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喘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喘急是中醫學中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呼吸急促、氣喘不止。其病因多與外感風寒、內傷勞倦、飲食不節等因素有關。臨床上可見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胸悶氣短、咳嗽痰多、舌淡苔白、脈浮緊等症狀。

喘急的治療方法,以扶正祛邪、宣肺平喘為主。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常用的方劑有麻黃湯、杏蘇散、百合固金湯等。

喘急在中醫學中屬於「肺系」疾病,與肺臟的功能密切相關。肺主呼吸,司調節氣體交換。當肺臟功能受損,則會導致呼吸功能障礙,出現喘急的症狀。

喘急的預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感冒。
  2.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3. 飲食清淡,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
  4.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陷胸湯

  • 1.《皇漢醫學》:「《丹溪心法》一方(求真按:「此即本方也」),治食積及痰壅滯而喘急者,為末糊丸服之。

桂枝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感冒如桂枝湯證而有痰飲,即有噁心嘔吐,嗽喘急,聲音嘶啞等,以本方與桂枝湯合方為佳者。雖如東洞翁言,然本方之合方,不僅桂枝湯已也。苟兼此證,不問與葛根湯,與小柴胡湯,皆可合方。此非余推斷,是出於實歷也。」

半夏厚朴湯

  • 1.《皇漢醫學》:「求真按:「感冒如桂枝湯證而有痰飲,即有噁心嘔吐,嗽喘急,聲音嘶啞等,以本方與桂枝湯合方為佳者。雖如東洞翁言,然本方之合方,不僅桂枝湯已也。苟兼此證,不問與葛根湯,與小柴胡湯,皆可合方。此非余推斷,是出於實歷也。」

半夏瀉心湯

  • 1.《皇漢醫學》:「《三因方‧心實熱門》曰:「瀉心湯(求真按:『是本方之去大棗者,但去之,非也』),治心實熱(求真按:『本方證,非實熱也』),心下痞滿,身重發熱,乾嘔不安,涇溲不利,水穀不消,欲吐不吐,煩悶喘急者。」

麻黃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發喘,傷寒喘急者,皆因風寒,邪乘於肺,經氣上盛發喘,可與麻黃湯、華蓋散、款冬花散、人參潤肺丸、養肺丸或潤金散、款肺皆可服也。
  • 2.《聖濟總錄》:「治肺氣感寒,先覺發嚏,次加喘急,麻黃湯方
  • 3.《聖濟總錄》:「治氣極熱,肺虛多汗,咳唾上氣喘急,麻黃湯方
  • 4.《內科摘要》:「麻黃湯,治肺臟發咳,咳而喘急有聲,甚則唾血。
  • 5.《傷寒貫珠集》:「人之傷於寒也。陽氣鬱而成熱。皮膚閉而成實。麻黃輕以去實。辛以散寒。溫以行陽。杏仁佐麻黃。達肺氣、泄皮毛、止喘急。王好古謂其治衛實之藥是也。然泄而不收。升而不降。桂枝、甘草。雖曰佐之。實以監之耳。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仁術便覽》:「小兒減半服。或豆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色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得利立效。退表裡熱,加益原散。
  • 2.《傷寒直格》:「淋者加滑石四兩、茯苓一兩。風眩者加川芎、防風各半兩,石膏三兩。酒毒者加葛根一兩。斑疹、痘瘡加荊芥穗、赤芍藥、川芎、防風、桔梗各半兩。三歲兒可服七、八錢;或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得利立蘇。
  • 3.《醫學啟源》:「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五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虛實加減如前。或小兒可服七分八分,或無熱,甚黑陷,腹脹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下之,得〔和〕者即瘥。
  • 4.《醫學綱目》:「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喘急不能臥者,大承氣湯。(論見不得臥條)
  • 5.《醫學啓源》:「上為末,每服二錢至五錢,水一盞,蜜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虛實加減如前。或小兒可服七分八分,或無熱,甚黑陷,腹脹喘急,小便赤澀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下之,得〔和〕者即瘥。

小承氣湯

  • 1.《普濟本事方》:「又有人病傷寒,大便不利,日晡發潮熱,手循衣縫兩手撮空,直視喘急,更數醫矣,見之皆走。予曰:此誠惡候。得之者十中九死。仲景雖有證而無治法,但云脈弦者生,澀者死。已經吐下,難於用藥,漫且救之。若大便得通而脈弦者,庶可治也。與小承氣湯一服,而大便利,諸疾漸退,脈且微弦,半月愈。
  • 2.《溫疫論》:「時疫潮熱而渴、舌黃身痛、心下滿悶、腹時痛、脈數,此應下之症也。外有通身及面目浮腫,喘急不已,小便不利,此疫兼水腫,因三焦壅閉,水道不行也,但治在疫,水腫自已,宜小承氣湯。向有單腹脹而後疫者,治在疫。若先年曾患水腫,因疫而發者,治在疫,水腫自愈。

