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感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感冒是中醫的常見病症,多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侵襲人體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感冒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風寒感冒:主要表現為惡寒重、發熱輕、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咽喉腫痛、咳嗽痰白稀薄等。
  • 風熱感冒:主要表現為發熱重、惡寒輕、有汗、頭痛、鼻塞、流黃涕、咽喉腫痛、咳嗽痰黃稠厚等。

在治療上,風寒感冒宜辛溫解表,可用麻黃湯、桂枝湯等;風熱感冒宜辛涼清熱,可用銀翹散、桑菊飲等。

感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一般經過一週左右的治療即可痊癒。但如果感冒症狀持續不愈,或伴有高熱、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理中湯

  • 1.《類證治裁》:「疏解後,再行清理。若初起未發熱,痢久衛虛,因感冒而發熱者,左三部必浮緩,須理中湯加桂枝表裡合治。若痢久身熱,脈來漸小,或虛大少力。此真陰內亡,虛陽外露。平人或可辛溫峻補以斂之,妊娠又難輕用桂、附。惟藉參、朮、薑、萸、膠、艾之屬。大劑煎服,庶可挽回。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太陽者,為太陽病之略稱。中風者,中於風之意,即現今之感冒也。故所謂太陽中風者,為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感冒之謂也。陽浮而陰弱之陽為外之意,陰為內之意。陽浮而陰弱者,謂脈有浮於外而弱於內之狀。「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脈狀而預斷熱與汗出之詞也。
  • 2.《皇漢醫學》:「產後患感冒,雖經過數十日未愈,頭微痛,惡寒,時時發熱,胃部苦悶,乾嘔者,雖感冒後經過頗久時日,桂枝湯證依然存在者,則宜仍用此方也。
  • 3.《經方實驗錄》:「為其為補方,故桂枝湯可以常服;為其為攻方,故麻黃湯未可妄試。攻補互異,此二湯之所攸分。惟其對象同是寒,故曰二湯為傷寒(廣義的)之主方;為此二證常見於傷寒(廣義的)之初起。故曰二湯為太陽之主方。試更以西醫之名詞為說,則可曰桂枝湯為消化器系之感冒方,麻黃湯為呼吸器系之感冒方。
  • 4.《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若感冒,如桂枝證而有痰飲者,與桂枝湯合方主之(屢所經驗也)。」
  • 5.《傷寒纘論》:「逐飲通津。加龍骨牡蠣以鎮肝膽之驚。即是虛勞失精之人。感冒用桂枝湯。加龍骨牡蠣同意。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本仲景此論,可知本方能適應於腸傷寒、感冒、往來寒熱諸病(例如瘧疾等)及腦、心臟、呼吸器、胃腸、腎臟等諸疾患矣。
  • 2.《皇漢醫學》:「求真按:「積氣,後世派之病名也,不足取。凡不問感冒與腹痛,若見胸脅苦滿證,則悉以本方主治之。」
  • 3.《皇漢醫學》:「求真按:「此方因誤認葛根和石膏湯與小柴胡湯之合方證而組成,故無用此方之必要。依余之經驗,凡感冒稍劇者,不論太陽證之現否,既兼發少陽證者,則不宜舉用葛根湯,宜於起初即用葛根湯小柴胡湯之合方,先制其機。若咽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之情者,則宜加桔梗。
  • 4.《江氏傷科學》:「大凡人於既跌之後,或相打受傷之後,感冒經風發寒發熱,頭身皆痛,先用解肌湯,或小柴胡湯治之,然後再服跌打之藥。
  • 5.《濟世神驗良方》:「五積散(見中寒),正氣散(見霍亂),金沸草散(見嗽),小柴胡湯(詳熱)又四時感冒單方,生蔥白連須五根,搗爛滾酒沖服。
▼ 展開更多

葛根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此方因誤認葛根和石膏湯與小柴胡湯之合方證而組成,故無用此方之必要。依余之經驗,凡感冒稍劇者,不論太陽證之現否,既兼發少陽證者,則不宜舉用葛根湯,宜於起初即用葛根湯小柴胡湯之合方,先制其機。若咽痛,或有黏痰難以咯出之情者,則宜加桔梗。

