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久瘧」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久瘧,又稱瘧疾,是一種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為反覆發作的高熱、寒戰、出汗、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

久瘧是中醫古代疾病,其病因主要為外感風寒、暑濕之邪,內蘊脾胃虛弱,濕熱蘊蒸,久而化火,灼傷營陰,導致陰虛陽亢、營衛不和、氣血失調。

久瘧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 發熱:多為高熱,可達40℃以上,常常在午後或夜間發作,持續數小時至1天,可伴有寒戰、出汗。
  • 寒戰:多在發熱前出現,可伴有頭痛、身痛、四肢酸痛等症狀。
  • 出汗:多在發熱後出現,汗出量多,汗出不暢,可伴有口渴、煩躁等症狀。
  • 頭痛:多為脹痛、搏動性頭痛,可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 肌肉酸痛:多見於四肢肌肉,可伴有關節疼痛、乏力等症狀。
  • 其他:如食欲不振、腹脹、腹瀉、便秘等。

久瘧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健脾益氣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白茅根、白花蛇舌草、板藍根、金銀花、連翹、薄荷等。

久瘧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避免接觸瘧原蟲感染者。
  • 在瘧疾流行地區,做好個人防護,如使用蚊帳、睡覺時關好門窗等。
  • 接種瘧疾疫苗。

久瘧是一種嚴重的傳染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因此,如果出現久瘧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真武湯


小柴胡湯

  • 1.《育嬰家秘》:「瘧疾發搐者,其病在肝脾。此有三證,或並病者。瘧至發熱則搐,瘧止搐止,日日如之,病如是者,不必治搐,但治其瘧,瘧退搐亦退也。初起宜用劫藥,風瘧小柴胡湯,暑瘧用白虎湯,食瘧用平胃散,痰瘧用檳榔吐出其痰即愈,久瘧補脾平肝,宜加減平瘧養脾丸主之。

平胃散

  • 1.《育嬰家秘》:「瘧疾發搐者,其病在肝脾。此有三證,或並病者。瘧至發熱則搐,瘧止搐止,日日如之,病如是者,不必治搐,但治其瘧,瘧退搐亦退也。初起宜用劫藥,風瘧小柴胡湯,暑瘧用白虎湯,食瘧用平胃散,痰瘧用檳榔吐出其痰即愈,久瘧補脾平肝,宜加減平瘧養脾丸主之。

白虎湯

  • 1.《育嬰家秘》:「瘧疾發搐者,其病在肝脾。此有三證,或並病者。瘧至發熱則搐,瘧止搐止,日日如之,病如是者,不必治搐,但治其瘧,瘧退搐亦退也。初起宜用劫藥,風瘧小柴胡湯,暑瘧用白虎湯,食瘧用平胃散,痰瘧用檳榔吐出其痰即愈,久瘧補脾平肝,宜加減平瘧養脾丸主之。

補中益氣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勞瘧者,以真元不足,表裡俱虛,或作勞,或房勞所致,故病發於陰,即久瘧也,其症寒熱甚微,寒中有熱,熱中有寒,最難調治(宜補中益氣湯酌加鱉甲、牛膝、首烏)。瘴瘧者,感受山嵐濕澗之毒氣,以至敗血瘀心,瘀涎聚脾,故乍寒乍熱,迷困發狂,或哂而不言,嶺南最多此症(宜小柴胡湯加大黃、木香)。
  • 2.《育嬰家秘》:「風瘧者,因感風得之,惡風自汗,煩渴頭疼。風,陽氣也,故先熱後寒。初得之宜發散,麻黃白朮湯主之;不退者,小柴胡湯加常山、檳榔、烏梅截之;久瘧不已,宜補中益氣湯主之。
  • 3.《沈氏尊生書》:「)或久瘧變水氣而浮腫(宜黃甲丸,)或久痢變水氣而浮腫(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 4.《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久患瘧,瘧作則經不行,形虛脈大,頭痛懶食,大便泄瀉,小便淋瀝,口乾唇裂,內熱腹膨。蓋內久瘧,正氣已虛,陰火獨旺,用補中益氣湯治之尋愈。惟不時頭痛,乃加蔓荊子而痛止,又兼用六味地黃丸而經行。
  • 5.《時病論》:「_補中益氣湯_,:治煩勞內傷,陽虛自汗,氣虛不能攝血,久痢久瘧。

人參湯

  • 1.《本草詳節》:「按:阿魏,消肉積,殺小蟲,故主諸症。譚遠治久瘧,用阿魏、丹砂各一兩,研勻米糊丸,皂子大,空心,人參湯化一丸,即愈。治痢,以黃連木香湯下,蓋瘧痢多起於積滯故爾。
  • 2.《本經逢原》:「_發明_,阿魏消肉積,殺蟲,治癖積為主藥。故能解毒辟邪,治瘧痢,疳勞諸病。久瘧用阿魏、硃砂等分為末,米糊丸皂子大,空心人參湯服一丸即愈。如痢用黃連木香湯下,蓋瘧亦多起於積滯耳,同麝香、硫黃、蘇合貼一切塊有效。然人脾胃喜芳香而惡臭烈,凡脾胃虛人雖有積滯,不可輕投。

白朮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久瘧兼帶,發熱,口乾體倦,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 2.《濟陰綱目》:「一婦人久瘧兼帶,發熱口乾體倦,用七味白朮散加麥門五味,大劑煎與恣飲。再發稍可,乃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十餘劑而愈。

