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白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白痢

白痢,又稱白頭痢,是一種以大便白色、稀薄、臭穢、多泡沫為特徵的急性腸炎。中醫認為,白痢多由飲食不潔、感受寒邪、脾胃虛弱等因素所致。臨床表現為大便白色、稀薄、臭穢、多泡沫,伴有腹痛、腹瀉、發熱、食欲不振等症狀。

診斷

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可以初步診斷為白痢。但為了確定診斷,還需要進行糞便常規檢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治療

白痢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止瀉止痢為主。常用中藥有黃連、黃芩、白礬、白茅根、大黃等。此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等治療。

預防

白痢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飲食要清淡,不吃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注意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
  • 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避免接觸傳染源。
  • 一旦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要及時就醫。

結語

白痢是一種常見的急性腸炎,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嚴重併發症。因此,大家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甘草乾薑湯

  • 1.《類證治裁》:「〔白痢〕,甘草乾薑湯,甘草(四兩),乾薑(二兩),
  • 2.《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細末,以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丸,小兒兩丸。心中痰患,薑湯下。心痛,酸石榴皮湯下。口瘡,蜜湯下。頭痛,石膏湯蔥茶下。一切脾氣,橘皮湯下。水瀉、氣瀉,煮陳皮飲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胸膈噎悶,通草湯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合研勻,熔蠟和丸,如黃米大,每錢作一百二十丸。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並放冷臨臥服,忌熱物一、二時辰。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件研為細末,熔蠟搜和為丸,如麻子仁大。每服一丸,小兒半丸。水瀉,新汲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並放冷臨臥服。孕婦莫服。忌熱物一、二時辰。
  • 5.《楊氏家藏方》:「上件為細末,煉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丸。赤痢,甘草湯。白痢,乾薑湯。赤白痢,甘草乾薑湯下。食前。
▼ 展開更多

甘草湯

  • 1.《本草綱目》:「赤白雜痢困重者:益母草(日乾)、陳鹽梅(燒存性),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白痢乾薑湯、赤痢甘草湯下。名二靈散。(《衛生家寶方》)
  • 2.《本草綱目》:「下痢赤白:金剛根、蠟茶等分。為末,白梅肉搗丸芡子大。每服五、七丸,小兒三丸,白痢甘草湯下;赤痢烏梅湯下。(《衛生易簡方》)
  • 3.《聖濟總錄》:「上四味,先將巴豆霜研細,入諸藥同研細,用糯米飯為丸,如小豆粒大。水瀉、新汲水下一丸。赤白痢、煎乾姜甘草湯放冷下一丸。吐瀉、煎生薑木瓜湯放冷下一丸。白痢煎乾薑湯放冷下一丸。不拘時候。
  • 4.《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每用晉棗一個,取核內盛硇砂、沒藥,用麵裹燒熟,不用面取出棗,將其餘藥末同棗合和,每量虛實旋丸。傷寒蔥茶下,傷食食湯下,心痛艾醋湯下,婦人產後紅花酒下,婦人赤白帶下當歸酒下,痁疾桃柳湯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五色痢荊芥木瓜湯下,並一丸至二三丸。
  • 5.《活幼心書》:「上件銼焙為末,每服半錢至一錢,白痢白薑湯調,赤痢甘草湯調,赤白痢溫米清湯調,並空心服。
▼ 展開更多

黃芩湯

  • 1.《聖濟總錄》:「上六味,同細研令勻,用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血痢煎黃芩湯下,白痢煎附子湯下,疳痢蛤粉湯下。

黃連湯

  • 1.《雞峰普濟方》:「湯火傷蜜調塗之 赤白痢黃連湯下
  • 2.《治痢捷要新書》:「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五苓散

  • 1.《世醫得效方》:「止瀉,加紫蘇、陳米各少許,薑汁半匕。久痢,加肉豆蔻五錢,每服鹽梅一個。赤痢,烏梅一枚,粟殼二枚,去蒂、赤膜,醋炒。白痢,粟殼二枚,制同上,粟米一撮。腹痛,南木香半錢。渴,烏梅一個,枇杷葉二皮,去白毛,糯米一撮。伏暑鼻衄,白茅花一握。小便血,以生料者每服加梔子三個,車前子一撮。
  • 2.《續醫說》:「一人大醉,飲水與冷茶無數,後病便血甚鮮,先以吳茱萸丸,翌日又與平胃五苓散,各半三大服,血止,復變白痢,又與神應丸四服,白痢乃止,安和如故。或問曰:何不用寒涼解毒,所用者溫熱之劑?醫曰:君用寒涼藥,其疾大變,難療。寒毒內傷,復用涼藥,非其治也。

