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便不利」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便不利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主要表現為排尿困難、尿量減少、尿色深黃、尿渾濁等。中醫認為,小便不利的病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膀胱氣化不利,二是膀胱受邪,三是腎陽不足。

膀胱氣化不利,是指膀胱的氣化功能失常,導致排尿困難。常見的證候有膀胱氣虛、膀胱氣滯、膀胱濕熱等。

膀胱受邪,是指膀胱受到外邪的侵襲,導致排尿困難。常見的證候有膀胱寒濕、膀胱熱淋、膀胱結石等。

腎陽不足,是指腎臟陽氣不足,導致膀胱的功能失常,出現排尿困難。常見的證候有腎陽虛、腎陰虛等。

小便不利的中醫治療,主要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不同的病因和證候,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 膀胱氣虛:可用補氣健脾、溫陽利水的中藥,如補中益氣湯、真武湯等。
  • 膀胱氣滯:可用行氣利水的中藥,如木香順氣丸、通草導尿丸等。
  • 膀胱濕熱:可用清熱利濕的中藥,如五味消毒飲、龍膽瀉肝湯等。
  • 膀胱寒濕:可用溫陽散寒、利水通淋的中藥,如溫陽散寒湯、五苓散等。
  • 膀胱熱淋:可用清熱利尿、通淋散結的中藥,如三黃片、龍膽草等。
  • 膀胱結石:可用化石通淋、排石通淋的中藥,如金錢草、海金沙等。

小便不利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病證,如果出現排尿困難、尿量減少、尿色深黃、尿渾濁等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五苓散

  • 1.《湯液本草》:「仲景云:水畜煩渴,小便不利,或吐或瀉,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於行水。《本經》又引扁鵲云:多服病人眼。誠為行去其水故也。仲景八味丸用之者,亦不過接引桂、附等歸就腎經,別無他意。凡服澤瀉散人,未有不小便多者,小便既多,腎氣焉得復實。今人止泄精,多不敢用。
  • 2.《類證治裁》:「濕熱之內因,則水腫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類。分輕重之泄,後用實脾之劑調理。六君子湯,異功散。陰虛多火,兼走精者,濕襲精竅也,虎潛丸,或加白朮、牡蠣。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屬濕鬱成熱,二妙丸加牛膝、防己。叔和《脈經》云:濕熱之脈滑疾。
  • 3.《三指禪》:「倘消渴而小便不利,邪入膀胱腑之衛分矣,五苓散主之。其中寒也,經先受其寒,麻黃症。脈浮而緊,體痛(統頭痛、身疼、腰痛、骨節疼痛而言),嘔逆而惡寒,歷時方熱,無汗喘滿而惡鳳(有寒不皆無風)。倘如狂(淤熱衝心)而小腹急結(淤熱不行),邪入膀胱腑之營分矣,桃仁承氣湯主之。
  • 4.《皇漢醫學》:「**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傷寒論》)**
  • 5.《皇漢醫學》:「《直指》曰:「五苓散,治濕證,小便不利。《經》云:『治濕之法,不利小便則非其治。』又治傷寒煩渴,引飲過多,小便赤澀,心下有水氣者。又欲使水飲流行,每服二錢,沸湯調下,若小便更不利,則加防己以佐之。又治尿血。…又治便毒。」
▼ 展開更多

真武湯

  • 1.《本經疏證》:「附子之治水,非直治水也。水寒相搏為䭇,是中寒非外寒也,去中寒而水無與搏矣。附子之治滿,非直治滿也。濁氣上則脹,是陰逆非氣盛也。陽見晛,則陰翳消矣。此又與甘遂、大黃有異也。「腹痛,自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用真武湯」,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
  • 2.《皇漢醫學》:「**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傷寒論》)**
  • 3.《外台秘要》:「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或咳,或小便自利,或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方。
  • 4.《長沙方歌括》:「此方主之。又治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自利。或嘔者。此方主之。
  • 5.《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少陰傷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嘔,此湯主之;又治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筋惕肉瞤,振振欲擗地者。
▼ 展開更多

防己黃耆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水病身重,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者。」

麻黃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湯證之小便不利者。」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卒然氣急息迫,心下硬滿,腹中攣痛,但坐不得臥,微嘔,小便不利,與以大柴胡湯,諸證悉愈。

