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小便淋瀝」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小便淋瀝

小便淋瀝是中醫的一個病證,主要表現為小便頻數、尿急、尿痛、尿不盡等症狀。其病因多與膀胱濕熱、膀胱氣虛、膀胱結石等有關。

膀胱濕熱

膀胱濕熱是小便淋瀝最常見的病因。由於外感濕熱之邪侵襲,或內生濕熱,或飲食不節,或久病體虛,均可導致膀胱濕熱內蘊,膀胱氣化不利,從而出現小便淋瀝的症狀。

膀胱氣虛

膀胱氣虛是小便淋瀝的另一常見病因。由於久病不愈,或年老體弱,或過度勞累,均可導致膀胱氣虛,膀胱失於約束,從而出現小便淋瀝的症狀。

膀胱結石

膀胱結石是小便淋瀝的另一常見病因。由於膀胱內結石阻塞尿道,影響膀胱排尿,從而出現小便淋瀝的症狀。

小便淋瀝的治療

小便淋瀝的治療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

  • 膀胱濕熱者,可用清熱利尿、通淋散結的藥物,如龍膽瀉肝湯、五味消毒飲等。
  • 膀胱氣虛者,可用補益氣血、固表止遺的藥物,如補中益氣湯、金匱腎氣丸等。
  • 膀胱結石者,可用化石通淋、排石碎石的藥物,如石淋通、排石通等。

小便淋瀝的預防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 不憋尿,養成定時排尿的習慣。
  •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豬苓湯

  • 1.《皇漢醫學》:「又云腰以下冷痛腫重,如帶五千錢也。如是,本方證因水毒聚集於下半身,為此毒浸潤之結果。組織弛縱膨大,故腹部軟弱無力也。往往類似八味丸證之臍下不仁,然無如彼之有口渴煩熱之證,得以分之。又本方證之小便自利疑似豬苓湯證之小便淋瀝,彼以陽證有口渴熱狀,本方證以陰證而無此等證,得以別之。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渴欲飲水者。」又云:「小便淋瀝,便膿血者(便,小便也)。」
  • 3.《方機》:「小便淋瀝。或便膿血(便者小便也)者。(滑石礬甘散或應鐘。)
  • 4.《傷寒直指》:「下血脈洪大急硬不和者死。脈雖大而和者,可治也。損庵:太陽火熏,再到太陽,必清血,是火邪迫血而下也。淋家發汗,必便膿血,此壞病也。由小便淋瀝所致,與豬苓湯,利其小便而愈。陽明下血譫語,熱入血室也,刺期門,散其熱。無表裡證,脈浮數,下之。協熱便膿血,熱勢下流也。

黃芩湯

  • 1.《婦人大全良方》:「療妊娠數月,小便淋瀝疼痛,心煩悶亂,不思食。

五苓散

  • 1.《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上為細末。白水煎服,食後服。又用牛尾蕨根、謝婆根(又名赤葛子根)二味捶碎,酒三碗渾服。並用洗瘡口,潰爛之後亦用此藥洗,直要潔淨。大惡忌白物:豆腐、面、白羊、白雞、白豬,一切白物皆忌之。如服藥後小便淋瀝,用五苓散加葵、麥、木通煎吃。此方得之艱,用之收效。

白虎湯

  • 1.《齊氏醫案》:「曾見狂擾煩越,不欲近衣,欲坐泥水中,此屬假熱之證。又有甚者,煩極發躁,渴飲不絕,舌如芒刺,兩腎燥裂,面如塗朱,身如焚燎,足心如烙,吐痰如湧,喘急不寧,大便閉結,小便淋瀝,三部脈洪大而無倫,當是時也,卻似承氣湯證,承氣入口即斃,又似白虎湯證,白虎下咽立亡。

逍遙散

  • 1.《醫學入門》:「癥瘕得冷則發,腹痛支滿,胸脅腰背相引,四肢疼痛,月事不調,如懷胎之狀。邪氣甚盛,令人恍惚,夜多異夢,寒熱往來,四肢不舉,陰中生瘡,甚者小便淋瀝,或兼帶下,小腹重痛,面色黃黑,入於子臟則絕產,入於胞絡則經閉,宜人參荊芥散、小溫經湯、逍遙散、通經丸、古斑玄丸選用。
  • 2.《証治準繩‧瘍醫》:「,一婦小腹內,如有所梗,兩拗與人門俱腫,小便淋瀝,經候不調,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脾鬱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一婦人,兩拗腫痛,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月餘不調,小便不利。

歸脾湯

  • 1.《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或用清熱生血之劑,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淋瀝,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歸脾湯,漸愈。又用八珍湯,兩月全愈。
  • 2.《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月經不調,晡熱內熱,飲食少思,肌體消瘦,小便頻數,或用清熱生血之劑,月經不行,四肢浮腫,小便淋瀝,余朝用金匱加減腎氣丸,夕用歸脾湯漸愈。又用八珍湯,兩月而愈。

