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冷痢」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冷痢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大便清稀、色白、質稀、量多、臭穢,腹痛喜溫喜按,得食則減,下利日數十行,或數十日不止。

冷痢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寒邪、飲食不節、脾胃虛寒等。外感寒邪侵襲人體,可導致脾胃陽氣受損,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形成冷痢。飲食不節,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損傷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形成冷痢。脾胃虛寒,運化失常,水谷不化,形成冷痢。

冷痢的治療以溫陽散寒、健脾益胃為主。常用方藥有理中湯、四神丸、香砂六君子湯等。

冷痢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飲食,不吃生冷寒涼之物。
  2. 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吃不潔食物。
  3. 適當鍛鍊,增強體質。
  4.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了冷痢的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黃連湯

  • 1.《聖濟總錄》:「又熬三兩沸,次下諸藥末,不住用柳木杖子,攪勻候稠,搗千杵,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不問男女長幼,心痛醋湯下,左脅下疼,煎薑棗湯下,右脅下疼,煎木香湯下,婦人血癖血氣,炒生薑醋湯下,久患冷痢,煎黃連湯下,小兒常服,冷水下,有妊者不得服,小兒以意減丸數。

理中湯

  • 1.《醫方集宜》:「一、因寒下痢,如魚腦,肚腹疼痛,四肢逆冷,口中如霜雪,此為冷痢,宜用[理中湯](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0%86%E4%B8%AD%E8%8C%85)加減
  • 2.《醫述》:「血色鮮紅者,此屬熱痢,宜黃連阿膠湯,或白頭翁湯。○血色如瘀,服涼藥而下愈多者,當作冷痢治,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木香。(《證治準繩》)
  • 3.《証治準繩‧雜病》:「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若血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
  • 4.《治痢捷要新書》:「張石頑曰:痢如膠凍、鼻涕、魚腦者,冷痢也,照虛寒痢治之(理中湯加木香、沈香、豆護、砂仁)。
  • 5.《雜病源流犀燭》:「白則如鼻涕,如凍膠,此由氣分致病,亦名冷痢(宜先用沉香、木香、蔻仁、砂仁,次用理中湯加木香)。甚有不能食者(宜肉果、陳米)。赤白痢則赤白各半,此由冷熱不調也(宜小駐車丸)。又有水穀痢,由脾胃氣虛,不能消化水穀,糟粕不聚,變而為水穀痢也。飧泄亦曰水穀痢,當參看(宜保和丸)。
▼ 展開更多

烏梅丸


甘草湯

  • 1.《証治準繩‧類方》:「上八味,銼碎,以好米醋於瓷器內,用文武火煮令乾,焙,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鹽酒或鹽湯空心食前吞下,婦人血海冷當歸酒下,泄瀉飯飲下,冷痢薑湯下,赤痢甘草湯下。極暖下元,治腎氣虧乏,及療腰疼。

白頭翁湯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黃連阿膠湯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桃花湯

  • 1.《本草綱目》:「昔張仲景治痢用赤石脂名桃花湯,《和劑局方》治冷痢有桃花丸,皆即此物耳。
  • 2.《脈因證治》:「_桃花湯_,治冷痢腹痛,下魚腦白物。

藿香正氣散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白朮散

  • 1.《類編朱氏集驗醫方》:「_白朮散_,治小兒嘔吐,兼治冷痢。常服此藥,調理三焦,大進飲食。

附子湯

  • 1.《聖濟總錄》:「治腸胃寒濕,濡瀉不止,及冷痢色白,食不消化,附子湯方

胃風湯

  • 1.《嬰童百問》:「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湯主之。脾毒痢臟熱,當服香連丸、黃連香薷散、去桂五苓散、茅花湯、當歸、芍藥、枳殼、地榆、川芎等劑,先與解毒退熱,卻與開胃進食,分水穀,寬腸定痛,先予水浸丹,局方敗毒散,地榆飲,寬腸枳殼散。有熱而利不止者、三黃熟艾湯主之。
  • 2.《証治準繩‧幼科》:「脾虛者,不可輕用罌粟澀滯等劑,必致危困,須用沒石子、黃連、阿膠、地榆以止之,方為盡善,其枳殼、芍藥皆要藥也。噤口痢不能食者,石蓮散主之,香脯散亦可。冷痢如豆汁,肚疼者,胃風湯主之。

四君子湯

  • 1.《醫述》:「血色鮮紅者,此屬熱痢,宜黃連阿膠湯,或白頭翁湯。○血色如瘀,服涼藥而下愈多者,當作冷痢治,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木香。(《證治準繩》)
  • 2.《証治準繩‧雜病》:「宜藿香正氣散加黑豆三十粒,五苓散加木香半錢,粟米少許,下黃連丸,或黃連阿膠丸、茶梅丸。熱甚,服上項藥未效,宜白頭翁湯。赤痢發熱者,敗毒散加陳倉米一撮煎。若血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去愈頻者,當作冷痢,宜理中湯,或四君子湯加肉果一錢,木香半錢。加減平胃散、青六丸、治血痢佳。

敗毒散

  • 1.《奉時旨要》:「戴元禮曰:滯下之症,氣滯成積,當順氣開胃為先,初起不問赤白,凡裡急後重者,宜藿香正氣散加丁香五分,若赤痢及有鮮血者,前方加黑豆三十粒,或黃連阿膠湯,熱甚則白頭翁湯,外發熱者,敗毒散,若色黯如瘀,服涼藥而所下愈多者,作冷痢治,理中湯,或四君子加肉果木香。

溫脾湯

  • 1.《備急千金要方》:「論曰:舊治痢於貴勝用建脾丸,多效,今治積久冷痢,先以溫脾湯下訖,後以建脾丸補之,未有不效者。貧家難以克辦,亦無可將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