小青龍湯

  • 1.《皇漢醫學》:「**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傷寒論》)**
  • 2.《千金翼方》:「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咳而發熱,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方:
  • 3.《古今名醫方論》:「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及雜病膚脹水腫症,用此發汗而利水。
  • 4.《醫方集解》:「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噎、或喘、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滿,短氣不得臥(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里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賅之。
  • 5.《成方切用》:「仲景曰: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發熱惡寒,頭痛身痛,屬太陽表證。仲景書中,凡有里證兼表證者,則以表不解三字該之。內有水飲,則水寒相搏,水留胃中,故乾嘔而噎。水寒射肺,故咳而喘。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傷寒論》)**
  • 2.《皇漢醫學》:「若發熱煩渴,脈浮弦數,小便不利,大便泄利者,加四苓散而用之,名柴苓湯。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溫熱病,身熱惡風,頸項強急,胸滿脅痛,嘔噦煩渴,寒熱往來,身面皆黃,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過經未解,或潮熱不除;及瘥後勞復,發熱疼痛;婦人傷風,頭痛煩熱;經血適斷,寒熱如瘧,發作有時;及產後傷風,頭痛煩熱,並宜服之。
  • 4.《奇效良方》:「治傷寒,寒熱如瘧,胸膈滿痛,小便不利,大便澀。
  • 5.《長沙方歌括》:「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
▼ 展開更多

苓桂朮甘湯

  • 1.《皇漢醫學》:「一女子,初患頭瘡,瘳後,兩目生翳,卒以失明。召先生求診治,先生診之,上逆心煩,有時小便不利,作苓桂朮甘湯及芎黃散而雜進之,或時以紫丸攻之,翳障稍退,左眼復明。於是其族或以為古方家多峻藥,障翳雖退,恐有不測,其父亦以為然,大懼,乃謝罷。更召他醫服緩補之劑,久復生翳,漠漠不能見。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 1.《皇漢醫學》:「**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傷寒論》)**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
  • 3.《長沙方歌括》:「治傷寒八九日下之。胸脅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言。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此方主之。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而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傷寒論》)**
  • 2.《醫方考》:「傷寒,頭汗出,渴飲水漿,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此方主之。
  • 3.《古今名醫方論》:「陽明病發熱,但頭汗出,身無汗,小便不利,渴飲水漿。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腹微滿者,本方主之。
  • 4.《長沙方歌括》:「治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欲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方主之。又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此方主之。
  • 5.《成方切用》:「(仲景),治傷寒陽明病,但頭汗出,腹滿口渴,二便不利,濕熱發黃,脈沉實者。(經曰: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則不發黃。若但頭汗,身無汗,小便不利,渴引水漿,此為瘀熱在裡,必發黃。黃者,脾胃之色也。熱甚者,身如橘色,汗如柏汁。頭為諸陽之會,熱蒸於頭,故但頭汗,而身無汗。

調胃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男子,腹脹,腳下浮腫,小便不利,不大便十餘日,舌上黑苔,唇口乾燥,心煩嘔吐,飲食如故。先生與調胃承氣湯,穢物大下,小便快利,諸證悉去。」

麻黃加朮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曰:「治麻黃湯證之小便不利者。」

腎著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腎位夾臍左右,故腰以下病,名腎著,記其位也。水氣病多渴,故云反不渴。凡水氣病氣上衝者,小便不利,此病無衝逆之證,而在下焦,故小便自利也。所謂自利者,不用藥而自通,即小便比尋常較多之謂也。所謂飲食如故者,與未得病以前飲食無異也。此屬下焦,以示胃中無變化也。
  • 2.《皇漢醫學》:「《宣明論》曰:「腎著湯治胞痹(膀胱麻痹),小便不利,鼻出清涕。」
  • 3.《千金翼方》:「主腰以下冷痛而重,如帶五千錢,小便不利方: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上體、下體或一身悉腫,脈浮而渴,自汗出,惡風,小便不利,或喘咳者,越婢湯主之。腳氣、痛風、瘡毒內攻等多此證。又犯風邪久咳等,沐浴而變此證者,往往見之。」
  • 2.《古今名醫方論》:「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不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皇漢醫學》:「按所謂少陰病者,惡寒甚者也,故用附子,附子主惡寒也。依二湯之證推之,心下堅大而惡寒發熱上逆者,桂薑棗草黃辛附湯主之。朮主利水,是以心下堅大、小便不利者,枳朮湯主之。」

桂枝湯

  • 1.《醫法圓通》:「邪不傳經而傳腑,故見口渴、小便不利。五苓散功專利水,水道利則太陽氣舒,邪亦從此而解。
  • 2.《千金翼方》:「服桂枝湯下之,頸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方:
  • 3.《皇漢醫學》:「**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苓朮湯主之。(《傷寒論》)**
  • 4.《祖劑》:「即桂枝湯加黃耆(二兩)治黃汗發熱汗出,腰髖弛痛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燥,小便不利。
  • 5.《祖劑》:「即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治汗下後仍頭痛、項強、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心下滿、痛、小便利者成結胸。小便不利為停飲,故加茯苓以行之。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小便不利,太陽本病,宜茯苓六合湯。