小青龍湯

  • 1.《醫方集宜》:「一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而喘急者宜用 三拗湯 華蓋散 小青龍湯
  • 2.《外科樞要》:「若吐痰臭濁,膿血腥穢,胸中隱隱微痛,右手寸口脈數而實者,為肺疽。若吐涎沫而無膿,脈數而虛者,為肺痿也。若咳嗽喘急者,小青龍湯。咳嗽胸脹者,葶藶大棗瀉肺湯。咳膿腥濁者,桔梗湯;咳喘短氣,或小便短少者,佐以參耆補肺湯;體倦食少者,佐以參朮補脾湯。咳唾痰壅者,腎虛水泛也,六味地黃丸。
  • 3.《醫學入門》:「肺痿脈數而實,寒熱往來,自汗咳唾,口中涎多,知母茯苓湯主之。如咯血將變癰者,紫菀散;火盛者,人參平肺散,為丸含化;虛損者,劫勞散;虛冷不渴者,炙甘草湯加乾薑:喘急有寒邪者,小青龍湯;喘急面浮、鼻塞胸脹者,古葶藶散。是知肺痿有寒有熱,而以清金降火豁痰為主也。
  • 4.《醫壘元戎》:「若感冒得之加麻黃等分若脾胃素實者用罌粟殼去筋膜碎銼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服加烏梅一枚煮服其效尤驗嘔逆噁心者不可用此,若久年咳嗽氣虛喘急去杏仁人參倍加麻黃添芍藥如麻黃之數乾麻五味子各增一半名小青龍湯
  • 5.《景岳全書》:「(仲景),小青龍湯,治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嘔噦而咳,發熱,或渴,或利,或小水不利,小腹滿而喘,並治肺經受寒,咳嗽喘急,宜服此以發散表邪。
▼ 展開更多

吳茱萸湯

  • 1.《衛生易簡方》:「治腳氣入腹,喘急欲死,用吳茱萸湯洗、木瓜去瓤切片日乾,等分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酒飲任下;或以木瓜蒸爛研膏為丸尤妙。

十全大補湯

  • 1.《明醫指掌》:「勞役傷氣,中氣不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真氣虛,脈脫神衰,氣短不足息,人參養榮湯、生脈散。氣血兩虛,自汗喘急,脈細,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 2.《經驗良方全集》:「然而拯救之法,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補陽生陰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瞶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睡臥不寧,宜用歸脾湯。

真武湯


小柴胡湯

  • 1.《傷寒六書》:「若傷寒,喘急煩躁,戰而作寒,陰陽俱虛,不可下也,以小柴胡湯。
  • 2.《赤水玄珠》:「_三黃巨勝湯_,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白虎湯

  • 1.《專治麻痧初編》:「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而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元參黃連主之。
  • 2.《醫醫偶錄》:「解顱者,腦蓋未滿,頭顱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錢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黃丸,冬春之月,補天大造丸,俟氣血漸充,則自合矣。龜胸者,肺熱作脹,胸骨高起,須白虎湯加瀉白散,以涼肺氣,若喘急者,難治也。龜背者,背骨高突如龜,此先天不足,督脈為病,補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 3.《齊氏醫案》:「曾見狂擾煩越,不欲近衣,欲坐泥水中,此屬假熱之證。又有甚者,煩極發躁,渴飲不絕,舌如芒刺,兩腎燥裂,面如塗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湧,喘急不寧,大便閉結,小便淋瀝,三部脈洪大而無倫,當是時也,卻似承氣湯證,承氣入口即斃,又似白虎湯證,白虎下咽立亡。
  • 4.《景岳全書》:「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面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連翹、玄參、黃連主之。

逍遙散

  • 1.《何氏虛勞心傳》:「一人發熱咳嗽,呼吸喘急,用蘇子降氣湯不應,乃服八味丸,喘益急。士材云:兩頰俱赤,六脈數大,此肺肝蘊熱也。以逍遙散加丹皮(一兩)米仁(五錢)蘭葉(三錢)連進二劑,喘急頓止。隨用地黃丸料,以麥冬、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至十斤而安。

麥門冬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火逆,上氣喘急,咽喉不利。止逆下氣。
  • 2.《簡明醫彀》:「_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躁悶等證。
  • 3.《醫學正傳》:「_麥門冬湯_(千金),治諸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羸瘦,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 4.《古今醫統大全》:「(《正傳》)_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唾有血,胸脅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渴而煩悶。
  • 5.《不居集》:「_麥門冬湯_,治病後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上氣喘急,五心煩熱而渴。

麻杏石甘湯

  • 1.《吳醫匯講》:「夫痧之與痘,同一胎毒也,而有府藏之分焉。其發也,亦有出遲出速之異,以伏藏之地有遠近也。第痧之一證,古人治法,惟以升麻葛根湯為祖劑,芫荽酒之外治而已。其有風寒外束,內毒難出而喘急者,麻杏石甘湯主之。若夫輕淺之證,竟有不必延醫,自用櫻桃核、粗草紙、棉紗線煎湯飲之而愈者。
  • 2.《吳醫彙講》:「夫痧之與痘,同一胎毒也,而有府藏之分焉。其發也,亦有出遲出速之異,以伏藏之地有遠近也。第痧之一證,古人治法,惟以升麻葛根湯為祖劑,芫荽酒之外治而已。其有風寒外束,內毒難出而喘急者,麻杏石甘湯主之。若夫輕淺之證,竟有不必延醫,自用櫻桃核、粗草紙、棉紗線煎湯飲之而愈者。
  • 3.《感症寶筏》:「_邵評:_發疹在秋令,被涼風抑遏肌表,疹不透而肺火內灼,咳嗽喘急者,亦用麻杏石甘湯,開肺散風之法。此與上條是肺有熱邪,欲發疹子,外受寒風,鬱於肌表,疹不透達,肺火燔灼,最易閉悶發喘而成危證。故用麻杏石甘開肺清熱,加味散表邪而透疹。

