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恍惚」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恍惚是中醫的一個病症,主要表現為精神恍惚、思維不清、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等。

恍惚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 先天稟賦不足:如果先天不足,則會導致元神不充,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後天失養:如果後天飲食不節,勞逸失度,則會導致精氣耗損,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情志不遂:如果長期情志不遂,則會導致肝氣鬱結,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 外感六淫:如果外感六淫,則會導致邪氣侵襲,而出現恍惚的症狀。

恍惚的治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 滋補肝腎:如果是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滋補肝腎的方法來治療。
  • 疏肝解鬱:如果是情志不遂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疏肝解鬱的方法來治療。
  • 清熱解毒:如果是外感六淫所導致的恍惚,則可以通過清熱解毒的方法來治療。

恍惚的預防方法主要有以下幾點: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飲食有節,勞逸適度。
  • 保持良好的情緒,避免情緒激動。
  • 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寒。
  • 定期進行體檢,早發現早治療。

恍惚是中醫的一個病症,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 1.《皇漢醫學》:「一男子,初患頭痛,惡寒,手足惰痛,恍惚如夢,微渴,微嘔,胸肋攣急而引胸下痛,咳嗽吐痰血,處以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兼用解毒散(求真按:「此即黃連解毒散之略也」),服之,諸證得以痊愈。

歸脾湯

  • 1.《類證治裁》:「產後因驚發狂者,血虛神不守舍也,加味八珍湯主之。敗血乾心,狂言見鬼者,心包受邪也,茯苓散、琥珀散加菖蒲汁鎮理之。驚悸恍惚者心神不安也,歸脾湯補之。產後不語者,或因敗血,上閉心胞,以清魂散加牛黃、丹參、蘇木理之。因痰涎上干心竅,用溫膽湯加菖蒲汁豁之。
  • 2.《祖劑》:「即歸脾湯無白朮、龍眼肉加柏子仁、麥門冬、白芍藥、紫石英,治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心血既傷神無所守,是以怔忡、恍惚、善悲憂、少顏色、夜多不寐、小便或濁。
  • 3.《醫學入門》:「勞役力倦欲昏神,內傷勞役發熱,脈虛而弱,倦怠無力,不惡寒,乃胃中真陽下陷,內生虛熱,宜補中益氣湯。內傷色欲,陰虛發熱,便硬能食者,滋陰降火湯、加味逍遙散、清骨散。內傷思慮,神昏恍惚,眼燒者,歸脾湯、茯神湯。
  • 4.《靈驗良方彙編》:「陰疝脫肛,多是氣虛下陷,「補中益氣」無疑;口噤拳攣,乃系血燥類風,「加參生化」則可。產戶入風而痛甚,服宜羌獨養榮湯;產門傷冷而不閉,洗須床、兔、萸、硫黃。怔忡驚悸,生化湯加定志藥;似邪恍惚,安神丸與歸脾湯。因氣而滿悶虛煩,「生化」加木香為佐;因食而噯酸惡食,「六君」加曲麥為良。
  • 5.《簡明醫彀》:「_歸脾湯_,憂思傷脾,心血耗損,健忘驚悸,怔忡恍惚,盜汗煩熱,神亂少睡,或嗜臥減食,女人經愆晡熱,瘰癧流注,不消不斂。

梔子豉湯

  • 1.《皇漢醫學》:「一老人年八十許,一日鼻衄過多,鬱冒恍惚,乃與本方而愈。

參苓白朮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心氣不足,神思恍惚,言語錯謬,驚悸不定,夜多異夢,可與定志丸、降氣丹、鎮心丸、人參黃耆散、妙香散、烏沉湯、參苓白朮散。治小便白濁,夢泄遺精,可與平補鎮心丹、降心丹、威喜丸、定志丸。冷憊虛損甚,精冷滑不固者,與金鎖正元丹。腰股痛者,與青娥丸。

大建中湯

  • 1.《雞峰普濟方》:「若小便滑數,日夜十數行,此由脬門不閉,水液不藏,或因思慮過多,心氣散溢,小腸又弱,不能禁制者,至夜夢恍惚,診其脈微散,宜大建中湯(方見發熱門)。

