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強直」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強直,又稱強直性脊椎炎,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其主要症狀為脊柱強直、關節疼痛、僵硬,活動受限。

強直在中醫屬於「痹症」範疇,是由於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人體,或因肝腎陰虛、精血不足,筋骨失養,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狀。

強直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脊柱強直:患者的脊柱逐漸變直,胸椎後凸,腰椎前凸,活動受限。
  • 關節疼痛:患者的關節會出現疼痛、僵硬,尤其是在早晨起床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
  • 肌肉萎縮:患者的肌肉會逐漸萎縮,導致關節活動更加困難。
  • 其他症狀: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熱、盜汗、口乾、便秘等症狀。

強直的治療以中醫中藥治療為主,常用藥物有獨活、牛膝、威靈仙、桑枝、秦艽等。此外,患者還可以通過針灸、推拿、按摩等方法進行治療。

強直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治療和護理。在治療期間,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此外,患者還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強直雖然是一種慢性疾病,但只要積極治療和護理,患者是可以控制病情的。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堅持治療,相信自己一定可以戰勝病魔。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瓜蔞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太陽病,其證備者,謂脈浮、頭項強痛、惡寒等證悉具也。身體強几几者,謂身體全部起強直性痙攣也,加「然」字者,示強直之不劇也。又用「反」字者,因太陽病脈必浮,本方證反沉遲也。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一人年可二十,發熱無汗,疹欲出而不出,心下結痛,肩背強直。因與小陷胸湯,前證漸安。翌日,以紫圓下之,下利數行,譫語發熱,汗出如流,疹子從汗出,疹收後,全復舊。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破傷風,其暴劇者,舉體強直,直視不語,胸腹硬滿,二便不利,死不旋踵矣。以此方可僥幸一生,若不能服者,宜用紫圓。

理中湯

  • 1.《皇漢醫學》:「《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 2.《仁齋直指方論》:「理中湯(《和劑方》)治臟腑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老翁患轉筋,其證胸腹拘急,背膊強,頭腦痛,口舌乾燥,若弄舌濡唇,則忽轉筋,強直欲死。使門生處方,雖進桂枝加芍藥湯或瓜蔞桂枝湯無寸效,因服雞屎白二錢亦無效。近鄰有湯村生者,診之曰:『脈澀轉筋,宜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其口舌燥者,由於舌筋不轉,血分動而津液乾,不宜作熱候也。

葛根湯

  • 1.《醫方集解》:「治太陽病項背𠘧𠘧音殊,無汗惡風(鳥之短羽者,動則引頸𠘧𠘧然狀,病人項背難舒之貌也。無汗惡風,中風而表實也,陽明脈上頸而合於太陽,恐將傳陽明,故加葛根以斷之。此證又名剛痙,乃風寒傷筋,故拘急而強直也,《金匱》治之,亦主此湯,剛痙無汗,柔痙有汗。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倒經之脈,右寸浮洪。兩尺如澀。陰火上攻。咳吐痰血。無瘀易通。下虛上乘。氣必逆沖。和緩則吉。強直者凶。熱入血室。

附子理中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附子理中湯_,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
  • 2.《濟陽綱目》:「_附子理中湯_,治五臟中寒,口噤強直,失音不語,手足厥冷,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 3.《校註婦人良方》:「_附子理中湯_,治中寒不語,四肢強直。昔有武士守邊,大雪出帳觀瞻,忽然暈倒。又馬觀文之內,厥逆惡寒腹痛,服此悉愈。(方見十二卷第八論)

麻黃湯

  • 1.《目經大成》:「經曰: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此方是已。風寒交作,筋急強直,無汗惡風,名曰剛痓。合前方除杏仁、入葛根主之。

白虎湯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現在症:初發熱,頭痛,口渴,自汗,嘔吐,前醫主柴葛解肌湯,更醫主羚犀白虎湯,熱退渴止,而項背強直,巔頂灼痛,頭時動搖,搖時自覺神昏不能語,洎頭搖罷,則自少腹循陰器至產門灼熱如錐刺痛,欲溲不溲,高枕仰臥,兩腳不能伸。

柴葛解肌湯

  • 1.《痙病與腦膜炎全書》:「現在症:初發熱,頭痛,口渴,自汗,嘔吐,前醫主柴葛解肌湯,更醫主羚犀白虎湯,熱退渴止,而項背強直,巔頂灼痛,頭時動搖,搖時自覺神昏不能語,洎頭搖罷,則自少腹循陰器至產門灼熱如錐刺痛,欲溲不溲,高枕仰臥,兩腳不能伸。

消風散

  • 1.《馮氏錦囊秘錄》:「更有痘瘡方愈,榮衛正虛,不知避忌,忽遇節令氣交,而乃八方不正之氣,乘虛而入,病為中風,遍身青紫,口漱涎潮,手足瘛瘲,身反強直者,治宜以消風散二三服,或有癮疹而愈。

旋覆花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第十七論曰:產後中風者何?答曰:產後五七日內,強力下床;或一月之內,傷於房室;或懷憂發怒,擾蕩沖和;或因著艾傷艾,傷動臟腑,得病之初,眼澀口噤,肌內瞤搐。漸至腰脊筋急強直者不可治,此乃人作,非偶爾中風所得也。