二陳湯

  • 1.《醫學原理》:「如久瘧不愈者,宜以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此乃一補一發之法也。
  • 2.《醫學正傳》:「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發藥也。
  • 3.《幼科折衷》:「(批:久瘧後腹中有塊者宜服藿香正氣散,用二陳湯加柴胡葛樸蘇青檳果楂,先發散之,然後服鱉甲散治之,然亦漸加人參之類以保其元氣。)

六君子湯

  • 1.《醫學心悟雜症要義》:「二三發後,止瘧丹截之。久瘧脾虛,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舉之。元氣既回,瘧症自止。書云:一日一發者,其病淺,兩日一發者。其病深,三日一發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熱往來,總在少陽,久而不愈,總不離乎脾胃。蓋胃虛亦惡寒,脾虛亦發熱也,疏理少陽,扶助脾胃,治瘧無餘蘊矣。
  • 2.《醫醫偶錄》:「久瘧元虛,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舉之。此易治也。唯腫脹一症,目胞與足先腫者水也。先腹大後四肢腫者臌脹也。臌脹症用和中丸,虛者白朮丸。水腫症四肢腫而腹不腫者表也,腹亦腫者里也。腰以上腫邪在表也,宜汗,五皮飲加蘇葉、秦艽、防風、荊芥。
  • 3.《雜病心法要訣》:「【注】治氣虛兼氣滯不快,依四君加陳皮,名五味異功散。治氣虛兼有痰飲,依四君加橘紅、半夏,名六君子湯。治氣虛肌熱渴瀉,依本方加藿香、木香、葛根,名七味白朮散。治氣虛久瘧留連不愈,依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薑,名四獸飲。
  • 4.《醫學心悟》:「二三發後,止瘧丹截之。久瘧脾虛,六君子湯加柴胡補之。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舉之,元氣即回,瘧症自止。書云:一日一發者,其病淺,兩日一發者,其病深,三日一發者,其病尤深。然而寒熱往來,總在少陽,久而不愈,總不離乎脾胃,蓋胃虛亦惡寒,脾虛亦發熱也,疏理少陽,扶助脾胃,治瘧無餘蘊矣。

獨參湯

  • 1.《醫學三字經》:「_大虛者,獨參湯_,虛人久瘧不愈,以人參一兩、生薑五錢,水煎,五更服極效。貧者,以白朮一兩代之,熱多者以當歸代之。

牡蠣湯

  • 1.《金匱方歌括》:「故為熱為汗也。汗後木邪仍伏於陽明之中。應期而發者。土主信也。蓋久瘧胃虛。得補可愈。故先君用白朮生薑湯多效。

藿香正氣散

  • 1.《幼科折衷》:「(批:久瘧後腹中有塊者宜服藿香正氣散,用二陳湯加柴胡葛樸蘇青檳果楂,先發散之,然後服鱉甲散治之,然亦漸加人參之類以保其元氣。)

四君子湯

  • 1.《成方便讀》:「此等寒熱,皆從中虛餒怯而來。若一助正氣,陽自充而寒不生,且不用服藥,亦可愈瘧。即一切符咒鎮壓諸法,並非真有邪怪,亦所以助病人之陽氣,使不中餒之意。草果入脾,助陽散寒;烏梅入肝,存陰斂液;加於六君中,助正氣而和陰陽,因虛久瘧,豈有不愈者哉!余又見瘧門諸方。
  • 2.《醫學研悅》:「慢驚者,小兒胎稟瘦弱,或兼久吐久瀉,久瘧久痢,或誤服吐下之藥,神氣虛耗,漸成搐搦,故慢驚,為虛為寒,當溫當補,如元神虛弱,又逢恐怖,其症發過即如常,多啼多哭,臨臥不安,先宜青州白丸子,加礞石以去其痰,次用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不可妄投利痰之劑。
  • 3.《景岳全書》:「水二鍾,姜三片,煎服。內乾葛、川芎、蒼朮,乃發散之劑,若久瘧及發散過者除之。陽分汗多,加人參、黃耆,去乾葛;陰分虛者,加酒炒芍藥、當歸、生地;久瘧,微邪潮熱,加四君子湯,去祛邪之藥;若欲截瘧,加常山、檳榔、青皮、貝母各一錢。

青蒿鱉甲湯

  • 1.《慈濟醫話》:「以現令論,瘧之熱多冷少者,宜桂枝白虎湯加減之。冷多熱少者,宜柴胡承氣湯加減之。脾寒者,當用紅砒黑虎丸。久瘧者,當用青蒿鱉甲湯加減之。紅砒黑虎丸,以紅砒、黑豆制之,每豆一兩,加砒二分,粒如小豆子,水打成丸,病較輕者服一丸。忌熱、忌食、忌菸、宜涼、宜走。

保元湯

  • 1.《醫通祖方》:「保元湯加白朮、芍藥,初發加桂枝,久瘧加烏梅。
  • 2.《張氏醫通》:「保元湯加白朮、芍藥。初發。加桂枝。久瘧。加烏梅。

當歸龍薈丸

  • 1.《仁齋直指方論》:「控涎丹、小胃丹治濕熱流注四腹作疼,金棗丹、虎骨散療氣血怫鬱遍體為病。(以上調胃消食並治氣血濕熱鬱積。)二陳湯以豁痰,三補丸而瀉火。六君湯豁痰補氣調胃,六物湯降火補血滋陰。(四物湯加黃柏、知母是也。)當歸龍薈丸善降陰火兼治脅痛,人參養胃湯能開結痰並療久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