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痰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痰喘是中醫古代疾病,是指肺部有痰,氣道有喘息的症狀。痰喘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脾胃、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外感風寒是指感受風寒之邪,侵犯肺臟,肺失宣降,津液凝聚而成痰,氣道受阻而喘息。內傷脾胃是指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而生痰,痰阻肺道而喘息。飲食不節是指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痰濕交阻,肺失宣降,氣道受阻而喘息。情志不遂是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橫逆犯肺,肺失宣降,氣道受阻而喘息。

痰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痰多、喘息、胸悶、氣短等。咳嗽的症狀多為乾咳,痰多色白而黏,喘息的症狀多為呼氣困難,胸悶氣短,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痰喘的中醫治療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常用中藥有杏仁、白果、川貝母、枇杷葉、桑白皮、天竺黃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

痰喘是中醫古代疾病,至今仍是臨床常見病。中醫治療痰喘有著悠久的歷史,辨證施治,療效顯著。

痰喘的病因

痰喘的病因有很多,主要有外感風寒、內傷脾胃、飲食不節、情志不遂等。

  • 外感風寒:是指感受風寒之邪,侵犯肺臟,肺失宣降,津液凝聚而成痰,氣道受阻而喘息。
  • 內傷脾胃:是指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濕停聚而生痰,痰阻肺道而喘息。
  • 飲食不節:是指飲食不當,過食生冷油膩,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痰濕交阻,肺失宣降,氣道受阻而喘息。
  • 情志不遂:是指情志不暢,肝氣鬱結,橫逆犯肺,肺失宣降,氣道受阻而喘息。

痰喘的臨床表現

痰喘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咳嗽、痰多、喘息、胸悶、氣短等。

  • 咳嗽:的症狀多為乾咳,痰多色白而黏,喘息的症狀多為呼氣困難,胸悶氣短,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

痰喘的中醫治療

痰喘的中醫治療以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為主。常用中藥有杏仁、白果、川貝母、枇杷葉、桑白皮、天竺黃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按摩等治療。

痰喘的中醫預防

痰喘的中醫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飲食清淡,不吃生冷油膩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進行體檢,早期發現和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青龍湯

  • 1.《皇漢醫學》:「治小兒赤游丹毒,大熱煩渴,驚惕,或痰喘壅盛者,兼用紫圓或龍葵丸。急驚風,痰涎沸湧,直視口噤者,當先選熊膽、紫圓、走馬湯等取吐下後,大熱煩躁,喘鳴搐搦不止者,宜以此方發汗之。

麥門冬湯

  • 1.《皇漢醫學》:「鄭注云:「上氣者,逆喘也。」《素問‧五藏生成篇》:「咳嗽上氣。」張氏云:「上氣,喘息也。」如上述,是寓喘息(非現今之喘息發作也)之意。又咽喉不利者,咽喉內不豁利也。所以致之者,因咽喉黏膜枯燥與有痰氣也。故全文大意為火伴濕熱上逆而痰喘,致咽喉內不豁利者。

四逆湯

  • 1.《醫法圓通》:「一治氣喘痰鳴。夫氣喘之症,舉世皆謂肺寒。不知先天這一點真氣衰,即不能鎮納濁陰之氣,陰氣上騰,漸干清道,故見痰喘。四逆湯力能溫下焦之陽,故治之而愈。

麻黃附子細辛湯

  • 1.《醫法圓通》:「一治氣喘痰鳴。夫氣喘之症,舉世皆謂肺寒。不知先天這一點真氣衰,即不能鎮納濁陰之氣,陰氣上騰,漸干清道,故見痰喘。四逆湯力能溫下焦之陽,故治之而愈。

小青龍湯

  • 1.《傷寒論類方》:「痰喘證宜此,俟氣平就枕,然後以消痰潤肺養陰開胃之方以次調之。
  • 2.《凌臨靈方》:「肺風痰喘宜從《指掌》。肺傷痰喘之法加羚角犀黃竹瀝,或用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射干麻黃湯。
  • 3.《醫學衷中參西錄》:「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龍湯,病未全愈,或愈而復發者,繼服此湯。
  • 4.《醫學衷中參西錄》:「蓋前所受者寒風,後所受者熱風,故一則宜用桂枝,一則忌用桂枝,彼用桂枝湯以治溫病者可不戒哉!特是,徐氏既知桂枝誤用可致吐血,而其《洄溪醫案》中載,治一婦人外感痰喘證,其人素有血證,時發時止,發則微嗽(據此數語斷之,其血證當為咳血),因痰喘甚劇,病急治標,投以小青龍湯而愈。

