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傷中」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傷,是指外傷所致的疾病。中醫認為,傷有內傷和外傷之分。內傷是指由於外部因素(如寒、熱、濕、燥、風等)侵襲人體,或由於情志不遂、飲食失調等原因,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失和所引起的疾病。外傷是指由於外力作用(如跌打、碰撞、刺傷、刀傷等)直接作用於人體,造成組織損傷和功能障礙的疾病。

傷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疼痛:是傷的主要症狀之一,可分為刺痛、脹痛、隱痛、鈍痛等。
  • 腫脹:是由於組織損傷後,血液和組織液滲出,造成局部組織腫脹。
  • 瘀斑:是由於血液在局部凝聚而形成的紫紅色斑塊。
  • 出血:是由於血管損傷,血液外滲所致。
  • 功能障礙:是由於組織損傷,導致臟腑功能失調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如肢體活動障礙、大小便失禁等。

傷的中醫治療以扶正祛邪、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四物湯: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主治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等。
  • 活血止痛散: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
  • 金創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外傷感染、化膿等。

傷的中醫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 避免外傷。
  • 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
  • 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不慎發生外傷,應立即到醫院進行治療,以免造成更嚴重的後果。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半夏瀉心湯

  • 1.《醫方考》:「傷寒自表入里,傳至三陰,三陰亦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於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

甘草瀉心湯

  • 1.《醫方考》:「傷寒自表入里,傳至三陰,三陰亦有在經表證。如太陰有桂枝加芍藥湯,少陰有麻黃附子細辛湯,厥陰有當歸四逆湯之類。若不治其表,而用承氣湯下之,則傷中氣,而陰經之邪乘之矣!以既傷之中氣而邪乘之,則不能升清降濁,痞塞於中,如天地不交而成痞,故曰痞,瀉心者,瀉心下之邪也。

小半夏湯

  • 1.《金匱方歌括》:「元犀按。傷寒論云。瘀熱在裡。身必發黃。此云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者。可知內無瘀熱矣。蓋喘滿屬中氣虛弱。故曰不可除熱。師恐後人誤投寒劑傷中。故立小半夏湯以救誤治也。用半夏和胃以鎮逆。生薑溫理中臟。中溫則升降自如。而喘滿嘔逆自愈。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腹膨而不軟,不但傷中宮之陽,中下濁陰凝結矣。惟膨而仍軟,知陽雖傷而尚未陰凝,但理中宮之陽,俾得轉旋斯愈矣。

小建中湯


理中湯

  • 1.《醫辨》:「_口瘡_,服涼藥不愈者,此酒色過度,勞役不睡,舌上光滑而無皮,或因憂思損傷中氣,虛火泛上無制,用理中湯,甚者加附子或官桂噙之。
  • 2.《臨證指南醫案》:「議以仲景理中湯。血脫有益氣之法。坤土陽和旋轉。喜其中流砥柱。倘得知味納穀。是為轉機。重症之尤。勿得忽視。(苦寒辛散傷中陽),理中湯。

小柴胡湯

  • 1.《張氏醫通》:「種種不侔。然必入傷中土。土主百骸。無分經絡。毒氣流行。隨虛輒陷。最難叵測。亟乘邪氣未陷時。盡力峻攻。庶克有濟。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參一味。力致開闔。始則鼓舞羌、獨、柴、前各走其經。而與熱毒分解之門。繼而調御津精血氣各守其鄉。以斷邪氣復入之路。與桂枝湯中芍藥護營之意不殊。
  • 2.《醫通祖方》:「問:時疫初起用人參敗毒,得毋助邪為虐之患乎?又何以治非時寒疫汗後熱不止?詳此二者,一為全盛之毒,一為未盡之邪,胡一方可混治邪?蓋時疫之發或值歲氣並臨,或當水土疏豁,種種不侔,然必入傷中土。土主百骸,無分經絡,毒氣流行,隨虛輒陷,最難叵測。亟乘邪氣未陷時,盡力峻攻,庶克有濟。

