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腳軟」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腳軟是中醫的一個常見症候,指的是雙腳無力、發軟,行走困難。在古代醫籍中,腳軟的病名有很多,包括「腳弱」、「腳痿」、「腳氣」、「腳軟」、「腳無力」等。

腳軟的病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不足:由於先天稟賦不足,導致脾胃功能虛弱,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從而出現腳軟的症狀。
  • 後天失調:由於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從而出現腳軟的症狀。
  • 外感六淫:由於外感風寒、濕邪,侵襲人體,導致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從而出現腳軟的症狀。
  • 內傷七情:由於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脾胃功能受損,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從而出現腳軟的症狀。

腳軟的治療,以補益脾胃、強壯筋骨為主。常用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茯苓、山藥、扁豆、薏苡仁、甘草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方法。

腳軟在中醫上屬於虛證,治療以補益為主。如果出現腳軟的症狀,建議到中醫院進行診治,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片玉痘疹》:「—凡收靨後,腳軟不能行者,此血虛不養筋也,四物湯加牛膝、續斷、防風、川萆薢、薏苡仁治之。

小柴胡湯

  • 1.《赤水玄珠》:「_加減續命湯_,治腳氣類傷寒,頭疼,身熱,惡寒,支節痛,便秘嘔逆,腳軟屈弱,不能轉動,但起於腳膝耳。禁用補劑及淋洗。

補中益氣湯

  • 1.《丹溪治法心要》:「屬陰虛元氣不足。戴云:秋初夏末,頭痛腳軟,食少體倦,身熱者是,脈弦而大,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宜生脈散,麥門冬、五味子、人參,出《千金方》;或補中益氣湯中去柴胡、升麻,加炒柏、芍藥;挾痰加半夏、南星、陳皮之類。
  • 2.《保命歌括》:「凡人於春末夏初頭痛、腳軟、食少、體熱忽瘦者,此屬陰虛元氣不足,名曰注夏,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半夏、茯苓,或常服生脈散加黃耆、甘草、炒柏。
  • 3.《濟世全書》:「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末秋初,頭痛腳軟,食少作倦,作熱,脈弦而大,宜補中益氣湯去柴、升,加炒柏。如挾痰加南星、半夏,以陳皮佐之,或生脈散。蓋補天真氣,氣之不足爾。
  • 4.《古今名醫彙粹》:「朱丹溪曰:暑病之外,又有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宜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炒黃柏、白芍。挾痰加半夏、橘紅,或用生脈湯。
  • 5.《丹溪心法》:「暑證,用黃連香薷飲。挾痰,加半夏、南星;虛,加人參、黃耆。暑病內傷者,用清暑益氣湯,著暑氣是痰,用吐。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挾痰者,加南星、半夏、陳皮,煎服,又或用生脈湯。暑風挾痰挾火,實者可用吐法。
▼ 展開更多

一貫煎

  • 1.《本草正義》:「惟痢後風之腳軟膝腫,亦有陰虛生內熱者,則宜魏玉璜之一貫煎,戴氏此法,非可概投,所謂萬病有正面皆有反面,審證論治,最當明辨,設或渾侖吞棗,希圖弋獲,未有不敗者矣。此藥之根,有似於姜,且生茸茸之毛,故又有毛薑之名。一名猴姜,或謂即以有毛而其形似猴得名。

獨活寄生湯

  • 1.《類證治裁》:「若侵水濕,蒸膝湯。食少面黃,六君子湯。中氣不足,補中益氣湯。屈伸不利,活絡丹。成膿潰爛,大防風湯。膿清肌肉不生,或頭暈吐痰,八味地黃丸加鹿茸、牛膝。由腳軟漸成鶴膝,獨活寄生湯。但一膝引痛,上下不甚腫而微紅者,名膝遊風。防風通聖散加木瓜、牛膝,或換骨丹。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加黃柏知母各二兩,名知柏八味丸。治陰虛火動,骨痿髓枯,(因下焦濕火,)尺脈旺者宜之。加桂一兩,名七味地黃丸。引無根之火,降而歸元。治肝經氣虛,筋無所養,變為寒證,以致筋骨疼痛,腳軟懶行。及傷寒服涼藥過多,木中無火,手足牽引。肝經血虛,以致火燥筋攣,變為結核瘰癧等證。
  • 2.《竹林女科證治》:「嬰兒頭縫不合,狀如開解,名曰解顱,此腎氣不成也。蓋腎主骨髓,而腦為髓海,腎氣不成,則腦髓不足,故不合也。宜內服六味地黃丸(方見後腳軟條中),外貼三神散。
  • 3.《竹林女科證治》:「若三歲不能言,宜六味地黃丸(方見後腳軟條中),加鹿茸、五味子丸服。

小續命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風濕腳氣候,皆因風濕毒氣入於腳膝之間,其狀或赤腫,或冷痛,或麻木不仁,或腳軟而緩,或憎寒壯熱作渴,筋脈拘急,可與俞山人降氣湯、排風湯、小續命湯、小降氣湯。痛者,與石南丸、追風應痛丸、乳香趁痛散。腳軟不能行者,與黃耆丸、木瓜丸。小便秘澀,與導赤丸、五淋散、三和散。

四君子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仲,耳鳴腳軟,憎寒發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 2.《景岳全書》:「徐東皋曰:疸證服解利之藥,久而不愈,及口淡,怔忡,耳鳴,腳軟,憎寒發熱,小便濁,皆為虛甚,宜四君子湯吞八味丸,不可強服涼藥通利,以致脾氣虛弱,腎水枯涸,必至危篤。
  • 3.《濟陽綱目》:「或云,諸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當作虛治,宜養榮湯、四君子湯,切不可過用寒涼,強通小便,恐腎水枯竭而難治。諸失血後多令面黃,蓋血為榮,面色紅潤者,血榮之也。今血去則面黃色,亦宜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瘧後並諸病後面黃者,俱宜健脾之劑,如異功散加黃耆、扁豆或參苓白朮散之類。
  • 4.《羅氏會約醫鏡》:「_四君子湯吞八味丸_,治疸證服解利藥不止,或口淡腳軟,寒熱尿濁,皆為虛甚。若再服涼藥通利,自必脾虛腎涸而危。
  • 5.《濟世全書》:「治黃疸,口淡,怔忡,耳鳴腳軟,微寒發熱,小便白濁,此為虛症,宜四君子湯吞下八味丸。
▼ 展開更多

歸腎丸

  • 1.《景岳全書》:「_歸腎丸_,治腎水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痠腳軟,形容憔悴,遺泄陽衰等證。此左歸、右歸二丸之次者也。
  • 2.《成方切用》:「治腎肝真陰不足,精衰血少、腰痠腳軟,形容憔悴,遺泄痿弱等證。此左歸右歸二方之次者也。

生脈散

  • 1.《虛損啓微》:「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症。
  • 2.《傷寒瘟疫條辨》:「_生脈散_,治夏月金受火囚,絕寒水生化之源,以致咳嗽喘促,肢體痿軟,腳軟眼黑,口渴汗出者。
  • 3.《虛損啟微》:「治熱傷元氣,肢體倦怠,氣短口渴,汗出不止,或金為火制水失所生,而致咳嗽喘促,肢體痿弱,腳軟眼黑等症。
  • 4.《雜病廣要》:「注夏,屬陰虛,元氣不足,夏初春末,頭疼腳軟,食少體熱者是,宜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柏、白芍藥,又或用生脈散。(《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