四物湯

  • 1.《丹溪治法心要》:「陰虛挾痰喘急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半夏、枳殼。氣虛者,人參(蜜炙)、黃柏、麥門冬、地骨皮之類。大概喘急者,不可用苦藥、涼藥,火氣盛故也,導痰湯合千緡湯妙。諸喘不止者,用劫法,只一二服則止。氣虛人少用。劫定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用椒目研極細末,用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
  • 2.《丹溪心法》:「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劫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氣虛不用。
  • 3.《醫學綱目》:「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症,宜發汗則愈。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椒目研極細一二錢,生薑湯調下劫之,氣虛不用。又法,用蘿蔔子蒸熟為君,皂角燒灰等分為末,薑汁加煉蜜丸,如小豆大,每噙化五七十丸。劫止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
  • 4.《一見能醫》:「有婦人虛勞發熱,盜汗咳嗽,痰喘面紅,經閉不通,而六脈有力,用滋陰百補,累投無效者,以大黃用酒九蒸九曬,血竭、沒藥各五錢,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四物湯加紅花湯下,不三四服,經水通而前症悉愈。
  • 5.《醫學正傳》:「陰虛痰喘者,補陰降火,四物湯加枳殼、半夏。一云:陰虛氣喘,四物湯加陳皮、甘草些少以降氣補陰。白芍藥須以酒浸,日乾,忌火。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內科摘要》:「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計所進飲食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而通之,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 2.《薛案辨疏》:「一婦人年七十有三,痰喘內熱,大便不通,兩月不寐,脈洪大,重按微細,此屬肝肺腎虧損,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遙散,各三十餘劑,所進飲食計百餘碗,腹始痞悶,乃以豬膽汁導之而通,用十全大補調理而安。若間前藥,飲食不進諸症復作。

射干麻黃湯

  • 1.《凌臨靈方》:「肺風痰喘宜從《指掌》。肺傷痰喘之法加羚角犀黃竹瀝,或用小青龍湯,麻杏甘石湯,射干麻黃湯。

五苓散

  • 1.《錢氏小兒直訣》:「愚治一小兒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喘促不食,痰中有血。用桔梗湯愈後,因元氣未復,大便似痢。或用五苓散、黃連、枳實之類,痰喘目札,四肢抽搐,變慢脾風而歿。

白虎湯

  • 1.《王孟英醫案》:「(麻黃定喘,乃方脈中感受風寒之症施之,麻疹何其不通?)再懇孟英救之,投白虎,加西洋參、竹葉而愈。繼有房氏子,亦為陸某誤用溫散致劇。痰喘便秘,口渴神昏,溲碧肢瘈,孟英與大劑白虎湯,加犀角、元參、竹葉、木通,調紫雪,四帖而始安。(疹為陽邪,乃肺胃濕熱所致,初宜辛涼發散,令其盡出。

附子理中湯

  • 1.《重訂時行伏陰芻言》:「(三)伏陰病嘔利後胃家虛寒而呃者與附子理中湯加丁香柿蒂胃家虛熱而呃者與橘皮竹茹湯胃虛痰喘者與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清補止呃法)

