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胸悶」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胸悶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症狀,指的是胸部有一種悶脹、緊縮的感覺,患者常常會感覺呼吸不暢,胸口有壓迫感。胸悶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肺部疾病、心臟疾病、胃腸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等。

胸悶在中醫屬於「胸痹」範疇,是由於心肺功能失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臨床上常見的胸悶證型有:

  • 氣鬱胸悶: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氣短、心煩易怒,伴有胸脅脹痛、口乾咽燥、舌紅苔薄等症狀。
  • 痰濕胸悶: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喘息、咳痰,痰多色白而黏,伴有胸部沉重、四肢困倦、舌苔白膩等症狀。
  • 心陽虛胸悶: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心悸、氣短,伴有面色蒼白、手足冰涼、舌淡苔白等症狀。
  • 心陰虛胸悶: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心悸、失眠多夢,伴有面色萎黃、口乾咽燥、舌紅少苔等症狀。

胸悶的治療方法根據不同的證型而有所不同,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針灸:針灸可以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對於氣鬱胸悶、痰濕胸悶、心陽虛胸悶等證型有一定的療效。
  • 中藥:中藥可以健脾益氣、化痰散結、滋陰養心,對於氣鬱胸悶、痰濕胸悶、心陰虛胸悶等證型有一定的療效。
  • 食療:食療可以健脾益氣、化痰散結、滋陰養心,對於氣鬱胸悶、痰濕胸悶、心陰虛胸悶等證型有一定的療效。

胸悶是一種常見的症狀,如果出現胸悶的症狀,應該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本條條文極似重出,當刪,而事實上卻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後,而肺氣自開,咳嗽自爽者,余亦屢屢逢之。有一俞姓小孩,於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初四日,皮膚髮出細點如麻。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夜間,病孩喉腫譫語,齗齒目赤。

四物湯

  • 1.《經方實驗錄》:「「經事淋漓,入夜寒熱,胸悶泛惡,苔灰膩,治宜荊芩四物湯加味。

五苓散

  • 1.《千金翼方》:「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而吐,此為水逆,五苓散主之(方見結胸悶中。)

大承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痞滿燥實堅潮熱,(此用承氣之要訣。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乾結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石硬為堅,日晡發熱為潮熱。)雜病傷寒通治療。(有是證則用是方,為千古心法。)熱利清水口乾燥,(凡口乾舌燥,皆當作熱治。下利而用硝、黃,是通因通用法。
  • 2.《退思集類方歌註》:「)痞滿燥實堅潮熱,(此用承氣之要訣。胸悶不食為痞,胸腹膨脹為滿,大便乾結為燥,腹滿痛不大便為實,按之石硬為堅,日晡發熱為潮熱。)雜病傷寒通治療。(有是證則用是方,為千古心法。)熱利清水口乾燥,(凡口乾舌燥,皆當作熱治。下利而用硝、黃,是通因通用法。

葛根湯

  • 1.《專治麻痧初編》:「凡形寒壯熱,咽喉腫痛,頭痛咳嗽,胸悶鼻塞,嘔惡,兩目汪汪,手足指冷,脈來濡數或現浮數,此即厲邪痧證,需進後方荊芥葛根湯兩三劑,俟其暢汗,痧透點至足心,舌有楊梅刺,方進辛涼清解之味,總之痧慎於始,若有一毫胸臆未清,便是痧疹未透,不可早進寒涼,遏伏以致不治。

小半夏湯

  • 1.《症因脈治》:「【痰飲腹脹之治】胸悶怔忡,痰飲也,小半夏湯、二陳湯。喘息倚肩,支飲也,葶藶瀉肺湯。嘔惡痰涎,平胃二陳湯。腹中漉漉有聲,導痰湯下之。

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

  • 1.《程杏軒醫案》:「吳某嘗富後貧,體虛多郁,病患時瘧,堅不服藥,已半月矣。一夕忽發熱不退,胸悶乾嘔,醫投小柴胡湯不應,熱盛汗多,神昏體倦,脈細無力,囈語音低。急延予診。按仲師云:譫語有虛有實,實則譫語,虛則鄭聲。《素問》云: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用補元煎合生脈散,兩服霍然。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肺氣不宣。陽明少降。胸悶時作時止。所謂上焦如霧耳。

