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風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風氣是中醫學中常見的病證之一,主要由外感風邪所致,其臨床表現多見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咳嗽、胸悶、氣喘等。風氣的治療以疏風散寒、宣肺解表為主,常用方藥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

風氣的發病與季節有密切關係,多在冬春季節發病,其原因是由於冬春季節氣候寒冷,人體腠理疏鬆,風邪容易侵襲人體而發病。此外,風氣也與個人體質有關,體質虛弱、抵抗力低下的人更容易罹患風氣。

風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2. 增強體質,提高抵抗力。
  3. 平時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勞逸結合。

如果出現風氣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千金翼方》:「問曰:病風濕相搏,身體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溜下不止。師云此可發汗,而其病不愈者,何故?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續在,是故不愈。若治風濕者,發其汗,微微似欲出汗者,則風濕俱去也。
  • 2.《傷寒貫珠集》:「太陽中風者。陽受風氣而未及乎陰也。故其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不待閉鬱而熱自發。陰弱者。不必攻發而汗自出。所以然者。風為陽邪而上行。衛為陽氣而主外。以陽從陽。其氣必浮。故熱自發。陽得風而自強。陰無邪而反弱。以弱從強。其氣必餒。故汗自出。嗇嗇惡寒。
  • 3.《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太陰脈浮為風,邪在太陽,弱為血虛(營氣不能上承,與前證略同),風氣著於肌理,則濕邪凝冱而血為之痹,然但專就寸口而觀,可決為汗出當風,終不能斷為酒後之汗出當風,蓋飲酒汗出當風,其肌肉先痹,此時不用桂枝湯以發之,則濕熱蒸於內,而腑濁不行,趺陽之脈,因見浮滑。

甘草湯

  • 1.《外台秘要》:「又甘草湯,主天下毒氣,及山水露霧毒氣,去地風氣瘴癘等毒方。
  • 2.《經方例釋》:「〔案〕此諸方之祖。此方不獨治少陰咽痛也。《外臺·十一》、《千金》云:甘草湯,主天下毒氣,山川霧露毒氣,去地風氣瘴癘毒,其方即此。成注:甘草湯,治少陰客熱。依例推之,凡有熱毒者,皆主之,必效,以此方治。凡服湯,嘔逆不入腹者,先服此,然後服余湯,是止吐也。
  • 3.《外臺秘要》:「又甘草湯,主天下毒氣,及山水露霧毒氣,去地風氣瘴癘等毒方。

麻黃湯

  • 1.《聖濟總錄》:「治肉極實熱,肌痹淫淫,如鼠走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為脾風,風氣客於皮膚肉色變,變則鼻見黃色,宜止汗解風痹,麻黃湯方
  • 2.《醫學心悟》:「此方不宜於東南,多宜於西北。西北稟厚,風氣剛勁,必須此藥開發,乃可疏通,實為冬令正傷寒之的劑。若東南則不可輕用,體虛脈弱者受之,恐有汗多亡陽之慮。
  • 3.《張氏醫通》:「越婢加朮湯(金匱),治內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 4.《醫通祖方》:「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麥門冬湯

  • 1.《聖濟總錄》:「治心中煩熱,唯欲露體,復之即悶煩,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後,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麥門冬湯方
  • 2.《奇效良方》:「治心中煩熱,惟欲露體,覆之即悶,驚悸心忪,面無顏色,忘前失後,婦人患血風氣者,多成此疾,乃心蒸之狀。

越婢加朮湯

  • 1.《祖劑》:「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 2.《醫學綱目》:「〔仲〕,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成無己云《外臺》作越婢湯。)
  • 3.《金匱方歌括》:「(歌見水氣病。),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而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 4.《成方切用》:「(千金),治內熱極,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歷風氣,下焦腳弱。
  • 5.《証治準繩‧雜病》:「(寒)人參酒浸服之,治風軟腳弱可逐奔馬,故曰奔馬草,曾用有效。(虛)仲景方,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宜越婢加朮湯。(表)《斗門方》用商陸根細切煮熟,入綠豆爛煮為飯食之,及《本事方》左經丸、續骨丹,此中有濕痰汙血,阻礙經絡而得痿厥者宜之。(里)