華蓋散

  • 1.《醫宗必讀》:「_華蓋散_,治肺風痰喘。
  • 2.《羅氏會約醫鏡》:「_華蓋散_,治肺風氣急上衝,痰喘抬肩,脈浮緩者。

瓜蒂散

  • 1.《醫學摘粹》:「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此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輕者宜二陳湯加苦藶子、蘇子。(注:苦藶子即苦葶藶,性峻。)
  • 2.《古今醫鑑》:「_瓜蒂散_,〔批〕(按此方治痰喘上吐之劑),治傷寒痰壅腦膈,昏不知人,以此吐之。
  • 3.《育嬰家秘》:「急慢發熱、口瘡、心肺伏熱、痰熱、痰嗽、痰喘,並用湧法,重則瓜蒂散,輕則用苦參末,小豆末,以淡豆豉湯調服吐之。吐後搐定,更宜防風通聖散為末,蜜丸服之。
  • 4.《証治準繩‧幼科》:「丹溪云:痰嗽、痰喘,並用湧法吐之,重劑瓜蒂散,輕劑苦參、赤小豆末,須蝦齏汁調服。
  • 5.《古今醫鑒》:「_瓜蒂散_,〔批〕(按此方治痰喘上吐之劑),治傷寒痰壅腦膈,昏不知人,以此吐之。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大方脈》:「治因勞役過傷,無根之火上衝,咽喉腫痛糜爛,色不甚紅,亦少焮熱,但痰喘自汗,脈浮大者,用補中益氣湯加桂心(見理氣門)。倘遇勞動則發或加重者,前湯加知母、黃柏、元參,服數劑去此,只加麥冬,常服自愈。
  • 2.《先哲醫話》:「一老人痰喘氣急有癥瘕,細柳安以為勞役,與補中益氣湯,痰喘益劇。余診曰:此人性豪強,壯年起家,故肝鬱生症,加之水飲聚結以為喘急也。乃與寬中湯加吳茱萸,病安後感寒為下利,因與真武湯利止,以四逆散加薯蕷、生芐全愈。

橘皮竹茹湯

  • 1.《重訂時行伏陰芻言》:「(三)伏陰病嘔利後胃家虛寒而呃者與附子理中湯加丁香柿蒂胃家虛熱而呃者與橘皮竹茹湯胃虛痰喘者與丁香柿蒂湯橘皮竹茹湯(清補止呃法)

蘇子降氣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蘇子降氣湯_,治痰喘氣逆不已。(方見氣門。)
  • 2.《醫學實在易》:「_蘇子降氣湯_,治上實下虛,痰喘及吐瀉等症。
  • 3.《醫學傳心錄》:「治喘經驗方,總用蘇子降氣湯為主,痰喘加竹瀝,火喘加梔子、枯芩,陰虛加知母、黃柏、竹瀝,氣虛加人參、阿膠,風寒加蘇葉、麻黃、杏仁。水喘用椒目焙研為末,生薑湯下二錢。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①可除病根。
  • 4.《考證病源》:「治喘總用蘇子降氣湯為主,痰喘加竹瀝;火喘加山梔、枯芩;氣虛喘加人參、阿膠,去枳殼、桑皮;陰虛喘加知母、黃柏、當歸、生地,去桔梗、枳殼、桑皮、半夏;風寒喘加紫蘇、麻黃、杏仁;水喘用川椒;痰火喘嗽,常服玉露霜可除病根。
  • 5.《雲林神彀》:「_蘇子降氣湯_,半夏,甘草前胡肉桂咀,當歸厚朴陳皮等,薑棗同煎痰喘舒。(八味)
▼ 展開更多

六君子湯

  • 1.《濟陽綱目》:「_六君子湯_,治氣虛痰喘。
  • 2.《醫方考》:「氣虛痰喘者,此方主之。

三子養親湯

  • 1.《景岳全書發揮》:「○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當求其本而治之。痰閉肺竅則喘,故以豁痰降氣而平,如三子養親湯之類,豈可謂痰無喘乎?導痰湯、小胃丹,皆治痰喘之方也。
  • 2.《醫便》:「_三子養親湯_(百九十),老人形衰,苦於痰喘,咳嗽氣急,胸滿艱食,不可妄投盪滌峻利之藥,反耗真氣。是有三人,求治其親,靜中精思,以成此方,隨試隨效。又謂三子者出自老圃,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善脾胃,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故仁者取焉。
  • 3.《養生類要》:「三子養親湯老人形衰苦於痰喘咳嗽氣急胸滿艱食不可妄投盪滌峻利之藥反耗真氣予因三人求治其親靜中精思以成此方隨試隨效蓋三子者出自老圃性度和平芬暢善佐飲食善養脾胃使人親有勿藥之喜故仁者取焉

