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黃病」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黃病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以皮膚、眼睛、黏膜等部位發黃為主要特徵。中醫認為,黃病的病因主要與肝、脾、腎三臟的功能失調有關。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腎主藏精,若三臟功能失調,則會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常,出現黃疸。

黃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皮膚、眼睛、黏膜等部位發黃;小便發黃;大便溏薄;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腹脹腹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等。

中醫治療黃病,主要以調理肝、脾、腎三臟功能為主。常用的方法有:疏肝利膽、健脾和胃、滋陰補腎等。

黃病的預後一般良好,但若治療不當,則可能會導致肝、脾、腎等臟器的損害,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出現黃病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以下是黃病的中醫證候基本介紹:

  • 目黃:眼睛鞏膜發黃,常伴有視力下降、眼痛等症狀。
  • 身黃:皮膚、黏膜等部位發黃,常伴有皮膚瘙癢、口乾舌燥等症狀。
  • 小便黃:小便顏色呈黃色,常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
  • 大便溏薄:大便稀薄,常伴有腹瀉、腹痛等症狀。
  • 食欲不振:食欲不振,常伴有噁心、嘔吐等症狀。
  • 腹脹腹痛:腹部脹痛,常伴有噯氣、打嗝等症狀。
  • 全身乏力:全身疲乏無力,常伴有精神萎靡、嗜睡等症狀。

以上就是黃病的中醫證候基本介紹。如果您有黃病的症狀,建議您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錢氏曰:「茵陳性雖微寒,能治濕熱黃疸及傷寒滯熱,通身發黃,小便不利。梔子苦寒,瀉三焦之火,除胃熱時疾之黃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煩懊憹、鬱熱結氣,更入血分。大黃苦寒,下泄,逐邪逆,通腸胃。三者能蠲濕熱,去鬱滯,故為陽明發黃之主劑。」
  • 2.《醫方集解》:「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
  • 3.《成方切用》:「濕熱相搏,則發黃。熱勝,色明而便燥。濕勝,色晦而便溏。又黃病與濕病相似,但濕病在表,一身盡痛,黃病在裡,一身不痛。)
  • 4.《醫學綱目》:「凡治黃病腹脹,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黃;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面赤飲水者是也。(茵陳湯、五苓散方俱見傷寒。)

五苓散

  • 1.《醫學綱目》:「凡治黃病腹脹,當用茵陳蒿湯調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黃;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面赤飲水者是也。(茵陳湯、五苓散方俱見傷寒。)

小半夏湯

  • 1.《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黃病,小便色不變,自利,腹滿而喘者,不可除熱,除熱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前)

桂枝加黃耆湯

  • 1.《經方例釋》:「_桂枝加黃耆湯方_(《金匱要略》),治黃病,脈浮。

瓜蒂散

  • 1.《原幼心法》:「瓜蒂散,治小兒三歲忽發心滿堅硬,腳手心熱,則變為黃病,不急治殺人。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 1.《長沙方歌括》:「歌曰,黃病姜翹二兩麻。一升赤豆梓皮誇。棗須十二能通竅。四十杏仁二草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