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春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春溫,又稱春熱,是指春季易發的溫熱病。其發病原因主要與春季氣候多風、易燥,人體腠理疏鬆,衛外不固有關。春溫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發熱、頭痛、身熱、口渴、咽痛、咳嗽、鼻塞流涕、胸悶、心煩、腹脹、便溏等。

春溫的治療以清熱解毒、疏風散熱為主。常用方藥有銀翹散、桑菊飲、荊防敗毒散等。

春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 注意保暖,避免受風寒。
  2. 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勤開窗通風。
  3. 多喝水,保持大便通暢。
  4.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5. 不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6. 如有發熱、咳嗽等症狀,應及早就醫。

春溫是一種常見的春季疾病,但如果治療及時,一般都能痊癒。因此,大家在春季要注意預防,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早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醫方論》:「但仲景本為隨受隨發,冬月之正傷寒而設,非可以此法混施於春溫、溫疫等症。後人不明此理,一概混投,誤人實多。於是辨論者紛紛而起,遂將溫症寒症糾纏不已。愈辨愈明者固多,愈辨愈晦者亦不少。予則以為春溫歸春溫,溫疫歸溫疫,傷寒歸傷寒,各分門類劃然瞭然,不必互相引證,反使人多所惶惑也。

黃芩湯

  • 1.《冷廬醫話》:「張明徑患春溫,惡寒發熱,喉爛,醫用甘、桔、荊、防、牛蒡等味,病不減,錄園投以黃芩湯加連翹殼、杏仁,一劑獲愈,此真善用古方者!
  • 2.《未刻本葉氏醫案》:「先寒後熱。是屬伏邪。體質陰弱。未宜發表。伏邪者、乘虛伏於裡也。當從里越之。春溫篇中有黃芩湯可用。
  • 3.《中西溫熱串解》:「春溫證由冬寒內伏,藏於少陰,發於少陽,寒邪深伏而化熱者,前賢以黃芩湯為主方,用苦寒直清裡熱,熱伏於陰,苦味堅陰,乃正治也,此方不因新感而發者宜之。

桂枝湯

  • 1.《傷寒括要》:「止可用桂枝解肌也。內經曰。風淫於內。以辛散之。以酸收之。以甘緩之故以桂枝為君。芍藥為臣。甘草為佐。薑棗為使。薑棗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者也。麻黃湯。不用薑棗者。為其專於發汗。不待行化。津液自通耳。桂枝麻黃二湯。為冬月傷寒而設。若春溫夏熱之病。決不可用。
  • 2.《傷寒直指》:「冬月即病太陽證,自汗畏風,頭痛發熱。桂枝(八分),白芍(二錢),甘草(一錢,炙),生薑(二片),大棗(二枚),水煎。春溫夏熱,加防風、白朮,去桂枝。

小柴胡湯

  • 1.《醫學正傳》:「春感清氣,發熱而渴,不惡寒,宜解肌湯,葛根、黃芩、芍藥各一錢,麻黃一錢半,甘草、桂枝各七分半,大棗一枚,水煎服。春溫,發熱咳嗽,身疼口燥渴,脈浮洪熱甚,宜小柴胡湯加桂枝治之。咳嗽,加五味子。渴,去半夏,加栝蔞根、人參。脈實渴,宜大柴胡湯下之。
  • 2.《顧松園醫鏡》:「顯往來寒熱,頭痛惡風,口苦咽乾,目眩耳聾,胸脅肋髀俱痛,不能轉側,或噁心嘔吐,胃脘當心而痛,自汗脈弦,邪在足少陽也,當以辛涼輕散,小柴胡湯加減治之,內以甘寒和解,與冬傷於風,感不即病,至春溫令伏風內發而為風溫迥異。須知初春時令,或寒或溫或熱不一,當細辨明,隨症施治。

白虎湯

  • 1.《診餘舉隅錄》:「來延余診,切其脈,數甚,左尺獨微,知是春溫邪盛,水液受耗,非滋清不可,用白虎湯、冬地湯法,加減治之而愈。愈後,旬有餘日,前症復作。余診之,身熱汗出,煩躁口乾,脈來滑數,舌中苔厚而黃,諗是飲食不節,溫邪復聚為患,又用白虎承氣湯法治之。兩劑,病不減。
  • 2.《顧松園醫鏡》:「溫熱病者,乃感春溫夏熱之邪為病,發於三、四、五、六月間,俗呼為傷寒者是也。按仲淳云:傷寒時疫諸病,兼陽明症者獨多。故一見潮熱自汗,喜涼惡熱,煩躁飲冷,舌苔譫語,發厥斑狂,脈洪大者,急宜白虎湯加竹葉、麥冬,解熱生津止渴;勢甚者,大劑連投,諸症自平。

