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轉筋」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轉筋是指突然發生的肢體疼痛,多見於下肢,常伴有肌肉痙攣。中醫認為,轉筋是由於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所致。臨床上可見局部肌肉緊張、酸脹、疼痛,甚至抽搐。

轉筋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外感風寒濕邪:風寒濕邪侵襲人體,阻遏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可引起轉筋。
  2. 內傷勞累:過度勞累,損傷筋脈,導致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可引起轉筋。
  3.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機不暢,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可引起轉筋。
  4. 其他原因:如糖尿病、痛風等疾病,也可引起轉筋。

轉筋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針灸:針灸可以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2.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可以舒筋活絡,緩解疼痛。
  3. 中藥內服:中藥內服可以補益氣血,活血化瘀,緩解疼痛。
  4. 外用藥膏:外用藥膏可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轉筋患者平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2.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3.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轉筋是一種常見的疾病,如果出現轉筋的症狀,要及時就醫,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或為腹痛,或為吐利,或成轉筋。婦人冷積血滯,經水短少,腹中拘攣,時迫心下脅下,肩背強急,頭項重痛之類,概因久寒之所致。審其脈證而得手足寒,脈細者,若用本方,無不效也,不僅吐利一證也。吳茱萸、生薑、細辛,盡力以排除胸膈之宿飲停水,豁胃口,散冷氣,下衝逆,使利其用也。

五苓散

  • 1.《邯鄲遺稿》:「轉筋入腹,悶絕,宜服木瓜湯加蘇葉、藿香治之。然而有夏月之別,若夏月轉筋入腹,悶絕者,以黃連香薷飲,或竹茹飲,或五苓散,或縮脾飲,或人參白朮散,選而用之。
  • 2.《溫病條辨》:「五二、霍亂兼轉筋者,五苓散加防己桂枝薏仁主之;寒甚脈緊者,再加附子。

四物湯

  • 1.《丹溪心法》:「大法:生薑理中湯最好,不渴者可用。如渴者用五花散,有吐者以二陳湯探吐,亦有可下者。轉筋不住,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乳,近兩邊,此千金妙法也。轉筋皆屬乎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蒼朮、南星煎服。乾霍亂者,最難治,死在須臾。升降不通,當以吐提其氣,極是良法,世多用鹽湯。
  • 2.《仁術便覽》:「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若即飲食。立死。須當吐以提其氣。兼發散。吐用鹽湯、白礬湯。轉筋屬血熱,用四物湯。
  • 3.《醫學正傳》:「轉筋,屬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有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了,此奉養厚,因風寒而作,又當加蒼朮、南星。
  • 4.《蒼生司命》:「_四物湯_(見中風),治血熱轉筋。
  • 5.《萬病回春》:「腳氣轉筋者,屬血熱也。四物湯治腳氣轉筋。依本方加酒炒黃芩、紅花。
▼ 展開更多

平胃散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四味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一片,煎七分服。轉筋者加木瓜。本方加藿香、半夏,名金不換正氣散。
  • 2.《先哲醫話》:「霍亂轉筋甚者,與理中加石膏湯為佳。(古人治轉筋以理中湯加石膏,治胞衣不下以平胃散加芒硝,其意難曉。蓋陰陽相摩,剛柔相濟,妙在其中。適所得之於實驗,其言非虛矣。)
  • 3.《雜病源流犀燭》:「_平胃散_,〔轉筋〕蒼朮,厚朴,陳皮,甘草

理中湯

  • 1.《雜病心法要訣》:「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薷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 2.《明醫指掌》:「忽然腹中大痛,嘔吐脈沉,痧證也,正氣散加香附、砂仁。(方見霍亂。)手足厥冷,舉體轉筋,理中湯。(方見中寒。)少腹引睪丸痛,疝氣入腹中痛,脈沉弦,補腎湯。余詳疝證本條。
  • 3.《先哲醫話》:「霍亂轉筋甚者,與理中加石膏湯為佳。(古人治轉筋以理中湯加石膏,治胞衣不下以平胃散加芒硝,其意難曉。蓋陰陽相摩,剛柔相濟,妙在其中。適所得之於實驗,其言非虛矣。)
  • 4.《傷寒六書》:「吐利汗出,脈微,惡寒,手足厥冷,拘急,四逆湯。腹滿而痛,四肢拘急,轉筋下利,理中湯加附子、官桂。加減詳見本方。
  • 5.《古今醫統大全》:「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煅石膏一錢。
▼ 展開更多

