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久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久痢是中醫的一個病症,指的是長期腹瀉不止的病症。久痢的病因有很多,包括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外感六淫等。臨床表現主要有腹瀉、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大便膿血等。

久痢的中醫證候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腹瀉:久痢患者的腹瀉一般是長期不止的,每天大便次數可達數次,甚至十餘次。大便質地稀薄,呈水樣或蛋花樣,有時帶有黏液或膿血。
  • 里急後重:久痢患者常常有里急後重的感覺,即大便急迫,一有便意就想去排便,但往往排便不暢,大便不易成形。
  • 肛門灼熱:久痢患者常常有肛門灼熱的感覺,排便時肛門疼痛,甚至有便血。
  • 大便膿血:久痢患者的大便中常常帶有膿血,這是由於腸道黏膜受損,導致腸道內的膿血和黏液混合在一起排出體外。

久痢的治療以清熱利濕、止瀉止血為主。常用的中藥有黃連、黃芩、白芍、大黃、芒硝、甘草等。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久痢是一種慢性疾病,治療起來比較棘手,患者需要有耐心,堅持治療。如果久痢反覆發作,或者伴有其他嚴重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理中湯

  • 1.《類證治裁》:「〔久痢〕,理中湯,見一卷中風。
  • 2.《兒科萃精》:「小兒因寒冷傷胃,久痢不已,或臟氣本虛,復為風冷所乘,傷於脾胃,故痢時腸鳴切痛,面唇青白,口雖甚渴,最喜熱飲,此裡寒虛之證也,寒痢初起,古法主理中湯(如人參、白朮、乾薑、炙甘草)。
  • 3.《張氏醫通》:「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烏梅、黃連、黃柏、附子、蜀椒、桂枝、細辛、當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去核搗成泥。與蜜杵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本方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換桂心。
  • 4.《校註婦人良方》:「久痢腸滑,用理中湯加肉果、訶子,或十全大補湯加木香、肉果之屬。若一方一郡所患相類者,乃屬疫症。
  • 5.《醫通祖方》:「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烏梅、黃連、黃柏、附子、蜀椒、桂枝、細辛、當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去核,搗成泥,與蜜杵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至三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本方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換桂心。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久痢,腹中熱痛,心中煩而不得眠,或便膿血者。治痘瘡內陷,而熱氣熾盛,咽燥口渴,心悸煩躁,清血者。」
  • 2.《羅氏會約醫鏡》:「_黃連阿膠湯_,治妊婦久痢,以清熱和胎為主。

當歸芍藥散

  • 1.《皇漢醫學》:「《三因方》曰:「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之則通暢血脈,癰瘍不生,消痰,養胃,明目,生津。」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滿,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並宜服之。
  • 3.《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妊娠腹中㽲痛,心下急滿,及產後血暈內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瘍,消痰養胃,明目益津。
  • 4.《醫學綱目》:「〔《大》〕當歸芍藥散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療產後血暈,崩中久痢。(方見婦人血崩門。)
  • 5.《証治準繩‧女科》:「_當歸芍藥散_,治妊娠腹中絞痛,心下急痛,及療產後血暈、目虛、氣乏、崩中、久痢。常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癤,消痰養腎,明目益津。
▼ 展開更多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治痿躄病,腹拘攣,腳冷不仁,小便不利,或不禁者。腰疼,腹痛,惡寒,下利日數行,夜間尤甚者,此稱疝痢,宜此方。又久痢見浮腫,或咳,或嘔者,亦良。產後下利,腸鳴,腹痛,小便不利,肢體酸軟,或麻痹有水氣,惡寒發熱,咳嗽不止,漸成勞狀者,尤為難治,宜此方。」

烏梅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臟寒蛔蟲動作,上入膈中,煩悶嘔吐,時發時止,得時即嘔,常自吐蛔有此證候,謂之蛔厥,此藥主之。又治久痢。
  • 2.《醫方集解》:「治傷寒厥陰證,寒厥吐蛔(傷寒臟厥者死。臟厥者,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發躁,無暫安時也。蛔厥者,蛔上入膈則煩,須臾復止,得食則嘔而又煩,蛔聞食臭復出也。此為臟寒,當自吐蛔,與鳥梅丸溫臟安蛔);亦治胃腑發咳,咳而嘔,嘔甚則長蟲出;亦主久痢。
  • 3.《古今醫統大全》:「_烏梅丸_,治蛔蟲上入其膈,故須臾復上,得食而嘔又煩者,咽聞食臭,服此當自吐蛔,又治久痢。
  • 4.《醫學衷中參西錄》:「《醫宗金鑑》注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屬太陰,自利渴屬少陰。惟厥陰下利,屬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穀;屬熱者消渴,下利後重,便利膿血。此熱利下重,乃鬱熱奔逼廣腸、魄門重滯難出。初痢用此法以寒治熱,久痢則宜用烏梅丸,隨所利而從治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 5.《備急千金要方》:「治久痢諸藥不瘥數十年者,消穀下氣,補虛方。
▼ 展開更多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止瀉,加紫蘇、陳米各少許,薑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錢,每服鹽梅一個。赤痢,烏梅一枚,粟殼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殼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錢。渴,烏梅一個,枇杷葉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梔子三個,車前子一撮。

