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蓄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蓄血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患者面色發黑、唇色暗沉、手腳冰冷、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心悸氣短、胸悶腹脹、大便乾結、小便不利等。

蓄血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由於氣血虧虛,導致血液運行不暢,停滯於體內;二是由於外邪侵襲,導致血液凝聚成塊。

蓄血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 補氣養血:氣血虧虛是導致蓄血的主要原因,因此補氣養血是治療蓄血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藥有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當歸、熟地黃等。
  2. 活血化瘀:血液凝聚成塊是蓄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活血化瘀也是治療蓄血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藥有丹參、赤芍、桃仁、紅花、川芎等。
  3. 清熱解毒:外邪侵襲是導致蓄血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清熱解毒也是治療蓄血的重要方法。常用的中藥有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等。

蓄血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我們仍然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調胃承氣湯

  • 1.《本草備要》:「治熱入血室(衝脈),血燥血痞,損傷積血。血痢經閉,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皮膚血熱,燥癢蓄血,發熱如狂(仲景治膀胱蓄血,有桃仁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抵當湯,用桃仁、大黃、虻蟲、水蛭。水蛭,即馬蟥。蛭食血之蟲,能通肝經聚血,性最難死。
  • 2.《醫醫偶錄》:「發狂者,傷寒熱結膀胱,下焦蓄血,少腹硬滿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 3.《醫學答問》:「發狂者,傷寒熱結膀胱,下焦蓄血,小腹硬滿也,宜調胃承氣湯。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正珍曰:「此辨太陽病有蓄血者,比桃核承氣湯證則更重也。彼則小腹急結,此則小腹硬滿;彼則如狂,此則發狂;彼則在於汗後,此則因於下後,自有差別也。且桃核承氣湯證,其血自下,故其為瘀血病也,不俟辨矣;此則血不下,故因小便之利不利,以斷其為是否瘀血也。
  • 2.《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傷寒,按之當心下脹滿。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桔梗,是痞滿也(求真按:『加桔梗,蛇足也』)。以手按之,小腹苦痛,小便自利,大便兼黑,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以桃仁承氣湯盡下黑物則愈。」
  • 3.《傷寒尋源》:「此治太陽瘀熱入腑。膀胱蓄血。其人如狂。表已解而但少腹急結。血自下者。主用桃仁以利瘀。承氣以逐實。使血分之結熱。亟從下奪。與三承氣之攻陽明胃實者不同。
  • 4.《張卿子傷寒論》:「甘以緩之。辛以散之。少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下焦蓄血。散以桂枝辛熱之氣。寒以取之。熱甚搏血。故加二物於調胃承氣湯中也。
  • 5.《傷寒括要》:「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與此湯。按犀角地黃湯。治上血。吐血衄血是也。桃核承氣湯。治中血。蓄血中焦。下利膿血是也。抵當湯。治下焦血。如狂是也。少腹急結。緩以桃仁之甘。

麻黃湯

  • 1.《經方實驗錄》:「」竊意未敢贊從。考此所謂經病府病蓄水蓄血說之失,其因有三。一為本《內經》經絡之舊說,二為五苓散及桃核承氣湯悉列《太陽篇》中,而條文復冠以太陽病三字。三為五苓散及桃核承氣湯中,悉有桂枝。夫處處本《內經》之說以釋《傷寒論》,無異御錦繡之衣,行荊棘之途,將無往而不掣肘,此其失一也。

麻子仁丸

  • 1.《經方實驗錄》:「以上自大陷胸湯至麻子仁丸凡七證,雖有緩急之分,皆不離下法。或以結胸為主,或以瘀血為主,或以蓄血為主,或以熱利為主,或以腸燥為主,其病所或偏於上,或偏於中,或偏於下。夫下則通,通則不痛,此治陽明熱結之總訣也。

