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乾咳」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乾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其主要症狀為乾燥、少痰或無痰的咳嗽。乾咳在中醫學中被稱為「燥咳」,其病因主要與肺燥、胃熱、肝火等有關。

肺燥是乾咳最常見的病因,其主要表現為乾咳、少痰或無痰,痰質黏稠,咳嗽時有灼熱感。肺燥多由外感風寒、燥邪侵襲肺臟所致,或因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肺陰,導致肺燥。

胃熱是乾咳的另一常見病因,其主要表現為乾咳、痰黃、痰黏稠,咳嗽時有灼熱感。胃熱多由飲食不節、過食辛辣、肥甘厚味,損傷胃陰,導致胃熱上蒸所致。

肝火是乾咳的另一常見病因,其主要表現為乾咳、痰黃、痰黏稠,咳嗽時有灼熱感。肝火多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化火上蒸所致。

乾咳的治療以清肺潤燥、化痰止咳為主。常用中藥有桑葉、杏仁、枇杷葉、甘草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進行治療。

乾咳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肥甘厚味。
  3.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5. 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乾咳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呼吸系統疾病,其病因複雜,治療方法多樣。患者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本時時噦句,以本方配用橘皮(本方加橘皮,即為本方、橘皮湯合方之意)治呃逆及噁心嘔吐、乾咳頻發。因耳前後腫句,以本方加石膏治耳下腺炎、耳後及頸部淋巴腺炎、乳突炎等。又活用此意,療睾丸炎得卓效,學者試之。
  • 2.《皇漢醫學》:「求真按:「小柴胡加橘皮湯,不僅治噁心嘔吐有效,即呃逆及乾咳頻發諸病(百日咳、肺結核等),亦有奇效。若熱熾煩渴者,加石膏。祛痰困難者,更加桔梗,或隨腹證,宜合用排膿散。」

逍遙散

  • 1.《驗方新編》:「熱而無痰、乾咳、逍遙散,用蜜煎薑、橘,蜜蒸白朮。產後虛損,不時寒熱,或經一二載,元神不復,月事不轉,先與千金當歸芍藥湯,後與烏骨雞丸調補。大抵此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以致疲憊而成。當補脾胃,進飲食,則諸臟有所倚賴,病自愈矣!
  • 2.《胎產心法》:「熱而無痰乾咳,逍遙散用蜜煎薑、橘,蜜蒸白朮。產後虛損,不時寒熱,或經一二載元神不復,月事不轉,先與千金當歸芍藥湯,後與烏骨雞丸調補。大抵此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以致疲憊而成,當補脾胃,進飲食,則諸臟有所倚賴,病自愈矣。
  • 3.《成方切用》:「(申先生),治乾咳嗽。(有聲無痰,謂之乾咳,緣肺腎津枯所致。若火鬱其痰而乾咳者,當用升發之藥,如逍遙散之類,隨用滋陰之劑收功。)
  • 4.《雜病源流犀燭》:「有痰鬱火邪在中,成乾咳嗽者,此症極難治,先用開劑(宜逍遙散重加桔梗),後用補陰之品(宜本事鱉甲丸加熟地、當歸、白芍、麥冬、阿膠、茯苓之屬)。咳之為病,又有四時晝夜之異:春嗽,春氣上升也,宜清氣(宜二陳湯加川芎)。凡咳遇春即發,為脾病,健脾為主(宜異功散加止嗽藥)。
  • 5.《雜病源流犀燭》:「_逍遙散_,〔乾咳〕白朮,白芍,當歸,柴胡,茯苓,丹皮,薄荷,麥冬,山梔,牛膝,甘草
▼ 展開更多

麥門冬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乾咳,咽喉不利,麥門冬湯。麥冬半夏潤燥開結,參棗米草補中生津也。

甘草湯

  • 1.《醫理真傳》:「乾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薑甘草湯,加五味子)**。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咳症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蘇子降氣湯

  • 1.《不居集》:「李士材治張飲光,發熱乾咳,呼吸喘促,始為蘇子降氣湯,繼投八味、理中,均無當也。後視其兩頰俱赤,六脈數而有力,金木兩家,蘊熱不得越也。用逍遙散,以秋石地黃丸濟以龜膠,歷歲不怠,乃克全功。

桔梗湯

  • 1.《成方切用》:「(金匱名桔梗湯),治少陰咽痛喉痹,肺癰吐膿,乾咳無痰,火鬱在肺。(手少陰心脈挾咽,足少陰腎脈循喉嚨,火炎則痛。經曰: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一陰,少陰君火。一陽,少陽相火也。金匱云: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難治。火鬱在肺,則乾咳無痰。)