柴胡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稟賦薄弱之人患感冒時,往往發生此證,非必誤治而後然也。」

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為其為補方,故桂枝湯可以常服;為其為攻方,故麻黃湯未可妄試。攻補互異,此二湯之所攸分。惟其對象同是寒,故曰二湯為傷寒(廣義的)之主方;為此二證常見於傷寒(廣義的)之初起。故曰二湯為太陽之主方。試更以西醫之名詞為說,則可曰桂枝湯為消化器系之感冒方,麻黃湯為呼吸器系之感冒方。
  • 2.《奇效良方》:「內外毒氣壅遏,復入里當解毒,如犀角湯之類是也,冷氣入胃冰伏者,當溫之,胃愛散之類是也,惡氣熏觸,不謹房事觸伏者,當燒乳香赤朮豬甲之類,服以蘇合香丸等以御之。又有毒氣內外有所感冒陷伏者,急以麻黃湯主之。王氏手集白花蛇散橄欖核水煮服之,無不立效。
  • 3.《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胃苓湯


茵陳五苓散

  • 1.《奇效良方》:「治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證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予當用茵陳五苓散治之,甚效。
  • 2.《証治準繩‧類方》:「_茵陳五苓散_,治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證,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嘗用茵陳五苓散治之,甚效。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若感冒,如桂枝證而有痰飲者,與桂枝湯合方主之(屢所經驗也)。」
  • 2.《方機》:「若感冒桂枝之證而有痰飲者。桂枝湯合方主之。(屢所經驗也。)

越婢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余曾治類似此證之感冒,如惡寒發熱,自汗,口舌乾燥,舌有白苔者,與本方得速效。」
  • 2.《幼科切要》:「_越婢湯_,治風腫感冒初起體實者,得汗自愈。

逍遙散

  • 1.《世醫得效方》:「治產後血虛發熱,感冒熱潮,身疼頭重,心忪口乾。(方見前。)

小青龍湯

  • 1.《醫壘元戎》:「若感冒得之加麻黃等分若脾胃素實者用罌粟殼去筋膜碎銼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服加烏梅一枚煮服其效尤驗嘔逆噁心者不可用此,若久年咳嗽氣虛喘急去杏仁人參倍加麻黃添芍藥如麻黃之數乾麻五味子各增一半名小青龍湯

五苓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有實證自汗,外因感冒風邪,發熱無間,昏醒浸浸汗出,當救表解肌,用百解散水煎服,或間投五苓散溫白湯調下。
  • 2.《病機沙篆》:「產後霍亂,腑臟虛損,飲食不消,感冒風冷所致,若熱而欲飲水者,五苓散;若寒而不欲飲水者,理中湯;虛冷者,理中湯加附子或來復丹。

四物湯

  • 1.《濟陰綱目》:「_大全_,云:凡產後發熱,頭痛身疼,不可便作感冒治之,此等多是血虛,或敗血作梗,宜以和平之劑與服,必效,如玉露散,或四物湯加北柴胡等分煎服(等分法,乃善守法)。若便以小柴胡湯及竹葉石膏湯之類,竟不救者多矣。

白虎湯

  • 1.《傷寒纘論》:「諺云春不服白虎為瀉肺也。蓋春主陽氣上升。石膏知母苦寒墜下。惡其瀉肺之陽而不得生髮也。此特指春不可用者。恐人誤以治溫病之自汗煩渴也。至於秋冬感冒傷寒反可渾用以傷金水二臟之真氣乎。此湯專主熱病中暍。在氣虛不能蒸發者。則加人參。故張隱菴以為陽明宣劑。
  • 2.《壽世保元》:「一論有傳經傷寒。誤用薑、桂等熱藥。助起痰火。而作呃逆者。用黃連解毒湯。(方見感冒)白虎湯。(方見傷寒)
  • 3.《醫通祖方》:「治溫病,感冒客邪而渴,及溫瘧先熱後寒。
  • 4.《全國名醫驗案類編》:「_原因_,旅行遇雨,感冒發熱,中醫誤用白虎湯,以致表邪內陷,寒熱如瘧,西醫誤以金雞納霜止瘧,而病遂劇。
  • 5.《張氏醫通》:「桂枝白虎湯,治溫病感冒客邪而渴。及溫瘧先熱後寒。