參苓白朮散

  • 1.《仁術便覽》:「治久痢及脾胃虛弱,不進飲食,或嘔吐泄瀉,開胃進食。

十全大補湯

  • 1.《醫學原理》:「_十全大補湯_,治久痢氣血兩虛。虛損門。
  • 2.《校註婦人良方》:「久痢腸滑,用理中湯加肉果、訶子,或十全大補湯加木香、肉果之屬。若一方一郡所患相類者,乃屬疫症。

大承氣湯

  • 1.《丹溪手鏡》:「_大承氣湯_,治邪結入胃,又治陽明少陽合病自利,治久痢熱利腹脹。

四物湯

  • 1.《傅青主女科歌括》:「九產後久痢:色赤,屬血虛,宜四物湯,加荊芥、人參;
  • 2.《古今醫統大全》:「氣血兩虛久痢不已者,以四物湯加芩連、陳皮、阿膠之類補之自止。有虛甚下陷而滑脫者,更加龍骨、赤石脂、罌慄殼、烏梅肉等藥收澀之。初痢可下之,加大黃、朴硝各三錢。
  • 3.《女科仙方》:「九、產後久痢,色白屬血虛,宜四物湯,加荊芥、黨參。

白頭翁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醫宗金鑑》注曰:三陰俱有下利證,自利不渴屬太陰,自利渴屬少陰。惟厥陰下利,屬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穀;屬熱者消渴,下利後重,便利膿血。此熱利下重,乃鬱熱奔逼廣腸、魄門重滯難出。初痢用此法以寒治熱,久痢則宜用烏梅丸,隨所利而從治之,調其氣使之平也。

附子理中湯

  • 1.《醫學心悟》:「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謹歟!
  • 2.《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張(桐橋,五十二歲),久痢三年。
  • 3.《醫學心悟雜症要義》:「氣虛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升提之。若邪熱穢氣,塞於胃脘,嘔逆不食者,開噤散以啟之。若久痢變為虛寒,四肢厥冷,脈微細,飲食不消者,附子理中湯加桂溫之。夫久痢必傷腎,不為溫暖元陽,誤事者眾矣,可不慎與。」

小建中湯

  • 1.《證治摘要》:「小建中湯,桃花湯,赤石脂禹餘糧湯,禹餘糧丸(家方),治久痢久瀉。無熱。無後重、用附子不止。灸腹不愈。飲湯直下。食粥直下。日羸瘦向死者。禹餘糧,赤石脂(各五分),阿片(小豆粒許津輕上品)

甘草湯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痢疾明辨》:「滑脫每見於久痢之後,三氣之邪已盡,五臟之氣不固,所以不過微黃稀水,並無赤白凍,亦無裡急後重,小便不赤,口舌不燥,脈沉細而弱,審定屬虛寒者,方可用溫澀之劑,仲景所謂陽明不闔,太陰獨開,下焦關閘盡撤,以「赤石脂禹餘糧湯」,必如此而後可。
  • 2.《證治摘要》:「小建中湯,桃花湯,赤石脂禹餘糧湯,禹餘糧丸(家方),治久痢久瀉。無熱。無後重、用附子不止。灸腹不愈。飲湯直下。食粥直下。日羸瘦向死者。禹餘糧,赤石脂(各五分),阿片(小豆粒許津輕上品)

桃花湯

  • 1.《證治摘要》:「小建中湯,桃花湯,赤石脂禹餘糧湯,禹餘糧丸(家方),治久痢久瀉。無熱。無後重、用附子不止。灸腹不愈。飲湯直下。食粥直下。日羸瘦向死者。禹餘糧,赤石脂(各五分),阿片(小豆粒許津輕上品)
  • 2.《葉氏醫案存真》:「久痢肛墜,診脈左堅沉,溫劑不受,陰傷不司收納,前用桃花湯少減,當與甘酸柔緩。

