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便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便難

小便難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指排尿困難,尿量減少,尿色深黃,尿頻,尿急,尿痛等。小便難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如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尿路結石等。

中醫認為,小便難的病機主要有三方面:

  • 膀胱氣化不利:膀胱是貯存尿液和排出尿液的器官。膀胱氣化不利,則膀胱的功能失常,排尿困難。
  • 膀胱熱結:膀胱熱結,則膀胱的功能失常,排尿困難。
  • 膀胱寒凝:膀胱寒凝,則膀胱的功能失常,排尿困難。

根據病機的不同,小便難的中醫治療方法也不同。如果是膀胱氣化不利,可用溫陽利水的中藥治療;如果是膀胱熱結,可用清熱利尿的中藥治療;如果是膀胱寒凝,可用溫陽散寒的中藥治療。

小便難在中醫的治療上,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小便難是中醫的一個常見證候,如果出現小便難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湯

  • 1.《三指禪》:「_中風經症_,桂枝湯(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服已須臾,飲熱稀粥以助藥力,溫覆一時許,取微汗。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湯加附子。發汗後而喘,麻黃、杏仁、甘草、石膏)。
  • 2.《千金翼方》:「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3.《醫心方》:「又云:治發汗後遂漏汗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此為胃干也,桂枝湯加附子主之,方: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附子,治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
  • 5.《成方切用》:「去芍藥薑棗,名桂枝甘草湯。(仲景)治發汗過多,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加附子,名桂枝加附子湯。(景仲)治太陽病發汗,逐漏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方中行已,此亦太陽中風誤汗之變證。夫固表斂汗,無出桂枝有矣。而欲復陽益氣,所以有附子之加焉。
▼ 展開更多

桂枝加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傷寒論》)**
  • 2.《千金翼方》:「太陽病,發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3.《醫心方》:「凡發汗後,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4.《醫方考》:「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此方主之。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轉側者,亦此方主之。
  • 5.《傷寒懸解》:「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金匱要略》)**
  • 2.《備急千金要方》:「治腳弱,舉身浮腫,反胃,食谷吐逆,胸中氣結不安而寒熱,下痢不止,小便難,服此湯即益。亦服女曲散,利小便腫消,服大散摩膏有驗方。
  • 3.《醫學綱目》:「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治其氣衝。
  • 4.《藥徵》:「苓桂五味甘草湯證曰:小便難。
  • 5.《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傷寒論》)**
  • 2.《傷寒六書》:「陽明中風,脈浮弦,小便難,潮熱而噦,小柴胡湯加茯苓。
  • 3.《張卿子傷寒論》:「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而飲水。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 4.《祖劑》:「即小柴胡湯加茯苓治小便難、潮熱、腹滿
  • 5.《扶壽精方》:「小柴胡湯加茯苓,治小便難,潮熱腹滿。小柴胡湯去黃芩加芍藥,治下後陰虛發熱,脈微惡寒。小柴胡湯去棗加牡蠣,治水結胸。小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治大熱而渴。小柴胡加桂,治身熱不渴。小柴胡加五味,治咳而嗽。蒙齋云:傷寒為病,返復變遷,吉凶反掌,非雜症之可比,長沙乃百川之宗,誠哉是言也。
▼ 展開更多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導水瑣言》曰:「又水氣蓄滯於心胸而難利,用吳茱萸、橘皮湯等而不通利者,可用半夏厚朴湯加犀角。又小瘡、頭瘡,內攻而腫,不至喘滿甚,只腹脹而小便難者,亦妙。」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僧年三十許,胸中煩悶數日,吐下黑血,診之脈沉微,腹滿,小便難,手足浮腫,沉重不仁,大便日二三行,默默不欲飲食,食即停滯胸間,入腹則氣急,腹滿殊甚,其狀如世所謂黃胖病者。先生與真武湯,百患悉治。」

五苓散

  • 1.《醫方集宜》:「治傷寒脈浮小便難,微熱消渴,欲飲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
  • 2.《傷寒括要》:「瘀熱在裡。頭汗。渴。小便難。汗不得越如橘之黃且明。(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小便難者五苓散加茵陳山梔)濕熱發黃。一身盡痛。小發難。色如熏黃之暗。(胃苓湯加茵陳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寒濕發黃身疼發熱。頭痛鼻塞而煩。脈大。瓜蒂散搐鼻取水或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甘草陳皮生薑煎服取微汗)痞氣發黃。
  • 3.《傷寒六書》:「若小便自利,汗出者,津液少也,急下之。汗出而渴,小便難者,五苓散利之。後或汗出如油,貫珠不流,喘而不休者,衛氣絕矣,皆不治也。
  • 4.《傷寒六書》:「太陽中風,自汗,脈浮緩,桂枝湯。汗出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自汗出,小便難,而用桂枝,惟加芍藥、甘草。自汗出,小便不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桂枝附子。
  • 5.《醫學入門》:「冬月,桂枝湯;自汗小便數者,芍藥甘草湯;自汗小便利腳蜷急者,桂枝湯加參、附;輕者,柴胡桂枝湯;自汗渴而小便難者,邪漸傳裡,五苓散;自汗不渴者,邪在表,茯苓桂甘湯;三時,防風沖和湯、柴胡桂枝湯,或敗毒散去茯苓;鼻塞,通關散;通用,柴胡半夏湯。古立六經傷風方,見後桂枝湯下。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傷寒大白》:「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麻黃湯主之。
  • 2.《金匱玉函經》:「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其人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其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柴胡湯,但浮,無餘證,與麻黃湯。不溺,腹滿,加噦者,不治。
  • 3.《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涕,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小青龍湯

