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虛風」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虛風,中醫病名。指由於元氣虛弱,不能固攝精氣,以致精氣不固而動風。多見於老年人,常伴有頭暈、耳鳴、健忘、腰膝酸軟、四肢乏力等症狀。

虛風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先天不足: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導致元氣虛弱,精氣不固,是虛風發病的主要原因。

  2. 勞倦過度:過度勞累,耗傷精氣,導致元氣虛弱,精氣不固,也是虛風發病的重要原因。

  3. 情志不遂:長期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氣血失和,導致元氣虛弱,精氣不固,也是虛風發病的原因之一。

  4.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導致脾胃虛弱,運化失常,也是虛風發病的原因之一。

  5. 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侵襲人體,損傷正氣,導致元氣虛弱,精氣不固,也是虛風發病的原因之一。

虛風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頭暈目眩:由於虛風上擾清竅,導致頭暈目眩。

  2. 耳鳴耳聾:由於虛風動搖耳竅,導致耳鳴耳聾。

  3. 健忘失眠:由於虛風擾亂心神,導致健忘失眠。

  4. 腰膝酸軟:由於虛風耗傷肝腎之精,導致腰膝酸軟。

  5. 四肢乏力:由於虛風耗傷氣血,導致四肢乏力。

  6. 面色蒼白:由於虛風耗傷氣血,導致面色蒼白。

  7. 舌淡苔白:由於虛風耗傷氣血,導致舌淡苔白。

  8. 脈細弱無力:由於虛風耗傷氣血,導致脈細弱無力。

虛風的治療以補益元氣、固攝精氣為主。常用方藥有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丸、天麻鉤藤飲等。

虛風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2.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志不遂。

  3. 飲食清淡,避免過食肥甘厚味。

  4.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5. 定期體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虛風是中醫病名,多見於老年人,臨床表現主要有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健忘失眠、腰膝酸軟、四肢乏力、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脈細弱無力等。治療以補益元氣、固攝精氣為主。預防主要包括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清淡、注意保暖、定期體檢等。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十全大補湯

  • 1.《類證治裁》:「血滑不止,惜紅煎。脾脈浮緩,土虛風濕交乘,加味六君子湯,十全大補湯。腸風兼瀉,米豆散。
  • 2.《類證治裁》:「因心腎氣虛,不能上通於舌,用七珍散補而開之。產後汗多必發痙,牙關緊急,口噤肢搐者,血虛風勁也,十全大補湯加製附子峻補之。若攻風則死,然古法用小續命湯,及大豆紫湯、獨活湯最效。朱奉議云:無汗惡寒為剛痙,小續命湯主之。有汗不惡寒為柔痙,上湯去麻黃,加葛根。

桂枝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兼襲虛風而增其勁也,故加附子於桂枝湯內,溫經散寒,用桂枝湯者和在表之營衛,
  • 2.《傷寒經解》:「(傷寒發汗,服麻黃湯以發之也。解,寒邪解也。半日許,既解而過半日也。復,重複也。汗後不謹,重感風邪,復又煩熱。脈轉浮數,數為虛,故可更發汗之法。用桂枝湯,蓋寒邪發汗已解,新邪僅感虛風,惟桂枝湯固營,庶與風邪相當也。)

大承氣湯

  • 1.《傷寒貫珠集》:「陽明少陽合病。視太陽陽明合病為尤深矣。故必下利。而陽明為土。少陽為木。於法又有互相剋賊之機。故須審其脈。不負者為順。其有負者為失也。負者。少陽王而陽明衰。謂木勝乘土也。若脈滑而數。則陽明王而少陽負。以有宿食在胃。故邪氣得歸陽明。而成可下之證。不然。胃虛風動。其下利寧有止期耶。

真武湯

  • 1.《傷寒纘論_傷寒緒論》:「發汗太多,則經虛風襲,雖曰屬風,而實經虛邪盛之候,非真武湯必難救療也。

麥門冬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高(五十一歲),足心湧泉穴內,合少陰腎臟,中年已後,下元精血先虛,虛風內起,先麻木而骨軟筋縱,乃痿之象。必以血肉溫養(內景如燭照,虛風內起,不遺一隅,精細絕倫。)

四物湯

  • 1.《陳氏小兒痘疹方論》:「愚按:前症若因肝經風熱傷血,宜用本方。若因肝經血虛風燥,宜用四物湯加山梔、釣藤鉤、牡丹皮。若因肝經血虛生風,或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成肝疳者,用六味地黃丸,以滋肝腎;用四味肥兒丸加人參、白朮,以補肝脾。

甘草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閱病原。參色脈。皆營陰不足。虛風萌動使然。法宜甘緩益陰。

當歸四逆湯

  • 1.《素圃醫案》:「未幾果噦,病家遂信予言,重用參附,加於當歸四逆湯中,更加吳萸以治噦,間加天麻、半夏,兼治虛風。如斯大劑,日服人參兩許,附子六七錢,半月後方漸次而回。再去細辛、吳萸,增耆朮,四十日方能起床。此證幸病家不吝人參,而任醫得專,故獲收功也。

