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眩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眩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頭暈目眩,常伴有噁心、嘔吐、耳鳴等。眩冒的病因多與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有關,臨床上可分為肝陽上亢型、肝腎陰虛型、脾胃虛弱型等。

肝陽上亢型眩冒多見於青壯年,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咽干、急躁易怒、失眠多夢等。

肝腎陰虛型眩冒多見於中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膝酸軟、腿腳無力、失眠多夢、健忘等。

脾胃虛弱型眩冒多見於兒童和老年人,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食欲不振、腹脹便溏、大便不成形等。

眩冒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治療方法有:

  • 疏肝解郁:適用於肝陽上亢型眩冒,常用藥物有柴胡、白芍、香附、鬱金等。
  • 滋陰降火:適用於肝腎陰虛型眩冒,常用藥物有生地、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等。
  • 健脾益氣:適用於脾胃虛弱型眩冒,常用藥物有黃芪、党參、白朮、茯苓等。

眩冒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疲勞。
  •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健康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

眩冒是中醫古代疾病,但至今仍有一定的發病率。如果出現眩冒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苓桂朮甘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在癇、癲、狂、驚悸、不寐、健忘、奔豚等篇曰:「癇之證候千端萬緒,不遑枚舉,今考其目錄,略述其治因。夫奔豚雖為古來一種特病,要之亦惟癇中之一證耳,是非余之管見,先賢已辨之矣。」又曰:「苓桂朮甘湯,治氣上衝於咽喉,眩冒,經脈動惕,久而成痿。」
  • 2.《先哲醫話》:「眩暈有二道:因水飲昏倒者,宜苓桂朮甘湯、奔氣湯加茯苓類,蓋奔氣湯加茯苓主降下,更加附子推下之力反優,因氣虛眩冒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五苓散

  • 1.《成方切用》:「去桂澤瀉,名豬苓散。(金匱)治嘔吐,病在膈上,思飲水者。但用肉桂茯苓等分,蜜丸,名桂苓丸。治冒暑煩渴,引飲過多,腹脹便赤。但用澤瀉(五兩)白朮(二兩),名澤瀉湯,(金匱)治心下支飲,常苦眩冒。但用茯苓白朮等分,名茯苓白朮湯,治脾虛不能制水,濕盛泄瀉。
  • 2.《傷寒纘論》:「金匱治心下支飲眩冒。用澤瀉湯治嘔吐思水。用豬苓散隨意取用二三味。成方總不出是湯也。祖劑云。五苓散治傷寒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之又治霍亂吐利。燥渴引飲。並治瘦人臍下有動悸吐涎沫而嘔伺翻胃也。
  • 3.《張氏醫通》:「澤瀉湯(金匱),治支飲眩冒。

葛根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中風,口噤痙痹,氣息迫急,眩冒困頓,併產後諸疾方。

炙甘草湯

  • 1.《醫學實在易》:「水穀之海有餘,則腹滿;水穀之海不足,則飢不受穀食。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臥。」《衛氣篇》曰:「下虛則厥,上虛則眩。」《脈解篇》曰:「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決氣篇》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

小青龍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治水飲,服小青龍湯汗出後,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面如醉狀,氣從少腹上衝胸咽,小便難,熱流陰股,時眩冒者。**

真武湯

  • 1.《醫宗必讀》:「半表半裡,表中陽虛,目眩,葛根湯。風家多頭眩,方同上。口苦咽乾,頭眩,小柴胡湯。陽明頭眩,不惡寒,能食而咳,茯苓白朮甘草乾薑湯。太陽病發汗,汗不止,眩冒,身瞤動,振振欲僻地,真武湯。

黃芩湯

  • 1.《傷寒論讀》:「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前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刺期門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

小半夏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腎藏虛寒,寒水上逆,乃見弦脈。肺飲在上而不在下,故其脈不弦,此苓桂朮甘湯及腎氣丸之證,但利小便而即愈者也,而支飲胸脅支滿視此矣。凡支飲眩冒之宜澤瀉湯,嘔吐不渴之宜小半夏湯,卒嘔吐,膈間有水,眩悸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一切導水下行者視此矣。

人參湯

  • 1.《吳又可溫疫論歌括》:「此證若但投承氣,必現肢寒心怔忡,眩冒攝空項強直,急進人參湯養營。地歸五味炙甘草,知母陳皮芍麥冬。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腎藏虛寒,寒水上逆,乃見弦脈。肺飲在上而不在下,故其脈不弦,此苓桂朮甘湯及腎氣丸之證,但利小便而即愈者也,而支飲胸脅支滿視此矣。凡支飲眩冒之宜澤瀉湯,嘔吐不渴之宜小半夏湯,卒嘔吐,膈間有水,眩悸者,宜小半夏加茯苓湯。一切導水下行者視此矣。

補中益氣湯

  • 1.《先哲醫話》:「眩暈有二道:因水飲昏倒者,宜苓桂朮甘湯、奔氣湯加茯苓類,蓋奔氣湯加茯苓主降下,更加附子推下之力反優,因氣虛眩冒者,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牛黃清心丸

  • 1.《幼幼新書》:「《太醫局方》,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忪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
  • 3.《証治準繩‧類方》:「_牛黃清心丸_(《和劑》),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 4.《玉機微義》:「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瘓瘲,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云云)
  • 5.《濟陽綱目》:「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 展開更多

半夏湯

  • 1.《傷寒論讀》:「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項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鞭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前肝俞慎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刺期門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湯主之

香薷散

  • 1.《醫學入門》:「間有感傷並雜證,妊孕傷寒,詳見三卷,尋常感風咳嗽,頭痛發熱,參蘇飲去半夏熱服,令肌體微潤而已。風熱甚者,雙解散去硝、黃、麻黃、石膏。感寒胸滿欲嘔,苦腹滿痛,大便清者,大正氣散去半夏,加吳萸、阿膠。感暑眩冒、煩渴、尿赤、驚惕,嘔吐、臍下苦急者,香薷散合古芩術湯,或十味香薷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