平胃散

  • 1.《張氏醫通》:「不換金正氣散(局方),治時氣不正。感冒夾食。
  • 2.《醫通祖方》:「治時氣不正,感冒夾食。

梔子豉湯

  • 1.《張氏醫通》:「或借用以清解膈上鬱結之火。不欲其吐。又須山梔炒黑用之。便屈曲下行小便矣。如衛氣素虛人感冒客邪。自汗多者。此方中香豉須炒熟用之。至於少氣。為胃氣之虛。則加甘草以緩調之。嘔為痰飲之逆。則加生薑以開豁之。下後心煩腹滿。明是濁氣內陷。乃於本方除去香豉表藥。

小陷胸湯

  • 1.《四診抉微》:「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觸手而響,掘開刺底,紅色者,心神尚在,雖火過極,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後,以小陷胸湯調理。
  • 2.《辨舌指南》:「《舌鑑》:滿黑燥苔起刺,撥開刺底紅者,心神尚在,下之可生。凡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之,後與小陷胸湯調理。《舌辨》云:下之熱退、脈靜者生。

獨活寄生湯

  • 1.《蒼生司命》:「_獨活寄生湯_(見腰痛),治感冒風濕致痿痹,兩足緩縱,軟弱不仁,肝腎虛弱。
  • 2.《醫學正傳》:「_獨活寄生湯_(局方)治肝腎虛弱,感冒風濕,致痿痹,兩足緩縱,軟弱不仁。(方見腰痛門。)

大陷胸丸

  • 1.《辨舌指南》:「《舌鑑》:滿黑燥苔起刺,撥開刺底紅者,心神尚在,下之可生。凡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之,後與小陷胸湯調理。《舌辨》云:下之熱退、脈靜者生。
  • 2.《四診抉微》:「滿舌黑苔,乾燥而生大刺,揉之觸手而響,掘開刺底,紅色者,心神尚在,雖火過極,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濕熱人。感冒發熱,痞脹悶亂,一見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後,以小陷胸湯調理。

桔梗湯

  • 1.《治痢捷要新書》:「桔梗湯表裡兩解感冒時疫挾熱者宜之黃苓連翹梔子薄荷桔梗竹葉甘草大黃各等分燈心煎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感冒停食吐瀉,用疏利之劑,咳嗽膿血,此中氣復傷而變肺癰也,用桔梗湯而愈。後咳嗽吐血,仍用前藥,佐以異功散而痊。

藿香正氣散

  • 1.《馮氏錦囊秘錄》:「正氣強旺則外無感冒之虞,脾胃健行則內無停食之患。稍有不足,外感內傷交作,以甘、桔、紫蘇辛甘散其外邪;厚朴、大腹苦辛通其內滯;藿香為君主,內可和中,外可解表,統領諸劑,成功正氣,賴以復矣,故名藿香正氣。
  • 2.《身經通考》:「_藿香正氣散_,治感冒頭疼,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吐瀉,伏暑吐瀉,轉筋。
  • 3.《大方脈》:「_藿香正氣散_,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壯熱憎寒,頭痛嘔逆,胸滿痞悶,氣喘咳嗽,及傷冷傷濕,瘧疾中暑,霍亂吐瀉,感冒山嵐瘴氣,皆可服此。
  • 4.《女科切要》:「如胎前偏正頭風,川芎調茶服主之。妊娠感冒四時風寒,霍亂吐瀉者,藿香正氣散主之。凡胎前傷暑,與霍亂治法同。如胎前瘧疾,惟養榮湯一方。孕婦發呃氣逆者,用紫蘇飲。亦有胎死腹中,以致氣侵上而呃者,下死胎而呃自止矣,不可不知。孕婦傷食,以紫蘇飲加神麯、楂肉、砂仁、麥芽。
  • 5.《幼科推拿秘書》:「_藿香正氣散_,治感冒暑寒。霍亂轉筋。吐瀉。及傷寒頭疼。壯熱之症。藿香,蒼朮,半夏,茯苓(白者),紫蘇(各三兩),大腹皮,黑豆(水洗淨各三兩),白芷,厚朴,陳皮(各二兩),桔梗,甘草(各一兩)上為末。每服二錢。加薑棗水煎。溫服。
▼ 展開更多

