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陰汗」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陰汗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症,是指患者在沒有發熱的情況下,汗液不分晝夜、不因勞動或情緒激動而自汗,常伴有畏寒、四肢不溫、面色蒼白、精神萎靡等症狀。陰汗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陽氣不足:由於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體內陽氣不足,不能固表,汗液就會不受控制地流出。
  •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是指陰液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由於陰液不足,不能滋養肌膚,汗液就會自汗。
  •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是指氣和血都不足,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汗液就會自汗。
  • 陰寒內盛:陰寒內盛是指體內寒邪過盛,導致陽氣受阻,汗液就會自汗。

陰汗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補益陽氣:可用附子、乾薑、肉桂等溫補陽氣的藥物。
  • 滋陰降火:可用生地、熟地、麥冬、天冬等滋陰降火的藥物。
  • 益氣養血:可用黃芪、黨參、白朮等益氣養血的藥物。
  • 溫經散寒:可用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溫經散寒的藥物。

陰汗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陰汗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症,如果出現了陰汗的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麻黃湯

  • 1.《成方切用》:「活人云:凡發汗病證仍在者,三日內可二三汗之,令腰以下周偏為度,王海藏曰:表證當汗,脈浮,急汗之。脈沉,緩汗之。里證當下,脈浮,緩下之。脈沉,急下之。三陽汗當急而下當緩,三陰汗當緩而下當急。按汗有大汗解表,微汗解肌之殊。下有急下,少與,微和,滲利之別。
  • 2.《傷寒纘論》:「若脈微弱自汗者不可用也。今人但執一二日在表。並宜發汗。設尺中弦數虛大。為陰虛多火汗之則亢陽熱厥而死尺中遲弱足冷。為陽虛夾陰汗之。則亡陽。厥逆而死。可不慎歟。

大青龍湯

  • 1.《傷寒貫珠集》:「而大青龍湯兼擅發表解熱之長。苟無少陰汗出厥逆等證者。則必以此法為良矣。不云主之而云發之者。謂邪欲入里。而以藥發之。使從表出也。舊注謂傷寒見風。故並用麻黃者。非。

真武湯

  • 1.《醫學正傳》:「_真武湯_,治即病陰證,傷寒脈沉細,身體痛,或發少陰汗,致筋惕肉瞤等證。

四逆湯

  • 1.《醫宗必讀》:「_四逆湯_,治太陰汗利不渴,陰證脈沉身痛。

補肝湯

  • 1.《蘭室秘藏》:「治前陰冰冷並陰汗兩腳痿弱無力
  • 2.《奇效良方》:「治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軟無力。
  • 3.《仁術便覽》:「治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軟無力。
  • 4.《仁術便覽》:「治前陰如冰冷並陰汗,兩腳痿弱無力。方見虛損門。
  • 5.《醫方集解》:「本方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長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時痛時止,為內傷證)。本方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龍膽瀉肝湯

  • 1.《成方切用》:「(局方),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脅者,肝膽之部也,火盛故作痛。膽脈絡於耳,故聾。肝者,將軍之官也,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也,決斷出焉。膽虛,數慮而不決。膽氣上溢,故口為之苦。肝主筋,濕熱勝,故筋痿。
  • 2.《雜病廣要》:「_清肝方_,龍膽瀉肝湯,治陰痿弱而兩丸冷,陰汗如水,小便後有余滴臊氣,尻臀並前陰冷,惡寒而喜熱,膝亦冷,此肝經濕熱。(按:此方原治陰部時復熱癢及臊臭,此文系固真湯主治,《醫通》移之此方,今從之。)
  • 3.《秘珍濟陰》:「_龍膽瀉肝湯_(《局方》),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 4.《大方脈》:「_龍膽瀉肝湯_,治肝膽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尿血。
  • 5.《成方便讀》:「龍膽瀉肝湯,龍膽草(酒炒),梔子(酒炒),黃岑(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酒炒),柴胡,生甘草,治肝膽濕火熾盛,脅痛耳聾,或筋痿陰汗,以及陰腫陰痛,淋濁溲血等證。夫相火寄於肝膽,其性易動,動則猖狂莫制,挾身中素有之濕濁,擾攘下焦,則為種種諸證。
▼ 展開更多

清暑益氣湯

  • 1.《成方切用》:「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注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時痛時止。為內傷證。)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 2.《醫方集解》:「本方除青皮、澤瀉、乾葛,名黃耆人參湯(東垣):治暑傷元氣,長夏倦怠,胸滿自汗,時作頭痛(時痛時止,為內傷證)。本方除白朮、青皮、麥冬、五味,加茯苓、豬苓、柴胡、羌活、防風、連翹、知母,名補肝湯(東垣):治陰汗如水,陰冷如冰,腳痿無力。

補中益氣湯

  • 1.《祖劑》:「即補中益氣湯去人參、白朮、陳皮,加羌活、蒼朮(各一錢五分)、防風、藁本(各一錢)、蔓荊子(七分)、獨活(五分),治水疝者,腎囊腫大陰汗不絕。

升陽除濕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本方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麯、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 2.《祖劑》:「即補中益氣湯去人參、白朮、陳皮,加羌活、蒼朮(各一錢五分)、防風、藁本(各一錢)、蔓荊子(七分)、獨活(五分),治水疝者,腎囊腫大陰汗不絕。
  • 3.《醫方考》:「水疝者,腎囊腫大,陰汗不絕,宜此方主之。

羌活勝濕湯

  • 1.《醫方集解》:「本方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本方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麯、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 2.《成方切用》:「除獨活蔓荊川芎甘草,加升麻蒼朮,名羌活除濕湯。治風濕相搏,一身盡痛。除川芎,加黃耆當歸蒼朮升麻,名升陽除濕湯。治水疝腫大,陰汗不絕。再加麥芽神麯豬苓澤瀉,除當歸黃耆,亦名升陽除濕湯(東垣),治脾虛瀉痢。

當歸六黃湯

  • 1.《醫碥》:「盜汗,當歸六黃湯主之,無內熱者,(表虛者,即內無火,而寐時陽氣入里,久亦擾陰汗出)。防風湯、白朮散。肝火,當歸龍薈丸,(見脅痛。)有身熱加地骨皮、柴胡、黃耆、秦艽。肝虛加酸棗仁、實加龍膽草。右尺實大,黃柏、知母。脾虛,參、朮、白芍、山藥、白扁豆、浮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