  • 1.《祖劑》:「用小青龍湯主之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用此湯治其氣衝。
  • 2.《傷寒總病論》:「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難、腹滿而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 3.《備急千金要方》:「小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與桂苓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方:
  • 4.《經方例釋》:「_桂苓五味甘草湯方_(《金匱要略》),治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湯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覆冒者。
  • 5.《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治水飲,服小青龍湯汗出後,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面如醉狀,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小便難,熱流陰股,時眩冒者。**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茵陳五苓散

  • 1.《傷寒六書》:「發黃,頭汗出,小便難,渴引水漿者,濕也,輕則茵陳五苓散,重則茵陳大黃湯。水結胸,心下怔忡,滿而微熱,頭汗,與其誤下濕家,額上汗出而喘,小便難,大便利者,亦陽脫也。

茵陳蒿湯

  • 1.《傷寒括要》:「瘀熱在裡。頭汗。渴。小便難。汗不得越如橘之黃且明。(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小便難者五苓散加茵陳山梔)濕熱發黃。一身盡痛。小發難。色如熏黃之暗。(胃苓湯加茵陳大便閉者茵陳蒿湯)寒濕發黃身疼發熱。頭痛鼻塞而煩。脈大。瓜蒂散搐鼻取水或用防風葛根蒼朮茵陳桔梗甘草陳皮生薑煎服取微汗)痞氣發黃。
  • 2.《傷寒直指》:「熱入陽明胃腑,故舌根微黃。若頭汗身涼,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梔子、香豉。
  • 3.《辨舌指南》:「《舌鑑》:濕熱內盛,陽明胃腑受病,故舌根微黃。頭汗小便難者,茵陳蒿湯加桅子、香豉。

豬苓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又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四逆散

  • 1.《醫學摘粹》:「(裡熱而有郁),少陰四逆病多端,咳悸或兼小便難,泄利有時還下重,腹中疼痛未能安。

四逆湯

  • 1.《傷寒廣要》:「脈沉自利。四逆畏寒。而小便難者。為津液竭。而氣化不行也。雖難必無黃亦澀。四逆湯。合生脈散。(緒論),治夾陰傷寒。陰極發躁面青。小腹絞痛。用乾薑。附子。甘草。合生脈散。入白蜜冷服。(士林餘業○赤水同。案回陽反本湯。此類方也。)

黃連湯

  • 1.《備急千金要方》:「妊娠三月為定形,有寒大便青,有熱小便難,不赤則黃,猝驚恐憂愁嗔怒喜頓僕,動於經脈,腹滿繞臍,苦痛,或腰背痛,猝有所下,宜服雄雞湯。

茯苓甘草湯

  • 1.《古今醫統大全》:「【分利】自汗而渴小便難,五苓散:不渴者,茯苓甘草湯。白汗而渴小便利,勿用五苓散。

桂枝附子湯

  • 1.《醫學綱目》:「汗後小便難,若太陽發汗,遂漏不止者,則惡風,小便難,四肢難屈伸,宜桂枝附子湯也。(方論自汗。)若太陽症中風,以火劫發汗,則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身黃,陽盛陰虛,欲衄,小便難也。(方論見頭汗。)若少陰以火劫汗者,則咳而下利,譫語,小便難也。(論見脅痛。)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

  • 1.《祖劑》:「即桂枝甘草湯加茯苓、五味子,治氣從小腹上衝胸咽,小便難時覆冒者。

附子湯

  • 1.《全生指迷方》:「若但寒頭重,動眩暈,肌肉痛,牽急不得轉側,漐漐汗出,惡寒,小便難,大便反快,短氣,足寒,或時咽痛,微熱,此由寒濕客搏經脈,不得發泄,其脈遲緩而小弦,附子湯主之,除濕湯亦主之。

聖愈湯

  • 1.《時方妙用》:「若潛而不返。則氣不外濡而絡脈虛。故用薑棗甘草。化氣生液。以補絡脈。若止而不上。則氣聚為火。而小便難。故以知母。滋陰化陽。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腫。出之神農本草經。而金匱治歷節風腳腫如脫與麻黃附子並用。可以此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薑棗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