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狂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狂言是中醫的一種證候,主要表現為語言失常、動作怪異、思維錯亂等。其病因多與情志因素有關,如長期抑鬱、焦慮、恐懼等,均可導致狂言的發生。此外,外感邪氣、內傷臟腑、飲食不節等,也可引起狂言。

狂言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語言失常:患者的語言內容不連貫、不合邏輯,或語音含糊不清、語速過快或過慢。

2.動作怪異:患者的動作不協調、不自然,或動作幅度過大或過小。

3.思維錯亂:患者的思維不清晰、不連貫,或出現幻覺、妄想等。

4.情緒不穩:患者的情緒易激動、易怒,或情緒低落、抑鬱。

5.其他:患者還可出現失眠、多夢、頭痛、頭暈、耳鳴、心悸、胸悶、腹脹、便秘、尿頻等症狀。

狂言的治療以中醫辨證論治為主,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可選用疏肝解郁、清熱解毒、滋陰潛陽等中藥治療。此外,還可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中醫外治方法治療。

狂言的預後一般良好,但如果病情嚴重,或治療不當,則可能導致患者出現精神障礙,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應積極配合治療,以早日康復。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世醫得效方》:「手足痹,樟柳根浸酒。血海虛冷,大艾。腹脹不消,芝麻一合,炒薑、酒。月水不勻,當歸浸酒。女人血氣成塊,築心,銀子、燈心。血崩,赤白帶,真龍骨末,好紅酒調。血風中心,狂言亂語,渾身壯熱,桃柳枝七寸。血刺成塊不散,庵䕡。女人癖氣膈氣,炒茴香、酒。
  • 2.《証治準繩‧女科》:「云岐治產後發熱狂言奔走,脈虛大者,四物湯加柴胡;如不愈,加甘草、柴胡、生地黃等分煎服亦可。
  • 3.《濟陰綱目》:「云岐治產後發熱,狂言奔走,脈虛大者,四物湯加柴胡(脈虛者豈可加柴胡,但從症則可),如不愈,加甘草柴胡生地黃等分煎服亦可。
  • 4.《續名醫類案》:「金工部載陽,傷寒後亦患此,甚危,亦取去死肉,以神效當歸膏敷貼,以內疏黃連湯飲之。狂言愈盛,其脈愈大,更以涼膈散二劑,又以四物湯加芩、連數劑而愈。凡患瘡者,責效太迫,服一二劑未應,輒改服他藥,反致有誤。不思病者有輕重,治有緩急,而概欲責效於二三劑之間難矣。
  • 5.《女科證治準繩》:「云岐治產後發熱狂言奔走,脈虛大者,四物湯加柴胡;如不愈,加甘草、柴胡、生地黃等分煎服亦可。

小柴胡湯

  • 1.《祖劑》:「即小柴胡湯加芒硝、大黃治婦人傷寒頭痛,脈浮,醫反下之,邪氣乘虛而入,經水閉不行,心下結硬,口燥舌乾,寒熱往來,狂言如見鬼狀,脈浮而數者。
  • 2.《赤水玄珠》:「中濕身目黃者,加茵陳。水結胸證加木通、燈芯。如小水不利而見頭汗出者,乃陽脫也,此死證。自得病起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此湯治之。此因熱結膀胱太陽經之裡症也,一名太陽本病。

小承氣湯

  • 1.《幼科切要》:「_小承氣湯_,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症在太陰,無表症,汗後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 2.《醫方考》:「傷寒,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者,此方主之。
  • 3.《胎產指南》:「_小承氣湯_,治病人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潮熱,狂言而喘,是湯專瀉上焦之痞熱。
  • 4.《簡明醫彀》:「_小承氣湯_,五、六日不大便,胸腹脹滿,陽明無表證,潮熱狂言。
  • 5.《醫學正傳》:「_小承氣湯_,治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悶、病在陽明、無表證、汗後不惡寒潮熱、狂言而喘者。
▼ 展開更多

麻黃湯

  • 1.《傷寒九十論》:「但以建中調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脈方應。遂投以麻黃湯。啜第二服。狂言煩躁且悶。須臾稍定。已中汗矣。五日愈。

五苓散

  • 1.《傷寒六書》:「但發熱六七日,渴欲飲水者,五苓散。無熱,但狂言煩躁者,五苓散,水調服探吐之。
  • 2.《傷寒六書》:「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采不與人相當,與五苓散二錢,以新汲水吐之則愈。一法用豬苓湯。
  • 3.《傷寒總病論》:「若得病無熱,但狂言煩躁不安,精神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治法在可水五苓散證中。(此巢氏載治時行寒疫之法焉。溫病、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者。據溫病無摩膏火灸,又有冬溫、瘡豆,更有四時臟腑陰陽毒,又夏至後有五種熱病,時令盛暑,用藥稍寒,故治有殊也。)
  • 4.《備急千金要方》:「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當者方。
  • 5.《經方例釋》:「《千金》云:五苓散主時行熱病,但狂言、煩躁不安、精彩言語,不與人相主當者,此正因病熱時,飲水過多,所生之狂也,與瘀血發狂同一部位。凡桂、瀉並用之方,皆取此。《外臺》引《集驗》有大半夏湯,小澤瀉湯,皆桂、瀉並用者。本方加滑石、寒水石、甘草三味,為桂苓甘露飲,本方去桂為四苓散。
▼ 展開更多