旋覆花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旋覆花湯_,治感冒喘嗽,胸滿痰盛。(方見二十二卷第四論)

補中益氣湯

  • 1.《不居集》:「_補中益氣湯_,虛人感冒,不任發散。
  • 2.《不居集》:「李士材云:虛人感冒,不任發散者,以補中益氣湯代之。
  • 3.《大方脈》:「李東垣曰: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湯,內加表藥以發汗。此為扶正祛邪,同陶節庵意也。
  • 4.《蘭臺軌範》:「_補中益氣湯_,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 5.《醫述》:「人知參、耆能止汗,而不知其能發汗。以在表藥隊中,則助表藥而解散也。東垣治虛人感冒,用補中益氣湯,即同此意。(陶節庵)
▼ 展開更多

荊防敗毒散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_敗毒散_,此方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治感冒發熱,骨疼等症。

涼膈散

  • 1.《張氏醫通》:「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若治感冒之證。從世本用蔥白、薑、棗可也。
  • 2.《醫通祖方》:「硝、黃得枳、樸之重著,則下熱承之而順下;得芩、梔、翹、薄之輕揚,則上熱抑之而下清。此承氣、涼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調胃承氣之義也。《局方》專主溫熱時行,故用竹葉,若治感冒之證,從世本,用蔥白、薑、棗可也。
  • 3.《身經通考》:「_涼膈散方(見感冒)。_
  • 4.《傷寒大白》:「吳氏云:凡陰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諸法。若陽症咽喉痛,用甘露飲、玄參湯。戴人云:有初得病,無陽毒陰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擁蓋,或食生薑熱酒即臥致是,此名因寒傷熱咽痛,宜用涼膈散、甘露飲治之。又有先傷於熱,欲取涼快,乃為外寒所束。

竹葉石膏湯

  • 1.《景岳全書》:「若受穢濁寒邪,脹滿腹痛惡心者,調氣平胃散。若感冒暑熱,火盛煩躁噁心者,仲景竹葉石膏湯。若中藥毒或諸毒而噁心者,速宜於諸毒門求法治之。
  • 2.《羅氏會約醫鏡》:「_竹葉石膏湯_,治感冒暑熱,火盛、煩躁、噁心。

玉屏風散

  • 1.《成方便讀》:「_玉屏風散最為靈,耆朮防風鼎足形。表弱汗多兼感冒,藥雖相惡效相成。_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四、產後頭痛身熱惡寒,雖明知感冒風寒,只宜服生化湯,連進兩三帖,致熱退痛止方已。不須用他藥。蓋川芎炮姜性辛而散邪。慎勿用柴胡、升麻等藥以表其汗,致虛產母。如服三四帖後,頭痛發熱如故,加連須蔥頭四五個或用蔥頭放白鱟內吃亦可,放鯽魚湯內飲之亦可。
  • 2.《評註產科心法》:「產後診視,必先問臨產瘀血多與少,有與無。此物關係不少,眼前則防發熱也,腹痛也,小便被阻也。甚有積成內癰之患,久後變成癥塊,積致血臌,豈不大有干係焉?如瘀血不行,必以生化湯多服,自然流通。如兼腹脹,佐以失笑丸。如感冒,下部受寒,加肉桂(生化湯見前)。

十神湯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 2.《醫方選要》:「十神湯,治傷寒,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
  • 3.《醫方捷徑指南全書》:「_十神湯_,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及熱,或欲出疹痘,此藥不問陰陽兩感傷寒並宜服之。
  • 4.《秘方集驗》:「_十神湯_,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感冒發熱,或欲出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並皆治之。川芎、麻黃、乾葛、蘇葉、白芷、陳皮、香附各一錢,赤芍八分,甘草(炙)七分,升麻五分,生薑三片,煎服。發熱頭痛,加連須蔥白。中滿氣實,加枳殼,桔梗。天氣和暖,加黃芩,去麻黃。
  • 5.《一見能醫》:「若夫春夏秋三時感冒,所謂非其時而有其氣,但宜疏表利氣之藥,如香蘇散、芎歸散、十神湯、參蘇飲之類,以疏表氣而已。
▼ 展開更多

