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淋瀝」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淋瀝,又稱淋病,是一種由淋病雙球菌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其主要症狀為尿道口流出黃色或綠色的膿性分泌物,並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淋瀝的病因主要與不潔性交有關,此外,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局部抵抗力下降,以及淋病雙球菌的毒力增強等因素,也可能導致淋瀝的發生。

淋瀝的中醫證候主要表現為小便淋漓、尿道灼痛、尿道口紅腫、有膿性分泌物等。治療上,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症狀,辨證施治,常用中藥有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黃柏、大黃等。此外,患者還應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並注意局部衛生,以免加重病情。

淋瀝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生殖系統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導致尿道狹窄、腎積水、腎功能衰竭等嚴重併發症。因此,患者應提高警惕,一旦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類證治裁》:「〔淋瀝〕,止經湯,四物湯(各一錢),白朮,黃芩,阿膠,蒲黃,柏葉(鹽水炒。各七分),香附(一錢),砂仁,甘草(各五分),姜(三片),水煎。
  • 2.《奇效良方》:「,一方四物湯加甘草半兩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八丸,酒醋共半盞煎湯,同化調停下,名當歸煎,去敗血,生好血,如人行五里,再進一丸,無時候。一方銼散,隨病證加減後藥煎服。血氣不調,加吳茱萸一兩,甘草半兩。補下元,加乾薑半兩,甘草七分。血崩淋瀝不斷,加炮附子一個,去石脂一兩。
  • 3.《張氏醫通》:「艾煎丸(局方),治婦人崩傷淋瀝。帶下赤白。小腹㽲痛。
  • 4.《古今醫統大全》:「(《本集》)_八珍益母十全丸_,資益坤元,補養氣血,除淋瀝帶下,俾羸形體壯,坐健調經受孕,即如尊俎折衝,胎前和氣,產後補虛。真婦女之聖劑,超古今之諸方。有室家者,不可不知也。予哂斯世之醫,惟集古方香附勝金丹為女人開鬱調經之用,殊不審古今虛實懸壤之異。

豬苓湯

  • 1.《皇漢醫學》:「又云腰以下冷痛腫重,如帶五千錢也。如是,本方證因水毒聚集於下半身,為此毒浸潤之結果。組織弛縱膨大,故腹部軟弱無力也。往往類似八味丸證之臍下不仁,然無如彼之有口渴煩熱之證,得以分之。又本方證之小便自利疑似豬苓湯證之小便淋瀝,彼以陽證有口渴熱狀,本方證以陰證而無此等證,得以別之。
  • 2.《皇漢醫學》:「東洞翁本方定義云:「治小便不利或淋瀝,渴欲飲水者。」又云:「小便淋瀝,便膿血者(便,小便也)。」

黃連阿膠湯

  • 1.《皇漢醫學》:「尾臺氏曰:「淋瀝證,小便熱如湯,莖中焮痛而血多者,黃連阿膠湯有奇效。」

芎歸膠艾湯

  • 1.《皇漢醫學》:「然紫者已盡,紅必繼之,紅盡則淡,勢必然也,宜斟酌治之。血如屋漏水,沉黑不紅,或時來時斷,或如水,或有塊,淋瀝不休者,虛候也,不可誤與寒涼之藥。如脈浮脫,宜用附子,此方載於《千金》卷三,名大膠艾湯。方後云:『治婦人產後,崩傷,下血過多,虛喘欲死,腹中激痛,下血不止者之神方。

黃耆建中湯

  • 1.《女科經綸》:「李氏曰:帶下有虛寒,帶腥臭者,因小水淋瀝不已,或崩中暴下,或產後去血過多,以致陰虧陽竭,榮氣不升,經脈凝泣,衛氣下陷,精氣累滯下焦,蘊積而成,白滑如涕,下流腥臭者,黃耆建中湯去桂,加當歸。

當歸散


五苓散

  • 1.《幼科切要》:「_五苓散_,膀胱有熱,小便不通,淋瀝不出,作痛尿血皆治。
  • 2.《醫方集解》:「本方去桂,加蒼朮、甘草、芍藥、梔子、黃芩、羌活,名二術四苓湯:能治表裡濕邪,兼清暑熱。本方倍桂,加黃耆如術之數,治傷暑大汗不止。本方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本方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
  • 3.《成方切用》:「加甘草滑石梔子,入食鹽燈草煎,名節庵導赤散,治熱蓄膀胱,便秘而渴。如中濕發黃,加茵陳。水結胸,加木通。合益元散,治諸濕淋瀝。再加琥珀,名茯苓琥珀湯,(謙甫)治小便數而欠。(頻來而短少也。)合平胃散,名胃苓湯,一名對金飲子,治中暑傷濕,停飲夾食,腹痛泄瀉,及口渴便秘。