四逆散

  • 1.《奇效良方》:「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小便不利,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 2.《外台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 3.《嬰童百問》:「_四逆散_,治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 4.《長沙方歌括》:「治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主之。

吳茱萸湯

  • 1.《衛生易簡方》:「治痰飲上氣,不思飲食,小便不利,頭目昏眩,用吳茱萸湯泡、白茯苓去皮等分,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水、溫酒任下。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婦人妊娠,每有墮胎者,有每產不育者,此證始終宜服此方。更能於五月以後,嚴慎枕席,可免不育之患。若浮腫,小便不利者,宜當歸芍藥散。

桃核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今試先問蓄血證之小便如何?按桃核承氣湯條未言,但抵當湯丸三條則已三複言之,曰:「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又曰:「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又曰:「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

茵陳五苓散

  • 1.《仁齋直指方論》:「茵陳五苓散(《局方》)治傷寒,或伏暑發黃,小便不利,煩渴。(方見濕門。)
  • 2.《醫方集宜》:「治陽明病熱結小便不利,渴而發黃
  • 3.《醫方考》:「發黃,小便不利者,此方主之。
  • 4.《祖劑》:「即五苓散加茵陳一方,去肉桂,加茵陳,名「加減五苓散」,治傷寒發黃,小便不利。

麥門冬湯

  • 1.《奇效良方》:「治瘧病,發熱煩躁,體黃,小便不利,令人多驚,如有所見。
  • 2.《奇效良方》:「治霍亂已愈,發熱煩渴,小便不利。
  • 3.《嚴氏濟生方》:「治霍亂已愈,煩熱不解,多渴,小便不利。

黃芩湯

  • 1.《奇效良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 2.《外台秘要》:「又黃芩湯,療傷寒六七日發汗不解,嘔逆下利,小便不利胸脅痞滿微熱而煩方。
  • 3.《嚴氏濟生方》:「治心勞實熱,口瘡心煩,腹滿小便不利。

當歸四逆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疝家,發熱惡寒,腰腹攣痛,腰腳拘急,手足寒,小便不利者,兼用以消塊。治婦人血氣痛,腰腹拘攣者。治經水不調,腹中攣急,四肢酸痛,或一身習習如蟲行,日頭痛者。」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婦人妊娠,每有墮胎者,有每產不育者,此證始終宜服此方。更能於五月以後,嚴慎枕席,可免不育之患。若浮腫,小便不利者,宜當歸芍藥散。
  • 2.《皇漢醫學》:「然反於彼而含茯苓、朮、澤瀉,故有治冒眩、心悸、心下悸、肉瞤筋惕、小便不利之特能,是以本方能奏效於腦、神經、肌肉、心、腎、子宮等疾患也,腹證亦相酷似。然此證本因水毒停蓄,故腹部稍軟弱而胃內必有停水,且他體部亦得認為停水之候,此其別也。

四逆湯

  • 1.《外台秘要》:「(四逆湯在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中。三○通按第二卷傷寒不得眠部並無四逆湯味者是也,三味方惟小便不利部內有四逆散加減法)
  • 2.《醫法圓通》:「([眉批]此證欽安合三證而並論。吐本從陽,瀉本從陰,一時吐瀉並作,中宮失運,此三證也。吐從陽,宜溫降。瀉從陰,宜溫升。吐瀉並作,必兼頭痛發熱身疼、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飲水者,理中丸主之。其證小便不利者多,若小便複利而大汗出,脈微者,四逆湯主之。
  • 3.《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瞤動,煩躁者。」
  • 4.《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臟』字,為泛指臟腑而言,注家以為脾之一臟,非也。厥陰篇云:『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今自利不渴,知其裡有寒也。…按自利而渴之一證,間有津液內亡而然者,惟其人小便不利,則屬虛寒耳。余嘗療不利煩躁,小便不利者,每用四逆輩,屢收全效。
  • 5.《時方妙用》:「研末白飲和服二錢。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炮附子。○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杯。煮薤白。取三杯去滓。入藥末三錢。煮取一杯半。分溫再服。

四逆加人參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瞤動,煩躁者。」

小承氣湯

  • 1.《普濟本事方》:「又云:病者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怫鬱不得臥者,有燥屎也。承氣湯主之。《素問》云:胃不和則臥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堅者,必譫語,此所以有時譫語也。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所謂心中懊憹也。聲如嘆息而時發一聲,所謂外氣怫鬱也。
  • 2.《張卿子傷寒論》:「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 3.《溫疫論》:「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症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水道不行也,但治在疫,水腫自已,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