平胃散

  • 1.《衛生易簡方》:「治恍惚見鬼發狂,用平胃散加辰砂末,棗湯調服。
  • 2.《秘傳外科方》:「治人恍惚見鬼發狂,平胃散加辰砂末,棗湯調服。

調胃承氣湯

  • 1.《祖劑》:「即調胃承氣湯加桃仁、桂、木通、大腹皮,治陽毒傷寒未解,熱結在內,恍惚如狂者。

麻黃湯

  • 1.《醫方集解》:「治陽毒傷寒未解,熱在內,恍惚如狂。破棺千金湯:苦參一兩。酒煮,取吐,治天行熱毒垂死。水解散、防風通聖散,見表裡門。)

五苓散

  • 1.《醫說》:「毛崈甫事母葉夫人極孝。葉年六十一歲,病痁旬余,憂甚,每夕禱於北辰,拜且泣。妹立母仄,恍惚間,有告者曰:「何不服五苓散?」持一帖付之。啟視皆紅色。妹曰:「尋常此藥不如是,安可服?」俄若夢覺,以語兄。兩醫云:「此病蓋蘊熱所致,當加硃砂於五苓散內,以應神言。」才服罷,痁不復作。
  • 2.《醫方選要》:「五苓散,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色,心神恍惚。

酸棗仁湯

  • 1.《嬰童類萃》:「_酸棗仁湯_,治心驚不寧,恍惚恐怖,及夜啼諸症。
  • 2.《醫宗必讀》:「_酸棗仁湯_,治心腎不交,怔忡恍惚,夜臥不安,精血虛耗,脾胃泄瀉。
  • 3.《景岳全書》:「(《秘傳》),酸棗仁湯,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蓄,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 4.《証治準繩‧雜病》:「虛寒則驚悸恍惚,神志不定,宜遠志飲子、酸棗仁湯。實熱則口舌生瘡,大小便秘澀,宜黃芩湯。脾勞,意外致思而成。虛寒則氣脹咽滿,食不下,噫氣,宜白朮湯、生嘉禾散、大建脾散。實熱則四肢不和,脹滿氣急不安,宜小甘露飲。肺勞,預事而憂所成。虛寒則心腹冷氣,胸滿背痛,吐逆,宜溫肺湯。
  • 5.《証治準繩‧類方》:「_酸棗仁湯_,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蓄,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甘草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產後腹中傷絕,寒熱恍惚,狂言見鬼,此病中風內絕,臟氣虛所為方。
  • 2.《醫學研悅》:「生薑水煎。咳嗽去香附,加麥冬、五味子九粒;脾胃不實加山藥(飯上蒸)一錢,砂仁五分;心跳恍惚,加酸棗仁(炒香)一錢二分、遠志(甘草湯,煺去骨)七分;發熱加黃芩炒六分。發熱加柴胡;虛加人參;胎上升加枳殼七分。

小柴胡湯

  • 1.《傷寒廣要》:「治傷寒後伏熱在心中。恍惚多驚。不得眠睡。宜服茵陳散。方。
  • 2.《掃葉莊醫案》:「脈數右實左弦,服養陰藥已得效,但未能愈耳。嘈雜恍惚,胸上動氣,苦寒清熱,用小柴胡湯治陽維之會。

大承氣湯


炙甘草湯

  • 1.《南病別鑑》:「欲知裡虛熱脈沉而數,按無力`主腦`;身熱退不淨,口渴神恍惚,與湯測飲之,不與亦不討,有思食來食到便先飽,舌上略覺燥,得湯燥即好,或有微苔,或無苔,或淡紅色`淡紅色香岩行生,用炙甘草湯,謂津傷而氣無化液也,不可用寒涼藥`;如桃腮,此為里分少津液,瀉心導赤佐生脈。

逍遙散

  • 1.《醫學入門》:「癥瘕得冷則發,腹痛支滿,胸脅腰背相引,四肢疼痛,月事不調,如懷胎之狀。邪氣甚盛,令人恍惚,夜多異夢,寒熱往來,四肢不舉,陰中生瘡,甚者小便淋瀝,或兼帶下,小腹重痛,面色黃黑,入於子臟則絕產,入於胞絡則經閉,宜人參荊芥散、小溫經湯、逍遙散、通經丸、古斑玄丸選用。

麥門冬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膏,勿令火緊,膏成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吐、咳、唾、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腎熱黃柏湯下。

