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白濁」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白濁

白濁是中醫的一種病症,指的是從尿道排出白色或透明的液體。白濁的病因有很多,包括腎虛、肝鬱、脾虛、濕熱等。臨床上,白濁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尿道口有白色或透明的液體流出,小便頻數,尿色混濁,腰膝酸軟,疲倦乏力,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舌淡苔白,脈沉細。

白濁的治療方法,根據病因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

  • 腎虛型白濁:可用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等中藥治療。
  • 肝鬱型白濁:可用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中藥治療。
  • 脾虛型白濁: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中藥治療。
  • 濕熱型白濁:可用清熱利濕的中藥治療。

白濁是一種常見的中醫病症,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逍遙散

  • 1.《成方切用》:「心火亢甚,小腸鬱結不能通利者,此方主之。如治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
  • 2.《醫家心法》:「治心火亢盛,小腸鬱結,不能通利,此方主之。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

十全大補湯

  • 1.《景岳全書》:「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二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證。
  • 2.《不居集》:「_十全大補湯_,治氣血俱虛,惡寒發熱,自汗盜汗,肢體困倦,眩暈驚悸,晡熱作渴,遺精白濁,大便見血,小便短少,便泄閉結,喘咳下墜等症。

歸脾湯

  • 1.《內科摘要》:「少宰汪涵齋,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愈而復患腰痛,用山藥、山茱、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暈,用八味丸全愈。
  • 2.《古今名醫匯粹》:「少宰汪涵齋,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愈而復患腫痛,用山藥、山萸、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運,用八味丸全愈。
  • 3.《古今名醫彙粹》:「少宰汪涵齋,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愈而復患腫痛,用山藥、山萸、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運,用八味丸全愈。
  • 4.《薛案辨疏》:「少宰汪涵齋,頭暈白濁,余用補中益氣加苓、半而愈。復患腰痛,用山茱、山藥、五味、萆薢、遠志頓愈。又因勞心,盜汗白濁,以歸脾湯加五味而愈。後不時眩暈,用八味丸全愈。

五苓散

  • 1.《醫宗必讀》:「歸德郡侯李易齋,患白濁,服五苓散數劑無功。余診之,兩尺大而澀,是龍火虛炎,精瘀竅道,用牛膝、茯苓、黃柏、麥門冬、山藥、遠志、細辛、甘草,十劑而安。

天雄散

  • 1.《診驗醫方歌括》:「藥有溫熱又當審詳。欲溫中以蓽茇,用發散以生薑,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臍療瘵更壯元陽。原夫川芎祛風濕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麻黃髮汗以療咳嗽,韭子助陽而醫白濁,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天雄散寒為祛濕助清陽之藥。

六一散

  • 1.《簡明醫彀》:「_益元散_(即六一散、天水散),治中暑身熱,煩渴泄瀉,小便不利,白濁,痢疾。能燥濕去熱,利水實脾,化食行滯,逐凝血、清火邪之聖藥,夏月遠行不可缺。小便赤少,合五苓散(方見便癃。)

清心蓮子飲

  • 1.《古今醫統大全》:「_清心蓮子飲_,治心經蘊熱,小便赤澀,或莖痛竅痛,及上下虛,心火上炎,口苦咽乾,煩躁作渴,發熱,小便白濁,夜安靜,晝發熱。
  • 2.《証治準繩‧瘍醫》:「_清心蓮子飲_,治膀胱氣虛濕熱,玉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口苦咽乾,小便色赤或白濁,夜安靜而晝發熱。
  • 3.《兒科要略》:「(四)清心蓮子飲,治上盛下虛,心火炎上,口苦咽乾,心煩發渴,及膀胱氣虛濕熱,陰莖腫痛,或莖竅澀滯,小便赤或白濁。亦治婦人積熱血崩,白濁帶下。
  • 4.《幼幼集成》:「_清心蓮子飲_,專治白濁。
  • 5.《保嬰撮要》:「_清心蓮子飲_(方見白濁)
▼ 展開更多

補中益氣湯

  • 1.《醫學指要》:「如右寸肺脈,三按有力為實,其外症必胸脹滿,鼻衄血,夾背汗流,宜香蘇散、四七湯,有熱脈數瀉白散,或清脾飲,或黃芩竹葉石膏湯。如右寸肺脈,三按無力為虛,其外症不時汗出如珠,頭昏若倒,語言蹇澀,氣脫亡陽,女子帶淫白濁崩漏,宜參耆湯,或補中益氣湯,或耆附四君湯、耆附六君湯。

萆薢分清飲

  • 1.《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萆薢分清飲_,治真元不固,不時白濁或小便頻數,凝如膏糊等症。
  • 2.《大方脈》:「_萆薢分清飲_,治陽虛白濁,小便頻數,漩白如油,名曰膏淋。
  • 3.《羅氏會約醫鏡》:「_萆薢分清飲_,治膏淋,兼治白濁。
  • 4.《濟陽綱目》:「_萆薢分清飲_,治思慮過度,清濁相干,小便白濁。
  • 5.《古今醫統大全》:「(楊氏)_萆薢分清飲_,治真元不足,下焦虛寒,或服寒涼利藥過多,小便白濁頻數無度,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
▼ 展開更多