三黃瀉心湯

  • 1.《丹溪手鏡》:「汗後復熱而脈躁疾,狂言不能食,名曰陰陽交死,乃腎虛感邪,則陰邪與真陽交合,伏入於心包絡之間,先用三黃瀉心湯加參附三服,和其心包。病若靜,次用知母麻黃湯三服,開泄心包之邪,又次用竹葉石膏湯,復其津液。

十全大補湯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而愈。後復怒吐痰,狂言熱熾,胸脅脹痛,手按少得,脈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肝脾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湯而安矣。

歸脾湯

  • 1.《痘疹精詳》:「忽然驚譫狂言,莫謂此為實熱,妄行驚風施治而用清解之劑,此是血耗神馳,只宜養心補血,歸脾湯實得其宜。又有足攣手戰,勿謂風生手足,而用驅風峻藥,此亦氣血有虧,而不能榮四體,必大補湯加續斷,以滋筋血之榮。腹痛多為不吉,平胃散是良方,任他腫脹總無妨,只要痘瘡肥壯。

藿香正氣散

  • 1.《薛案辨疏》:「一婦人飲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二劑而愈,後復怒,痰甚多,狂言熱熾,胸肋脹痛,手按稍止,脈洪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肝脾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而安。此症若用疏通之劑,是犯虛虛之戒矣。

續命湯

  • 1.《赤水玄珠》:「《千金》,續命湯,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 2.《醫通祖方》:「上九味水煎,溫服,當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千金續命湯無人參,有防風、黃耆、芍藥。續命風引湯多防己、防風、獨活、附子,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千金依源續命湯多白朮、茯苓、大棗,為十二味。
  • 3.《醫學綱目》:「〔《千》〕,續命湯,治卒中半身不遂,手足拘急,不得屈伸,身體冷,或智或癡,或身強直不語,或生或死,狂言不可名狀,角弓反張,或欲得食,或不用食,大小便不利,皆療之。
  • 4.《張氏醫通》:「上九味。水煎。溫服。當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千金續命湯無人參。有防風、黃芩、芍藥。續命風引湯。多防己、防風、獨活、附子。治中風癲眩不知人。狂言舌腫出。千金依源續命湯。多白朮、茯苓、大棗為十二味。

抵當湯

  • 1.《濟陽綱目》:「_抵當湯_,治傷寒熱鬱,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腹滿,小便自利,大便黑。
  • 2.《身經通考》:「_抵當湯_,治血結胸,譫語,瘀血狂言,小腹滿,漱水不欲咽。
  • 3.《醫學正傳》:「_抵當湯_(活人)治傷寒熱鬱,瘀血內結,身黃脈沉細,狂言譫語,小便自利,大便黑。(方見傷寒門。)

獨參湯

  • 1.《醫方選要》:「奪命獨參湯,治傷寒汗、下後,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證,宜服此藥。服後額上鼻尖有微汗,是其應也。
  • 2.《奇效良方》:「治傷寒汗下後,終日昏悶,不省人事,發熱發渴,似有狂言,一切危急之證,宜服此藥,服後額上鼻尖有微汗,是其應也。

涼膈散

  • 1.《保命歌括》:「_河間涼膈散_,治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咽喉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此瀉實火之劑也。
  • 2.《校註婦人良方》:「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赤內熱,頭昏咽痛,便溺赤澀,狂言譫妄,睡臥不安。
  • 3.《陳氏小兒痘疹方論》:「_涼膈散_,治上焦實熱,煩渴,面目赤熱,頭昏咽燥,咽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妄,睡臥不安。
  • 4.《疹科類編》:「_涼膈散_,治疹瘡,上焦積熱,煩躁多渴,面赤面熱,頭昏咽燥,腫痛口瘡,便溺赤澀,狂言譫語,妄睡臥不安,並宜服之。
  • 5.《赤水玄珠》:「_涼膈散_,治積熱煩渴,面赤內熱,頭昏咽痛,便溺赤澀,狂言譫語,睡臥不安。
▼ 展開更多

黃連解毒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實火喘咳,脈洪大,或狂言煩躁,口乾飲冷,喘急鄭聲,目睛赤痛。
  • 2.《醫學入門》:「_黃連解毒湯_,治癰疽焮痛,煩躁飲冷,脈洪數,或狂言等症。二方見傷寒門。
  • 3.《醫方集宜》:「治邪熱傳裡,煩熱作渴,狂言不得眠
  • 4.《醫方集宜》:「疫病煩熱胸滿大便秘者,宜用大柴胡湯。疫病頭疼壯熱煩渴者,宜用知母石膏湯、竹葉石膏湯。疫病狂言煩躁發熱者,宜用黃連解毒湯。疫病發狂宜用黃連橘皮湯、化癍湯。