越婢湯

  • 1.《祖劑》:「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
  • 2.《備急千金要方》:「治肉極熱則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有方見七捲風毒腳氣門)。

大青龍湯

  • 1.《傷寒纘論》:「或問此方治脈浮緊頭痛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並不見中風之脈論。而疏鈔金鉀。但據條首中風二字。乃云本之風氣。似隱標之寒化反顯釋風寒兩感者。謬矣殊不知其實為風多寒少之證。設果本隱標顯。則治病必求其本何反倍用麻黃耶案內臺方云。此一證。全在不汗出三字。

小青龍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鄒潤安謂:凡風氣寒氣,依於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為患者,並能曳而出之,使相離而不相附,審斯則小青龍湯中之用細辛,亦所以除水氣中之風寒也。

烏梅丸

  • 1.《長沙方歌括》:「論云。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厥陰病之提綱也。經云。厥陰之上。風氣主之。中見少陽。是厥陰以風為本。以陰寒為標。而火熱在中也。至厥陰而陰已極。故不從標本而從於中治。沈堯封云。此厥陰證之提綱也。

大建中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心腹卒痛者為寒食內結,金匱大建中湯,嘔逆腹痛下利而頭痛發熱者,為風氣內薄,

四物湯

  • 1.《醫學心悟》:「腳氣者,腳下腫痛,即痹症之類也。因其痛專在腳,故以腳氣名之。其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濕腳氣,水氣勝也,檳榔散主之。乾腳氣,風氣勝也,四物湯加牛膝、木瓜主之。
  • 2.《醫學心悟雜症要義》:「「腳氣者,腳下腫痛,即痹症之類也。因其痛專在腳,故以腳氣名之。其腫者,名濕腳氣。不腫者,名乾腳氣。濕腳氣,水氣勝也,檳榔散主之。乾腳氣,風氣勝也,四物湯加牛膝木瓜主之。」

越鞠丸

  • 1.《醫學三字經》:「_補中益氣湯_,治勞役飢飽過度,致傷元氣,氣虛而風中之。此類中風氣中虛證,更有七氣上逆,亦名氣中,宜越鞠丸之類。

二陳湯

  • 1.《古今醫鑑》:「一、凡人手足麻木,並指尖麻者,皆痰滯經絡也。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風氣,更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此六處共十一穴,以防中風癱瘓,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 2.《古今醫鑒》:「一、凡人手足麻木,並指尖麻者,皆痰滯經絡也。宜二陳湯加竹瀝、薑汁、白芥子,以祛痰火,散風氣,更灸百會、肩髃,曲池、風市、足三里、絕骨,此六處共十一穴,以防中風癱瘓,但年少者不可多灸。

川芎茶調散

  • 1.《古今醫鑑》:「_川芎茶調散_,〔批〕(按此方治風氣頭痛之劑),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憎寒壯熱,肢體煩,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攻注太陽穴痛,但感風氣皆然。
  • 2.《成方便讀》:「頭風久必害眼者,以目為肝竅,風氣通於肝。若風熱相灼,則肝腎所聚之精華,漸致耗損,故目亦漸致失明。斯時如不先去風熱,徒與滋水柔肝,無益也。故以薄荷之辛香,能清利頭目,搜風散熱者,以之為君。川芎、荊芥皆能內行肝膽,外散風邪,其辛香走竄之性,用之治上,無往不宜,故以為臣。
  • 3.《古今醫鑒》:「_川芎茶調散_,〔批〕(按此方治風氣頭痛之劑),治諸風上攻,頭目昏沉,偏正頭痛,鼻塞聲重,憎寒壯熱,肢體煩,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攻注太陽穴痛,但感風氣皆然。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丈夫、婦人諸風上攻,頭目昏重,偏正頭疼,鼻塞聲重;傷風壯熱,肢體煩疼,肌肉蠕動,膈熱痰盛;婦人血風攻注,太陽穴疼,但是感風氣,悉皆治之。

