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咳逆」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咳逆,中醫病名,又稱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氣上逆所致的咳嗽。多見於外感風寒、風熱、燥邪,或內傷痰飲、痰火、氣虛等所致。

臨床表現為咳嗽頻繁,咳聲重濁,痰多色黃或白,或痰中帶血,伴有胸悶、氣喘、咽喉不利等症。

治療上,可根據病因辨證施治。風寒咳嗽,可用麻黃湯、杏蘇散等;風熱咳嗽,可用桑菊飲、銀翹散等;燥邪咳嗽,可用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等;痰飲咳嗽,可用二陳湯、三拗湯等;痰火咳嗽,可用清肺化痰丸、二黃丸等;氣虛咳嗽,可用補中益氣湯、玉屏風散等。

咳逆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2. 飲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開窗通風。
  4. 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5.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咳嗽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建中湯


小青龍湯

  • 1.《傷寒大白》:「_小青龍湯_,見咳逆。
  • 2.《傷寒大白》:「_小青龍湯_,見咳逆。
  • 3.《傷寒明理論》:「麻黃味甘辛溫。為發散之主。表不解。應發散之。則以麻黃為君。桂味辛熱。甘草味甘平。甘辛為陽。佐麻黃表散之。用二者所以為臣。芍藥味酸微寒。五味子味酸溫。二者所以為佐者。寒飲傷肺。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故用芍藥五味子為佐。
  • 4.《張卿子傷寒論》:「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黃桂枝甘草之辛甘。以發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則腎氣燥。內經曰。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乾薑細辛半夏之辛。以行水氣而潤腎。咳逆而喘。則肺氣逆。內經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藥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氣而安肺。
  • 5.《症因脈治》:「【實邪短氣之治】《金匱》云: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桂苓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又云,咳逆倚肩,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湯。此治肺飲也。又云:咳逆倚肩,不得臥,小青龍湯,此治帶表症者。以上《金匱》治痰飲停積諸經之治也。
▼ 展開更多

小柴胡湯

  • 1.《婦人大全良方》:「凡滯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然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噦者,胃寒所生,此證最危。其它病亦惡咳逆。如見此證,宜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 2.《奇效良方》:「治傷寒熱證,咳逆嘔噦。
  • 3.《醫方集宜》:「陽症咳逆,身體發熱,煩悶燥渴,大小便赤,此熱症也,宜用 小柴胡湯加 橘仁 枳實 橘皮 桃仁 或橘皮竹茹湯
  • 4.《皇漢醫學》:「一男子年三十餘,患咳逆吐血,經數醫不愈。其證寒熱時作,咳逆不止,時時吐血,倚床高枕,不能仰臥安眠,舌唇燥白,脈浮數大無力,精力脫乏,胸部動甚。余以小柴胡湯、小陷胸湯合方加桔梗,晝夜使服六貼。十日許,血止,寒熱咳嗽大減。又一旬許,至近邊散步,再發寒熱,咳嗽,吐血頗多。
  • 5.《校註婦人良方》:「滯下咳逆嘔逆,古人謂之噦,此胃氣虛寒之危症也,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熱證咳逆,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嘗治一痢咳逆,脈沉弱,投退陰散兩服而愈。又一痢後咳逆,灸期門穴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皇漢醫學》:「**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少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金匱要略》)**
  • 2.《醫燈續焰》:「_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湯加大黃_,治咳逆倚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故耳。
  • 3.《醫學綱目》:「咳逆停息不得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加大黃以利之。(前文方見喘不得臥。)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麥門冬湯,治虛勞咳逆,手足煩熱,羸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李(二十八歲),暑濕氣痹,咳逆微嘔,有發瘧之象。

射干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馮仕覺,(七月廿一日),自去年初冬始病咳逆,倚息,吐涎沫,自以為痰飲。今診得兩脈浮弦而大,舌苔膩,喘息時胸部間作水鳴之聲。肺氣不得疏暢,當無可疑。昔人以麻黃為定喘要藥,今擬用射干麻黃湯。
  • 2.《金匱方歌括》:「歌曰,喉中咳逆水雞聲。三兩干辛款菀行。夏味半升棗七粒。姜麻四兩破堅城。

真武湯


參苓白朮散

  • 1.《活幼心書》:「主脾胃虛弱,飲食不進,多困少氣,中滿痞噫,嘔吐咳逆,此藥不寒不熱,性味溫平,常服調脾悅色,順正去邪。

理中湯

  • 1.《立齋外科發揮》:「一男子腋下患毒,咳逆不食,腸鳴切痛,四肢厥冷,脈細,以托裡理中湯,二劑頓愈;更以香砂六君子湯、二神丸,而飲食頓進;以十全大補湯,下十餘劑而斂。
  • 2.《醫宗必讀》:「滿而不痛,病名曰痞。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輕者通用,枳桔湯。胸滿脈濡,半夏瀉心湯。手足溫,按之濡,關上浮者,黃連瀉心湯。乾嘔有水氣,生薑瀉心湯。下利腹鳴,甘草瀉心湯。胃寒咳逆,理中湯。關緊沉緊,大柴胡湯。