九味羌活湯

  • 1.《大方脈》:「衛主皮毛,內合於肺,衛為風寒所傷,發熱惡寒,頭痛有汗,鼻塞,輕者咳嗽噴嚏,常流清涕。若氣虛兼嘔瀉、眩暈者,服參蘇飲(見表裡門)。若症兼三陽,壯熱惡寒,痰壅自汗,偏正頭痛,服川芎茶調散、芎芷石膏湯。四時感冒,審其時令,服人參敗毒散、九味羌活湯(俱見發表門)。
  • 2.《濟陽綱目》:「_九味羌活湯_,治春夏秋非時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項強,或無汗,或自汗,或傷風見寒脈,或傷寒見風脈,並宜服之。此藥不犯三陽禁忌,為四時發散之通劑也。
  • 3.《張氏醫通》:「九味羌活湯,治太陽經感冒風邪。
  • 4.《丹臺玉案》:「_九味羌活湯_,春分後感冒傷寒。宜此湯主之。
  • 5.《景岳全書》:「九味羌活湯(散四四),微涼,凡四時不正之氣,風寒感冒,憎寒壯熱,頭疼身痛者宜此。
▼ 展開更多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治傷寒頭痛發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大能解利四時傷寒,瘟疫瘴氣等證。

當歸補血湯

  • 1.《保嬰撮要》:「一小兒患此,鼻塞聲重,發熱身癢,用人參消風散而表症愈,後發熱搔破膿水淋漓,脈浮大按之無力,此脾胃氣虛,不能榮於腠理,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黃耆六一湯而愈。後因感冒服表散之劑,煩躁發熱,面目俱赤,脈大而虛,用當歸補血湯而痊。

二陳湯

  • 1.《醫學綱目》:「〔丹〕感冒風寒咳嗽者,行痰開腠理,二陳湯加麻黃、杏仁、桔梗。

甘草附子湯

  • 1.《皇漢醫學》:「和久田氏曰:「濕者,水也。不曰水而曰濕者,因水每成腫,按之不凹,但以皮膚無種種之固結,肌膚如濕者,故名濕也。俗呼脹大之類皆可謂為濕也,此亦由正氣之弱,水氣得以乘之,後世所謂氣虛之候也。風濕相搏者,其人素有濕氣,感冒風邪,以風邪與濕氣相搏而名之也。

人參敗毒散

  • 1.《仁術便覽》:「治傷寒,頭痛壯熱,或感冒非時,暴寒頭痛,肢節骨痛,惡寒。往來寒熱,合小柴胡湯尤可。又大小腮、蝦蟆瘟、或聲啞者,亦服。如腮腫,車前草汁敷,好。
  • 2.《醫方集宜》:「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疼身痛咳嗽
  • 3.《目經大成》:「感冒時氣,目赤頭痛,壯熱憎寒,此方主之。
  • 4.《養生類要》:「治感冒非時傷寒頭疼身熱拘急憎寒壯熱及時行瘟疫熱病
  • 5.《暑症發原》:「若因感冒外束暑積下攻者,先用人參敗毒散從足經逆挽之。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仁術便覽》:「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痛及婦人經滯腹痛。
  • 2.《奇效良方》:「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背拘急,惡寒嘔吐,肚腹疼痛,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並皆治之。
  • 3.《仁齋直指方論》:「生料五積散(《和劑方》)治感冒寒邪,頭疼身痛,項強拘急,惡寒嘔吐,或有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疼,惡風,無問內傷生冷,外感風寒,及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及婦人經泄腹痛,並皆治之。
  • 4.《濟世神驗良方》:「五積散(生料),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強硬拘急,惡寒吐嘔,或腹痛。又治傷寒發熱,頭痛惡風及內傷生冷,胸膈脹滿。或寒濕客於經絡,腰腳痠疼與婦人經候不調,氣壅不快。
  • 5.《濟世神驗良方》:「五積散(見中寒),正氣散(見霍亂),金沸草散(見嗽),小柴胡湯(詳熱)又四時感冒單方,生蔥白連須五根,搗爛滾酒沖服。
▼ 展開更多