消風散

  • 1.《金瘡秘傳禁方》:「一破傷風牙關緊急,口閉手足拘攣,諸藥不效。此為風氣關塞萬否而不能通行四肢,即用消風散治之。

牽正散

  • 1.《成方便讀》:「故以全蠍色青善走者,獨入肝經,風氣通於肝,為搜風之主藥;白附之辛散,能治頭面之風;殭蠶之清虛,能解絡中之風。三者皆治風之專藥,用酒調服,以行其經,所為同氣相求,衰之以屬也。

槐花散

  • 1.《普濟本事方》:「《巢氏病源論》:腸癖為痔。久困飽食過度。房室勞損。血氣流溢。滲入大腸。沖發於下。時便清血。腹中刺痛。病名脈痔。又論脾毒腸風。本緣榮衛虛弱。風氣進襲。因熱乘之。便血性流散。積熱壅遏。血滲腸間。故大便下血。宜椿皮丸。

華蓋散

  • 1.《羅氏會約醫鏡》:「_華蓋散_,治肺風氣急上衝,痰喘抬肩,脈浮緩者。

金沸草散

  • 1.《博濟方》:「治傷寒壯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朝發、丈夫風氣上攻,狀如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解利。
  • 2.《雞峰普濟方》:「治傷寒暑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潮發,丈夫風氣上攻,其壯如醉人,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痛,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則汗出,如風盛則解利。

地黃飲子

  • 1.《醫方集解》:「昂按:此即河間主乎火之說。蓋西北風氣剛勁,虛人感之,名真中風,可用風藥下藥;南方卑濕,質弱氣虛,雖有中證,而實不同,名類中風,宜兼補養為治)。
  • 2.《目經大成》:「風痱,舌強語澀,足廢步蹇。風痹即內經行痹、痛痹之謂。蓋脾腎素虛,運化水火不及,風氣雜合而成。治宜和臟腑、通經絡,河間地黃飲子主之。余考其方,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蓯蓉、麥冬、五味,滋水藥也,水足可以制飛越之火。附子、肉桂、茯苓、遠志、石斛、菖蒲,熯濕藥也,濕去足以回厥逆之陽。

升麻葛根湯

  • 1.《醫學入門》:「熱病發斑與陽毒同。溫毒因冬暖感溫氣,至春風氣相搏,發為癮疹多癢,初起升麻葛根湯加玄參,或敗毒散加紫草、赤芍。日久發渴,腹滿便硬者,調胃承氣湯加黃連、赤芍、生地、牡丹皮。已經汗下而毒不解者,黑膏主之。熱病發斑,時行發斑,身如火色者。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

洗肝散

  • 1.《異授眼科》:「目有斑點者何也,答曰:肝經邪熱也。風氣相搏,宜服洗肝散(方見二十四問)、清毒散(方見三十八問)。詩曰:偶然氣腫不分明,斑點如珠日夜疼,數粒茱萸無二樣,變來真是蟹睛形,烏珠突出針鉤破,速備珍珠散更明。此是良醫無價寶,濟人陰德不為輕(金仙作傳記)。
  • 2.《驗方新編》:「第五十問:目有斑點者何故?答曰:肝經邪熱也。風氣相搏,宜服洗肝散(方見二十四問)、清毒散(方見三十八問)。

烏藥順氣散

  • 1.《成方切用》:「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多艱,手足不遂。先宜服此藥以疏氣逆,(凡中風證,多挾中氣,不但急中為然。)然後隨證投以風藥。
  • 2.《養生類要》:「治男婦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麻癉,手足癱瘓,語言謇澀,筋脈拘攣,及腳氣步履艱辛,腰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胸膈脹滿,心腹刺痛,吐瀉腸鳴等症。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風氣不順,手腳偏枯,流注經絡;並濕毒進襲,腿膝攣痹,筋骨疼痛。
  • 4.《玉機微義》:「局方烏藥順氣散治風氣攻注四支骨節疼痛,遍身頑麻,及療癱瘓,語言謇澀,腳氣步履艱難,腳膝痿弱。
  • 5.《明醫雜著》:「_烏藥順氣散_,治風氣攻注四肢,骨節疼痛,肢體頑麻,及療癱瘓語澀,腳氣步履多艱,腳膝痿弱等症。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醫學入門》:「熱病發斑與陽毒同。溫毒因冬暖感溫氣,至春風氣相搏,發為癮疹多癢,初起升麻葛根湯加玄參,或敗毒散加紫草、赤芍。日久發渴,腹滿便硬者,調胃承氣湯加黃連、赤芍、生地、牡丹皮。已經汗下而毒不解者,黑膏主之。熱病發斑,時行發斑,身如火色者。大青四物湯、豬膽雞子湯。