五苓散

  • 1.《成方便讀》:「_五苓散治太陽邪,利水分消表未諧。澤術二苓都內導,桂枝達外法頗佳。胃苓即此加平胃,濕瀉傷中邪氣乖。若治黃疸濕熱蘊,茵陳加入五苓齊。_

竹葉石膏湯

  • 1.《成方便讀》:「然熱則生痰,恐留戀於中,痰不去,熱終不除,故以半夏辛溫體滑之品,化痰逐濕,而通陰陽,且其性善散逆氣,故又為止嘔之聖藥;況生薑之辛散,以助半夏之不及,一散一清,邪自不能留戀。人參、甘草、梗米以養胃,麥冬以保肺。此方雖云清熱,而卻不用苦寒,雖養陰又仍能益氣,不傷中和之意耳。

六君子湯

  • 1.《折肱漫錄》:「厚朴性亦猛厲,虛弱之人宜審用。《本草》言:誤服脫人元氣。予中氣素弱,每因腹痛誤用少許,即覺中氣衰憊,無不立見。有時加於六君子湯中,亦覺大傷中氣。要知此藥,非純善之物,即參、術同用,亦不能勝也。

生化湯

  • 1.《婦科冰鑑》:「若陰陽不和,寒熱往來者,柴胡四物湯,或追遙散。榮衛不調,乍寒乍熱者,乃陰陽相乘也,蓋陽乘陰則熱,陰乘陽則寒,宜增損四物湯,或八珍湯少加柴胡。若敗血停留,兼食傷中,寒熱似瘧者,生化湯加柴胡、山楂、神麯。感受風寒,憎寒壯熱者,更生散。

補中益氣湯

  • 1.《保命歌括》:「_補中益氣湯_,治有內傷挾外感者,(方見後內傷中。)隨六經見症加減。
  • 2.《醫學原理》:「_補中益氣湯_,治飲食勞倦失節,致傷中氣。內傷門。
  • 3.《馮氏錦囊秘錄》:「余曰:勞傷中氣發熱,東垣先生補中益氣湯,為此等病而設,令陰陽氣和,自能汗出而解,今更虛其虛,陽氣發泄殆盡,所以身愈熱而神愈昏,陰陽既脫,自然見鬼目盲,過汗津液亦亡,所以舌黑足冷,陰陽俱絕之候,至於身重異常者,此尤足少陰之極虛症也。蓋腎主骨,骨有氣以舉則輕,無氣以舉則倍重也。

桂枝人參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桂枝人參(湯)甘術姜,太陽協熱利煎嘗,必因數下傷中氣,里已虛寒用此方。(此必因數下之後而傷中氣,外雖協熱,而里已虛寒,故仍用溫補。)利不止而心下硬,脈來微弱始相當。(下利不止,脈微細弱,中宮之陽氣虛矣,雖心下痞硬,亦屬虛痞。)先煎四味後煎桂,溫補之中解表勷。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桂枝人參(湯)甘術姜,太陽協熱利煎嘗,必因數下傷中氣,里已虛寒用此方。(此必因數下之後而傷中氣,外雖協熱,而里已虛寒,故仍用溫補。)利不止而心下硬,脈來微弱始相當。(下利不止,脈微細弱,中宮之陽氣虛矣,雖心下痞硬,亦屬虛痞。)先煎四味後煎桂,溫補之中解表勷。

大陷胸湯

  • 1.《傷寒說意》:「若不成結胸,而下傷中氣,其在陽分,則濕熱鬱蒸而頭上汗出,其在陰分,則濕寒凝澀而小便不利,土敗濕作,身必發黃也。

旋覆花湯


益氣聰明湯

  • 1.《成方切用》:「(東垣),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 2.《醫方集解》:「治內障目昏,耳鳴耳聾。(五臟皆稟氣於脾胃,以達於九竅;煩勞傷中,使沖和之氣不能上升,故目昏而耳聾也。李東垣曰:醫不理脾胃及養血安神,治標不治本,是不明理也。)