十全大補湯

  • 1.《濟世全書》:「治婦人久患白帶,瘦削無力,倦怠欲睡,腰痠腿痛,飲食無味,面黃,日晡煩熱,小水淋瀝,十全大補湯去桂,加車前子、地骨皮、鹿角膠,大獲全效。

逍遙散

  • 1.《証治準繩‧瘍醫》:「,一婦小腹內,如有所梗,兩拗與人門俱腫,小便淋瀝,經候不調,內熱作渴,飲食少思,腹內初如雞卵而漸大,脈洪數而虛,左關尤甚,屬肝脾鬱結之證也,用加味歸脾湯,肝火退而脾土健,間以逍遙散下蘆薈丸而愈。一婦人,兩拗腫痛,腹內一塊不時上攻,月餘不調,小便不利。

附子理中湯

  • 1.《大方脈》:「此因冷氣滯於膀胱,故便時先牙噤寒戰,然後尿出淋瀝冷痛,用附子理中湯加茯苓、車前子、炒小茴,煎湯,調琥珀末,頻頻溫服(見祛寒門)。

桑螵蛸散

  • 1.《資生集》:「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 2.《女科經綸》:「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清心蓮子飲

  • 1.《簡明醫彀》:「_清心蓮子飲_,赤濁淋瀝、澀痛,遺精、口苦咽乾渴,婦人帶下(方見淋門)。
  • 2.《明醫雜著》:「_清心蓮子飲_,治熱在氣分,煩躁作渴,小便赤濁淋瀝,或陰虛火盛,口苦,咽乾,煩渴,微熱者。

七寶美髯丹

  • 1.《馮氏錦囊秘錄》:「治氣血不足,嬴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 2.《不居集》:「_七寶美髯丹_,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症。
  • 3.《成方切用》:「(邵應節),治精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 4.《醫方集解》:「治氣血不足,羸弱周痹,腎虛無子,消渴,淋瀝,遺精,崩帶,癰瘡,痔腫等證(周痹,周身痿痹也,由氣血不足。無子,由腎冷精衰。消渴、淋瀝,由水不制火。遺精,由心腎不交。崩帶、瘡痔,由營血不調)。

補中益氣湯

  • 1.《大方脈》:「有因內傷,氣虛不能運化,氣結於下,虛喘自汗,小水淋瀝者,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澤瀉、桂心(見理氣門)。
  • 2.《景岳全書》:「又立齋曰:凡久瀉脾胃虛弱,或作嘔,或飲食少思,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香。或腹痛屬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大抵此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主持,遂成久瀉,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水淋瀝,多致不起。
  • 3.《外科備要》:「內因膽經之熱移於腦髓,外因風寒凝郁,火邪搏結而成。初起鼻流黃色濁涕,宜服蒼耳散(洪)與蒼藿丸(荒);若日久不愈,鼻中淋瀝腥穢血水,頭眩虛暈而痛者,必系蟲蝕腦也,即名控腦砂,宜取天羅散(荒),但此症久則必虛,當兼服補中益氣湯(生)即效。
  • 4.《盤珠集胎產症治》:「膀胱陰虛,補中益氣湯加山茱萸、山藥、桑螵蛸,以補肺腎,則小便自不淋瀝。(補六)
  • 5.《續名醫類案》:「薛立齋治一產婦,陰脫,便閉下墜,形氣倦甚,用十全大補湯而上。因怒仍脫,重墜,寒熱,小便淋瀝,用補中益氣湯加山梔、龍膽草,一劑,重墜減,而小便利。仍用前湯,去二味,倍加升麻、參、耆而愈。

萆薢分清飲

  • 1.《馮氏錦囊秘錄》:「水性就下,故淋瀝不已。燥可去濕,故用菖蒲,烏藥以平濕土之敦阜,益智入腎可納氣歸源,腎水得令則自能閉藏,而小便有節,至於使水道轉入大腸,分清滲濁者,獨萆薢之力也,故曰萆薢分清飲。