黃芩湯

  • 1.《醫學入門》:「初起煩躁喘急者,麻黃湯加桑白皮及麝一釐,或黃芩湯加麻黃、桂枝;便秘者,前胡枳殼湯。凡無痰喘急,不能臥者,死。

炙甘草湯

  • 1.《醫學入門》:「肺痿脈數而實,寒熱往來,自汗咳唾,口中涎多,知母茯苓湯主之。如咯血將變癰者,紫菀散;火盛者,人參平肺散,為丸含化;虛損者,劫勞散;虛冷不渴者,炙甘草湯加乾薑:喘急有寒邪者,小青龍湯;喘急面浮、鼻塞胸脹者,古葶藶散。是知肺痿有寒有熱,而以清金降火豁痰為主也。

黃耆建中湯

  • 1.《醫說》:「養生必用方論:虛勞不得用涼藥,如柴胡、鱉甲、青蒿、麥門冬之類,皆不用服,唯服黃耆建中湯。有十餘歲女子,因發熱咳嗽喘急,小便少,後來成腫疾,用利水藥得愈,然虛羸之甚,遂用黃耆建中湯,日一服,三十餘日遂愈。蓋人稟受不同,虛勞小便白濁,陰臟人服橘皮煎黃耆建中湯,獲愈者甚眾。

八味地黃丸

  • 1.《醫學實在易》:「方用人參瀉壯火以扶正氣,沉香納之於腎,而後以檳榔,烏藥從而導之,所謂:「實必顧虛,瀉必先補也。」四品氣味俱厚,磨則取其味之全,煎則取其氣之達,氣味齊到,效如桴鼓矣。原注云:送下養正丹甚妙者,以養正丹能緩腎也。安腎丸、八味地黃丸,可代此丹,鎮攝歸根,喘急遄已矣。
  • 2.《齊氏醫案》:「至於轉筋喘急欲死,不問男女、孕婦、產婦,急用八味地黃丸料煎,緩則不救。或疑附子辛熱,不敢輕用,豈知腎氣虛寒,冰冷冰凍之義,得熱則流通,舍此更有何物直達膀胱,而使雪消春水來耶?

平胃散

  • 1.《張氏醫通》:「枳殼湯,治痘疹誤服參、耆。腹脹喘急。
  • 2.《資生集》:「平胃散,治妊娠上氣喘急,大便不通,嘔吐不食,腹脅脹痛。
  • 3.《醫通祖方》:「治痘疹誤服參、耆,腹脹喘急。

黃連湯


補中益氣湯

  • 1.《濟世全書》:「_補中益氣湯_,治元氣虛弱,脾胃虧損,咳嗽吐痰,自汗喘急,發熱口乾,聲啞等症。
  • 2.《續名醫類案》:「龔子才治小兒患痞癖,服檳榔、蓬朮、枳實、黃連之類,痞益甚。曰:此脾經血虛痞也,不可克伐,遂用六君子加當歸,數劑。胃氣耗憊,脾胃損傷,氣血乾涸,肢體羸瘦,面色瘦黃,肚大青筋,身熱自汗,喘急氣促,泄瀉腹脹,浮腫,不思飲食,與補中益氣湯,久服而愈。
  • 3.《保嬰撮要》:「一小兒素面白,患疹作癢,鼻塞流涕,咳嗽不止,用敗毒散,膿水淋漓,惡寒喘急,朝寒暮熱,余謂脾肺之氣復傷耳,用補中益氣湯稍愈;佐以五味異功散而愈。

濟生腎氣丸

  • 1.《蒼生司命》:「_加減濟生腎氣丸_,治脾腎虛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或肚腹膨脹,四肢浮腫,或喘急痰盛,已成蠱證。其效如神,乃補命門相火,以生脾土之劑也。
  • 2.《古今名醫方論》:「治腎虛脾弱,腰重腳腫,小便不利,腹脹,喘急,痰盛,已成鼓症,其效如神。

三黃湯

  • 1.《醫通祖方》:「按:此即解毒湯兼通聖散、梔子豉湯之制,而加麻黃、石膏、蔥、姜以撤外內熱毒也。如脈數實,便秘,上氣喘急,舌卷囊縮,則去麻、豉而易硝、黃,又全用伊尹三黃矣。

獨參湯

  • 1.《濟世全書》:「_獨參湯_,治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婦人難產,產後不醒,喘急等症。

桔梗湯

  • 1.《疹科類編》:「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宜桔梗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納桑白皮,採鮮者多用。熱盛煩渴,加石膏末、知母、黃芩、天花粉。
  • 2.《赤水玄珠》:「_桔梗湯_,治風寒咳嗽,喘急不食。