逍遙散

  • 1.《先哲醫話》:「婦人經水不調,小腹冷氣屬瘀血者,溫經湯奇效。經後腹痛者,亦屬瘀血,宜滑石散(無盡藏)。若行經中腹痛者,屬氣滯,宜四烏湯。若經水不調,氣滯肥滿有蓄血者,宜逍遙散,正氣天香湯。若產後瘀血上逆者,辰砂最效。若行經前患頭痛者,屬飲,宜桂枝、橘皮、乾薑等。(《醫通》)

茵陳蒿湯

  • 1.《張卿子傷寒論》:「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 2.《傷寒尋源》:「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按發黃證若小便自利而發黃者。屬蓄血。小便不利而發黃者。
  • 3.《齊氏醫案》:「吳又可曰:經氣不郁不發黃,熱不幹血分不蓄血。治黃茵陳蒿湯,蓄血桃仁承氣、犀角地黃、抵當等湯。
  • 4.《感症寶筏》:「故經氣不為熱瘀,不致發黃;熱邪不幹血分,不致蓄血。若同受其邪,則發黃而兼蓄血,非蓄血而致發黃也。但蓄血一行,熱隨血走,黃隨熱泄。故治黃茵陳蒿湯,治蓄血桃仁承氣湯去桂枝、甘草,加丹皮、歸尾、責芍。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簡義》:「以使熱下泄也。有表邪未盡者。用和解之法。至於血結胸者。有桂枝紅花湯入海蛤桃仁之品。又有瘀熱為狂者。用牛黃膏之法以清之。何嘗拘於小柴胡一法也。更觀案中治吳某熱病十七日。因經來三日後患病。熱邪乘空內陷。從蓄血如狂例治。方用澤蘭行氣解毒。丹皮清血中之熱。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若妊娠傷寒蓄血證,不宜墮胎藥下之,宜四物大黃湯下之。
  • 2.《醫學原理》:「如淋血,乃火熱燥熾,下焦蓄血,氣不得下降,而滲泄之令不行,法當補陰降火,如四物湯加知母、黃柏,或四物湯送下滋腎丸之類。

五苓散

  • 1.《此事難知》:「若熱在中焦。未入太陽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與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腎水也。不惟重涸腎水。酒毒之熱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澀則為發黃也。若入血室。則為蓄血也。

大承氣湯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 2.《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其外證不解者,不可下,當先解表;表證罷,少腹急結者,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無蓄血證,大承氣湯。
  • 3.《神農本草經疏》:「其外證不解者,不可下,當先解表;表證罷,少腹急結者,乃可下之,桃仁承氣湯。無蓄血證,大承氣湯。

大柴胡湯

  • 1.《辨舌指南》:「張石頑曰:中間一路舌質潤,苔黑燥,兩邊或黃或白者,此因素有蓄血,正氣內虛,邪氣外實,邊黃則調胃承氣,邊白則大柴胡湯,若中間一路黑滑薄苔,兩邊白滑,此表裡俱虛,胃中雖有留結,急宜附子湯溫之。凡黑苔為凶,因心氣為瘀血所阻,故見此舌,邪氣內潰,更神速矣。

小承氣湯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 2.《張氏醫通》:「邪氣駸駸欲犯少陽之界。斯時熱已向衰。但須枳、樸助大黃。以擊惰歸之邪。故無取於芒硝之峻銳也。其桃核承氣。則又主太陽犯本之證。以桃仁、桂枝血藥引調胃承氣三味以破膀胱蓄血。與陽明之府。略無交涉。
  • 3.《醫通祖方》:「其桃核承氣則又主太陽犯本之證,以桃仁、桂枝血藥引調胃承氣三味,以破膀胱蓄血,與陽明之腑略無交涉。

小柴胡湯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 2.《赤水玄珠》:「_桃仁承氣對子_,即桃仁承氣湯附加減法。治熱邪傳裡,熱蓄膀胱,其人如狂,小水自利,大便黑,小腹滿痛,身目黃,譫語燥渴,為蓄血癥。脈沉有力,宜此湯下盡黑物即愈。未服前而血自下者為欲愈,不宜服。