豬苓湯

  • 1.《張卿子傷寒論》:「噦者、咳逆是也。千金曰。咳逆者。噦逆之名。胃中虛冷。得水。則水寒相搏。胃氣逆而噦。

麻黃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上氣脈浮,咳逆,喉中水雞聲,喘息不通,呼吸欲死方。

桂枝湯

  • 1.《張氏醫通》:「黃芩加半夏湯(玉函,金匱黃芩加半夏生薑湯),治伏氣發溫。內挾痰飲痞滿咳逆。
  • 2.《醫通祖方》:「治伏氣發溫,內挾痰飲,痞滿,咳逆。
  • 3.《方機》:「胸中熱而吐涎沫或咳者。(兼用南呂)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之。於本方內去芍藥加皂莢二枚。(桂枝生薑大棗各七分五釐。甘草皂莢各五分。上五味。煮法如本方。)若咳而腹中拘攣或咳逆倚息者。非此湯之所治也。

大承氣湯

  • 1.《玉機微義》:「略例雲陽證咳逆者胃熱失下也陰消將盡陽逆上行使陰不內也為之惡候或兼以舌攣語言不正而反昏胃與咽痛者少陰也速下之宜大承氣湯若陽極脈微將盡者不宜下宜瀉心湯養陰退陽而已涼膈芒硝清肺亦可。

大柴胡湯

  • 1.《醫學心悟》:「即𩜺也,氣自臍下直衝胸也。或謂咳逆即呃逆,非也,咳逆為咳嗽,與呃逆有何干涉?大法傷寒當下失下,胃火上衝而呃者,其證燥渴內熱,大便閉結,大柴胡湯下之。便不結,瀉心湯主之。三陰中寒,胃氣欲絕而呃者,其證厥冷惡寒,下利清穀,附子理中湯,合丁香散溫之。呃止則吉,不止則凶也。

五苓散

  • 1.《醫宗必讀》:「桂苓朮甘湯主之。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吐引痛。名曰懸飲(十棗湯下之)。飲水流於四肢,當汗不汗,身體疼重,名曰溢飲(大青龍湯汗之)。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名曰支飲(五苓散、澤瀉湯利之)。膈滿嘔吐,喘咳寒熱,腰背痛,目淚出,其人振振惡寒,身瞤惕者,名曰伏飲(倍術丸)。
  • 2.《癲狂條辯》:「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醉,名曰支飲,以五苓散主之。
  • 3.《雜病源流犀燭》:「七曰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形如腫是也(宜五苓散)。八曰流飲,飲水流行,遍體俱注無定在是也(宜三花神佑丸)。此外又有飲食胃寒,或飲茶過多,致成五飲及酒癖(宜薑桂丸)。或患支飲,時苦冒眩(宜澤瀉湯)。飲癖,嘔酸嘈雜,脅痛食減(宜蒼朮丸)。

調胃承氣湯

  • 1.《玉機微義》:「難知云活人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邪氣在胃,故斷之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者,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但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 2.《古今醫統大全》:「《難知》云:《活人書》以咳逆為噦,謂若可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是因邪氣在胃,故斷為噦,是則然矣。抑不思咳逆是足陽明失下,傳手太陰。《活人書》言其火之本,不言其火之標,炎上至極高之分而咳逆也。合而觀之,噦與咳逆同一熱也;分而言之,噦為本為膽為胃為中,咳逆為標為心為肺為上。

桑杏湯

  • 1.《重訂溫熱經解》:「寅申之紀,少陽司天,初之氣,少陰君火司令,溫邪傷人。血溢者,犀角地黃湯主之,三黃湯亦主之。目赤者,桑菊蟬衣飲主之。咳逆頭痛者,桑杏湯主之。咳逆吐血,胸中隱痛,脈數大者,肺癰也,犀黃丸主之。婦人血崩者,芩連瀉青湯主之。不止者,與蓮房飲。血崩過多,氣虛下陷者,黃耆建中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橘皮竹茹湯_,治吐利後胃虛咳逆膈熱者。
  • 2.《玉機微義》:「活人橘皮竹茹湯治噦逆(嚴氏治吐利後胃虛膈熱而咳逆)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
  • 4.《活人事證方後集》:「_橘皮竹茹湯_,治咳逆嘔噦,胃中虛冷,每一噦至八九聲相連,收氣不回,至於驚人。
  • 5.《校註婦人良方》:「滯下咳逆嘔逆,古人謂之噦,此胃氣虛寒之危症也,用橘皮乾薑湯、半夏生薑湯、丁香柿蒂湯。熱證咳逆,用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嘗治一痢咳逆,脈沉弱,投退陰散兩服而愈。又一痢後咳逆,灸期門穴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
▼ 展開更多