補中益氣湯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產婦,陰脫,便閉下墜,形氣倦甚,用十全大補湯而上。因怒仍脫,重墜,寒熱,小便淋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龍膽草,一劑,重墜減,而小便利。仍用前湯,去二味,倍加升麻、參、耆而愈。
  • 2.《萬病回春》:「大抵久瀉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便淋瀝,多致不起。
  • 3.《癘瘍機要》:「欽天薛天契年逾六旬,兩臁膿水淋漓,發熱吐痰,數年不愈,屬腎臟風症,用四生散而瘥。年餘復作,延及遍體,日晡益甚,痰渴盜汗,唇舌生瘡,兩目皆赤,此腎經虛火。用加減八味丸,諸症悉愈。三年後小便淋瀝,莖道澀痛,此陰已痿,思色而精內敗也,用前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愈。
  • 4.《保嬰撮要》:「一小兒十四歲,肢體倦怠,發熱晡熱,口乾作渴,吐痰如湧,小便淋瀝,或面目赤色,身不欲衣,此稟賦腎虛陰燥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桑螵蛸散

  • 1.《資生集》:「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 2.《女科經綸》:「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大黃牡丹皮湯

  • 1.《方機》:「小腹有堅塊。小便淋瀝者。
  • 2.《皇漢醫學》:「《方機》本方主治曰:「腹癰,按之即痛,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者。腹中有堅塊,經水不順者。腹脹滿如鼓,而生青筋,或腫而小便不利者。小腹有堅塊,小便淋瀝者。」

六味地黃丸

  • 1.《雲林神彀》:「_六味地黃丸_(方見諸虛,治小便淋瀝不通,倍茯苓、澤瀉)
  • 2.《濟陽綱目》:「_六味地黃丸_,治腎經虛損,小便淋瀝不通。
  • 3.《薛氏濟陰萬金書》:「艾附丸,若脾胃虛寒,陰血不足,氣逆發熱,月經不調,若胎氣不成者,宜暫用之。若肝腎虧損,陰虛發熱,月經不調,或崩帶漏下,或便血吐衄,小便淋瀝,晡熱內熱,寒熱往來,或盜汗自汗,不時倏熱,宜用六味地黃丸;若兼脾氣不足,飲食少思者,佐以六君子湯。

加味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玉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塊,攻走脅下,或脹或痛,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 2.《校註婦人良方》:「一產婦陰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物攻動,脅下或脹或痛,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 3.《女科證治準繩》:「一產婦玉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塊,攻走脅下,或脹或痛,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一婦人子宮腫大,二日方人,損落一片,殊類豬肝,面黃體倦,飲食無味,內熱晡熱,自汗盜汗,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諸證悉愈,仍復生育。
  • 4.《証治準繩‧女科》:「一產婦玉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塊,攻走脅下,或脹或痛,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一婦人子宮腫大,二日方人,損落一片,殊類豬肝,面黃體倦,飲食無味,內熱晡熱,自汗盜汗,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諸證悉愈,仍復生育。
  • 5.《濟陰綱目》:「一產婦玉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塊,攻走脅下,或脹或痛,(此從脅下脹痛淋瀝治)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 展開更多

八正散

  • 1.《外科樞要》:「_八正散_,治下疳便毒,小便淋瀝,脈症俱實者。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人年六十餘,少腹凝結,覺微痛,小便淋瀝而不通快,若步行則小腹攣急,苦於汗出,身無寒熱,飲食如故。邸醫以為寒疝,或為淋毒,療數旬,無效。余診曰:『腸間有一種壘壘然之凝固物,然無疝塊,無積聚,按之濡活,似腸癰狀。宜溫和之,以觀其進退。

八珍湯

  • 1.《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婦人,患小便淋瀝,內熱體倦,以為肝火血少,脾氣虛弱,用八珍、逍遙二散,兼服月餘,而小便利,又用八珍湯而氣血復。
  • 2.《女科經綸》:「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 3.《濟陰綱目》:「_薛氏_,曰:前證若因穩婆不慎,以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用八珍湯以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而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者,須補脾腎。
  • 4.《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若因穩婆不慎,以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用八珍湯以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而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須補肺腎。仍參第八卷小便頻數諸類。
  • 5.《証治準繩‧雜病》:「【產後小便數】乃氣血不能制故也。薛氏曰:若因穩婆不慎,以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用八珍湯以補氣血,兼進補脬飲。若因膀胱氣虛而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而小便淋瀝,須補肺腎。
▼ 展開更多

五淋散

  • 1.《濟陰綱目》:「_五淋散_,治孕婦熱結膀胱,小便淋瀝。
  • 2.《資生集》:「五淋散,治孕婦熱結膀胱,小便淋瀝。

四神丸

  • 1.《萬病回春》:「大抵久瀉多因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持,遂成久泄。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便淋瀝,多致不起。
  • 2.《折肱漫錄》:「立齋云:「凡久瀉脾虛飲食難化之症,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自主持,遂成久泄,若非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便淋瀝,多致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