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熱瀉」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熱瀉是中醫學中常見的一種症狀,多由外感熱邪、內生濕熱、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其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色黃、量多,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症狀。

熱瀉的病機主要為熱邪入侵腸道,或濕熱內蘊,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大便稀薄、色黃、量多。

熱瀉的治療以清熱利濕、和胃止瀉為主。常用方藥有:

  • 葛根芩連湯:主要由葛根、黃芩、黃連、白芍、甘草組成,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功效。
  • 白頭翁湯:主要由白頭翁、黃連、黃芩、梔子、生地黃、丹皮、知母、大黃組成,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 五苓散:主要由豬苓、茯苓、澤瀉、白朮、桂枝組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

熱瀉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不暴飲暴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熱瀉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麥門冬湯

  • 1.《本經逢原》:「_發明_,蓴性味滑。常食發氣,令關節急。患痔漏、腳氣、積聚,皆不可食,為其寒滑傷津也。《千金方》治熱瀉嘔逆漏氣,澤瀉湯、麥門冬湯並用之。取其清胃脘之熱逆也。又能壓丹石,解百藥毒。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心下痞滿,按之硬而不痛,嘔而腸鳴者,為半夏瀉心湯證。其鳴者,如雷之鳴走,故又謂之雷鳴。雷鳴者,熱激動其水也,多由胸中至於中脘臍上之間,腸鳴痞痛。頓而大瀉者,謂之熱瀉。又病人食時,忽欲瀉者,此證亦有之。但須詳審腹證後,可用之。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煩熱心神恍惚,硃砂一字,燈心二十莖,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淡竹葉十皮,車前草二根。傷暑吐血,白茅花一握。熱瀉,車前子一撮,麥門冬二十粒去心。暑濕瀉,紫蘇五葉,木瓜三片,車前子一撮。傷暑頭痛,濃煎蔥白湯。大便水瀉,小便不利,加真車前子末少許。又方,治燥渴,去桂心,加人參,謂之春澤湯。
  • 2.《嬰童類萃》:「_五苓散_,分陰陽,利小水,熱瀉用之甚效。
  • 3.《明醫雜著》:「丹溪先生謂飲食畢而腸鳴、腹痛、瀉盡食物者,脾虛食瀉,用理中湯加炮姜;攻刺腹痛,洞下水穀,名寒瀉,用理中湯送大戊己丸,寒甚者附子桂香丸,惡食者八物湯;糞色青黃,肛門痛,煩躁作渴,小便不利者,名熱瀉,用五苓散、香連丸;瀉而惡食,而氣噫腐臭者,名食瀉,治中湯加砂仁,或送感應丸。
  • 4.《幼科折衷》:「熱瀉大便黃色,如筒吊水,瀉過即止,半日復然,心煩口渴小便黃少,食乳必粗,此為熱瀉,用五苓散及香茹飲。
  • 5.《古今醫統大全》:「一、痘出時,忽然瀉泄,大便黃,小便赤,口氣熱而渴,此為熱瀉,宜去桂以五苓散調六一散加木通、車前子、燈芯煎湯送。如清利瀉、口氣冷不渴,為寒瀉,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湯、異功散之屬。
▼ 展開更多

六一散

  • 1.《赤水玄珠》:「凡熱瀉者,面赤唇紅,小水短少,口乾,六一散,燈芯湯調下立止。
  • 2.《古今醫統大全》:「一、痘出時,忽然瀉泄,大便黃,小便赤,口氣熱而渴,此為熱瀉,宜去桂以五苓散調六一散加木通、車前子、燈芯煎湯送。如清利瀉、口氣冷不渴,為寒瀉,五苓散加肉豆蔻、理中湯、異功散之屬。
  • 3.《竹林女科證治》:「產後泄瀉,有挾寒腹痛腸鳴,小水清白,口不渴者,宜君苓湯加肉果、肉桂、白芍。有熱瀉腸垢口渴,痛一陣下一陣者,宜君苓湯加黃連、木通、六一散。有濕勝水泄者,宜胃苓湯。有腎氣虛寒,瀉痢腹痛者,宜胃關煎。
  • 4.《醫方集解》:「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食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發瘧,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 5.《成方切用》:「(河間),治傷寒中暑,表裡俱熱,煩躁口渴,小便不通,瀉痢熱瘧,霍亂吐瀉,下乳,滑胎,解酒熱毒,偏主石淋。(暑熱皆陽邪,在表則發熱,在裡則瀉痢霍亂,在上則煩渴,在下則便秘,或熱瀉。火氣煎灼,精結成石,則為石淋。)

半夏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半夏湯_,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瀉病。

芍藥湯

  • 1.《儒醫心鏡》:「泄瀉者,只因脾胃虛弱,飲食飽飢過度,或風寒暑濕所傷,皆成泄瀉。悠悠腹痛,瀉無休止,其色青,脈沉遲者,是寒瀉,用理中湯加減。大瀉即熱瀉也,用芍藥湯加減。暑瀉者,暴瀉如水,面垢,脈虛,煩渴,自汗,是用香薷飲加減。濕水多而腹不痛,腹如雷鳴,脈細者,是用五苓散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