歸脾湯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導赤散

  • 1.《醫學研悅》:「時行之症身發熱,六神通解湯須啜,小水不通導赤散,下焦蓄血憑斯訣。

獨參湯

  • 1.《內傷集要》:「吐血成升斗者,花蕊石散,然必陽虛不能制、陰氣暴逆者為宜;若氣虛、血隨火湧者,誤用必殆,宜十灰散。若胃脘蓄血者,吐血多而久不止者,並宜獨參湯主之。氣虛有熱,保元湯加童便、藕汁,即有血,亦無礙。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不寧,五心煩熱,宜聖愈湯。

桂枝甘草湯

  • 1.《傷寒瘟疫條辨》:「傷寒小便自利,正因不當利而反自利也。如太陽陽明自汗,不應小便利,而反自利者,寒為膀胱不禁,熱為蓄血使然,是以傷寒之一證也,安得不辨治乎?太陽小便自利,以飲水多,必心下悸,桂枝甘草湯。身黃小便當不利,今反自利,其人如狂,下焦蓄血也,代抵當湯丸。

抵當湯

  • 1.《傷寒論讀》:「無表證不惡寒也無里證以手按胃不實也承上文言無表裡證更有不同陽明病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
  • 2.《神農本草經疏》:「入抵當湯,治傷寒蓄血下焦,因而發狂。入大黃䗪蟲丸,兼治虛勞骨蒸咳嗽,內有乾血,皮膚甲錯。入鱉甲煎丸,消瘧母。以上皆仲景方。《古今錄驗方》:墜跌打擊內傷,神效。水蛭一兩,燒令煙出,為末,入麝香一兩,每酒服一錢,當下蓄血。未止再服,其效如神。
  • 3.《證治針經》:「下焦蓄血抵當湯,水蛭虻蟲桃仁大黃,此方險峻難輕用,又有丸方代抵當丸,桃仁、大黃生地元明粉,歸尾穿山甲肉桂邦。
  • 4.《尚論篇》:「_中風病不解,熱瘀下焦蓄血,明辨脈證,用抵當湯二法_
  • 5.《尚論後篇》:「_中風病不解,熱瘀蓄血,明辨脈症,用抵當湯二法_
▼ 展開更多

附子湯

  • 1.《辨舌指南》:「張石頑曰:中間一路舌質潤,苔黑燥,兩邊或黃或白者,此因素有蓄血,正氣內虛,邪氣外實,邊黃則調胃承氣,邊白則大柴胡湯,若中間一路黑滑薄苔,兩邊白滑,此表裡俱虛,胃中雖有留結,急宜附子湯溫之。凡黑苔為凶,因心氣為瘀血所阻,故見此舌,邪氣內潰,更神速矣。

涼膈散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大黃甘遂湯

  • 1.《金匱方歌括》:「歌曰,小腹敦形(敦音對。古器也。周禮槃以乘血。敦以乘食。小腹高起之狀相似也。小腹胞之室也。胞為血海。其滿大為蓄血也。)小水難。(小水難而不渴。亦蓄水也。)水同瘀血兩瀰漫。(結在血室。)大黃四兩遂膠二。頓服瘀行病自安。

十棗湯

  • 1.《經方實驗錄》:「_曹穎甫曰_,痰飲證之有十棗湯,蓄血證之有抵當湯丸,皆能斬關奪隘,起死回生。近時岐黃家往往畏其猛峻而不敢用,即偶有用之者,亦必力為阻止,不知其是何居心也。

葦莖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平淡,而有意外之效。當以微熱與胸中甲錯為目的。胸中甲錯者,有蓄血故也,無蓄血,亦宜有咳血。」