導赤散

  • 1.《校註婦人良方》:「_導赤散_,治心虛蘊熱,小便赤澀,或成淋瀝,口舌生瘡等症。
  • 2.《時方歌括》:「導赤原來地與通。草梢竹葉四般攻。口糜莖痛兼淋瀝。瀉火功歸補水中。(等分煎。生地涼心血。竹葉清心氣。木通瀉心火而入小腸。草梢達腎莖而止痛。)
  • 3.《類證治裁》:「姜氏,孕六月,濕襲子戶,小水淋瀝作癢,用茅朮(生)、五加皮、苦參、當歸、蛇床子、川椒,煎湯熏洗,內服導赤散加滑石,愈。
  • 4.《類證治裁》:「閉而不渴,熱在下焦血分也。宜潤腎燥以導其流,滋腎丸。若服淡滲之味,則陽無以化,而陰愈閉窒矣。其陰虛血熱,渴而澀痛淋瀝者,導赤散,切忌用五苓。或大便水瀉,小便澀少,五苓散滲泄之。若濕熱傳於下焦,水道不利,益元散清利之。若氣機閉塞,升降不通,二陳湯去半夏,加木通、滑石、升麻以提之。

龍膽瀉肝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龍膽瀉肝湯_,治溺黃臊臭淋瀝,雨丸如冰,汗浸雨胯,陰頭亦冷。值十二月天寒霜雪交集,寒之極矣。
  • 2.《濟陰綱目》:「一婦人小腹痞脹,小便時下白帶,小水淋瀝,此肝經濕熱下注,用龍膽瀉肝湯而愈。

小薊飲子

  • 1.《成方便讀》:「小薊飲子,小薊,炒黑蒲黃,藕節,滑石,木通,生地黃,炒黑山梔,淡竹葉,當歸,甘草(各五分),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夫淋之為病,或膏、或砂、或石、或氣、或勞,種種不同,血者亦其一也,必小便閉澀,淋瀝而下。治此者固當分別,然治病必求其本,疏流必清其源。

六味地黃丸

  • 1.《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2.《內傷集要》:「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羸弱憔悴,腰痛足痠自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
  • 3.《景岳全書》:「趙氏曰:肝主小便,若肝經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便頻數,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結熱也,用五淋散。
  • 4.《景岳全書》:「竊謂肝主小便,若肝經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便頻數,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子。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熱結也,用五淋散。
  • 5.《成方切用》:「吐衄崩漏,肝不攝血,致血妄行,此血虛頭暈也。)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等證。(諸證皆由腎水不足,虛火上炎所致。)
▼ 展開更多

加味逍遙散

  • 1.《女科證治準繩》:「_〔薛〕_,前證乃肝脾鬱結之證,木旺生蟲耳。宜解鬱清肝。備見前雜證陰中生瘡類。一產婦素有肝火,患此內潰癢痛,食少熱渴,小水淋瀝,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兼服,間以蘆薈丸,外以鶴蝨草煎洗而愈。
  • 2.《濟陰綱目》:「一產婦玉門不閉,小便淋瀝,腹內一塊,攻走脅下,或脹或痛,(此從脅下脹痛淋瀝治)用加味逍遙散加車前子而愈。
  • 3.《証治準繩‧女科》:「_〔薛〕_,前證乃肝脾鬱結之證,木旺生蟲耳。宜解鬱清肝。備見前雜證陰中生瘡類。一產婦素有肝火,患此內潰癢痛,食少熱渴,小水淋瀝,用加味逍遙散、加味歸脾湯兼服,間以蘆薈丸,外以鶴蝨草煎洗而愈。

生化湯

  • 1.《胎產心法》:「如血多紫色有塊,乃當去之敗血也。其少腹必脹滿,按之而痛,止之反能作痛,或致淋瀝,此不可言崩,只服生化湯幾帖自愈。如鮮紅之血大來,乃驚傷心不能生血,怒傷肝不能藏血,勞傷脾不能統血,血不歸經。血臟有傷,當以崩證治之。崩非經病,產婦得之是為重虛,猶不可忽,故宜急治,用荊芷治崩湯。
  • 2.《婦科秘書》:「如血多紫色有塊,乃當去之,敗血也,其少腹必脹滿,按之而痛,止之反能作痛,或致淋瀝,此不可言崩,只服生化湯幾帖自愈。如鮮紅之血大來,乃驚傷心,不能主血;怒傷肝,不能藏血;勞傷脾,不能統血。血不歸經,血臟有傷,當以崩症治之。崩非經病,產婦得之,是為重虛,猶不可忽。