涼膈散

  • 1.《環溪草堂醫案》:「_再診_,投涼膈散,煩躁略安,脘痛已止,胸膈之燔,稍衰其勢,而咽喉紅腫,乾咳嗆逆,上炎之火,未熄其威。況丹痧一片,點粒模糊。證交三日,正屬邪張之際,尚在險途,未歸坦境。擬方再望轉機為妙。
  • 2.《醫述》:「○疹後餘毒入胃,久而不散,以致牙齦黑爛而成走馬牙疳,沿及兩頰浮腫,鼻生紅點,穿頰破腮,缺唇墮鼻,聲啞,不食,而為崩砂狐惑敗壞之證。○疹後煩熱嘔吐者,毒留肺胃也,化斑湯、解毒湯。壯熱乾咳,便秘煩渴者,疹邪不解也,三黃丸利之,或涼膈散、金花丸。虛煩者,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花粉。

柴胡桂枝乾薑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凡勞瘵、肺痿、肺癰、癰疽、瘰癧、痔漏、結毒、梅毒等證,經久不愈,漸就衰憊,胸滿乾嘔,寒熱交作,動悸煩悶,盜汗自汗,痰嗽乾咳,咽乾口燥,大便溏泄,小便不利,面無血色,精神困乏,不耐厚味者,宜此方。」

二陳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二陳湯加減,咳嗽痰證多方用之,只除陰虛、血虛、火盛肺燥、乾咳嗽而痰咯嗌不出不可用,其餘悉可對證加味而用之。
  • 2.《醫通祖方》:「燥痰減半夏、生薑,加麥門冬、竹瀝;郁痰乾咳,去半夏,用蜜煎姜,加川貝母;火痰加黃連、竹茹;老痰加蛤粉、海石。
  • 3.《濟陽綱目》:「_二陳湯_,丹溪云:治咳嗽去痰,伐病根之藥也,除陰虛血虛,火盛乾咳嗽者勿用。

八珍湯

  • 1.《醫通祖方》:「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尤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

四君子湯

  • 1.《醫通祖方》:「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尤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
  • 2.《張氏醫通》:「大便不實。或嘔惡不食。合用炒焦。方有健運之力。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猶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

四陰煎

  • 1.《成方切用》:「如熱甚者,加黃柏一二錢,鹽水炒用,或元參亦可,但分上下用之。如血少經遲,枯澀不至者,加牛膝二錢。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冬二錢,或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行者,去甘草,加炒山梔一二錢。
  • 2.《虛損啟微》:「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 3.《虛損啓微》:「如血熱吐衄,加茜根二錢。如多火便燥,或肺乾咳咯者,加天門冬二錢,加童便亦可。如火載血上者,去甘草,加炒梔子一二錢。

升麻葛根湯

  • 1.《麻疹備要方論》:「疹喜咳嗽,咳多則毛竅開而易出,故先時以嗽為吉,若初熱三日中咳,至四五日仍不見咳,便非疹候,初時咳少,則腠理秘密,而疹不出,當於發散藥中加半夏,以助其咳。又有乾咳,連咳不斷者,此為火旺,肺金受克,必須清肺降火,佐以升發,初起升麻葛根湯,加前胡、桔梗、蘇梗、杏仁,沒後用清金寧嗽湯。

秦艽鱉甲散

  • 1.《目經大成》:「風勞,骨蒸壯熱,肌肉消瘦,乾咳目赤,此方主之。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病久反覆,精氣損傷,遂成虛怯。據說臍下閃閃升觸,逆乾咳嗽,兼痰多咽痹,明明元海無根,衝脈氣震,無以把握,陰精內枯,陽乏眷戀,非靜處山林,屏絕世擾,望其生生復聚,問醫便投草木湯液,恐難久持。

三甲復脈湯

  • 1.《溫病條辨》:「七十八、燥久傷及肝腎之隂,上盛下虛,晝涼夜熱,或乾咳,或不咳,甚則痙厥者,三甲復脈湯主之,定風珠亦主之,專翕大生膏亦主之。
  • 2.《中西溫熱串解》:「溫病燥熱久羈,傷及肝腎之陰,上盛下虛,或乾咳,或夜熱,甚則痙厥者,三甲復脈湯主之,定風珠亦主之,更重者專翕大生膏主之。方俱見《溫病條辨》。

十灰散

  • 1.《醫學入門》:「勞熱,清骨散;內熱,保真湯;晡熱,黃耆鱉甲湯。勞血、咯血太平丸;嗽吐咳咯,保和湯。血去多,三黃補血湯;血不止,十灰散、單花蕊石散,勞嗽乾咳,人參潤肺丸、保和湯、太平丸、寧肺湯。肺痿,知母茯苓湯;肺癰,桔梗湯、單白芨散。勞泄,白朮膏、八珍湯、腎氣丸。

異功散

  • 1.《醫通祖方》:「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尤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