清暑益氣湯

  • 1.《時方歌括》:「參吳鶴皋方考。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耆輕清散表氣。又能領人參五味之苦酸。同達於表以實表。神麯消磨傷中氣。又能佐白朮甘草之甘溫。消補互用以調中。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

大陷胸丸

  • 1.《醫方考》:「結胸項強者,胸滿硬痛,能仰而不能俯也。有汗項強為柔痙。此雖有汗,其項強乃胸中滿實而不能俯,非是中風痙急,故曰如柔痙。不用湯液而用丸劑,何也?湯主盪滌,前用大陷胸湯者,以其從心下至少腹皆硬痛,三焦皆實,故用湯以蕩之。此惟上焦滿實,用湯液恐傷中、下二焦之陰,故用丸劑以攻之。

四君子湯

  • 1.《症因脈治》:「_四君子湯_,見前內傷中風。

牡蠣散


保元湯

  • 1.《類證治裁》:「若火不歸源,喘促煩躁,脈微肢厥,八味地黃丸,鎮陰煎。陰虛陽浮,六味飲加秋石、龜甲、白芍、五味。衛虛營損,氣短色枯,養營湯。氣衰血脫,神疲昏憒,獨參湯。胃火血升,犀角地黃湯加茅花。此治衄內因也。其酒升血沸,面赤汗多,四生丸。努力負重,傷中損絡,保元湯加阿膠。
  • 2.《類證治裁》:「〔傷中〕,保元湯,見一卷火。

枳實導滯丸

  • 1.《醫方論》:「治濕熱蘊結,腹痛泄瀉,頗為得力。但黃芩、黃連尚在可減之律,恐苦寒太過,反傷中、上二焦也。

黃龍湯

  • 1.《張氏醫通》:「種種不侔。然必入傷中土。土主百骸。無分經絡。毒氣流行。隨虛輒陷。最難叵測。亟乘邪氣未陷時。盡力峻攻。庶克有濟。其立方之妙。全在人參一味。力致開闔。始則鼓舞羌、獨、柴、前各走其經。而與熱毒分解之門。繼而調御津精血氣各守其鄉。以斷邪氣復入之路。與桂枝湯中芍藥護營之意不殊。

香薷飲

  • 1.《內傷集要》:「人有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虛火上炎,面赤身熱,六脈洪數無力,此乃內傷中氣也。蓋人正氣足,暑邪不能犯,今暑氣侵,皆氣虛招之也。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虛火上炎,此陰盛格陽之證也。治宜補陽以退陰,但驟用陽藥入至陰,必扞格不入,惟熱因寒用為妙也。順陰湯甚效。
  • 2.《辨證奇聞》:「勞倦中暑,服香薷飲反虛火炎上,面赤身熱,六脈疾數無力,人謂暑未消,誰知內傷中氣乎。人正氣足,暑邪不能犯,今暑氣侵,皆氣虛招之也。然內虛發熱,不治虛安能祛暑。況夏月伏陰在內,重寒相合,反激虛火上炎,此陰盛隔陽。法宜補陽以退陰,然陰盛陽微,驟用陽藥入至陰,必扦格不入,必熱因寒用。

全真一氣湯

  • 1.《馮氏錦囊秘錄》:「余曰:勞傷中氣發熱,東垣先生補中益氣湯,為此等病而設,令陰陽氣和,自能汗出而解,今更虛其虛,陽氣發泄殆盡,所以身愈熱而神愈昏,陰陽既脫,自然見鬼目盲,過汗津液亦亡,所以舌黑足冷,陰陽俱絕之候,至於身重異常者,此尤足少陰之極虛症也。蓋腎主骨,骨有氣以舉則輕,無氣以舉則倍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