二陳湯

  • 1.《蒼生司命》:「_二陳湯_(見中風),治火喘、痰喘。
  • 2.《醫學摘粹》:「若喘而唾痰稠黏,喉間漉漉有聲,此痰喘也,重者宜瓜蒂散,輕者宜二陳湯加苦藶子、蘇子。(注:苦藶子即苦葶藶,性峻。)
  • 3.《醫學心悟》:「一、病痰喘似傷寒,但胸滿氣急,脈弦滑者,痰也,二陳湯主之。痰亦有挾風寒而發者,宜加散劑。
  • 4.《時方歌括》:「治肥盛之人。濕痰為患。痰喘脹滿。
  • 5.《丹溪治法心要》:「治小兒痰喘痰盛,枳、桔、大腹,二陳湯服之。小兒咳嗽,用生薑四兩煎湯沐浴。小兒咳嗽,六脈伏,五味子、人參、茯苓、桑皮、黃芩、甘草。小兒因傷風邪,喘嗽而發熱,肺氣不平,麻黃、桔梗、紫蘇、枳殼、半夏、黃芩、甘草、茯苓,數帖愈。

雞鳴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雞鳴散_,男女發熱三四五日,或痘未形,或痘形隱隱,或才形於外而不能快利,或煩躁譫語,或腹疼嘔吐,或痰喘惡渴,急服此藥,則毒自表出矣。

溫膽湯

  • 1.《類證治裁》:「脈沉,大越婢加半夏湯。水病喘滿,腎邪犯肺,宜通陽泄濁,真武湯合四郁散去白朮。痰喘必滌其源,氣鬱生涎,溫膽湯。火動生痰,清膈煎。怒喘兼平其氣,四七湯。如吸音頗促,勞動則劇,氣弱脈微,或浮大而弦,按仍如無,察其外無客邪,內無實熱,皆虛候也。如肺虛金燥,生脈散。

六味地黃丸

  • 1.《成方切用》:「此所以急去澤瀉,而生金滋水。復崇土以生金,其苦心可不知哉。)加生地柴胡五味,復等其分,名加味地黃丸,又名抑陰地黃丸。治肝腎陰虛,耳內癢痛出水,或眼昏痰喘,或熱渴便澀等證。(高鼓峰曰:又一變而為加味地黃丸,真愈出而愈奇矣。柴胡從逍遙來,生地從固本來,五味仍合都氣。

竹葉石膏湯

  • 1.《皇漢醫學》:「一婦人年三十,傷寒數月,熱不解,脈虛數,舌上黃苔,不欲食,咳嗽甚,痰喘壅盛。姬路加藤善庵療之,無效。余與竹葉石膏湯,二三日,熱稍解,舌上濕潤,小便色不減。因與竹茹溫膽湯,痰退咳安,食大進,不日全快。

小青龍加石膏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陳修園謂:山藥為尋常服食之物,不能治大病,非也。若果不治大病,何以《金匱》治勞瘵有薯蕷丸。嘗治一室女,溫病痰喘,投以小青龍加石膏湯,又遵《傷寒論》加減法,去麻黃加杏仁,喘遂定。時已近暮,一夜安穩。至黎明喘大作,脈散亂如水上浮麻,不分至數,此將脫之候也。

定喘湯

  • 1.《校註婦人良方》:「_定喘湯_,治痰喘胸滿,坐臥不安,聲重鼻塞,頭昏。
  • 2.《雜病源流犀燭》:「_定喘湯_,〔痰喘〕紫菀,五味子,橘紅,炙甘草,蘇子,桑皮,蘇葉,杏仁,半夏,枳殼,加生薑。甚者加葶藶子、厚朴、陳皮、前胡。
  • 3.《醫方集宜》:「治形實有痰喘熱

金沸草散

  • 1.《大方脈》:「治肺經燥,痰少而黏連,咯不易出,宜燥痰湯;咳痰久而帶血,宜白花膏;濕鬱痰嗽,用清肺飲,隨症加味;傷風頭痛、咳嗽、痰喘,主以金沸草散。
  • 2.《醫學入門》:「渴甚者,栝蔞根湯。痰喘者,金沸草散加杏仁、細辛、五味子。誤汗,防己黃耆湯救之。譫語獨語及直視遺尿者難治。