黃芩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膏,勿令火緊,膏成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吐、咳、唾、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腎熱黃柏湯下。

養心湯

  • 1.《古今醫鑑》:「_養心湯_,治用心過度,心熱遺精,恍惚多夢,或驚而不寐者。
  • 2.《大方脈》:「_養心湯_,治心虛血少,神氣不寧,健忘恍惚。
  • 3.《明醫指掌》:「產後血少,怔忡恍惚驚悸,睡不安寧者,益榮湯或養心湯或寧志丸。產後心虛,怔忡恍惚者,茯苓散。
  • 4.《古今醫鑒》:「_養心湯_,治用心過度,心熱遺精,恍惚多夢,或驚而不寐者。

人參湯

  • 1.《醫學綱目》:「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浸熬成膏,勿令火緊焦了。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唾、咳、吐、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
  • 2.《証治準繩‧類方》:「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膏,勿令火緊,膏成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吐、咳、唾、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腎熱黃柏湯下。
  • 3.《赤水玄珠》:「上為細末,好蜜二升,先煎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勻,加木通、柴胡汁浸熬成膏,勿冷火緊焦了,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驚悸恍惚,人參湯下。咯、唾、吐衄,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

補中益氣湯

  • 1.《醫宗說約》:「內虛極而敗症作,毒內陷而惡候生,潰後痛疼,膿色敗臭者,胃虛之火宜識(大補湯加麥冬、五味);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之弱當救(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脾胃將傾,則飲食作嘔而難化(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不應加附子);脾胃已損,則肩背不便而重沉(補中益氣湯加山萸、山藥、五味)。

清燥救肺湯

  • 1.《羊毛瘟證論》:「清燥救肺湯十六治羊毛溫邪火傷肺氣發熱咳嗽胸中氣悶煩躁恍惚類似瘋痱舌強不語手足痿軟並餘邪咳嗽氣急

竹茹溫膽湯

  • 1.《扶壽精方》:「_竹茹溫膽湯_,治傷寒日數過多,其熱不退,夢寐不寧,心驚恍惚,煩躁多痰。

六君子湯

  • 1.《沈氏尊生書》:「麥冬、五味)。如喘粗氣短,恍惚嗜臥者,脾肺虛火也(宜六君子湯加薑、棗,不應,
  • 2.《明醫指掌》:「口眼喎斜,半身不遂,涎多不語。中於右,屬痰,稀涎散吐之。痰盛胸滿,導痰湯。肥人痰厥,口眼喎斜,手麻木,化痰丸。四肢不收,心神恍惚,不知人事,六君子湯加竹瀝、薑汁。熱多,荊瀝湯,或加二陳湯,或青州白丸子。痰火甚,滾痰丸。

交泰丸

  • 1.《惠直堂經驗方》:「上製為末。酒糊丸。梧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淡鹽湯或酒下。隨吃乾物壓之。此藥能治五臟真氣不足。下元冷憊。二氣不調。榮衛不和。保神守中。降心火。益腎水。男子絕陽無嗣。女人絕陰不育。及面色黧黑。神志惛憒。寤寐恍惚。自汗盜汗。煩勞多倦。遺精夢泄。

赤石脂禹餘糧湯

  • 1.《傷寒論類方》:「《論》中有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疑即此為丸。

梔子乾薑湯

  • 1.《張卿子傷寒論》:「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缺。

蘇子降氣湯

  • 1.《醫學入門》:「在下升之衝上降,凡濕氣在下,隨氣、血、痰藥中,加防風、蒼朮升提;其濕衝心,則恍惚嘔吐不食,脈乍大乍小者死,宜木香流氣飲,或蘇子降氣湯吞養正丹。有火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降之,再用附子末,津調塗湧泉穴,引勢下行。

生化湯

  • 1.《女科秘要》:「加參生化頻服。救產後之危。長生活命屢用。蘇絕谷之症。頹散脫肛。多是氣血下陷。補中益氣之湯堪用。口噤拳攣。乃因血燥類風。加參生化之湯宜服。若產戶入風而痛甚。宜用羌活養榮湯。玉門寒冷而不閉。洗宜蛇床萸硫磺。怔忡驚悸。生化遠志安神之藥。似邪恍惚。安神丸助歸脾。

