼用酸苦以安肺。(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

甘露飲

  • 1.《玉機微義》:「子和曰:皮膚枯乾,痰涎稠黏,四肢疼痛,面赤唇乾,煩躁,睡臥不寧,或時喘咳,飲食少味,困弱無力,虛汗黃瘦等證,先以茶調散輕湧訖,次以導水禹功輕瀉三兩行,後服柴胡飲子、桂苓甘露飲、搜風丸、白朮調中湯、人參散之類,量虛實用之。如咯血、吐血、便血,此亡血也,並不宜吐,吐則神昏。

定喘湯

  • 1.《大方脈》:「治支飲、水飲攻肺,喘咳而腫,不得臥者,用葶藶大棗湯瀉之,後服定喘湯、千緡湯(俱見表裡門)。

清濕化痰湯

  • 1.《萬病回春》:「_清濕化痰湯_,治周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 2.《濟世全書》:「_清濕化痰湯_,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 3.《雜病廣要》:「清濕化痰湯,治遍身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背,亦作寒熱,喘咳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一點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利故也。

六和湯

  • 1.《沈氏尊生書》:「喘咳痞滿,體腫倦臥,便赤者(宜六和湯)。有發熱嘔血者(宜黃連二錢,酒煎服)。

升麻葛根湯

  • 1.《丹溪手鏡》:「冬應寒,而溫折之邪在腎,多病咽痛,或生赤疹,喘咳攣痛,葳蕤湯、升麻葛根湯;咽痛甘桔湯、敗毒散之類。

瀉白散

  • 1.《古今醫統大全》:「肺熱者,輕按之瞥瞥見於皮毛,日西甚。其證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白虎地骨皮散。
  • 2.《証治準繩‧雜病》:「細分之則五臟各異矣。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瞥瞥然見於皮毛上,為肺主皮毛故也。日西尤甚,乃皮毛之熱也。其證必見喘咳,灑淅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白虎湯之類治之,及地黃地骨皮散。(海藏云:皮膚如火燎,而以手重取之不甚熱,肺熱也。目白睛赤,煩躁引飲,單與黃芩一物湯。
  • 3.《丹溪手鏡》:「_肺熱_,日西而甚,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鬲、白虎、地骨皮散。
  • 4.《玉機微義》:「肺熱者,輕手乃得微按,全無,日西熱甚,乃皮毛之熱,其證必見喘咳寒熱,輕者瀉白散,重者涼膈散,地骨散。
  • 5.《大方脈》:「治肺火鬱氣分,身熱而腫,喘咳無痰,用瀉白散,隨症加味。若因飲酒傷肺,咳出痰血,口氣腥臭,嗌乾口苦者,服瀉白後方(俱見瀉火門)。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惡寒喘嗽者,寒邪內蘊也,小青龍湯。咳唾膿穢者,肺癰內潰也,桔梗湯。竊謂前症若喘咳短氣者,脾胃氣虛也,五味異功散。咳唾膿痰,左尺脈數而無力者,腎氣虛也,六味地黃丸。咳唾膿痰,右關脈數而無力者,脾氣虛也,七味白朮散。若發熱喘嗽,唾膿不食者,脾肺虛甚也,難治。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哽氣喘咳,腹脹下氣,手足不冷不熱,此脾虛不能攝氣而腹脹下氣,肺虛不能攝氣而哽氣喘咳,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而愈。
  • 3.《証治準繩‧幼科》:「咳唾膿穢者,肺癰內潰也,桔梗湯。竊謂前證若喘咳短氣者,脾肺氣虛也,五味異功散。咳唾膿痰左尺脈數而無力者,腎氣虛也,六味地黃丸。咳唾膿痰右關脈數而無力者,脾氣虛也,七味白朮散。若發熱喘嗽唾膿不食者,脾肺虛甚也,難治。大要,補脾肺,滋腎水,為善。

導水茯苓湯

  • 1.《症因脈治》:「【寒濕身腫之治】惡寒身痛,先宜溫經散濕,冬月麻黃桂枝湯,余月羌獨敗毒散。濕氣壅滯者,勝濕湯。肺經傷濕,喘咳水腫,導水茯苓湯。

參蘇飲

  • 1.《正骨心法要旨》:「傷損之證而喘咳者,若因出血過多,面黑胸脹,胸膈痛而發喘者,乃氣虛血乘於肺也,急用二味參蘇飲,緩則難救。若咳血衄血而喘者,乃氣逆血蘊於肺也,只宜活血行氣,不可用下法,宜十味參蘇飲治之。

大七氣湯

  • 1.《嚴氏濟生方》:「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

控涎丹

  • 1.《醫方集解》:「此手足太陽、太陰藥也(十棗湯加減,行水例藥,亦厲劑)。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灼痛,入皮肉則瘰癧癰疽,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
  • 2.《成方切用》:「李時珍曰:痰涎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入心則迷,成癲癇。入肺則塞竅,為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陳無擇三因方,並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功,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為痰。
  • 3.《成方便讀》:「入心則迷成癲癇,人肺則塞竅喘咳背冷,入肝則膈痛乾嘔,寒熱往來,入經絡則麻痹疼痛,入筋骨則牽引釣痛,入皮肉則瘰癧癰腫,皆可以此方服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濕也,得氣與火,則結而為痰。大戟能泄臟腑水濕,甘遂能行經隧水濕,二味皆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以攻決為用。

都氣丸

  • 1.《類證治裁》:「腎虛肺燥喘咳,都氣丸加麥冬。喘嗽痰多,怯冷,生料腎氣丸煎服。肺虛喘嗽吐血,門冬清肺飲。咳痰見血,脈虛數,六味丸料煎加阿膠、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