胃苓湯

  • 1.《邯鄲遺稿》:「傷濕腰腳冷痹,泄下黃黑,宜服金不換正氣散。如赤白相雜者,加黃連;若白痢,加烏梅煎服,不然,胃苓湯亦可。

理中湯

  • 1.《醫學綱目》:「〔丹〕有一鄰人,三十餘,性狡而躁。素患下疳瘡,或作或止。夏初,患白痢,膈上微悶,醫與理中湯四帖,昏悶若死,片時而蘇。予脈之,兩手皆澀,重取略弦似數。予曰:此下疳瘡之深重者。與當歸龍薈丸去麝,四帖而利減,與小柴胡去半夏,加黃連、芍藥、川芎、生薑煎,五六帖而安。
  • 2.《赤水玄珠》:「王好古曰:大凡痢疾,乃心腹之患,老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白痢當服理中湯。血痢當服胃風湯。若五色雜下,泄瀉無常,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等分,生薑煎服。
  • 3.《濟陽綱目》:「_戴_,云:白痢下如凍膠,或如鼻涕,此屬冷痢,宜先多飲除濕湯加木香一錢,吞感應丸,繼進理中湯。亦有下如魫(音審,魚子)色或如臘茶色者,亦宜用前白痢藥。白臘治後重白膿。

當歸散

  • 1.《活幼心書》:「調順氣血,和解表裡,爽利心腹,疏理百病,及治溫熱停積,白痢,煩躁不寧。

生薑甘草湯

  • 1.《醫學入門》:「每五丸,空心服。瀉用井花水下;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生薑甘草湯下。
  • 2.《證類本草》:「研為末,以醋、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空心服。瀉用井花水;赤痢甘草湯下;白痢乾薑湯下;赤白痢生薑甘草湯下。孫兆口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疼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川烏頭、乾薑等分,上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散。每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小建中湯

  • 1.《中國內科醫鑑》:「〔證治準繩〕,仲景之建中湯(指小建中湯)無赤痢、白痢、舊新之區別。但治腹中之大痛者有神效。其脈弦急。或澀浮而大。按之空虛。或乏舉按之力者。有此湯治之。

白頭翁湯

  • 1.《治痢捷要新書》:「張石頑曰:予嘗以甘草、厚朴、茯苓、木香、乾姜治妊娠白痢,以千金三物膠艾湯治妊娠血痢,以連理湯加膠艾治赤白相兼之痢,以千金黃連湯、白頭翁湯加甘草、阿膠治胎前、產後五色諸痢俱應手奏效。證治準繩日:胎則下痢,產後不止,勢莫挽回者,用伏龍肝湯丸隨證加減。

附子理中湯

  • 1.《圓運動的古中醫學》:「紅痢有寒證有熱證,究竟寒多熱少。白痢有熱證有寒證,究竟熱多寒少。一壯漢三十餘歲,未結婚。病紅痢,不渴,口亦不苦,舌亦無苔,脈沉實,命服龍膽草炙甘草各二錢而愈。一孕婦,病白痢,如清涕,脈虛微,命服附子理中湯加當歸鹿茸,十餘劑乃愈。

四物湯

  • 1.《麻疹專論》:「麻後赤痢,四物湯加黃連、黃芩、枳殼治之;白痢,四物湯加陳皮、茯苓、木香治之。

生化湯

  • 1.《絳雪丹書》:「凡產後七日內外,患赤白痢疾,後重頻並難治,欲調血行血而推蕩痢疾,猶恐產後之元氣虛,欲滋榮益氣而大補氣血,反助痢物之滯結,須當行不損元,補不助邪,惟生化湯減炮姜而代以木香、茯苓,則善消惡露兼行痢滯,並治而不悖也,再服加味香連丸,俟二三日後看痢勢而後加減可保無虞。

