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眩運」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眩運

眩運是中醫古籍中記載的一種疾病,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眼前發黑、眼前有黑影飛舞、站立不穩、行走不便等症狀。眩運的病因多與肝腎不足、氣血虛弱、痰濕阻滯有關。

肝腎不足

肝腎不足是眩運最常見的病因。肝主藏血,腎主藏精,肝腎精血不足,則不能濡養眼睛,導致眼睛失養而出現眩暈。

氣血虛弱

氣血虛弱也是引起眩運的常見原因。氣血是人體的物質基礎,氣血不足,則不能濡養全身,導致頭暈目眩。

痰濕阻滯

痰濕阻滯也是引起眩運的原因之一。痰濕是人體內的一種病理產物,痰濕阻滯中焦,影響氣血運行,導致頭暈目眩。

眩運的治療

眩運的治療以補益肝腎、益氣養血、化痰散結為主。常用中藥有六味地黃丸、天麻鉤藤飲、補陽還五湯等。

眩運的預防

  1.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2. 注意飲食調理,多吃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的食物。
  3.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5.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發現早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十全大補湯

  • 1.《古今名醫匯粹》:「鼻淵由太陽督脈之火上連於腦,多由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有作臭者,古方用辛散,不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為高者抑之之法。若流滲既久,液道不能扃固,故新病多因於熱。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症,此非補陽不可,宜十全大補湯。
  • 2.《古今醫統大全》:「(《局方》)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兩虛,頭眩運痛。(方見虛損門。)
  • 3.《錢氏小兒直訣》:「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運等症。即八珍湯加黃耆、肉桂。
  • 4.《景岳全書》:「十全大補湯(補二十),凡氣血兩虛,惡寒發熱,倦臥眩運,自汗諸虛者宜此。
  • 5.《古今名醫彙粹》:「鼻淵由太陽督脈之火上連於腦,多由濕熱上熏,津汁溶溢而下,有作臭者,古方用辛散,不若但清陰火,而兼以滋陰,為高者抑之之法。若流滲既久,液道不能扃固,故新病多因於熱。漏泄既多,傷其髓海,則氣虛於上,多見頭腦隱痛,及眩運不寧等症,此非補陽不可,宜十全大補湯。

苓桂朮甘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四物湯

  • 1.《簡明醫彀》:「神氣不清,涼膈散加青黛、藍根為末,蜜丸彈大,硃砂、金箔為衣,臨睡茶下。風虛眩運,四物湯(四兩),加秦艽、羌活(各半兩),每服五錢,水煎服。四肢不收,恍惚不言,竹瀝、生葛(汁,各二升、)生薑(汁,二合)和分三服。中風多熱,痰盛,常服竹瀝、荊瀝、薑汁(減半)和勻,五合溫服。

人參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人參湯_,治風虛眩運,但覺屋地俱轉,目不敢開。

防風通聖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防風通聖散_,治風熱眩運,一服即愈。(方見風門)

六味地黃丸

  • 1.《虛損啓微》:「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 2.《虛損啟微》:「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二陳湯

  • 1.《平治會萃》:「中焦有痰,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皮裡膜外者,非薑汁、竹瀝不可達。
  • 2.《濟陽綱目》:「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黃耆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皮為使,熱多加青黛。喉中有物,咯不出,咽不下,此是老痰,重者吐之,輕者用瓜蔞輩,氣實必用荊瀝。痰在膈間,使人癲狂,或健忘,或風痰,皆用竹瀝,亦能養血,與荊瀝同功。
  • 3.《丹溪心法》:「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方為藥。許學士用蒼朮治痰成窠囊一邊行極妙。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眩運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山梔子、黃連、黃芩之類。噫氣吞酸,此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為便,熱多加青黛。
  • 4.《丹溪心法》:「醫按:蔣氏子條云:心嘈索食,以白朮、黃連、陳皮作丸,白湯下,七八十丸,數服而止。又云:眩運嘈雜,是火動其痰,二陳湯加梔子、芩、連之類。
  • 5.《丹溪治法心要》:「痰在上,火在下,火炎上而動其痰也。有氣虛挾痰者,四君、二陳,耆、芎、荊芥。風痰眩運,二陳湯加芩、蒼、防、羌治之。眩運不可當者,以大黃酒浸,炒三次為末,茶調服。氣實人有痰,或頭重或眩運者,皆治之。壯實人熱痛甚,大便結燥大承氣湯。

加味逍遙散

  • 1.《瘍醫大全》:「_加味逍遙散_,治肝經鬱火,致生瘰癧,並胸脅脹痛,或作寒熱,甚至肝熱生風,眩運振搖,或咬牙發痙諸證。經云:木鬱達之是也。

參附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玉液湯

  • 1.《景岳全書》:「參附湯(補三七),朮附湯(補四一),益氣補腎湯(補百三,氣虛),玉液湯(和九六,痰運),祛痰丸(和百三,風痰),苓桂朮甘湯(和三六,虛痰運),養正丹(熱一八八,痰涎上盛),芎術湯(熱五十,寒濕眩運)
  • 2.《奇效良方》:「治七情所傷,氣鬱生涎,隨氣上逆,頭目眩運,心嘈驚悸,眉稜骨痛。

小續命湯

  • 1.《續名醫類案》:「長興林中尊,年逾五旬,因送按臺回,覺身體倦怠,頭目眩運,既而頭振動搖,欲語不能,喉中喘逆,咸與牛黃蘇合丸、大小續命湯已旬日,病如故。脈之,沉緩而弱,左關尺尤甚,此肝腎虛,精氣暴奪之候也。詢其由,乃因按院嚴厲,惟恐失錯,煩勞之極,歸而病作。《內經》云: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參蘇飲

  • 1.《醫方集解》:「治外感內傷,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塞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發熱頭痛,外感也;咳嗽痰壅、嘔逆泄瀉,內傷也;已汗而熱不止,陰虛也)。
  • 2.《內傷集要》:「_參蘇飲_,治內傷外感,發熱頭痛,嘔逆咳嗽,痰逆中焦,眩運嘈煩,傷風泄瀉,及傷寒已汗,發熱不止。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丹溪治法心要》:「多主於痰,痛甚者火多。有可吐者,有不可吐者,有可下者。痰熱當清痰降火;風寒外邪者,當解散。血虛頭痛,自魚尾上攻頭目者,必用芎歸湯;氣虛頭痛、痰厥頭痛,或眩運、脈弱、少食,挾內傷病者,半夏白朮天麻湯。頭旋眼黑頭疼,陰虛挾火,安神湯。頭痛如破,酒炒大黃半兩為末,茶調。

鉤藤散

  • 1.《赤水玄珠》:「《本事》,鉤藤散,治肝厥頭搖眩運,能清頭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