參蘇飲

  • 1.《馮氏錦囊秘錄》:「更有氣血下陷,毒攻唇口,是以糜爛成瘡,口中惡臭,牙床潰爛,舌上聚堆黃垢,而鼻梁發紅點者。又有色如干醬,其肉臭爛,一日爛一分,二日爛一寸,名曰走馬疳者,並皆不治。若痘未褪謝,而唇口乾紅渣滓,頰紅唇紫者,此乃欲成肺癰之候,治宜解毒清肺。若加痰喘作嗽,則以參蘇飲主之。
  • 2.《痘治理辨》:「若彼痘未褪謝,連唇口結乾紅渣滓、頰紅唇紫之症,此乃欲成肺癰,治以解其毒、清其肺熱,此宜解毒湯加陳皮、歸、芍、桔梗、黃連,甚則大連翹飲。若又轉加痰喘作嗽,以參蘇飲主之。醫者工巧,而此亦可治。
  • 3.《濟世全書》:「_參蘇飲_(主方),治四時感冒,發熱頭痛,咳嗽停飲,中脘痞滿,嘔吐痰水,寬中快膈不致傷脾,一切發熱及內傷外感,諸般咳嗽、痰喘,或欲成勞瘵者並治。
  • 4.《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滋陰降火湯

  • 1.《外科備要》:「_滋陰降火湯_,治虛火上升,咽痛喉瘡,淡紅微腫,聲啞痰喘,脈弱者,及口、舌、唇、齒、目、鼻諸虛腫痛。
  • 2.《濟世全書》:「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火動,失血發熱,盜汗咳嗽,痰喘心慌,口乾。
  • 3.《萬病回春》:「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兼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人參胡桃湯

  • 1.《本草徵要》:「一幼兒痰喘,五日不乳,服人參胡桃湯,喘即定。明日,去胡桃衣、喘復作,仍連皮服,遂愈。蓋皮有斂肺之功也。但用一味,空腹時連皮食之,最能固精。
  • 2.《刪補頤生微論》:「命門既通,則三焦利,故上通於肺耳。昔幼兒痰喘,五日不乳,夢大士授方,令服人參胡桃湯數口,喘即定。明日去胡桃衣,喘復作,仍連皮服,遂愈。蓋皮有斂肺之功也。空腹時連皮食七枚,能固精。命門火熾者勿服。
  • 3.《本草備要》:「人之窮通壽夭,皆根於此),三焦通利,故上而虛寒喘嗽(能溫肺化痰。洪邁有痰疾,晚對上諭以胡桃三枚、姜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復嚼薑、桃如前數,靜臥必愈。邁如旨服,旦而痰消嗽止。洪輯幼子病痰喘,夢觀音令服人參胡桃湯,服之而愈。明日剝去皮,喘復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
  • 4.《本草從新》:「故上而虛寒喘嗽。(洪邁有痰疾、晚對、上諭以胡桃三枚、姜三片、臥時嚼服、即飲湯、復嚼桃姜如前數、靜臥必愈、邁如旨服、旦而痰消嗽止、洪輯幼子、病痰喘、夢觀音、令服人參胡桃湯、服之愈、明日去皮、喘復作、仍連皮用、信宿而瘳、蓋皮能斂肺也。同蔥白薑茶搗煎、發汗散寒。
  • 5.《本草害利》:「〔利〕味甘熱而潤,入肺、肝、腎三經。溫肺補腎,而通命門,峻補下焦。潤腸胃,悅肌膚,兼胡粉而白髮變黑,佐補骨而治痿強陰。又云:能解虛弱幼兒痰喘,服人參胡桃湯,喘即定,連皮服,蓋皮有斂汗之功也。但用一味,空腹時連皮食之,最能固精。
▼ 展開更多

牛黃清心丸

  • 1.《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中風之症,暮年者多,中年者少。蓋因精血耗損,不能榮養,筋骨強直;或因體元形盛氣衰,內伏濕痰,外邪乘虛,卒然仆倒,不省人事,既而受病,當救其急,以牛黃清心丸為主。此藥治中風痰厥,昏迷不省,口噤痰喘,手足抽掣,五癇僵仆。
  • 2.《絳囊撮要》:「專治痰厥。昏暈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兒驚風發搐。五癇等症。
  • 3.《種福堂公選良方》:「牛黃清心丸:此藥專治痰厥,昏暈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兒驚風發搐,五癇等症極效。
  • 4.《奇方類編》:「專治中風中痰,昏暈不醒,口噤痰喘及小兒驚風,發搐五癇等症。