四逆湯

  • 1.《傷寒尋源》:「又經云。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按此二條。乃寒邪直中三陰而成霍亂之證。汗出惡寒。手足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若不急溫。瞬有轉筋入腹之變。此三陰通用四逆之大法。
  • 2.《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 3.《中國內科醫鑑》:「轉筋者。理中湯中加石膏。脈沉細。轉筋煩躁。發熱者。亦當以無熱治之。大抵霍亂而口渴轉筋者。熱症也。四逆湯證亦轉筋者。但不甚輕耳。

八味地黃丸

  • 1.《齊氏醫案》:「至於轉筋喘急欲死,不問男女、孕婦、產婦,急用八味地黃丸料煎,緩則不救。或疑附子辛熱,不敢輕用,豈知腎氣虛寒,冰冷冰凍之義,得熱則流通,舍此更有何物直達膀胱,而使雪消春水來耶?

四逆散

  • 1.《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附子理中湯

  • 1.《祖劑》:「即理中湯加附子(一兩)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泄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寒、心下逆、滿腹中雷鳴、嘔噦不止、飲食不進,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 2.《景岳全書》:「星香湯(和二四三,痰氣厥),四逆湯(熱十四,寒厥),沉香桂附丸(熱百十一,厥冷),三建湯(熱四二,陰寒),姜附湯(熱三二,厥冷轉筋),附子理中湯(熱二,虛寒),大已寒丸(熱百七十,中寒),養正丹(熱一八八,痰厥不降),四逆散(散二八,熱厥)
  • 3.《醫宗必讀》:「_附子理中湯_,治脾胃冷弱,心腹疼痛,嘔吐瀉利,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腹中雷鳴,一切虛寒之證,並皆治之。

吳茱萸湯

  • 1.《續醫說》:「丹溪用吳茱萸湯治霍亂、吐瀉、轉筋者亦此意也。近時醫人不審痢之赤白,病之新久、驟用罌粟殼、石榴皮之類,以為秘方。其功但施於久痢洞泄者則宜,若初起者用之,閉塞積滯,變生別症,以致經年累月,謂之體息痢者是也。世俗但知澀劑之能塞,不知通劑之能塞也。後之學者貴在變通,不可執一而治。
  • 2.《傷寒來蘇集》:「霍亂轉筋,吐利不止,頭目昏眩,四肢逆冷,須臾不救者,吳茱萸湯主之。腹中

附子湯

  • 1.《大方脈》:「邪化寒,藏厥甚,膚冷脈微躁不靜,四逆吳萸附子湯,縮陰轉筋皆同進。
  • 2.《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霍亂,轉筋,必先其時已有寒邪留於筋間,傷其榮氣,隨證而發,脈當濡弱,反見弦急厥逆者,理中加附子湯主之。(方見前)

人參湯

  • 1.《外臺秘要》:「千金人參湯,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方。
  • 2.《備急千金要方》:「治毒冷霍亂吐利,煩嘔,轉筋肉冷汗出,手足指皆腫,喘息垂死,絕語音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續服勿止,並灸之方。
  • 3.《外台秘要》:「千金人參湯,療毒冷霍亂吐痢,煩嘔轉筋,虛冷汗出,手足指浮腫,氣息垂死絕語音聲不出,百方不效,脈不通者,服此湯取瘥乃止,隨吐者續更服勿住方。

藿香正氣散

  • 1.《身經通考》:「_藿香正氣散_,治感冒頭疼,憎寒壯熱,或感濕氣,霍亂吐瀉,伏暑吐瀉,轉筋。
  • 2.《奇方類編》:「姜三片為引,水二碗煎八分,溫服。有熱加黃連(炒)一錢;有寒加炮姜一錢;轉筋加木瓜一錢;冒暑風加香茹、白扁豆各一錢;時氣寒熱加柴胡、葛根;渴瀉加五苓散;霍亂加黃連香茹飲;大便不利加枳殼炒;腹疼加木香。

清暑益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清利】吐利大渴煩躁,冷汗出,兩腳轉筋,尺脈遲沉,手足微厥,宜清暑益氣湯、白虎加人參湯。霍亂吐利熱多,渴欲飲水,五苓散。