豬苓湯

  • 1.《奇效良方》:「治小兒邪熱,面赤多啼,小便不利。
  • 2.《奇效良方》:「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或下利,咳而嘔,心煩不眠者。
  • 3.《外台秘要》:「又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方。
  • 4.《神農本草經讀》:「仲景五苓散、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非於此得其悟機乎?若陽明之渴欲飲水,小便不利,少陰之咳嘔而渴,心煩不眠,熱瘧多兼此症,總於利水道中,布達太陽之氣,使天水循環,滋其枯燥,即仲景豬苓湯之義也。且太陽為天,光明清湛,清湛則諸毒可解,光明則蠱疰不驅自除。
  • 5.《成方切用》:「(仲景)治陽明病,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通。(成氏曰:脈浮發熱,熱在表也。渴欲飲水,熱在裡也。小便不利,熱結下焦,津液不通也。準繩曰:此浮字,誤也,是脈字下脫一不字也。活人云:脈浮者五苓散,脈沉者豬苓湯。按太陽篇五苓散,陽明篇豬苓湯。桂術辛甘為陽,主外。
▼ 展開更多

胃苓湯

  • 1.《醫方集宜》:「治小兒水瀉、噁心、作脹、小便不利
  • 2.《女科切要》:「產後泄瀉,小便不利而瀉,此陰陽不分之故,宜胃苓湯,腹痛是食積,宜加消食藥。惡露不行,宜行血。若外感風寒而內傷飲食者,宜養胃湯。惡露已淨,不必活血,如未淨,加歸尾、桃仁之類。如久瀉不止,養胃湯,加肉桂、肉果。如挾寒腹痛腸鳴,小水清白不濁,口不渴,加肉果炒白芍。
  • 3.《兒科要略》:「因濕而發者,多身體沉重,小便不利,嘔逆脹滿,舌膩或糙,治宜解表除濕,濕重而痰多熱少者,用胃苓湯加羌活、柴胡、紫蘇之類;濕漸化熱者,用四苓散加減;濕已化熱者,用桑葉、菊花、銀花、連翹、薄荷等輕清之劑,濕重化熱者則從熱治。

梔子豉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柯韻伯曰:太陽以心腹為里,陽明以心腹為表。蓋陽明之裡是胃實,不特發熱、惡寒、目疼、鼻乾、汗出、身重謂之表,一切虛煩、虛熱、咽燥、口苦、舌苔、腹滿、煩躁、不得臥、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陽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劑,是開太陽表邪之出路;制吐劑,是引陽明表邪之出路。

逍遙散

  • 1.《祖劑》:「即四君子湯去人參加當歸、芍藥、柴胡,治肝脾血虛發熱,或耳內及胸乳腹脹,小便不利。一方有人參、薄荷。

越婢加朮湯

  • 1.《古今名醫方論》:「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又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不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 2.《金匱方歌括》:「(即越婢湯加白朮四兩。方見下。),治里水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此湯主之。

小半夏湯

  • 1.《千金翼方》:「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湯。方:

大承氣湯

  • 1.《傷寒括要》:「表虛里實。久則譫語。(大承氣湯)陽明脈遲。汗出。不惡寒。身重腹滿而喘。手足濈然汗出。大便已硬。(大承氣湯)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微熱。喘冒不臥。有燥屎也。(大承氣湯)陰症喘促。四肢逆冷。(返陰丹)
  • 2.《傷寒六書》:「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大承氣湯。
  • 3.《醫學綱目》:「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冒不能臥者,大承氣湯。(論見下利。)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口急不能言,戰慄也。(論見大法。)眩冒,心下硬,若不汗下吐而項強者,為並病,宜刺大椎、肺腧、肝腧。(論見項強。)
  • 4.《醫學綱目》:「若心下至小腹滿痛者,則為結胸,宜陷胸湯。(方見腹痛。)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宜調胃承氣湯。陽明病,發熱汗出,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湯主之。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有微熱,喘冒不臥者,宜大承氣湯。
  • 5.《醫學綱目》:「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脈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汗後大汗出,煩躁不得眠,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論見渴。)汗下後,不得眠,若反覆顛倒,心中懊憹者,梔子豉湯。(方論見煩。
▼ 展開更多

小建中湯

  • 1.《張卿子傷寒論》:「柴胡證。是邪氣在表裡之間也。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但見一證。便宜與柴胡湯治之。不必待其證候全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