白朮散

  • 1.《備急千金要方》:「治風入臟腑,悶絕,常自躁痛,或風疰入身,令疰鬼疰飛屍惡氣腫起,或左或右,或前或後,或內或外,針灸流移無有常處。驚悸,腹脹,氣滿,心頭滿,或恍惚悲懼不能飲食,或進或退,陰下濕癢,或大便有血,小便赤黃,房中勞極方。

六味地黃丸

  • 1.《三家醫案合刻》:「無非尋常日用之間,心欲寧,肝欲和,腎欲實,庶無恍惚悸動,以及肢末不利。而四體泰然矣。謹疏一方,先滋營衛,頤養之法,再圖疏呈。

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 1.《皇漢醫學》:「《成績錄》曰:「一小孩年甫七歲,恍惚不知人事,煩悶不語。急請先生往診之。直視胸滿,心下痞硬,身熱殊甚。先生曰:『此俗所謂蟲熱,由血氣聚於心胸也。』乃作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及黃連解毒散,一日夜迭進六帖,兒能服之。二日病愈。」

芍藥湯

  • 1.《聖濟總錄》:「治婦人血風勞氣,骨節疼痛,寒熱頭眩眼睛疼,心虛恍惚驚悸,芍藥湯方
  • 2.《聖濟總錄》:「治婦人血風走注,渾身疼痛,心忪恍惚,頭目昏眩,芍藥湯方

至寶丹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又療心肺積熱,伏熱嘔吐,邪氣攻心,大腸風秘,神魂恍惚,頭目昏眩,睡眠不安,唇口乾燥,傷寒狂語,並皆療之。

牛黃清心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顛,神情昏亂。
  • 2.《醫方集宜》:「一中風發熱狂言妄走,神昏恍惚,健忘失志,宜用 牛黃清心丸,或安神丸、辰砂散。
  • 3.《玉機微義》:「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瘓瘲,不隨語言謇澀,心怔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云云)
  • 4.《幼幼新書》:「《太醫局方》,牛黃清心丸,治諸風緩縱不隨,語言謇澀,心忪健忘,恍惚去來,頭目眩冒,胸中煩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憒。又治心氣不足,神志不定,驚恐怕怖,悲憂慘慼,虛煩少睡,喜怒無時,或發狂癲,神情昏亂。
  • 5.《保嬰撮要》:「_牛黃清心丸_,治諸風瘛瘲,語言蹇澀,健忘恍惚,頭目眩暈,胸中煩郁,痰塞喘嗽,精神昏憒等症。或小兒風熱上壅,抽搐發熱,或急驚痰盛發搐,目反口噤。或大人傷寒,汗下之後,煩躁發熱不解,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

秦艽鱉甲散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男子、婦人氣血勞傷,四肢倦怠,肌體消弱,骨節煩疼,頭昏頰赤,肢體枯槁,面色萎黃,唇焦口乾,五心煩熱,痰涎咳嗽,腰背引痛,乍起乍臥,夢寐不寧,神情恍惚,時有盜汗,口苦無味,不美飲食;及治山嵐瘴氣,寒熱往來,並能治之。

小續命湯

  • 1.《備急千金要方》:「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劑必佳。取汗隨人風輕重虛實也。有人腳弱,服此方至六七劑得瘥。有風疹家,天陰節變,輒合服之,可以防喑。〔一本云,恍惚者,加茯神、遠志。如骨節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 2.《嚴氏濟生方》:「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二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恍惚者,加茯神,遠志;骨煩疼本有熱者,去附子,加秦艽一兩。
  • 3.《一見能醫》:「恍惚錯語不知人,茯神遠志定心神;

升陽益胃湯

  • 1.《醫方考》:「七曰:大怒恐懼傷志。志傷則恍惚不樂,宜此方主之。

天王補心丹

  • 1.《何氏虛勞心傳》:「治憂愁思慮傷心,(心為君主,心傷則神去,頃刻云亡。凡云心病皆包絡受病,)心血不足,神志不寧,(心藏神,腎藏志,心腎不交,神志不寧。)健忘怔忡,心跳善驚,(皆心血虛之,故血虛則心生火,火則生痰,痰動心包,故驚跳及夢寐不寧。怔忡者,心中惕惕,恍惚不安,如人將捕之狀也。

半夏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溫中下氣治脾寒,語聲憂懼,舌本捲縮,嗔喜無度,惛悶恍惚脹滿方。