補中益氣湯

  • 1.《婦科心法要訣》:「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人磁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 2.《沈氏尊生書》:「)或久瘧變水氣而浮腫(宜黃甲丸,)或久痢變水氣而浮腫(宜補中益氣湯加附子。
  • 3.《校註婦人良方》:「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 4.《婦科冰鑑》:「上先將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磁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下;中氣虛者,用四君子湯下,中氣虛寒者,加薑桂。
  • 5.《產鑑》:「上二味用熱水拌和,入瓷器內,置熱湯燉一日。同炒至黃連紫黃色,去茱用連,為末。每末四兩,入木香末一兩,淡醋米飲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滾湯下。久痢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
▼ 展開更多

橘皮竹茹湯

  • 1.《奉時旨要》:「下痢呃逆,丹溪以氣從上衝屬火,古方多以胃弱言之,久痢每多此症,下多亡陰也,火則橘皮竹茹湯,虛則參朮煎湯調益元散,亦有導滯而愈者。

附子湯


人參湯

  • 1.《張氏醫通》:「理中湯去白朮、甘草。加烏梅、黃連、黃柏、附子、蜀椒、桂枝、細辛、當歸。以苦酒漬烏梅一宿。蒸之五升米下。飯熟去核搗成泥。與蜜杵丸。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千金治久痢諸藥不瘥。本方去細辛、附子、人參、黃柏。桂枝換桂心。
  • 2.《本草綱目拾遺》:「醫林集秘:用陳火腿骨煅灰六兩,飯鍋巴煅灰五兩,砂仁炒三兩,南山楂炒五兩,共為末,每服三錢。久痢,人參湯下;紅痢,紅糖湯下;白痢,白糖湯下;糞痢,炒焦白朮三錢煎湯服;霍亂吐瀉,藿香湯下。

六君子湯

  • 1.《客塵醫話》:「一久痢元氣下陷,肛門如脫,宜服六君子湯,加木香四分,煨肉果四分,乾薑四分炒,歸身三錢土炒,升麻三分。

三黃湯

  • 1.《祖劑》:「即三黃湯去大黃,加黃柏(三兩),黃芩(一兩),治久痢。一名三黃瀉心湯,治心膈實熱,狂燥,面赤丸之名,三補丸,治脈痿。

六物黃芩湯

  • 1.《皇漢醫學》:「《類聚方廣義》本方條曰:「久痢,疝痢,乾嘔不止,間有宜此方者。」

胃風湯


四神丸

  • 1.《兒科要略》:「(十四)四神丸,治脾腎虛寒,五更泄瀉,不思飲食,或久痢虛痛,腰痠肢冷。
  • 2.《醫學見能》:「大便久痢,諸藥不能禁止者,寒熱之錯雜也,宜姜連四神丸。

真人養臟湯

  • 1.《時方歌括》:「真人養臟(湯羅謙甫)木香訶。粟殼當歸肉蔻科。術芍桂參甘草共。脫肛久痢即安和。(訶子麵裹煨。一兩二錢。罌粟殼去蒂蜜炙三兩六錢。肉豆蔻麵裹煨。五錢。當歸白朮炒。白芍酒炒。人參各六錢。木香二兩四錢。桂八錢。生甘草一兩八錢。每服四錢。臟寒甚。加附子。宜方無當歸。一方有乾薑。)
  • 2.《保命歌括》:「如久痢體虛氣弱,滑泄不止者,宜補澀之,如參香散、真人養臟湯、和中飲,阿膠梅連丸,量其虛實寒熱,擇而用之。

五皮散

  • 1.《御藥院方》:「治他病瘥後,或久痢之後身體、面目、四肢浮腫,小便不利,脈虛而大。此由脾肺虛弱不能運行諸氣,氣虛不理,散漫於皮膚肌肉之間,故令腫滿也。此藥並宜服之。

四君子湯

  • 1.《醫學研悅》:「慢驚者,小兒胎稟瘦弱,或兼久吐久瀉,久瘧久痢,或誤服吐下之藥,神氣虛耗,漸成搐搦,故慢驚,為虛為寒,當溫當補,如元神虛弱,又逢恐怖,其症發過即如常,多啼多哭,臨臥不安,先宜青州白丸子,加礞石以去其痰,次用安神丸,以四君子湯送下,不可妄投利痰之劑。

異功散

  • 1.《赤水玄珠》:「_異功散_,治久痢脾胃虛弱。

舉元煎

  • 1.《類證治裁》:「則水道通矣;三審腹之痛不痛,紅痢急痛者為火,宜芩、連、梔、芍等,白痢虛痛者為寒,宜丁香、肉果、煨姜等;四審後之重不重,初痢後重,宜開通其滯,即香、樸、陳、枳等。久痢後重,宜升舉其陽,舉元煎。五審身之熱不熱,加人迎浮數,先用和營透表,宜當歸、紫蘇、薄荷、白芍、生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