華蓋散

  • 1.《證治針經》:「)休息痢兮專治中宮。(用東垣法。胃強善食者,苦寒清熱。)痧為陽腑經邪,初起必從表治。冬時無汗,壯熱喘急用麻黃杏仁,如華蓋散三拗湯;夏月無汗解肌,前胡葛根薄荷牛蒡防風桔梗枳殼。(香薷、木通之屬。)春溫夏暑,秋燥冬寒,因時調劑,危可使安。無汗忌用石膏,下利不宜止瀉。
  • 2.《大方脈》:「治外寒傷肺,喘急氣逆,脈浮滑者,服華蓋散。若肺虛感寒,氣逆膈熱,喘吼夾寒者,服定喘湯。若水飲攻肺,喘不得臥,形氣實者,服葶藶大棗湯攻之。痰飲喘甚,服千緡湯。表實無汗,喘吼危急者,服五虎湯。表裡均實,服八仙湯。久吼,遇寒即發,服九實湯(均見表裡門)。
  • 3.《雜病心法要訣》:「【注】外寒傷肺喘急,用華蓋散。即麻黃、杏仁、蘇子、甘草、橘紅、赤茯苓,桑皮也。依本方減茯苓,加黃芩、款冬花、半夏、白果,名千金定喘湯,治哮吼表寒之喘。葶藶大棗湯,治停飲不得臥之喘也。
  • 4.《醫方集宜》:「一感冒風寒鼻塞聲重咳而喘急者宜用 三拗湯 華蓋散 小青龍湯
  • 5.《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論傷寒發喘,傷寒喘急者,皆因風寒,邪乘於肺,經氣上盛發喘,可與麻黃湯、華蓋散、款冬花散、人參潤肺丸、養肺丸或潤金散、款肺皆可服也。

黃連解毒湯

  • 1.《不居集》:「—夏月火熱炎上,喘急而嗽,面赤潮熱,脈洪大者,用黃連解毒湯主之。熱燥而咳,用梔子仁湯。
  • 2.《不居集》:「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燥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 3.《校註婦人良方》:「_黃連解毒湯_,治一切實火喘咳,脈洪大,或狂言煩躁,口乾飲冷,喘急鄭聲,目睛赤痛。
  • 4.《身經通考》:「夏月,喘急而咳,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熱燥而咳,梔子湯;咳唾有□,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
  • 5.《醫辨》:「故凡肺受邪不能輸化,而小便短少,皮膚漸腫,咳嗽日增者,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肺,六味丸以滋腎水。夏月喘急而嗽,面赤潮熱,其脈洪大者,黃連解毒湯。躁而咳,梔子湯。咳唾有血,麥門冬湯。俱吞六味丸,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而保肺金。秋月咳而身熱,自汗口乾,便赤,脈虛而洪者,白虎湯。
▼ 展開更多

蘇子降氣湯

  • 1.《考證病源》:「蘇子降氣湯(喘急),蘇子降氣湯,二陳枳桔桑。瓜蔞同枳殼,喘嗽即時安。
  • 2.《雜病源流犀燭》:「若但拘痢無止法一言,概行攻伐,必愈損血耗氣,或又拘初則行、久則澀之語,每至固澀之後,壅滯氣血,變為腫脹喘急(宜木香調氣湯,蘇子降氣湯),非不審其經以治其根而及其流之過哉。總之,痢之由於氣者,必疏通之。由於血者,必調和之。由於飲食痰涎者必推蕩之。
  • 3.《醫學集成》:「腹脹膈塞,喘急痰壅,聲壯而促,此邪正俱實,須分輕重治之。脹滿,和胃飲;膈塞,神香散;喘急,蘇子降氣湯;痰壅,二陳湯,此從治法也。
  • 4.《何氏虛勞心傳》:「一人發熱咳嗽,呼吸喘急,用蘇子降氣湯不應,乃服八味丸,喘益急。士材云:兩頰俱赤,六脈數大,此肺肝蘊熱也。以逍遙散加丹皮(一兩)米仁(五錢)蘭葉(三錢)連進二劑,喘急頓止。隨用地黃丸料,以麥冬、五味煎膏,及龜膠為丸,至十斤而安。

茯苓杏仁甘草湯

  • 1.《方機》:「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者更服。(以水一合二勺。煮取六勺。)短氣息迫或喘急(紫丸)者。(酒客最多此病。以此湯大有效。)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短氣息迫,或喘急(紫圓)者(酒客最多此病,以此湯,有大效)。」

十棗湯

  • 1.《尚論後篇》:「令人沉重注痛,或作水氣跗腫,芫花、大戟、甘遂之性,逐水泄濕,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但可徐徐用之,取效甚捷,不可過劑,泄人真元也。陳言《三因方》以十棗湯藥為末,用棗肉和丸,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症,蓋善變通者也。昔杜任問孫兆曰:十棗湯究竟治甚病?孫曰:治太陽中風,表解里未和也。
  • 2.《玉機微義》:「仲景十棗湯治水氣四肢浮腫,上氣喘急,大小便不通。三因方作丸:三花神佑丸。