半夏湯

  • 1.《醫方集宜》:「一痰喘咽中半有痰聲宜用 千緡湯 半夏湯 抑痰湯
  • 2.《蘇沈良方》:「上同以水一碗,煮去半,頓服。沈興宗待制,常病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數日矣。客有見之者曰:「我曾如此,得藥一服瘥」。以千緡酬之,謂之千緡湯。可試為之,興宗得湯一啜而愈。

人參敗毒散

  • 1.《內科摘要》:「秀才劉貫卿,勞役失宜,飲食失節,肢體倦怠,發熱作渴,頭痛惡寒,誤用人參敗毒散,痰喘昏憒,揚手擲足,胸間發斑,如蚊所吶。余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麥門、五味,補之而愈。
  • 2.《薛案辨疏》:「秀才劉貫卿,勞役失宜,飲食失節,肢體倦怠,發熱作渴,頭痛惡寒,誤用人參敗毒散,痰喘昏憒,揚手擲足,胸間發斑如蚊所吶。余用補中益氣加薑、桂、麥冬、五味而愈。

五味異功散

  • 1.《保嬰撮要》:「按:前症服此而痰喘發搐者,皆中氣受傷,而變虛熱也,急服五味異功散。若手足並冷者,中氣虛寒也,前湯加薑、桂,多有生者。
  • 2.《保嬰撮要》:「一小兒患前症,久不愈,恪服清涼之劑,痰喘不已,口開流涎,手足竝冷。又欲治痰,余謂:經云,脾主涎,肺主氣。此因脾土虛寒,不能生肺金而然,非痰火為患也。先用溫中丸二服,痰喘頓止,又用五味異功散而痊。

瀉青丸

  • 1.《續名醫類案》:「一痘後驚搐,氣促痰喘,口開目直,二便閉澀,此類急驚,乃風邪有餘症,宜清涼解散瀉氣,以天麻抱龍瀉青丸治愈。

五淋散

  • 1.《保嬰撮要》:「吳江史萬言子六歲,感冒咳嗽,發散過度,喘促不食,痰中有血,用桔梗湯而愈。後因元氣未復,清氣不升,大便似痢,或用五淋散、黃連、枳實之類,痰喘目札,四肢抽搐,變慢風而歿。

瀉白散


烏藥順氣散

  • 1.《醫方集解》:「治中風偏身頑麻,骨節疼痛,步履艱難,語言謇澀,口眼喎斜,喉中氣急有痰(風勝則氣壅,壅於皮膚則頑麻,壅於骨節則煩痛,壅於經絡則語澀行難,壅於口面則喎斜,壅於胸喉則痰喘)。

導痰湯

  • 1.《古今醫鑒》:「_千緡導痰湯_,〔批〕(按此方治因痰作喘之劑),治痰喘不能臥,一服而安。
  • 2.《景岳全書發揮》:「○又有痰喘之說,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豈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當求其本而治之。痰閉肺竅則喘,故以豁痰降氣而平,如三子養親湯之類,豈可謂痰無喘乎?導痰湯、小胃丹,皆治痰喘之方也。
  • 3.《古今醫鑑》:「_千緡導痰湯_,〔批〕(按此方治因痰作喘之劑),治痰喘不能臥,一服而安。
  • 4.《濟陽綱目》:「_千緡導痰湯_,治痰喘不能臥,人扶而坐,一服而安。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生脈散

  • 1.《醫家心法》:「如年高筋骨作痛,氣喘有痰,腰痛,用熟地、山藥、當歸、白芍、杜仲、枸杞、黃耆、棗仁、麥冬、五味、甘草。喘盛,去黃耆。如年高痰喘,氣不歸原者,生脈散加熟地、山藥、當歸、枸杞、牛膝、菟絲等治之,此一條胡本不錄,採楊本補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