導赤散

  • 1.《不居集》:「凡夢遺白濁,與澀清藥益甚者,知其鬱滯,改用導赤散大劑服之,遺濁皆止。或用豬苓丸,神芎丸。
  • 2.《景岳全書發揮》:「英全善《綱目》云:一壯年夢遺白濁,與澀藥益甚,知其鬱滯,改用導赤散大劑,遺濁皆止。往往夢遺症屬郁者居大半,用補澀藥更甚。
  • 3.《醫家心法》:「治心火亢盛,小腸鬱結,不能通利,此方主之。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
  • 4.《金匱翼》:「_導赤散_,婁全善云:一壯年,夢遺白濁,與澀精藥益甚,改用導赤散,大劑服之,遺濁皆止。
  • 5.《成方切用》:「心火亢甚,小腸鬱結不能通利者,此方主之。如治白濁沙淋等證,合逍遙散。)
▼ 展開更多

龍膽瀉肝湯

  • 1.《診驗醫方歌括》:「附方:龍膽瀉肝湯(李東垣治肝膽經實火,脅痛耳聾,膽溢口苦,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 2.《羊毛瘟證論》:「龍膽瀉肝湯二五治溫邪病退餘毒留於肝腎脅痛可聾口苦咽乾筋痿陰汗陰囊腫痛白濁便血忽寒忽熱
  • 3.《大方脈》:「_龍膽瀉肝湯_,治肝膽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尿血。
  • 4.《秘珍濟陰》:「_龍膽瀉肝湯_(《局方》),治肝膽經實火濕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 5.《校注醫醇賸義》:「_龍膽瀉肝湯_,治肝膽經實火,脅痛耳聾,膽溢口苦,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 展開更多

還少丹

  • 1.《蘭臺軌範》:「_還少丹_(楊氏),大補心腎,脾胃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及真氣虧損,肌體羸瘦,肢節倦怠等症。
  • 2.《內科摘要》:「還少丹,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熱,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等症。
  • 3.《醫方集解》:「治脾腎虛寒,血氣羸乏,不思飲食,發熱盜汗,遺精白濁,肌體瘦弱,牙齒浮痛等證(腎為先天之根本,脾為後天之根本,二本有傷,則見上項諸證,故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則自康健矣)。
  • 4.《祖劑》:「即六味地黃丸去丹皮、澤瀉,加牛膝、杜仲、肉蓯蓉、遠志、石菖蒲、茴香、巴戟、枸杞、五味、楮實子各等分,為末,棗肉並煉蜜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溫酒或鹽湯下。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黃、盜汗、遺精、白濁,又治真氣虧損,肌體瘦弱。

人參湯

  • 1.《聖濟總錄》:「治虛勞失精,便溺白濁,形體枯瘦,腰腳疼重,人參湯方
  • 2.《奇效良方》:「治虛勞失精,便溺白濁,形體枯瘦,腰腳疼。

茯菟丹

  • 1.《湯頭歌訣》:「(《局方》)療精滑脫,菟苓五味石蓮末。酒煮山藥為糊丸,亦治強中及消渴。〔強中者,下消之人,莖長興盛,不交精出也。菟絲子十兩(酒浸),五味子八兩,白茯苓、石蓮各三兩,山藥六兩,酒煮為糊丸。漏精,鹽湯下;赤濁,燈心湯下;白濁,茯苓湯下;消渴,米飲下。
  • 2.《仁齋直指方論》:「茯菟丹,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 3.《奇效良方》:「治三消渴通用,亦治白濁。
  • 4.《成方切用》:「(局方),治遺精,白濁,及強中消渴。
  • 5.《成方便讀》:「茯菟丹,菟絲子(十兩),五味子(八兩),石蓮肉,白茯苓(各三兩),山藥(六兩),將菟絲用酒浸,浸過余酒煮山藥糊丸。漏精鹽湯下。赤濁燈心湯下。白濁茯苓湯下。消渴米飲下。治遺精白濁,以及強中消渴等證,由於腎虛者。夫遺精、白濁、強中、消渴四證,雖皆有虛實之分,無不皆由於腎病而起。
▼ 展開更多

十補丸

  • 1.《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真氣虛損,下焦傷竭,臍腹強急,腰腳疼痛,亡血盜汗,遺泄白濁,大便自利,小便滑數,或三消渴疾,飲食倍常,肌肉消瘦,陽事不舉,顏色枯槁。久服補五臟,行榮衛,益精髓,進飲食。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真氣虛損,下焦傷竭,臍腹強急,腰腳疼痛,亡血盜汗,遺泄白濁,大便自利,小便滑數;或三消渴疾,飲食倍常,肌肉消瘦,陽事不舉,顏色枯槁。久服補五臟,行榮衛,益精髓,進飲食。

五加皮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腎勞虛寒,恐慮失志,傷精損髓,噓吸短氣,遺泄白濁,小便赤黃,陰下濕癢,腰脊如折,顏色枯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