黃耆建中湯

  • 1.《經方實驗錄》:「初診,經停九月,咳嗆四月,屢醫未效。刻診脈象虛數,舌苔薄膩,每日上午盜汗淋漓,頭暈,心悸,胸悶,脅痛,腹痛喜按,食少喜嘔,夜寐不安,咳則並多涎沫。證延已久,自屬纏綿。擬先治其盜汗,得效再議。

涼膈散

  • 1.《王氏醫案三編》:「韓正甫患瘧,越醫王某進以柴、桂、薑、樸等藥,勢乃劇。所親何新之知為藥誤,改用清解而不效,始乞診於孟英。脈數而右更滑大搏指,胸悶不堪,溲赤而渴,苔極垢膩,以涼膈散去芒硝、甘草,合雪羹加厚朴、杏仁、石膏、半夏、石菖蒲。投四帖,頻下宿垢,各恙皆減,改投輕清以滌餘邪,遂以向愈。

還少丹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葉(皋橋,五十一歲),過勞瘀從上下溢,胸悶格嘔,先以辛潤宣通血中之氣(血上下溢,血中之氣不暢達矣。治法極佳。)

藿香正氣散

  • 1.《醫方集宜》:「一秋月感冒頭疼噁心胸悶者宜用 藿香正氣散 二香散

桂枝二麻黃一湯

  • 1.《經方實驗錄》:「「經事淋漓,入夜寒熱,胸悶泛惡,苔灰膩,治宜荊芩四物湯加味。

麻黃附子甘草湯

  • 1.《經方實驗錄》:「與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麯、炒麥芽等消食健脾之品。次日復診,脈略起,睡時略減。當與原方加減。五日而痧疹出,微汗與俱,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痧布達五日之久,而胸悶不除,大熱不減,當與麻杏甘石重劑,始獲全愈。一月後,高公子又以微感風寒,復發嗜寐之恙,脈轉微細,與前度彷彿。

保和丸

  • 1.《醫方集宜》:「一食傷脾胃,胸悶不食,噁心,宜用 寬中進食丸 消食丸 保和丸 麴櫱枳朮丸。

四君子湯

  • 1.《醫方集宜》:「○胸悶去黃耆,加神麯、枳實。

瀉白散

  • 1.《曹仁伯醫案》:「吳(橫涇。)培養脾肺,兼化火邪,夜來得寐,而其所患咳嗽減矣。然減不足言,尚形咳逆,吐出咸痰,喉癢口乾,胸悶脈數,將瀉白散加味用之。

羌活勝濕湯

  • 1.《赤水玄珠》:「_羌活勝濕湯_,治濕勝自汗,惡寒重,添厚衣,心胸悶躁,頭目昏憒壅塞,飲食減,濕熱大盛,汗出不休,以風藥去其濕,以甘草瀉其熱。

半夏湯

  • 1.《類證治裁》:「〔胸悶〕,半夏湯,半夏,人參,桂心(各三錢),乾薑(二錢),附子,炙草(各錢半),細辛,蜀椒(各一錢),分三服。

杏仁滑石湯

  • 1.《中西溫熱串解》:「暑溫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悶、泄瀉、潮熱、嘔惡煩渴、汗出、溺短者,杏仁滑石湯主之。方見《溫病條辨》。

導痰湯

  • 1.《醫述》:「他如嘔惡胸悶,無汗脈滑,此痰結中焦,用二陳、導痰湯者;又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布,用平胃、保和散者;又有發熱惡寒,無汗脈不出,此表邪內伏,用升陽散火湯者;又有發熱無汗,寒涼抑遏,用溫中升散者。總之,無汗之證,治用發散者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