左金丸

  • 1.《醫方論》:「此方之妙全在苦降辛開,不但治脅痛、肝脹、吞酸、疝氣等症,即以之治時邪、霍亂、轉筋、吐瀉,無不神效。

天雄散

  • 1.《聖濟總錄》:「治遁屍注在傍人,或入腹中,化為蠱毒有聲,或在咽喉,或入諸脈,不在一處,入人腹內,蠱成蝕入五臟,入心令人面赤,入肺令人面白少氣,入肝令人面青善怒轉筋,入腎令人呻吟面黑,腰痛耳聾,入脾令人面黃不嗜食飲,羸瘦小便數,胸中噎塞,嗔喜無常,及妖魅百注為病,天雄散方

補肝湯

  • 1.《千金翼方》:「主肝氣不足,兩脅滿,筋急不得太息,四肢厥,寒熱偏㿗,淋溺石沙,腰尻少腹痛,婦人心腹四肢痛,乳癰,膝脛熱,轉筋遺溺,消渴,爪甲青枯,口噤面青,太息,疝瘕,上搶心,腹中痛,兩眼不明,悉主之方(後面注內二兩字疑:)

消風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諸風挫枕轉筋,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痰涎盛,與白丸子。

白虎加人參湯

  • 1.《隨息居重訂霍亂論》:「按:白虎湯神於解熱,妙用無窮。加人參,則補氣以生津;加桂枝,則和營而化瘧;加蒼朮,則清濕以治痿。變而為竹葉石膏湯,則為熱病後之補劑。余因推廣其義,凡暑熱霍亂之兼表邪者,加香薷、蘇葉之類。轉筋之熱極似寒,非反佐莫能深入者,少加細辛、威靈仙之類。
  • 2.《古今醫統大全》:「【清利】吐利大渴煩躁,冷汗出,兩腳轉筋,尺脈遲沉,手足微厥,宜清暑益氣湯、白虎加人參湯。霍亂吐利熱多,渴欲飲水,五苓散。

瀉青丸

  • 1.《証治準繩‧幼科》:「〔薛〕肝熱者,左頰先赤,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倦,寅卯時益甚,宜瀉青丸、柴胡飲子。
  • 2.《玉機微義》:「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子。
  • 3.《醫學綱目》:「肝熱者,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寅卯間尤甚者,其脈弦,其病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瀉青丸、柴胡飲之類治之。兩手脈弦者,或寅申發者,皆肝熱也,俱宜用之。
  • 4.《古今醫統大全》:「肝熱,脅下、骨上熱,寅卯間熱甚,脈弦,四肢困熱,便難,轉筋,筋痿,瀉青丸,柴胡飲子。
  • 5.《古今醫統大全》:「肝熱者,重按之,肌肉之下至骨之上,乃肝之熱,當寅卯間尤甚。其脈弦,四肢滿悶,便難,轉筋,多怒多驚,四肢困熱,筋痿不能起於床者,瀉青丸。實則柴胡飲子。
▼ 展開更多

六和湯

  • 1.《方症會要》:「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
  • 2.《濟陽綱目》:「_六和湯_,治心脾不調,氣不升降,霍亂轉筋,嘔吐泄瀉,寒熱交作,痰喘咳嗽,胃脘痞滿,頭目昏痛,肢體浮腫,嗜臥倦怠,小便赤澀,並傷寒陰陽不分,冒暑伏熱,煩悶,或成痢疾,中酒,煩渴畏食,並皆治之。
  • 3.《蒼生司命》:「_六和湯_,治霍亂吐瀉不止,轉筋。
  • 4.《醫方考》:「夏月飲食後,六腑不和,霍亂轉筋者,此方主之。
  • 5.《仁術便覽》:「每服一兩,姜三片,棗一枚,水煎。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利,心腹齊痛,吐利並作。若即飲食。立死。須當吐以提其氣。兼發散。吐用鹽湯、白礬湯。轉筋屬血熱,用四物湯。
▼ 展開更多

半夏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玉機》)_半夏湯_,治霍亂轉筋,吐瀉不止。

四味香薷飲

  • 1.《醫學心悟》:「治風寒閉暑之證,頭痛發熱,煩心口渴,或嘔吐泄瀉,發為霍亂,或兩足轉筋。凡閉暑而不能發越者,非香薷不可。香薷乃消暑之要藥,而方書稱為散劑。俗稱為夏月之禁劑,夏即禁用,則當用於何時乎?此不經之說,致令良藥受屈,殊可扼腕,故辯之。