人參湯

  • 1.《吳又可溫疫論歌括》:「此證若但投承氣,必現肢寒心怔忡,眩冒攝空項強直,急進人參湯養營。地歸五味炙甘草,知母陳皮芍麥冬。
  • 2.《皇漢醫學》:「《醫方選要》曰:「理中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兼治胃脘停痰,冷氣刺痛。」

續命湯

  • 1.《奇效良方》:「治風痙,口噤不開,身背強直,發如癇狀。

大黃牡丹皮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十四歲,初發左腿腫毒,潰後,餘毒不消,膿汁淋漓不瘥,腳強直如棒,不能登廁已有六年。諸醫不能療,求余治,即作此方使飲之,時時以虎黛丸攻之,兩月餘,痊愈。

烏頭湯

  • 1.《皇漢醫學》:「後長強骨邊痛甚而漫腫,兩足跟及十指頭皆成黑色,想已當死矣。後暑熱隨退,飲食稍進,瘡口亦漸愈,至九月天氣清爽時而大快,然因久於伏臥,腰腳強直如棒,不能跪坐,飲食可不論,而兩便亦不通,轉方烏頭湯兼用七寶丸,另請推拿揉筋術,故漸能屈伸,至十月末復原。

五積散

  • 1.《得配本草》:「咸,微寒。有毒。入厥陰、陽明經。竄走經絡,迅達病所。消癰疽,除痰瘧,破血結,療痹疼,去驚邪,下乳汁。得肉豆蔻,治氣痔膿血。配豬苓,醋炒酒下,治便毒。入五積散,治渾身強直。調木通、生自然銅末,酒下,治吹乳。
  • 2.《本經逢原》:「_發明_,穿山甲入厥陰、陽明及陰陽二蹻。通經下乳,瘧疾癰腫發痘為要藥。蓋其穴山而居,寓水而食,出陰入陽,能竄經絡達於病所,凡風濕冷痹之證,因水濕所致,渾身上下強直不能屈伸,痛不可忍者,於五積散內加穿山甲七片、全蠍炒十個,蔥姜水煎熱服,取汗避風甚良。癰疽潰後不宜服。

小續命湯

  • 1.《保嬰撮要》:「錢仲陽曰: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於太陽經也。經曰:風從上受。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眥而行於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肌膚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髮熱不搐者,風傷太陽也,宜用人參羌活散、小續命湯。若因暴怒而擊動其肝火者,宜用瀉青丸。

牛黃清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風之症,暮年者多,中年者少。蓋因精血耗損,不能榮養,筋骨強直;或因體元形盛氣衰,內伏濕痰,外邪乘虛,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既而受病,當救其急,以牛黃清心丸為主。此藥治中風痰厥,昏迷不省,口噤痰喘,手足抽掣,五癇僵仆。

瀉青丸

  • 1.《錢氏小兒直訣》:「肝有風則目連札,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掣而直視。用瀉青丸以治肝,導赤散以清心。○肝熱則目赤,或兼青發搐者,亦用前二藥。風甚則身反張強直,用地黃丸以補腎,瀉青丸以治肝。
  • 2.《證治針經》:「)人參竹瀝,虛痙通方。(痙比癇為虛多,是氣虛有痰兼火,用此治之,不用風藥。丹溪。)鉤藤散佐異功散,主慢驚而木來侮土;(薛氏。)瀉青丸同六味丸,治肝有風而身強直反張。(錢氏。)平血脈而順氣豁痰,(通行心經。)定癇最妥;仁齋。熄風火而清肝滋腎,止痙彌良。
  • 3.《御藥院方》:「治小兒肝臟實熱,手尋衣領及亂捻物,目直視不搐,得心熱則搐,身反折強直,目連扎或目內青者,或臟腑泄瀉諸藥不能止者,以致脾胃久虛,並宜服之。

牡蠣散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破傷濕,口噤強直。
  • 2.《世醫得效方》:「治破傷濕,口噤強直。牡蠣取末粉,敷瘡口。仍以末二錢,煎甘草湯調下。

滾痰丸

  • 1.《續名醫類案》:「馮楚瞻治張銓部,先年以焦勞,遂得怔忡耳鳴諸症。醫以痰治,湧出痰涎鬥許,復用滾痰丸,痰勢雖清,精神內奪,初秋卒倒僵仆,痰湧齁鼾,目竄口開,手足強直,自汗如雨,危甚。脈之,六部皆豁大無倫,其候欲脫,刻不容緩矣。乃用人參三兩,白朮二兩,附子五錢,濃煎灌之。

黃龍湯

  • 1.《王九峰醫案(一)》:「昨服黃龍湯,燥屎仍不下,溲渾赤如故,口禁不能言,身強直,形消,脈奪,目眩然不瞑,舌翹而不下。液脫陰亡,髓熱發痙,化源已絕,無復資生,神機已息,枯魄獨存。雖扁倉復起,烏能措其手足。仍以原方,再服一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