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膈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膈氣是中醫古代疾病,是指膈肌上有氣,胸膈脹滿,氣逆上衝,不能下行,以致胸悶、氣短、呃逆、嘔吐等症狀。

膈氣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谷運化不暢,痰濕內生,上逆犯膈,形成膈氣。
  •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抑鬱,肝氣鬱結,橫逆犯膈,導致膈氣。
  • 外感風寒,風寒之邪侵襲人體,阻遏肺氣,肺氣不降,上逆犯膈,形成膈氣。

膈氣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胸膈脹滿,氣逆上衝,患者常常感覺胸部脹滿,如有物阻,不能平臥,常常坐起或側臥以緩解症狀。
  • 氣短,患者常常感到呼吸不暢,氣短,甚至不能說話。
  • 呃逆,患者常常出現呃逆,呃逆頻繁,不自主。
  • 嘔吐,患者常常出現嘔吐,嘔吐物多為清水或白色泡沫。

膈氣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飲食調理:飲食宜清淡,少食生冷、油膩、辛辣等食物,多吃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 藥物治療:常用中藥有香附、陳皮、半夏、茯苓、白朮等,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證施治。
  • 針灸治療:針灸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緩解膈氣的症狀。
  • 按摩治療:按摩膈俞、膻中、天突等穴位,可緩解膈氣的症狀。

膈氣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然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工作。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
  • 2.《仁齋直指方論》:「參苓平胃散(《御藥院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宜服。
  • 3.《活人事證方後集》:「_平胃散_,治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 4.《御藥院方》:「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短氣,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萎黃,肌體瘦弱,怠墮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八痞,膈氣反胃,並宜服之。
  • 5.《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參苓平胃散_,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心腹脅肋脹滿刺痛,口苦無味,胸滿氣短,嘔噦噁心,噫氣吞酸,面色痿黃,肌體瘦弱,怠惰嗜臥,體重節痛,常多自利或發霍亂及五噎諸痞膈氣,翻胃悉宜服之。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聖濟總錄》:「上一十味,將米醋一碗,浸蓬莪朮芫花三稜一宿後焙乾,與五味同搗羅為末。入硇砂巴豆拌勻,醋煮麵糊和丸,如大麻子大,每服三二丸,如要取轉,看虛實加減,生薑湯下,婦人血氣,醋湯下,小兒疳氣甘草湯下,男子膈氣龍腦湯下,瀉痢乾薑湯下。
  • 2.《醫宗說約》:「腹皮微溫,能下膈氣,安胃健脾,浮腫消去(水洗三四次,再用甘草湯洗曬乾)。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手足痹,樟柳根浸酒。血海虛冷,大艾。腹脹不消,芝麻一合,炒薑、酒。月水不勻,當歸浸酒。女人血氣成塊,築心,銀子、燈心。血崩,赤白帶,真龍骨末,好紅酒調。血風中心,狂言亂語,渾身壯熱,桃柳枝七寸。血刺成塊不散,庵䕡。女人癖氣膈氣,炒茴香、酒。

豬苓湯

  • 1.《奇效良方》:「治腳氣,兼水氣膈氣,通身腫滿,氣急,小便不通,坐臥不得者服之。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 1.《張卿子傷寒論》:「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藿香正氣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瀉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白朮散

  • 1.《仁術便覽》:「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二枚,水煎服。若吐瀉加白梅。喘加桑白皮、杏仁。傷寒勞復加薄荷。膈氣入木通。中暑嘔逆加香薷。霍亂加藿香。

五積散

  • 1.《仁術便覽》:「一方,治疝氣不甚痛,氣不升降,膈氣好怒,胸痞有痰,減食。

六和湯

  • 1.《醫方考》:「六和者,和六腑也。食飲為患,和以砂仁;夾涎吐逆,和以半夏;膈氣不利,和以杏仁;胃虛不調,和以參、術;中氣不快,和以藿香;伏暑傷脾,和以扁、樸;轉筋為患,和以木瓜;三焦蓄熱,和以赤苓;氣逆急吐,和以甘草。正考見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