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肺燥」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肺燥是中醫學上的病症之一,是指肺臟陰液不足、燥邪過盛所致的肺部病變。肺燥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乾咳、少痰、咽干、鼻燥、口渴、皮膚乾燥、大便乾結等。

肺燥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外感燥邪,如秋冬季節的乾燥風寒之邪侵襲肺臟,可導致肺燥;二是內傷燥熱,如過食辛辣、肥甘厚膩之品,或情志不遂,肝火過旺,均可導致肺燥。

肺燥的治療以滋陰潤燥、清肺化痰為主。常用方藥有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玉竹百合湯等。

肺燥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保養肺臟,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2. 適當增加飲水量,多吃新鮮蔬果,以補充水分和維生素。
  3. 在秋冬季節,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涼。
  4. 戒菸限酒,避免吸入煙霧和酒精。

肺燥是中醫學上的常見病症,如果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雜病廣要》:「凡室女寡婦思傷心血,火炎脾虧,肺燥腎枯而血閉成癆,宜四物加柴芩為主治,或逍遙散加梔子、芩、連以養血降火。(《士林餘業》)(按:《醫通》曰:若室女經水不調,尤當開鬱為主。)

五苓散

  • 1.《馮氏錦囊秘錄》:「然膀胱雖藏津液,必由氣化而始能出,故用肉桂辛熱為使。熱因熱用,引入膀胱,以化其氣,使濕熱之氣,皆從小便而出也。若汗下之後,內亡津液而便不利者,不可用之,恐重亡津液而益虧其陰也。然治秘之道有三:一曰肺燥不能化氣,故用二苓澤瀉之甘淡,以瀉肺而降氣。

四物湯

  • 1.《濟陽綱目》:「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語云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白虎湯

  • 1.《古今醫統大全》:「)有蓄血證者,宜下之。汗下後,元氣虛而下陷,陰陽之氣揭薄而不起,為虛熱,宜與來復丹、靈砂丹之類。汗下後,脈燥、身熱、大渴飲水不已者,先掘井泉,取水飲之。有鬱冒諸風為熱,宜防風通聖散,川芎、石膏之類。有肺燥鬱熱,或火乘之者,宜清之,白虎湯加地骨皮。

炙甘草湯

  • 1.《醫學三字經》:「_炙甘草湯_,(《金匱》),肺燥、肺痿、咽痛、脈代等證。

麥門冬湯

  • 1.《傷寒兼證析義》:「然考之於經,則不曰「秋傷於燥」,而言「秋傷於濕」,何也?夫秋令本燥,以長夏濕土鬱蒸之餘,氣漸漬於身中,隨秋令收斂而伏於肺衛之間,直待秋深燥令大行,與濕不能相容至冬而為咳嗽也。此症有肺燥、胃濕,兩難分解之勢,古方中惟千金麥門冬湯、千金五味子湯二方,獨得其秘。

甘草湯

  • 1.《醫理真傳》:「乾咳而無痰者,肺燥血虛也**(宜補血湯合黑薑甘草湯,加五味子)**。咳而痰水如泉涌者,脾陽不運也**(宜理中加砂、半、吳萸、茯苓)**。咳症雖多,總以陰、陽兩法辨之即可。

清燥救肺湯

  • 1.《成方便讀》:「清燥救肺湯,冬桑葉(三錢),煨石膏(二錢半),甘草(一錢),人參(七分),胡麻仁(炒研一錢),真阿膠(八分),麥冬(去心一錢二分),杏仁(去皮尖炒七分),枇杷葉(一片,刷去毛,蜜塗炙黃),喻氏治諸氣膹郁,諸痿喘嘔之屬於肺燥者。夫燥之一證,有金燥,有火燥,前已論之詳矣。
  • 2.《重樓玉鑰續編》:「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或論既屬肺燥而致,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 3.《成方切用》:「其知母能滋腎水,清肺金,亦以苦而不用。其他苦寒降火傷胃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於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爾。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如沃焦救焚,不厭其頻,庶克有濟爾。
  • 4.《古今名醫方論》:「今擬此方名清燥救肺,大約以胃為主,胃土為肺金之母也。其天冬、知母能清金滋水,以苦寒而不用,至如苦寒降火之藥,尤在所忌。蓋肺金自至於燥,所存陰氣,不過一線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氣,傷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誠仿此增損以救肺燥變生諸症,庶克有濟耳。