導赤散

  • 1.《經驗良方全集》:「已發熱時,大熱大渴,狂言亂語,坐臥不寧,大便堅硬,小便赤澀,不思飲食,此表裡俱盛也,宜以導赤散合升麻湯,外加大黃、防風、荊芥穗之類主之。

人參白虎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人參白虎湯_,治熱毒疫深,內外結熱,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發斑如錦。五日可治,

六一散

  • 1.《古今醫鑑》:「_六一散_,治熱毒太盛,狂言引飲,痘瘡紅紫黑陷。
  • 2.《古今醫鑒》:「_六一散_,治熱毒太盛,狂言引飲,痘瘡紅紫黑陷。

加味逍遙散

  • 1.《古今名醫彙粹》:「一妊娠三月,飲食後因怒患瘧,連吐三次,用藿香正氣散二劑,隨用安胎飲一劑而愈。後因怒氣,痰盛狂言,發熱胸脹,手揉少得,此肝脾氣滯,用加味逍遙散加川芎,二劑頓退,四劑而安。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而愈。後復怒吐痰,狂言熱熾,胸脅脹痛,手按少得,脈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肝脾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湯而安矣。
  • 3.《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形體甚倦,時發譫語,用柏子仁散稍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而愈。又因怒,仍狂言脅痛,小便下血,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頓瘥,又佐以加味歸脾湯而安。
  • 4.《薛案辨疏》:「一婦人飲食後,因怒患瘧,嘔吐。用藿香正氣散二劑而愈,後復怒,痰甚多,狂言熱熾,胸肋脹痛,手按稍止,脈洪大無倫,按之微細,此屬肝脾二經血虛,以加味逍遙散加熟地、川芎,二劑脈症頓退。再用十全大補而安。此症若用疏通之劑,是犯虛虛之戒矣。
  • 5.《續名醫類案》:「一產婦形體甚倦,時發譫語,用柏子仁散稍愈,又用加味歸脾湯而愈。又因怒,狂言脅痛,小便下血,用加味逍遙散以清肝火,養肝血,頓瘥,又佐以加味歸脾湯而安。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醫方集宜》:「一、熱盛狂言煩躁,作渴身疼者,宜用:敗毒散。

牛黃清心丸

  • 1.《醫方集宜》:「一中風發熱狂言妄走,神昏恍惚,健忘失志,宜用 牛黃清心丸,或安神丸、辰砂散。
  • 2.《醫方集宜》:「治中風發熱狂言痰盛心悸恍惚癲狂

升麻葛根湯

  • 1.《簡明醫彀》:「初發壯熱,猶如火烙,紅赤毛焦,氣粗燥渴,腹脹怒哭,狂言譫語,二便秘澀,面浮眼腫,宜升麻葛根湯加發表藥一服,隨用羌活散郁湯。熱毒已平,益元透肌湯、保嬰百補湯。後治法與血熱同。表裡熱盛者,但宜安表、和中、勻氣、透肌、解毒,五者不失,雖甚可痊。
  • 2.《傷寒大白》:「二曰熱病發癍,即陽毒發癍。濕熱燥火,傷人血分,蒸釀發出。其症目赤狂言,咽痛煩悶,癍如紋錦,不惡寒反惡熱,初起脈見浮大,先以升麻葛根湯升散陽明癍毒。若脈沉而數,身熱不退,隨以消毒犀角散、石膏化癍湯、升麻清胃湯清其裡熱。便結腹脹,下症悉具,以當歸大黃丸加柴、葛以下之。

桃仁承氣湯

  • 1.《傷寒總病論》:「傷寒產後,惡露為熱搏不下,煩悶脹喘狂言者,抵黨湯及桃仁承氣湯主之。(二方在可下門中。)

四君子湯

  • 1.《齊氏醫案》:「又治一人,亦夏月病熱,口渴唇乾,譫語。診其脈細而遲。予與之四君子湯加歸、芍、黃耆、附子,令進一服,其熱愈甚,狂言亂走。旁觀者曰:附子之誤也。復診其脈如舊,仍增附子,進一大劑,服之汗出而熱退,其脈如常。

控涎丹

  • 1.《濟陽綱目》:「_控涎丹_,治痰迷心竅,時作癲狂,狂言如有所見。
  • 2.《馮氏錦囊秘錄》:「治痰迷心竅,時作癲狂,狂言如有所見。

當歸龍薈丸

  • 1.《目經大成》:「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上視。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濕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故用黃連、山梔以瀉心,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草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
  • 2.《醫方考》:「肝火為風,心火為熱。心熱則驚悸,肝熱則搐搦;嗌塞不利者,肺亦火也;腸胃燥澀者,脾亦火也;狂越者,狂妄而越禮也。經曰:狂言為失志;又曰:腎藏志。如斯言之,則腎亦火矣。此一水不勝五火之謂也。故用黃連以瀉心,用黃芩以瀉肺,青黛、龍膽、蘆薈以瀉肝,大黃以瀉脾,黃柏以瀉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