桃仁承氣湯

  • 1.《本草備要》:「治熱入血室(衝脈),血燥血痞,損傷積血。血痢經閉,咳逆上氣(血和則氣降),皮膚血熱,燥癢蓄血,發熱如狂(仲景治膀胱蓄血,有桃仁承氣湯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枝。抵當湯,用桃仁、大黃、虻蟲、水蛭。水蛭,即馬蟥。蛭食血之蟲,能通肝經聚血,性最難死。
  • 2.《類證治裁》:「〔蓄血〕,桃仁承氣湯,見一卷疫。
  • 3.《皇漢醫學》:「《傷寒六書》曰:「傷寒,按之當心下脹滿。不痛者,宜瀉心湯加桔梗,是痞滿也(求真按:『加桔梗,蛇足也』)。以手按之,小腹苦痛,小便自利,大便兼黑,或身黃,譫妄,燥渴,脈沉實者,為蓄血,以桃仁承氣湯盡下黑物則愈。」
  • 4.《續名醫類案》:「應天王治中,遍身發黃,妄言如狂,苦於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為患,用桃仁承氣湯,一劑下瘀血而愈。又太守朱陽山弟,下部蓄血發狂,用抵當湯而愈。
  • 5.《續名醫類案》:「範純佑女喪夫發狂,閉之室中,夜斷窗欞,登跳樹上食桃花幾盡。及旦家人接下,自是遂愈。按此亦驚恐傷肝,痰挾敗血,遂致發狂。偶得桃花利痰飲、散滯血之功,與張仲景治積熱發狂,用承氣湯,蓄血發狂,用桃仁承氣湯之意相同。(蘇鶚杜陽編本《本草綱目》。)
▼ 展開更多

生地黃湯

  • 1.《類證治裁》:「三焦蓄血,必狂躁便實,生地黃湯。蓄血初起,胸腹痛,香殼散。從高墜下,惡血留停,腹脅痛不可忍,復元活血湯。努傷血滯,沉香降氣散。胸前血瘀,生韭汁和童便服。夾血如見祟狀,當歸活血湯。身寒熱發黃,脈弦細而伏,《千金》用大黃、芒硝、歸尾、桃仁、人參、桂心,為末。

失笑散

  • 1.《胎產心法》:「_失笑散_,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更治胞衣由瘀血脹滿不能出者。
  • 2.《婦人規》:「_失笑散_(見《婦人規古方》)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
  • 3.《婦科秘書》:「_失笑散_,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便治胞衣由瘀血脹滿不能出者。
  • 4.《景岳全書》:「《經驗》,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及產後兒枕蓄血,惡血上攻疼痛,並治小腸氣痛。
  • 5.《重訂溫熱經解》:「肝氣傷衛,上為噎膈,下為失氣,噎膈者,代赭旋覆湯主之。肝氣傷營,上為蓄血,下為經閉,蓄血病癲者,失笑散主之。經閉腹痛者,枳實芍藥散主之。
▼ 展開更多

復元活血湯

  • 1.《張氏醫通》:「香殼散(蓄血門),復元通氣散(蓄血門),復元活血湯(蓄血門),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血門)
  • 2.《大方脈》:「治血瘀便閉,腹肋脹痛,大便黑,小水利,及蓄血,發熱如狂,服桃仁承氣湯,輕者用復元活血湯(俱見理血門)。

保元湯

  • 1.《張氏醫通》:「大承氣湯(小承氣湯下),涼膈散(方祖),龍齒清魂散(顫振門),小柴胡湯(方祖),當歸活血湯(蓄血門),芎辛湯(頭痛門),歸脾湯(保元湯下)
  • 2.《証治準繩‧幼科》:「〔魏〕變黑歸腎,乃氣弱不能蓄血,血亦不榮,故致枯萎而黑,只用保元湯加芎、桂、補提其氣,氣旺,則黑者轉而為黃矣。

復元通氣散

  • 1.《張氏醫通》:「香殼散(蓄血門),復元通氣散(蓄血門),復元活血湯(蓄血門),小烏沉湯(衄血門),黑神散(衄血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