人參白虎湯

  • 1.《痘疹心法》:「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已,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時臥時起,此毒火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七)合人參白虎湯(二十四),去人參加牛蒡子、薄荷葉主之。
  • 2.《專治麻痧初編》:「發熱時未出見,咳嗽百十聲不已,喘急面浮眼胞腫,時臥時起,火毒內蒸肺葉焦枯,宜人參白虎湯,或去參,加牛蒡子薄荷葉治之。

甘草麻黃湯

  • 1.《皇漢醫學》:「東洞翁曰:「甘草麻黃湯治喘急息迫,或自汗,或無汗者。」

清暑益氣湯

  • 1.《簡明醫彀》:「_清暑益氣湯_,治中暑汗出,喘急無氣,以動懶言。

六一散

  • 1.《馮氏錦囊秘錄》:「適因夏月勞傷發熱,誤用香薷清暑,及六一散、冰水、酷嗜西瓜,以致下焦沉塞,上焦愈熱,煩躁喘急,飲食久廢,其脈乍大乍小,兩尺無根,漸至乍有乍無沉微遲緩,三至一止,時欲脫去,乃延余治。急以人參三兩,白朮四兩,炮姜三錢,五味子二錢,製附子五錢,煎濃汁灌之,服後脈氣少起。

六味地黃丸

  • 1.《經驗良方全集》:「然而拯救之法,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補陽生陰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瞶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睡臥不寧,宜用歸脾湯。

四磨湯

  • 1.《履霜集》:「以其喘急難禁也,佐以四磨湯之類以寬之。下咽之後,似覺稍快,少頃依然。豈知寬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見其稍快,誤認藥力且到,倍進寒涼快氣之劑,立見其弊矣。何也?蓋陰虛至喘,去死不遠。幸幾希一線,牽帶在命門之根。易治者以助元接真,溫補下元之劑,俾反本歸元,或可全生,然亦不可峻驟也。
  • 2.《醫方選要》:「四磨湯,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 3.《濟陽綱目》:「_四磨湯_,治七情鬱結,上氣喘急。
  • 4.《大方脈》:「治陰陽虛壅滯,氣不宣通,腹滿便閉,服木香順氣湯,兼痰服蘇子降氣湯。若因七情感傷,上氣喘急,胸膈脹悶,氣燥便秘,服四磨湯、分心氣飲。若因氣道阻隔,呃噎便燥,初服人參利膈丸,推陳致新,次服橘杏丸,或服加減正氣散(俱見理氣門)。
  • 5.《大方脈》:「_四磨湯_,治七情氣逆,上氣喘急,腹脅氣痛。
▼ 展開更多

牡蠣湯

  • 1.《藥徵》:「牡蠣湯條曰:瘧。牡蠣澤瀉散條曰:有水氣。其所舉之證,蓋不具也。以他例推之。喘急息迫,而胸中有動者,牡蠣湯主之也。身體水腫、腹中有動、渴而小便不利者,牡蠣澤瀉散主之也。學者審諸。

十神湯

  • 1.《萬病回春》:「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痛、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 2.《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十神湯_,治感冒風寒,發熱惡寒,頭疼身疼,咳嗽喘急或欲成疹。此藥不問陰陽兩感風寒,及四時不正瘟疫妄行,並宜服之。

二陳湯

  • 1.《醫通祖方》:「治風痰喘急,脈證俱實者。
  • 2.《張氏醫通》:「千緡湯,治風痰喘急脈證俱實者。
  • 3.《景岳全書》:「凡傷風咳嗽多痰,或喘急嘔惡者,宜六安煎加減治之為最妙,二陳湯多加生薑亦可。若外感風寒,咳嗽多痰,喘急而陰虛血氣不足,痰有不活,氣有不充,則托送無力,邪不易解,宜金水六君煎,其效如神。若年衰胃弱者,尤宜用之。若傷風兼寒,而咳嗽發熱者,宜柴陳煎。
  • 4.《傷寒大白》:「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大半夏湯

  • 1.《傷寒六書》:「少陽病,往來寒熱,胸滿痛,滿而咳,小柴胡湯。咳而嘔滿喘急,大半夏湯也。

消風散

  • 1.《外科正宗》:「彼家告以某醫曾曰是疔瘡,醫者點頭而笑曰:此真胡說。患家喜悅,天下事大相懸絕。醫用消風散,藥二服,毒氣全收,隨發昏憒、喘急而即死。后里中人詢問何速之甚?彼初時因不信予言,自誤其死,真可惜也!