香薷散

  • 1.《婦人大全良方》:「有先心痛而吐者;或先腹痛而利者;或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者;或但嘔而無物出者;或四肢逆冷,脈微欲絕者;或煩悶昏塞欲死者。妊婦霍亂吐利,此藥悉能主之。
  • 2.《嬰童百問》:「_香薷散_,治臟腑冷熱不調,飲食不節,寒暑風冷之氣所傷,致令真邪相干,腸胃虛弱,心腹疼痛,霍亂氣逆,及吐利發熱頭疼,或嘔或瀉,或轉筋拘急。
  • 3.《証治準繩‧幼科》:「_香薷散_,治寒溫不適,飲食失調,或外因風寒暑邪,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亂氣逆,發熱頭痛,或轉筋拘急,或疼痛嘔噦,四肢逆冷。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復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脈欲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此藥悉能主之。
  • 5.《雞峰普濟方》:「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發者,有發熱頭痛體疼而腹吐利虛煩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轉筋拘急疼痛,或但嘔而無物出,或四肢逆冷而逆脈絕,或煩悶昏塞而欲死者,一方加黃連。
▼ 展開更多

健步丸

  • 1.《仁術便覽》:「一方,轉筋,皆屬血熱。四物湯加酒芩、紅花煎服。筋動於足大指,上至大腿近腰結,此奉養厚。

八珍湯

  • 1.《癘瘍機要》:「一男子肚見青筋,面起紫泡,發熱作渴,寅卯時甚,脈弦數,腿轉筋,小便澀,此肝經火症,先用柴胡飲,熱退便利,卻用小柴胡合四物湯加龍膽草、炒山梔,三十餘劑,及八珍湯加柴胡、山梔,養其氣血,乃用換肌散,去其內毒而安。年餘因勞役飲食失宜,寒熱頭痛,遍身赤疹,自用醉仙散而歿。

十味香薷飲

  • 1.《奇方類編》:「治一切暑熱、腹痛、霍亂、轉筋、心煩、神昏、頭重、身體困倦。

甘露飲

  • 1.《雜病心法要訣》:「霍亂風寒暑食水,雜邪為病正氣方,藿蘇陳半茯苓草,芷桔腹皮厚朴當,轉筋木瓜吳萸入,暑合香薷濕入蒼,暑熱六一甘露飲,寒極烏附理中湯。

四君子湯

  • 1.《奇效良方》:「如吐瀉轉筋,頭痛自汗,脈虛者,四君子湯加桂(五錢)。
  • 2.《祖劑》:「即四君子湯加白芍、良薑,治吐瀉、轉筋、腹痛、體重、脈沉細者。

升陽除濕湯

  • 1.《醫宗必讀》:「一名濡泄,瀉下多水也,胃苓湯。水液去多,甚而轉筋血傷,故筋急也,升陽除濕湯。

大七氣湯

  • 1.《醫辨》:「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嘔逆,或兩脅痛牽引小腹,足寒轉筋,久則如瘧,宜大七氣湯煎熟待冷卻,以鐵器燒通紅,以藥淋之,乘熱服,兼吞肥氣丸。

香薷飲

  • 1.《本草單方》:「《和劑局方》香薷飲,治暑月臥濕地當風,或生冷不節,真邪相干,便致吐利,或發熱頭痛,或心腹痛,或轉筋,或乾嘔,或四肢逆冷,或煩悶欲死,並主治之。
  • 2.《本草乘雅半偈》:「即局方香薷飲,陳列因證,治暑月臥濕當風,生冷不禁,以致真邪相干,遂成吐逆,或發熱頭痛體痛,或心腹痛,或轉筋乾嘔,或四肢逆冷,煩悶欲死者,佐以扁豆、厚朴,銼末作散,以酒以水,煮之成飲,更足徵矣。設僅逆暑氣,大明亦胡以主療嘔逆冷氣,而反從治其本寒,與標陰之因證者乎。
  • 3.《醫學綱目》:「〔《活》〕夏月中暑霍亂,上吐下利,心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汗自出,兩腳轉筋,宜服香薷飲,須井底沉極冷,頓服之乃效,他藥不能救。

溫中散


通關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諸風挫枕轉筋,皆因氣虛,項筋轉側不得,筋絡不順疼痛,與通關散、消風散、大三五七散或追風散。痰涎盛,與白丸子。

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

  • 1.《醫方集解》:「飲食不節,則胃先病,脾無所稟而後病;勞倦則脾先病,不能為胃行氣而後病;胃為十二經之海,脾胃既虛,十二經之邪不一而出;假令不能食而肌肉削,此本病也;右關脈緩而弱,本脈也;或本脈中兼見弦脈,證中或見四肢滿悶、淋溲、便難、轉筋一二證,此肝之脾胃病也,當加風藥以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