六一散

  • 1.《沈氏尊生書》:「若發於陰加當歸。小便短赤或澀,加六一散,春溫以茯苓、豬苓代之。

桑菊飲

  • 1.《曹氏傷寒金匱發微合刊》:「發端便稱太陽病,是必有脈浮頭項強痛之見證,則溫病不由少陰傳出,確無可疑(按溫病之輕者,其始亦必惡寒。近世蜀醫張子培著有《春溫三字訣》,言惡寒之時,用麻絨二三錢於桑菊飲中,視原方尤妙)。所以發熱而渴者,其人冬不藏精,當春氣發生之時,內藏失其滋養也。

柴葛解肌湯

  • 1.《醫學集成》:「葛根專主陽明,柴胡專主少陽,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症,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症,自裏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
  • 2.《醫學心悟》:「皆的當不易之藥。至於九味羌活,乃兩感熱證三陽三陰並治之法,初非為太陽一經設也。又柴葛解肌湯,乃治春溫夏熱之證,自里達表,其症不惡寒而口渴。若新感風寒,惡寒而口不渴者,非所宜也。又傷風自汗,用桂枝湯,傷暑自汗,則不可用,若誤用之,熱邪愈盛而病必增劇。
  • 3.《醫學心悟》:「治春溫夏熱之病,其症發熱頭痛,與正傷寒同,但不惡寒而口渴,與正傷寒異耳。本方主之。

竹葉石膏湯

  • 1.《回春錄》:「陳舜廷,患瘧,久不愈,其體素虧,醫皆束手。孟英視(之)曰:舌絳無津,微寒溲赤,原屬春溫化瘧,體與病皆不是小柴胡(湯)之例,過投溫散,熱熾陰傷,與:竹葉石膏湯撤熱存津而愈。

防風通聖散

  • 1.《時方歌括》:「河間制此解利四時。冬寒春溫。夏熱秋燥。正令傷寒。凡邪在三陽表裡不解者。以兩許為劑。加蔥姜淡豉煎服之。候汗下兼行。表裡即解。形氣強者。兩半為劑。形氣弱者。五錢為劑。若初服因汗少不解。則為表實。倍加麻黃以汗之。因便硬不解。則為裡實。倍加硝黃以下之。

補中益氣湯

  • 1.《醫方集解》:「《明醫雜著》云:發熱有數種,治各不同,仲景論傷寒傷風,此外感也,故宜發表以解散之,此麻黃桂枝之義也。感於寒冷之月,即時發病,故用辛熱以勝寒;如春溫之月,則當變以辛涼之藥;夏暑之月,則當變以甘苦寒之劑。

涼膈散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重則涼膈散去硝黃加葱豉探吐取汗最妙,蓋此怫鬱之熱乘春溫之氣,

十神湯

  • 1.《身經通考》:「_十神湯_,治時行不正之氣,冬寒春溫,不問陰陽二證及內外兩感風寒,腰膝痛,濕痹,頭痛,咳嗽。

人參敗毒散

  • 1.《醫學指要》:「非犀角地黃不能止上焦之吐衄,非桃仁承氣不能破下焦之瘀血。非黃耆桂枝不能實表間虛汗,非茯苓白朮不能去濕助脾。非茵陳柏皮不能除黃疸,非大承氣不能制發狂,非枳桔不能除痞滿,非陷胸湯不能開結胸。非羌活沖和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痛,非人參敗毒散不能治春溫。

敗毒散

  • 1.《中西溫熱串解》:「此篇於疫病危重大證,及寒熱錯雜難辨等證,分別甚清,病後調理雜證,各法亦佳。王氏所注議病用藥,尤為細及毫絲,倘不拘於清瘟敗毒散一方,則無論春溫、夏熱、伏暑,皆可如此辨證,如此用藥,不專主疫證言也。讀者須當隅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