人參湯

  • 1.《醫學入門》:「產後氣喘,由榮血暴竭,氣無所主,獨聚於肺喘急,孤陽絕陰,不治之證,單人參湯,或加蘇木少許救之。若敗血停滯脹肺喘者,用血竭、沒藥等分為末,酒入水調服,兼用奪命丹。

白朮散

  • 1.《保嬰撮要》:「去蛇形:主脾虛食積,吐瀉煩渴,氣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健脾消積,次以七味白朮散調補胃氣。
  • 2.《幼科折衷》:「去蛇形(批:去蛇亦如此,分上下朝,故曰來蛇去蛇):主脾虛食積吐瀉,煩渴氣短,喘急不食,困倦,先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健脾消積,次以七味白朮散調補胃氣。

六君子湯

  • 1.《幼科折衷》:「去蛇形(批:去蛇亦如此,分上下朝,故曰來蛇去蛇):主脾虛食積吐瀉,煩渴氣短,喘急不食,困倦,先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健脾消積,次以七味白朮散調補胃氣。
  • 2.《保嬰撮要》:「一小兒傷風咳嗽,服參蘇飲,加痰盛喘急,腹脹不食,此脾肺虛而復傷也,用六君、柴胡、桔梗一劑,諸症頓息,用六君子湯而痊。
  • 3.《保嬰撮要》:「去蛇形:主脾虛食積,吐瀉煩渴,氣短喘急,不食困睡,先用六君子湯加枳實,健脾消積,次以七味白朮散調補胃氣。

涼膈散

  • 1.《仁術便覽》:「小兒減半服。或豆熱甚,黑陷,腹滿喘急,小便赤色而將死者,此一服更加大承氣湯約以下之,得利立效。退表裡熱,加益原散。

旋覆花湯

  • 1.《聖濟總錄》:「治肺痿咳嗽,唾如稠涎,羸瘦喘急盜汗,旋覆花湯方

杏蘇散


瓜蒂散

  • 1.《皇漢醫學》:「又曰:「小兒自三五歲,或七八歲,至十四歲,發驚,涎潮,搐搦,如拽鋸,人事不省,目瞪喘急,將欲死者,當吐之。」

四七湯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喜、怒、悲、思、憂、恐、驚之氣,結成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氣所為也。或中脘痞滿,氣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氣喘急,或因痰飲中結,嘔逆噁心,並宜服之。(出《易簡方》)
  • 2.《世醫得效方》:「(方見大方科喘急類及風科通治類。)
  • 3.《奇效良方》:「治七精之氣鬱聚,痰涎狀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並治中脘痞痛,痰涎壅盛,上氣喘急。
  • 4.《成方切用》:「(局方,亦名七氣湯。),治七情郁,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膨脹喘急。(針經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上逆。真元耗散,喘出於腎氣之上奔。)
  • 5.《醫方集解》:「治七情氣鬱,痰涎結聚,虛冷上氣;或心腹絞痛;或膨脹喘急(《針經》云:胃絡不和,喘出於陽明之上逆;真元耗散,喘出於腎氣之上奔)。
▼ 展開更多

定喘湯

  • 1.《婦人大全良方》:「治丈夫、婦人遠年日近肺氣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並皆治之。
  • 2.《萬氏秘傳片玉心書》:「凡急驚風,痰氣喘急者,用定喘湯加竹瀝治之。痰涎湧塞不開者,可用吐法。
  • 3.《古今醫統大全》:「(《和劑》)_定喘湯_,治丈夫、婦人遠近咳嗽,上氣喘急,喉中涎聲,胸滿氣逆,坐臥不安,飲食不下。及治肺感寒邪,咳嗽聲重,語音不出,鼻塞頭昏,並皆治之。
  • 4.《幼科驚搐門》:「凡急驚痰氣喘急,用定喘湯加竹瀝治之。
  • 5.《醫學研悅》:「或痰氣喘急者,定喘湯加竹瀝治之。

神秘湯

  • 1.《奇效良方》:「治上氣喘急,不得臥者。
  • 2.《脈症治方》:「神秘湯治喘急不得臥者。

瀉白散

  • 1.《醫方集解》:「治肺火皮膚蒸熱,灑淅寒熱,日晡尤甚,喘嗽氣急(皮膚蒸熱,肺主皮毛也;灑淅寒熱,邪在膚腠也;日晡尤甚,金旺於酉也;肺苦氣上逆,故咳嗽喘急;輕按即得,重按全無,是熱在皮毛;日西尤甚,為肺熱。)
  • 2.《楊氏家藏方》:「治肺氣上奔咽膈,胸脅隘滿,喘急不止。甚者頭面浮腫,腹脹,小便不利。
  • 3.《証治準繩‧幼科》:「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聲不止,上氣喘急,面浮目胞腫,宜甘桔湯、消毒散、瀉白散三方合用,內桑白皮,採鮮者多用,熱盛煩渴,加石膏末、知母、黃芩、天花粉。
  • 4.《醫醫偶錄》:「解顱者,腦蓋未滿,頭顱不合,中陷而四角起如古錢之形,此先天不足所致,暑月服六味地黃丸,冬春之月,補天大造丸,俟氣血漸充,則自合矣。龜胸者,肺熱作脹,胸骨高起,須白虎湯加瀉白散,以涼肺氣,若喘急者,難治也。龜背者,背骨高突如龜,此先天不足,督脈為病,補天大造丸加金毛狗脊治之。
  • 5.《不居集》:「_瀉白散_,治肺火,大腸火,喘急等症。
▼ 展開更多