小續命湯

  • 1.《醫宗必讀》:「陰陽經絡,周環於身,風氣乘虛入於諸陽之經,則腹背反折,攣急如角弓之狀,宜小續命湯。有汗不惡寒曰柔痙,無汗惡寒曰剛痙。

雙解散

  • 1.《傷寒直格》:「雙解散:普解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憂愁思慮,恚怒悲恐,四時中外諸邪所傷,億覺身熱、頭疼、拘倦強痛,無問自汗、無汗,憎寒發熱,渴與不渴,有甚傷寒疫癘,汗病兩感,風氣雜病,一切舊病作發,三曰裡外,並宜服之。設若感之勢甚,本難解者常服,三兩日間,亦漸減可,並無所損。
  • 2.《傷寒標本心法類萃》:「風寒暑濕、飢飽勞逸、憂愁思慮、恚恐悲怒;四時中外諸邪所傷,但覺身熱頭疼、拘倦強痛,無問自汗無汗、憎寒發熱、渴與不渴,微、甚;傷寒疫癘、汗病兩感、風氣雜病,一切舊病發作,三日裡外並宜雙解散(五十四)。設若感之勢甚,本難解者,常服雙解散,三兩日間,亦漸可減,並無所損。

香蘇散

  • 1.《目經大成》:「南方風氣柔弱,傷於風寒,俗稱感冒。感冒者,受邪膚淺之名也。經曰:卑下之地,春風常存。故東南之區,人感風證居多。所感之氣,由鼻而入,實於上部,客於皮膚,故無六經形症。只紫蘇、香附、橘皮之辛芬,疏邪理氣,甘草之甘平,和中輔正,前症隨痊。

升陽除濕湯

  • 1.《蘭室秘藏》:「心主血,血主脈。二者受邪,病皆在脈。脈者血之府也。脈者人之神也。心不主,令包絡代之。故曰心之脈主屬心系。心系者包絡命門之脈也,主月事。因脾胃虛而心包乘之,故漏下月事不調也。況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也。當除濕去熱,益風氣土伸以勝其濕。又云火鬱則發之。

三痹湯

  • 1.《醫方集解》:「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經曰: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

蠲痹湯

  • 1.《成方切用》:「三曰風癔,庵忽不知人也。四曰風痹,諸痹類風狀也。嘉言曰:難相類,實有不同。風則陽先受之,痹則陰先受之爾。致痹之因,曰風,曰寒,曰濕,互相雜和,非可分屬。但以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善行故也。以寒氣勝者為痛痹,寒主收急故也。以濕氣勝者為著痹,濕主重滯故也。
  • 2.《醫學心悟》:「風氣勝者,更加秦艽、防風;寒氣勝者,加附子;濕氣勝者,加防己、萆薢、苡仁。痛在上者,去獨活,加荊芥;痛在下者,加牛膝;間有濕熱者,其人舌乾、喜冷、口渴、溺赤、腫處熱辣,此寒久變熱也,去肉桂,加黃柏三分。
  • 3.《成方便讀》:「_蠲痹湯醫風氣痹,羌防草芍共歸耆,薑黃薑棗同煎服,體痛筋攣手足痱。_

控涎丹

  • 1.《神農本草經疏》:「《三因方》控涎丹:治痰涎留在胸膈上下,變為諸病,或頸項、胸背、腰脅、手足、胯髀,隱痛不可忍,筋骨牽引,釣痛走易,及皮膚麻痹,似乎癱瘓,不可誤作風氣風毒,及瘡疽施治。又治頭痛不可舉,或睡中流涎,或咳唾喘息,或痰迷心竅,並宜此藥。數服痰涎自失,諸疾尋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