參蘇飲

  • 1.《奇效良方》:「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 2.《祖劑》:「用芎蘇飲去川芎、柴胡,加人參、前胡、木香,治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此藥大解肌熱、快膈。
  • 3.《醫方考》:「勞倦感冒,妊娠感冒,並宜此方主之。
  • 4.《濟世神驗良方》:「肺受風寒鼻作壅,咳嗽頭痛聲氣重,夾氣發熱汗有無,甚者渾身骨節痛。加味香蘇飲可劫,蒼半夏茯桔梗皮,藿香厚朴並蘇葉,香附薑蔥水合宜。但看感冒如虛者,後用參蘇飲與之,參蘇飲內用參蘇,半夏陳皮枳殼多,乾葛木香同桔梗,茯苓甘草共前胡,渾身骨痛加羌活,頭痛川芎白芷扶。
  • 5.《古今醫鑒》:「_參蘇飲_,治四時感冒,發熱頭疼,咳嗽聲重,涕唾稠黏,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此藥大解肌熱潮熱,將欲成勞瘵之證,神效。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古今名醫方論》:「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邪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而膚腠之不密也。
  • 2.《溫熱逢源》:「詒按:敗毒散,是通治三時感冒之方,仍非溫熱病藥也。
  • 3.《壽世保元》:「_敗毒散_(方見感冒)

四味香薷飲

  • 1.《醫方集解》:「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或吐瀉(暑為陽熱,故蒸熱;暑必兼濕,故自汗;暑濕干心則煩,干肺則渴,干脾則吐利,上蒸於頭則重而痛;暑能傷氣,故倦怠)。
  • 2.《成方切用》:「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或煩渴,或吐瀉。
  • 3.《大方脈》:「治伏暑,煩渴發熱,頭痛惡食,服消暑丸。治冒暑伏熱,渴飲,服大順散。暑月酒食所傷,煩渴吐瀉,自汗倦怠,服縮脾飲(俱見清暑門)。治一切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吐瀉,脈症實者,服四味香薷飲,隨症加減(見清暑門),若元氣虛,素犯房勞者,忌服此方。
  • 4.《大方脈》:「_四味香薷飲_,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頭重,自汗肢倦,或煩渴吐瀉。

再造散

  • 1.《醫方集解》:「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即同此意)。
  • 2.《醫方論》:「此方但可施於常時之不能作汗者。若在冬月,而脈見浮緊,便是太陽之寒傷營,此方斷不可用。注中又引東垣、丹溪治虛人感冒,多用補中益氣加表藥,予不以為然。蓋親見喜用升柴者殺人無數,故不得不加意慎重。非偏執己見,不喜升柴,實不敢泥紙上之成方,誤目前之人命也。

金沸草散

  • 1.《仁術便覽》:「治感冒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又治肺經受風,頭目昏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及治時行寒疫,壯熱惡風,或頭疼身痛。
  • 2.《濟世神驗良方》:「五積散(見中寒),正氣散(見霍亂),金沸草散(見嗽),小柴胡湯(詳熱)又四時感冒單方,生蔥白連須五根,搗爛滾酒沖服。

香蘇散

  • 1.《醫方考》:「四時感冒風邪,頭痛發熱者,此方主之。
  • 2.《筆花醫鏡》:「香蘇散,治時邪感冒。頭痛發熱等症。
  • 3.《嬰童百問》:「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服。一方加黃連治瀉痢,一方加芎芷、香蘇散、治霍亂吐瀉,暑月感冒傷暑之症。
  • 4.《目經大成》:「感冒風寒,頭痛發熱,目病,而無六經之證可求者,此方主之。
  • 5.《先哲醫話》:「北山壽安曰:近來醫家唯以香蘇散治感冒時氣,氣滯頭痛痞滿,腳氣皺腳等,而不言能解食毒之功,亦闕典也。皆與此條相發宜參考焉。)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幼科折衷》:「弓反里形(批:角弓反張向里為順,向外為逆):主感冒寒邪,哽氣出氣,驚悸困倦,四肢梢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氣、祛外邪,後以五味異功散加茯神、當歸養心血、助胃氣。若外邪既解,而驚悸指冷,脾氣受損也,宜用七味白朮散補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脾虛甚故也。
  • 2.《保嬰撮要》:「弓反里形:主感冒寒邪,哽氣出氣,驚悸倦怠,四肢稍冷,小便赤色,咳嗽吐涎,先用惺惺散助胃氣祛外邪,後以五味異功散加茯神、當歸,養心血,助胃氣。若外邪既解,而驚悸指冷,脾氣受傷也,宜用七味白朮散補之。若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治,脾虛甚故也。