桑白皮湯

  • 1.《世醫得效方》:「上為末,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三十五丸,淡薑湯下。心氣狂甚,加鐵膩粉一兩。氣不順,人參湯下。驚悸,金銀器、灶心土湯。上熱煩躁,淡竹葉、麥門冬湯。寧心定志,石菖蒲湯。痰盛喘急,桑白皮湯。小兒急驚,麥門冬、青竹葉湯。慢驚,冬瓜仁、木香湯下。

參附湯

  • 1.《嚴氏濟生方》:「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虛頭暈,但是陽虛氣弱之證,並宜服之。
  • 2.《奇效良方》:「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眩暈,但是陽虛氣弱之證,並宜服之
  • 3.《奇效良方》:「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但是陽虛氣弱之證,並皆治之。
  • 4.《明醫雜著》:「愚按前症若陽氣虛弱,汗出不止,肢體倦怠,用耆附湯;上氣喘急,盜汗,氣短,頭暈者,用參附湯;腎氣虛弱,盜汗,發熱者,用六味丸;若腎氣虛乏,盜汗,惡寒者,用八味丸:氣血俱虛而盜汗者,用十全大補湯;陽盛陰虛者,當歸六黃湯;心腎虛弱者,斑龍丸。
  • 5.《玉機微義》:「參附湯治真陽不足,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
▼ 展開更多

八珍湯

  • 1.《明醫指掌》:「勞役傷氣,中氣不足,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真氣虛,脈脫神衰,氣短不足息,人參養榮湯、生脈散。氣血兩虛,自汗喘急,脈細,十全大補湯、八珍湯。
  • 2.《經驗良方全集》:「然而拯救之法,正不容以不講,大抵熱渴淋閉,喘急內熱,皆真陰受傷,宜用六味湯加麥冬、五味,如不應,用八珍湯加麥冬、五味,更不應,用十全大補湯兼服六味地黃丸,此補陽生陰之說也。若氣短倦怠,昏瞶乏力,飲食不化,乃陽虛之候,宜用補中益氣湯。若睡臥不寧,宜用歸脾湯。

三黃石膏湯

  • 1.《傷寒六書》:「_三黃巨勝湯_,此湯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難治者,權以此湯劫之,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豆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治陽毒發斑、狂亂妄言、大渴叫喊、目赤脈數、大便燥實不通、上氣喘急、舌卷囊縮者,治以此方劫之,即三黃石膏湯內去麻黃、香豉,加大黃、芒硝是也。

天王補心丹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張(蠡墅,四十七歲),兩月晝熱夜涼,咳嗽喘急,是中年勞碌傷氣,忌酒發汗甘溫益氣。

小續命湯

  • 1.《續名醫類案》:「陸養愚治許省南,忽得暴疾,如中風狀,口不能言,目不識人,四肢不舉,服蘇合、牛黃丸不效。或與小續命湯,反增喘急壯熱,手足厥逆。或以六脈沉微,擬用附子理中湯。診之,兩寸似有似無,兩關尺難以求索。此由氣壅逆而然,非不足而欲脫也。按其胸,即眉為之皺;按其腹,即體為之舉。

五皮散

  • 1.《玉機微義》:「澹寮五皮散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 2.《古今醫統大全》:「(《澹寮》)_五皮散_,治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脹,上氣喘急。

參蘇飲

  • 1.《古今醫鑒》:「_參蘇飲_,治小兒傷風、傷寒,發熱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間,此藥最穩。
  • 2.《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 3.《保嬰撮要》:「一小兒傷風咳嗽,服參蘇飲,加痰盛喘急,腹脹不食,此脾肺虛而復傷也,用六君、柴胡、桔梗一劑,諸症頓息,用六君子湯而痊。
  • 4.《胎產心法》:「_參蘇飲_(見本卷喘急門。),_安胎飲_,_四物湯_(俱見本卷安胎門。),_人參白朮散_(見本卷泄瀉門。),_四君子湯_(見本卷胎逆上逼門。),_十全大補湯_(見本卷胎不長養門。),_五苓散_(見本卷泄瀉門,附四苓散下。)
  • 5.《醫宗說約》:「欲發表之劑加羌(活)(紫)蘇蔥於黑神;攻大便之方添酒大黃於產寶:剛柔二痓,五積入麝成功;自噤中風《聖惠》愈風乃效;喘急參蘇飲(人參、蘇木二味煎服);眩暈二四湯(二陳四物合用);寒熱宜補宜消,譫語血虛血實,未治雜症,丹溪有言。勿拘風寒,前哲有論。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素面白,患疹作癢,鼻塞流涕,咳嗽不止,用敗毒散,膿水淋漓,惡寒喘急,朝寒暮熱,余謂脾肺之氣復傷耳,用補中益氣湯稍愈;佐以五味異功散而愈。

芎歸補血湯

  • 1.《萬病回春》:「_芎歸補血湯_,治產後一切諸病,氣血虛損,脾胃怯弱,或惡露不行,或去血過多,或飲食失節,或怒氣相沖,以致發熱惡寒、自汗口乾、心煩喘急、心腹疼痛、脅肋脹滿、頭暈眼花、耳鳴、口噤不語,昏憒等症。

清肺飲

  • 1.《丹台玉案》:「**清肺飲** 治肺癰咳吐膿痰.胸膈脹痛.上氣喘急發熱.