六一散

  • 1.《救生集》:「_又紅白痢並水瀉方_,用硫黃一斤,碎如豆大,將布包之,入砂罐內,上下四旁以豆腐蓋之,煮七枝香久,取出陰乾。如紅痢用硫黃一兩,配六一散二兩,白糖調服;白痢用疏黃一兩,配六一散五錢,紅糖調服;紅白相兼水瀉者,與六一散等分,大人三錢,小兒減半。
  • 2.《成方便讀》:「_六一滑石同甘草,解肌行水兼清燥。益元碧玉與雞蘇,砂黛薄荷加之好。紅曲更添清六名,熱傷血分痢難了。若云溫六和乾薑,白痢頻仍治須早。_
  • 3.《祖劑》:「即六一散加乾薑(五錢)薑汁為丸,治白痢。
  • 4.《成方切用》:「加辰砂少許,名益元散。鎮心神,而瀉丙丁之邪熱也。(小腸為丙火,心為丁火。)加薄荷少許,(清肺)名雞蘇散。加青黛少許,(清肝)名碧玉散。加紅曲五錢,名清六丸,治赤痢。(赤屬血分受傷。紅曲能調六腑之血。)加乾薑五錢,名溫六丸,治白痢。(白屬氣分受傷。

附子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久痢下純白,由積臥冷處經久病發,遂令脾胃俱冷,日夜五六十行,大小腹痛不可忍。凡白痢屬冷,赤痢屬熱方:
  • 2.《聖濟總錄》:「上六味,同細研令勻,用燒飯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血痢煎黃芩湯下,白痢煎附子湯下,疳痢蛤粉湯下。

人參敗毒散

  • 1.《仁術便覽》:「一方,治痢劫劑。用生石灰、枯白礬各等分,麵糊丸黃豆大,空心三丸。白痢燒酒送下,紅痢甘草湯下。

胃風湯

  • 1.《仁齋直指方論》:「桂苓白朮散療霍亂而口發渴,加減理中湯治吐瀉而咽不幹。蒼朮湯、胃風湯治濕傷氣分,白痢便膿;地黃湯、芍藥湯主熱傷血分,赤痢下血。萬安散、七寶飲治瘧無汗而寒多熱少,清脾飲、六和湯療瘧有汗而寒少熱多。華蓋散、五拗湯主喘嗽因寒外襲,洗肺散、貝母散治咳嗽由火內生。

真人養臟湯

  • 1.《瘴瘧指南》:「治小兒大人。腸胃虛弱。患赤白痢。或下膿血。或如魚腦。髓臍腹㽲痛。日夜無度。大便脫肛。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乳食不下,訶子、木香。時行咳嗽,藿香、枳殼、姜錢。暴風燥癢,荊芥、牛蒡子、枳殼、高良薑、蟬蛻。鼻流清涕,羌活、麻黃、防風。泄瀉,肉豆蔻、木香。滑腸,訶子、榴皮。臟毒形如白利,或有血根如魚腦髓,豆蔻、地榆、粟殼。赤痢,粟殼、烏梅。白痢,粟殼、白姜。
  • 2.《証治準繩‧女科》:「_〔熊〕_,治產後赤白痢證,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粟殼神效。
  • 3.《醫學研悅》:「白痢乃濕熱干於氣分,從大腸中來,以四君子湯加黃連、蒼朮治之。
  • 4.《女科證治準繩》:「_〔熊〕_,治產後赤白痢證,用四君子湯加黃耆、粟殼神效。

芍藥湯

  • 1.《增訂葉評傷暑全書》:「_芍藥湯加減_,兼治赤白痢。
  • 2.《時方歌括》:「肉桂色赤入血分。赤痢取之為反佐。而地榆、川芎、槐花之類。亦可加入也。乾薑辛熱入氣分。白痢取之為反佐。而蒼朮砂仁茯苓之類。亦可加入也。方無深義。羅東逸方論。求深而反淺。

五積散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孕婦心中滿急,腹內絞痛下痢者,當歸芍藥湯主之。此藥時服,通暢血脈,不生癰疽,且益精明目。胎前痢疾,不拘赤白,養胃湯主之。始終只此一藥,便可去其病恙,否則胃苓湯亦可。若傷生冷而下白痢者,五積散一二帖亦不妨。蓋生冷,非薑、桂不能除也,然亦不得已而用之。

異功散

  • 1.《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廉按:濕熱咸痢,前哲謂傷氣分則為白痢,又稱脾痢,傷血分則為赤痢,又稱肝痢。用藥之法,白耐剛而赤耐柔。此案紅白痢後轉黃積,凡濕熱痢如此者多,方則用剛遠柔,以其多傷氣分,故末診用錢氏異功散加味,純屬扶中健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