小半夏加茯苓湯

  • 1.《醫學實在易》:「_小半夏加茯苓湯_,治水飲,咳逆欲嘔,眩暈等症。

二陳湯

  • 1.《脈症治方》:「一男子年四十餘、患傷寒、五六日、汗下失宜、咳逆大作、垂死腹急、大渴、飲水、大便稀、小便澀少、六脈滑數乃熱。結中下二焦停飲在上故作咳逆以大劑二陳湯。加竹茹一錢五分。黃連一錢二分。柿蒂二十個煎服二劑遂愈。但渴未止。再以黃連白虎湯二大劑全安。一男子年五十餘。

人參湯

  • 1.《醫心方》:「《產經》云:治妊身咳逆,若傷寒咳,人參湯方:

交泰丸

  • 1.《雞峰普濟方》:「治陰陽痞隔,營衛差錯,水火不交,冷熱乖適,邪熱炎上,煩躁悶亂,昏塞不省人事,冷氣上衝,胸膈痞塞,霍亂吐瀉,手足逆冷,唇青氣喘,及療傷寒下早,冷熱結痞,心下脹滿,嘔噦咳逆,陰陽不辨,並宜服之。

十棗湯

  • 1.《先哲醫話》:「下利咳逆,痛引脅下,不欲飲食,寒熱去來,欲為勞者,急下之,宜十棗湯。
  • 2.《症因脈治》:「【內傷脅痛之治】痰飲聚於中脘,攻注兩脅者,導痰湯加竹瀝;懸飲凝結,咳逆脅痛,十棗湯;死血作痛,紅花桃仁湯;惱怒傷肝,肝經鬱火者,柴胡清肝飲、梔連柴胡湯;肝血不足,肝氣不調,家秘補肝湯;肝腎真陰不足,龍雷之火上衝,家秘肝腎丸;若肝腎真陽不足,無根之火,失守上炎,八味丸治之。
  • 3.《皇漢醫學》:「支飲者,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者是也。支飲家者,有此宿疾的病者也。此病者若咳煩兼胸中痛時,不急死。猶能生存一百日,或一年,然放置之,則遂至於死。故當用本方驅逐水毒也。

木防己湯

  • 1.《皇漢醫學》:「膈間者,心下部也。支飲者,寓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甚時至於通身浮腫也。喘滿者,因水毒侵肺也。心下痞堅者,為心下痞硬之高度也(人參主治之)。面色黧黑者,如尾臺氏云:「黧,與犁、黎,皆通用。」《正字通》曰:「黧,黃黑色也。」此條之黧黑,謂面色黃黑,而有浮垢,五色澤也。

六味地黃丸

  • 1.《外科理例》:「治腎氣素虛。不交於心。津液不降。敗濁為痰。咳逆。

補肺湯

  • 1.《千金翼方》:「主肺氣不足,病苦氣逆,胸腹滿,咳逆上氣搶喉,喉中閉塞,咳逆短氣,氣從背起,有時而痛,惕然自驚,或笑或歌,或怒無常,或乾嘔心煩,耳聞風雨聲,面色白,口中如含霜雪,言語無聲,劇者吐血方:
  • 2.《外台秘要》:「《集驗》補肺湯,療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方。
  • 3.《集驗方》:「補肺湯,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方。
  • 4.《備急千金要方》:「又方,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
  • 5.《聖濟總錄》:「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含霜、雪,語無音聲而渴,舌本乾燥,甚者咳唾膿血,補肺湯方
▼ 展開更多

大補陰丸

  • 1.《醫方集解》:「治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耳為腎竅,耳鳴耳聾,皆屬腎虛,水不制火,木挾火勢沖逆而上,則為咳逆,即今之呃忒也。腎脈洪大,不能受峻補者。
  • 2.《成方切用》:「(丹溪),治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耳為腎竅,耳鳴耳聾,皆屬腎虛。水不制火,則為咳逆虛熱。)腎脈洪大,不能受峻補者。
  • 3.《大方脈》:「_大補陰丸_,治水虧火炎,耳鳴耳聾,咳逆虛熱,而尺脈洪大,難受峻補者。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上為末。每服二錢。傷寒,麻黃、豆豉、北柴胡。吐瀉,南木香、藿香、乾葛。潮熱,牛黃、鬱金、朴硝、金蠍、薄荷。麻豆,牛蒡子、紫草、蟬蛻、荊芥。腹膨,枳殼、木通、蘇子、姜錢。冷瀉,扁豆、肉豆蔻、姜錢、棗子。咳逆,肉豆蔻、木通。大熱,苦竹瀝。積熱上攻,茅根、淡竹葉、甘草。

清肺湯


瀉白散

  • 1.《曹仁伯醫案》:「吳(橫涇。)培養脾肺,兼化火邪,夜來得寐,而其所患咳嗽減矣。然減不足言,尚形咳逆,吐出咸痰,喉癢口乾,胸悶脈數,將瀉白散加味用之。

咳血方

  • 1.《不居集》:「_雞子湯_,治咳逆唾膿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