旋覆花湯

  • 1.《張氏醫通》:「旋覆花湯(金匱),治虛風襲入膀胱。崩漏鮮血不止。

消風散

  • 1.《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婦人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疼身重,發熱形寒,用荊芥湯調消風散服之,或用溫酒調亦可。此藥兼治小兒虛風,目澀昏暗,並慢驚風,用消風散,乳香、荊芥湯調下。
  • 2.《嬰童百問》:「_消風散_,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體煩疼,肌肉蠕動,目眩旋暈,耳作蟬鳴,眼澀好睡,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瘡癮疹,小兒虛風,目澀昏困。
  • 3.《証治準繩‧幼科》:「_消風散_,治胎熱胎寒,兼治諸風上攻頭目昏痛,項背拘急肢疼,目眩旋暈,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癢瘡癮疹,小兒虛風。
  • 4.《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如久病偏風,每日三服,便覺輕減。如脫著沐浴,暴感風寒,頭痛身重,寒熱倦疼,用荊芥茶清調下,溫酒調下亦得,可並服之。小兒虛風,目澀昏困,及急、慢驚風,用乳香荊芥湯調下半錢,並不計時候。

白朮散

  • 1.《羅氏會約醫鏡》:「_白朮散_,治虛風多汗,少氣痿弱,食則汗甚,不治必成消渴。
  • 2.《醫宗必讀》:「_白朮散_,治虛風多汗少氣,不治將成消渴。
  • 3.《証治準繩‧類方》:「_白朮散_(《宣明》),治虛風多汗,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劣,久不治,必為消渴證。
  • 4.《景岳全書》:「《宣明》,白朮散,治虛風多汗,食則汗出如洗,少氣痿弱,不治必為消渴證。
  • 5.《幼科折衷》:「《內經》曰:太陰所至為中滿,霍亂吐下有土鬱之發,民病嘔吐霍亂注下(濕土霍亂即仲景五苓散、理中湯之類)。有水土不及,風乃大行,民病霍亂飧瀉。體重腹痛筋骨強並(土虛風勝霍亂,即羅謹甫桂苓散、白朮散之類)。有熱至則身熱霍亂吐下(熱霍亂即《活人書》香薷飲之類)。

六味地黃丸

  • 1.《瘍醫大全》:「王肯堂曰: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外證則瘙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當用六味地黃丸。(《準繩》)

牽正散

  • 1.《醫方考》:「艽、防之屬,可以驅外來之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星、夏之輩,足以治濕土之痰,而虛風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療內主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驅風;蠶、蠍之咸,可使軟痰;辛中有熱,可使從風;蠶、蠍有毒,可使破結。

胃風湯

  • 1.《仁術便覽》:「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緊搐,目內瞤,或胃風面腫。
  • 2.《幼幼新書》:「《莊氏家傳》治小兒風冷入腸胃,腹痛泄瀉。虛風胃風湯,方
  • 3.《衛生寶鑒》:「_【胃風湯】_,治虛風證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故面獨腫。
  • 4.《校注醫醇賸義》:「_胃風湯_,治虛風症,能食,手足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瞤,胃風面腫。
  • 5.《醫學綱目》:「_胃風湯_,治虛風症,能食麻木,牙關緊急,手足瘛瘲,目肉蠕瞤,胃中有風,面腫。
▼ 展開更多

升麻葛根湯

  • 1.《祖劑》:「即升麻葛根湯去芍藥,加蒼朮、麻黃、羌活、蔓荊、柴胡、藁本、乾薑、白芷、當歸、草蔻、黃芩,治虛風面腫,能食,麻木,牙關急搐,目內蠕動,胃中有風。

半夏白朮天麻湯

  • 1.《成方切用》:「痰厥頭痛,非半夏不能除。(半夏燥痰,而能和胃。)頭旋眼黑,虛風內作,非天麻不能定。黃耆人參甘溫,可以補中,亦可以瀉火。二術甘苦而溫,可以除痰,亦可以益氣。(去濕故除痰,健脾故益氣。)苓澤瀉熱導水,陳皮調氣升陽。神麯消食,蕩胃中滯氣。麥芽化結,助戊己運行。

參蘇飲

  • 1.《馮氏錦囊秘錄》:「夫痘症熱極生風,亦如中風之狀,或手足腰項強急,或目視牽引,口張舌強,治宜俱用參蘇飲之類,痘出熱解,而風自己,若在起脹成漿之後而見者,則為氣血兩虛,虛風內鼓,危之症也,惟峻補氣血,或能救之。

地黃飲子

  • 1.《醫述》:「產後不語,多因停積敗血,閉其心竅,以致神志不明,治宜清魂散加蘇木、丹參。若心腎氣虛,而不能通於舌者,宜辰砂七珍散,或加人參、菖蒲。若腎虛風中者,宜地黃飲子。肝木太過者,宜柴胡清肝散。脾受木侮者,宜六君子湯加柴胡、鉤藤。氣血俱虛者,宜八珍湯加菖蒲、遠志。(《張氏醫通》)

小續命湯

  • 1.《中風斠詮》:「)東垣之論中風,既知非外來之風邪,而為本氣之自病,固為內因之虛風也,乃治法又用潔古老人《保命集》舊說,謂中血脈者,外有六經形症,則以小續命湯加減治之;中腑者,內有便溺阻隔,則以三化湯等通利之;外無六經形症,內無便溺阻隔,宜大秦艽湯、羌活愈風湯主之,則又用外感寒風之套藥矣。

復脈湯

  • 1.《臨證指南醫案》:「沈(四九)脈細而數。細為臟陰之虧。數為營液之耗。上年夏秋病傷。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氣升。肝木風動。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絡強。言謇。都因根蒂有虧之症。庸俗泄氣降痰。發散攻風。再劫真陰。漸漸神憒如寐。倘加昏厥。將何療治。議用仲景復脈法。(液虛風動)復脈湯去薑桂。

虎潛丸

  • 1.《醫方論》:「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風從虎,虎潛則風息也。惟知柏苦寒,用以泄腎經之邪火則可;若謂補腎滋陰,則予不以為是,不如用枸、菟等類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