托裡散

  • 1.《外科精義》:「所以黃帝與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況病之新舊,形志樂苦,豈可執方無權,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宜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反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 2.《外科心法》:「所以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況病之新舊,形志樂苦,豈可執方無權,以求其愈疾哉。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宜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 3.《古今醫統大全》:「亦有瘡疽腫痛,初生一二日,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浪,恍惚不寧,外證沉深者,即當用托裡散或增損茯苓湯、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
  • 4.《景岳全書》:「故凡元氣不足者,既治其初患,更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補陽氣,使自消散。又曰,凡癰疽腫痛,初生便覺脈沉細而煩悶,臟腑弱而皮寒,邪毒猛暴,恍惚不寧,外證深沉者,亦當即用托裡散及溫熱之劑,以從治之。又曰:前證若發熱煩渴,大便秘結者,由邪蓄於內,宜內疏黃連湯,以泄內毒。

人參養榮湯

  • 1.《不居集》:「心虛者,恍惚憂煩,少顏色,或驚悸多汗,宜人參養榮湯、歸神丹、養心丸之類。虛而煩熱渴者,十全大補湯。心懸如大飢之狀者,平補鎮心丹主之。

梔子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上為細末,好蜜二斤,先煎一兩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加木通、柴胡汁,慢火熬膏,勿令火緊,膏成然後加前藥末和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白湯下。虛勞虛煩梔子湯下,肺熱黃芩湯下,心熱悸動恍惚人參湯下,吐、咳、唾、衄四血去心麥門冬湯下。肝熱防風湯下,腎熱黃柏湯下。

遠志飲子

  • 1.《証治準繩‧雜病》:「虛寒則驚悸恍惚,神志不定,宜遠志飲子、酸棗仁湯。實熱則口舌生瘡,大小便秘澀,宜黃芩湯。脾勞,意外致思而成。虛寒則氣脹咽滿,食不下,噫氣,宜白朮湯、生嘉禾散、大建脾散。實熱則四肢不和,脹滿氣急不安,宜小甘露飲。肺勞,預事而憂所成。虛寒則心腹冷氣,胸滿背痛,吐逆,宜溫肺湯。
  • 2.《嚴氏濟生方》:「治心勞虛寒,驚悸恍惚,多忘不安,夢寐驚魘。

普濟消毒飲子

  • 1.《雜病源流犀燭》:「甚則堵塞不能食飲,舌乾口燥,或恍惚不寧,不速治,十死八九(宜人中黃丸,普濟消毒飲子,便硬加酒大黃一二錢,緩服,作丸噙化尤妙,沈氏頭瘟湯)。至於潰裂膿出,必反染人,所以謂之疫癘。大約冬溫後多有此症。若額上面部,焮赤腫痛脈數者,屬陽明病(宜普濟消毒飲子加石膏,內實加大黃)。

蘇合香丸

  • 1.《奇症彙》:「韓光武寓洋洲得異疾。與神物遇,頗不省人事,神氣恍惚,或食或不食,國醫陳易簡教服蘇合香丸,即愈。蓋蘇合香丸能辟邪故也。
  • 2.《奇症匯》:「韓光武寓洋洲得異疾。與神物遇,頗不省人事,神氣恍惚,或食或不食,國醫陳易簡教服蘇合香丸,即愈。蓋蘇合香丸能辟邪故也。

安神定志丸

  • 1.《類證治裁》:「〔恍惚〕,安神定志丸,人參,白朮,茯苓,茯神,菖蒲,遠志,麥冬,棗仁,牛黃,硃砂,龍眼,蜜丸。

牡蠣散

  • 1.《幼幼新書》:「《王氏手集》止汗,牡蠣散,方,治臥即盜汗,風虛頭痛,忪悸恍惚,口乾羸瘦方。

保元湯

  • 1.《續名醫類案》:「施季泉治臧玉涵次郎,年十六,因新婚兼酒食,忽感痘,咸以為不可治。至八日,漿清寒戰,咬牙譫語,神思恍惚,咸欲進保元湯大補之。施季泉以為不然,改用犀角地黃湯,得愈。脫痂後,嘔吐,大便燥結,淹延一年。繆仲淳視其舌有裂紋,曰:必當時未曾解陽明之毒,故有是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