桔梗湯

  • 1.《醫通祖方》:「治肺燥澀不利而咳。
  • 2.《張氏醫通》:「利金湯,治肺燥澀。不利而咳。

二陳湯

  • 1.《古今醫統大全》:「二陳湯加減,咳嗽痰證多方用之,只除陰虛、血虛、火盛肺燥、乾咳嗽而痰咯嗌不出不可用,其餘悉可對證加味而用之。
  • 2.《濟陽綱目》:「氣血虧乏,痰客中焦,閉塞清道者,仍宜溫中燥脾,二陳湯,氣虛合四君子湯,血虛合四物湯。陰虛腎火炎上肺燥者,二陳湯合四物湯,去川芎、半夏,加貝母、麥門冬、瓜蔞仁、桔梗,潤而降之,或腎氣丸、三一腎氣丸。語云痰無補法,且老痰凝滯膠固,暫用溫藥引導,必有拒格之患。

八正散

  • 1.《成方切用》:「(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清金,此謂隔二。如因脾濕不運而精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當燥脾健胃,此謂隔三。車前子茯苓,清肺也。黃柏黃芩,瀉膀胱也。
  • 2.《醫方集解》:「如不因肺燥,但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如因肺燥不能生水,則清金,此膈二;如因脾濕不運而清不升,故肺不能生水,則當燥脾健胃,此膈三;車前子、茯苓清肺也;黃柏、黃芩瀉膀胱也,蒼朮、白朮燥脾健胃也。又曰:小便不通屬氣虛、血虛、實熱、痰閉,皆宜吐之以升其氣,氣升則水自降。

瀉白散

  • 1.《重樓玉鑰續編》:「知非肺胃風熱,外因之邪,益可知也。或論既屬肺燥而致,則喻嘉言之清燥救肺湯,與夫古方之瀉白散,最該對症,殊不知救肺湯中有石膏、枇杷葉、阿膠,乃清肺實之熱,其瀉白散系驅肺氣之逆而瀉氣之有餘,惟是白腐症,乃由肺虛感受燥氣而發,故此二方俱不相宜。若果肺氣實者,無是患也。
  • 2.《醫學入門》:「肺燥(喘嗽)鼻乾手掐目,實則喘而氣盛,或渴,瀉白散潤之。手循眉目鼻面者,甘桔湯主之。肺只傷寒則不胸滿;肺熱復有風冷,胸滿短氣喘嗽,瀉白散、大青膏主之。

清肺飲

  • 1.《赤水玄珠》:「_清肺飲_,治肺燥而小便不通。

鐵笛丸

  • 1.《景岳全書》:「百合丸(因一八八,肺燥失聲),杏仁煎(因一八三,咳嗽失聲),訶子甘桔湯(因一七八,火盛失音),鐵笛丸(因一九一,謳歌失音),靛花丸(因一八二,喉風失音)

大補元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一陰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四陰煎

  • 1.《奉時旨要》:「凡水虧於下,火炎於上,消爍肺金,肺燥則癢,咳不能已,甚至乾渴煩熱喉痛口瘡,宜四陰煎、一陰煎、地黃丸之屬,更有元陽下虧,生氣不布,脾肺兩困,則喘促痞滿,用大補元煎主之。若水泛於上,血化為痰,謂之白血。《經》云: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四陰煎、地黃丸等酌用之。

生脈散

  • 1.《症因脈治》:「【肺虛身腫之治】肺燥者,生脈散。土不能生金者,四君子加杏仁、貝母。腎水不足,人參固本丸。肺氣不能收攝,都氣丸。
  • 2.《類證治裁》:「滋腎陰以泄水之下流。如肺燥不能生水者,生脈散加減。心火及小腸熱者,導赤散。肺脾積熱,移於膀胱者,黃芩清肺飲。腎水虧,小便赤澀者,加減一陰煎。沙淋膀胱澀痛者,牛膝湯加秋石。勞淋脾腎不足者,朝用補中益氣湯,夕用六味丸。血淋莖中熱痛者,淡秋石泡湯。
  • 3.《類證治裁》:「〔肺燥〕,生脈散,見一卷暑。
  • 4.《類證治裁》:「〔肺燥〕,生脈散,見一卷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