六和湯

  • 1.《証治準繩‧雜病》:「有暑毒客於上焦,胸膈痞塞,湯藥至口即出,不能過關,或上氣喘急,六和湯浸冷,調入麝香少許。伏暑煩渴而多熱痰者,於消暑丸中每兩入黃連末二錢,名黃連消暑丸。或二陳湯,或小半夏茯苓湯,並可加黃連一錢。暑氣久而不解,遂成伏暑,內外俱熱,煩躁自汗,大渴喜冷,宜香薷飲加黃連一錢,繼進白虎湯。
  • 2.《濟陽綱目》:「暑月身癢如針刺,間有赤腫處,亦名暑風,末子六和湯和消風散,酒調服。暑風而加以吐瀉交作者,六和湯、霍香正氣散各半帖,加全蠍三個。有暑毒客於上焦,胸膈痞塞,湯藥至口即出,不能過關,或上氣喘急,六和湯浸冷,入麝香少許。

人參胡桃湯

  • 1.《幼科證治大全》:「【醫林】人參胡桃湯,治小兒喘急。不得臥。
  • 2.《不居集》:「_人參胡桃湯_,治喘急不得臥。
  • 3.《古今醫統大全》:「_人參胡桃湯_,治喘急不得臥。

滋陰降火湯

  • 1.《萬病回春》:「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兼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 2.《濟陽綱目》:「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火動,發熱咳嗽,吐痰喘急,盜汗口乾。此方與六味地黃丸相間服之,大補虛勞,神效。

滾痰丸

  • 1.《馮氏錦囊秘錄》:「青礞石,婦人積年食癥,攻刺心腹,小兒熱結,頑痰驚癇,喘急墮痰,消食,故入滾痰丸,用為平肝破滯,驚熱痰壅之神劑。痰見青礞,即化為水。但脾虛氣弱者忌之。

舟車丸

  • 1.《古今醫統大全》:「_舟車丸_(方見水腫門)治水積水腫,上氣喘急。

導痰湯

  • 1.《丹溪心法》:「上氣喘而躁者為肺脹,欲作風水證,宜發汗則愈。有喘急風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緡湯佳,或導痰湯加千緡湯。有陰虛挾痰喘者,四物湯加枳殼、半夏,補陰降火。諸喘不止者,用劫藥一二服則止。劫之後,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藥以椒目研極細末一二錢,生薑湯調下止之,氣虛不用。
  • 2.《傷寒大白》:「又云脈浮而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身必癢,此陽虛人外冒表邪,不能作汗外解,用扶元發汗者。以上皆傷寒門無汗之症也。今有嘔吐噁心,胸膈滿悶,無汗喘急,脈滑不數,此痰結無汗,用二陳湯、導痰湯。有飽悶噯氣,發熱無汗,右關滑大,此食滯中焦,胃陽不得敷布而無汗,用平胃保和散等。
  • 3.《丹溪治法心要》:「有短氣、有火炎、有痰、有陰火上逆。凡久喘未發,以扶正氣為要;已發,以攻邪為主;氣短者,參耆補之;火炎上者,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降痰下氣為主;陰火上逆者,補陰降火;有氣虛短氣而喘,有痰亦短氣而喘;有陰虛自小腹下火起而上者。喘急而有風痰者,《婦人大全良方》:千緡湯加導痰湯。
  • 4.《嚴氏濟生方》:「治一切痰厥,頭目旋運,或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滿,頭痛吐逆,喘急痰嗽,涕唾稠黏,坐臥不安,飲食可思。

香薷飲

  • 1.《續名醫類案》:「吳孚先治一人,奔馳烈日下,忽患頭疼發熱,或時煩躁,汗大出,大渴引飲,喘急乏氣,服香薷飲尤甚,此暑症也。然受暑有陽有陰,道途勞役之人,所受者炎熱,名曰傷暑。亭館安逸得之,為中暑也。香薷飲只宜於陰暑,若陽暑服之,反為害矣。與人參白虎湯而愈。

都氣丸


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一小兒形瘦,不時咳嗽,自用參蘇飲一劑,更加喘急驚搐,面白或黃,余謂此稟脾肺不足,而形氣虛羸,因前劑峻利,外邪雖去,而肺氣益虛,肺虛則宜補脾,先用異功散加桔梗、釣藤鉤、一劑,痰喘頓定,乃去桔梗,加半夏、當歸,再劑驚搐亦去,又加酸棗仁治之而安。
  • 2.《証治準繩‧幼科》:「薛氏於急慢驚癇之外,又出驚風一證,其候虛惕怔忡,氣怯神散,痰涎來去,泄瀉色青,蓋驚之輕而虛者也。若驚入心,則面赤夜啼,用梔子清肝散加黃連。入肝則面青眼竄,用柴胡清肝散。入脾則面黃嘔吐,虛汗嗜臥,用六君加柴胡、山梔。入肺則面白喘急,用異功散加柴胡、桔梗。

蘇合香丸

  • 1.《仁齋直指方論》:「蘇合香丸(《和劑方》),治癆瘵傳屍,骨蒸發熱,肺痿喘急。(方見咳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