八正散

  • 1.《簡明醫彀》:「_八正散_,治心經蘊熱,臟腑秘結,小便赤澀,淋瀝不通。
  • 2.《醫學入門》:「_殷傅_,字朝相,號壺仙,國朝瓜州人。治傷寒誤服熱藥將死,舌黑不硬,兩頰腫而咽尚通,公曰:舌不硬,咽尚通,太陰、少陰經尚未絕。乃與大劑,一飲汗出,二飲熱去,三飲病已。治淋瀝忽變口噤厥逆,他醫以為風,公診尺脈沉大,知病屬下焦,投以八正散而愈。

大黃甘遂湯

  • 1.《皇漢醫學》:「《古方便覽》本方條曰:「一僧,年二十八,患淋瀝數年,時出膿血,或如米泔水,大便下利,有時閉結,若下利時,淋瀝稍安,閉結則甚。余診小腹滿如敦狀,按之則莖中引痛,乃作此方使飲之,大下利後,病頓退,數日痊愈。」

八珍湯

  • 1.《女科經綸》:「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 2.《古今名醫匯粹》:「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 3.《古今名醫彙粹》:「若小便澀少,或成淋瀝,名子淋,用安營散,不應,兼八珍湯。腿足轉筋而小便不利,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
  • 4.《資生集》:「薛立齋曰:穩婆不慎,致胞損而小便淋瀝者,八珍湯補氣血。若因膀胱氣虛,小便頻數,當補脾肺。若膀胱陰虛,小便淋瀝,須補肺腎,方用補中湯加山茱、山藥為主,佐以桑螵蛸散。

五淋散

  • 1.《奇效良方》:「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止,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膏淋尿血,並皆治之。
  • 2.《奇效良方》:「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並皆治之。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並皆治之。(又方見後。)
  • 4.《仁齋直指方論》:「五淋散,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便如沙、石淋膏尿血,並宜服。
  • 5.《奇效良方》:「治小兒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並皆治之。
▼ 展開更多

四君子湯

  • 1.《醫學入門》:「產後五淋,白茅湯:敗血淋瀝不斷者,烏余散;淋久不止,四肢乏力沉困者,牡蠣散。有生產時,被洗母誤損尿脬,以致日夜淋瀝者,四君子湯加黃耆、陳皮、桃仁,用豬尿脬煮清汁煎,溫服;血虛者加芎、歸。

四神丸

  • 1.《景岳全書》:「又立齋曰:凡久瀉脾胃虛弱,或作嘔,或飲食少思,屬脾胃虛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香。或腹痛屬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薑、木香。大抵此證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劑,損其真陰,元氣不能主持,遂成久瀉,若非補中益氣湯、四神丸滋其本源,後必胸痞腹脹、小水淋瀝,多致不起。

固經丸

  • 1.《胤產全書》:「固經丸,治產後傷耗經脈,勞役損動,致血暴崩,淋瀝不止,急宜服此以止之。
  • 2.《楊氏家藏方》:「治衝任虛弱,月候不調,來多不斷,淋瀝不止。

補心湯

  • 1.《女科證治準繩》:「_補心湯_,(危氏)治陰中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濃水。
  • 2.《証治準繩‧女科》:「_補心湯_,(危氏)治陰中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濃水。
  • 3.《濟陰綱目》:「_補心湯_,治婦人陰戶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膿水淋瀝,陰蝕已盡,治之當補心養胃。(湯名補心,我不知其所以補?能治陰瘡,我不知其所以治?當問之知者)
  • 4.《世醫得效方》:「治陰中生瘡,名曰䘌瘡,或痛或癢,如蟲行狀,淋瀝膿汁,陰蝕幾盡,治之當補心養胃。

牡蠣散

  • 1.《醫學綱目》:「〔云〕,牡蠣散,治產後惡露淋瀝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頭目昏重,煩熱。
  • 2.《生生寶錄》:「_牡蠣散_(古),治惡露淋瀝不斷,心悶氣短,四肢痿弱,目眩頭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 3.《奇效良方》:「治產後惡露淋瀝,目昏,心悶短氣,四肢乏力,面黃頭重煩熱。
  • 4.《婦人大全良方》:「治產後惡露淋瀝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不思飲食,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 5.《世醫得效方》:「治產後惡露淋瀝不絕,心悶短氣,四肢乏弱,不思飲食,頭目昏重,五心煩熱,面黃體瘦。

大七氣湯

  • 1.《嚴氏濟生方》:「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復泄瀉,淋瀝無度。

菟絲子丸

  • 1.《金匱翼》:「_菟絲子丸_,治腎勞虛損,溲便不利,淋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