甘露飲

  • 1.《傷寒大白》:「吳氏云:凡陰症咽喉不利,故用以上諸法。若陽症咽喉痛,用甘露飲、玄參湯。戴人云:有初得病,無陽毒陰毒等症,而咽喉自痛,此因感冒後頓用厚衣擁蓋,或食生薑熱酒即臥致是,此名因寒傷熱咽痛,宜用涼膈散、甘露飲治之。又有先傷於熱,欲取涼快,乃為外寒所束。

香砂養胃湯

  • 1.《女科旨要》:「產後忽然中風不語。因胎前先染風邪未發。以致產後中風。或兼產難。失於調理。感冒。轉成此症。

十味香薷飲

  • 1.《霍亂燃犀說》:「_十味香薷飲_(同上),治虛人伏濕,復兼感冒食滯而成霍亂者,宜此方加減治之。

六和湯

  • 1.《証治準繩‧雜病》:「瀉而發渴者,胃苓散兼進縮脾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 2.《濟陽綱目》:「_六和湯_,治感冒成痢,疼甚,食不進。

升麻葛根湯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芍藥湯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達原飲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黃龍湯

  • 1.《張氏醫通》:「柴胡四物湯,治婦人經行感冒。熱入血室。

清脾飲

  • 1.《醫權初編》:「庸醫誤人,固不足言。有等大行之醫,或如時疫、瘧、痢、痘、疹、感冒大行,醫者應接不暇,不細辨其本質虛弱,或病已將虛,或兼舊疾,而徒以三指一按,以了故事,概投以達原飲、清脾飲、芍藥湯、升麻葛根湯、麻黃湯、桂枝湯、小柴胡湯之類,恐虛弱之人,不能任此一劑也。

香薷飲

  • 1.《治痢捷要新書》:「五物香薷飲治一切感冒暑痢
  • 2.《証治準繩‧雜病》:「瀉而發渴者,胃苓散兼進縮脾飲。瀉渴兼作未透者,湯化蘇合香丸,吞來復丹。或研來復丹作末,白湯調下。已透者,香薷飲。感冒外發熱者,六和湯、香薷湯、香薷飲。身熱煩者,五苓散,或香薷湯加黃連一錢。熱而汗多畏風甚者,生料五苓散。熱而渴者,五苓散兼進縮脾飲。
  • 3.《不居集》:「_香薷飲_,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
  • 4.《小兒推拿廣意》:「香薷飲,治小兒感冒暑熱。乾嘔無物。
  • 5.《時病論》:「_香薷飲_,:治感冒暑氣,皮膚蒸熱,頭痛肢倦,或煩渴,或吐瀉。

保元湯

  • 1.《張氏醫通》:「參耆內托散,治潰瘍感冒風邪。痘疹觸穢伏陷。及癰疽久不潰。
  • 2.《醫通祖方》:「治潰瘍感冒風邪、痘疹觸穢伏陷及癰疽久不潰。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一人,年二十四。胸中滿悶,晝夜咳嗽,其咳嗽時,脅下疼甚。診其脈象和平,重按微弦無力。因其脅疼,又兼胸滿,疑其氣分不舒,少投以理氣之藥。為其脈稍弱,又以黃耆佐之,而咳嗽與滿悶益甚,又兼言語聲顫動。乃細問病因,知其素勤稼穡,因感冒懶食,猶枵腹力作,以致如此。

增液湯

  • 1.《經方實驗錄》:「李健頤先生作《增液湯殺人篇》曰:「俞某與余素善,在船上為舵工,因洋中感冒溫邪甚篤,適為狂風所阻,迨兩星期,始抵潭港。邀余診視,六脈沉實,口渴引飲,舌絳焦黑,肌膚大熱,多汗,便秘。按照《溫病條辨》中焦所列暑溫蔓延三焦,與三石湯合增液湯,以救液清液之法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