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凝」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凝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是血液凝固,導致血流不暢,進而引發一系列的病症。血凝的病因有很多,包括外傷、內傷、氣血失調等。外傷是指外界因素導致的血液凝固,比如刀傷、跌打損傷等;內傷是指內部因素導致的血液凝固,比如氣虛、血虛、痰濕等;氣血失調是指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血液凝固。

血凝的臨床表現主要有:

  • 局部腫脹、疼痛
  • 皮膚青紫、發黑
  • 關節僵硬、疼痛
  • 肢體麻木、無力
  • 頭暈、目眩
  • 耳鳴、耳聾
  • 心悸、胸悶
  • 氣短、乏力
  • 失眠、多夢
  • 食欲不振、腹脹
  • 大便乾燥、便秘
  • 小便不利、尿赤

血凝的治療方法主要有:

  • 活血化瘀:活血化瘀是治療血凝的主要方法,可以使用中藥、針灸、推拿等方法進行治療。
  • 清熱解毒:如果血凝是由於熱毒引起的,可以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進行治療。
  • 補氣養血:如果血凝是由於氣血不足引起的,可以使用補氣養血的中藥進行治療。
  • 祛濕化痰:如果血凝是由於濕痰引起的,可以使用祛濕化痰的中藥進行治療。

血凝是中醫古代疾病,雖然現在已經很少見了,但是我們仍然要了解它的相關知識,以便在出現相關症狀時能夠及時就醫。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附子理中湯

  • 1.《類證治裁》:「色浠淡為脾胃虛寒,歸芍異功散加炮姜。色瘀晦為陽衰不攝。因中寒食冷,氣滯血凝必腹痛嘔瀉,附子理中湯倍炮姜。思傷心脾,氣不統血,或年衰病久,歸脾湯。惟初起血中伏火,用桂圓肉、包鴉膽子肉十枚,勻兩包,四五服效。若未止,用劉寄奴五錢,松蘿茶一錢,烏梅肉一枚,煎服效。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婦人中風者,婦人之感冒也。七八日續得寒熱者,自患感冒經過七八日許,得往來寒熱也。經水適斷者,由月經適來,得往來寒熱時,月經偶然閉止之謂。然亦有因往來寒熱而不閉止,或因閉止而為往來寒熱也。此為熱入血室者,感冒之熱陷入子宮之意。其血必結者,閉止之經血凝結於生殖器及胃腸等處之義也。
  • 2.《成方切用》:「飲入胃中,聽胃氣之升者,帶柴胡出表。胃氣之降者,帶黃芩入里,一和而表裡之邪盡解。未盡者加工治之,不相杆格矣。徐忠可曰:小柴胡湯為邪傳少陽,恰在半表半裡,和解之主方,又能散諸經血凝氣聚。故凡邪之表裡混雜者,俱借之以提出少陽,俾循經而散。以柴甘生薑為定藥,余則加減隨證爾。
  • 3.《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寡婦寒熱如瘧,欲男子而不得也,宜服抑陰等藥,如柴胡、黃芩、赤芍、秦艽、生地、烏梅之類,此症系肝火火熾,氣滯而血凝,即長年閨女亦有之,薛立齋用小柴胡湯加山梔、丹皮、川芎、白芍之類。

生薑瀉心湯

  • 1.《皇漢醫學》:「帶下,因脈下流,故名帶下。凡帶下者,水與血凝結也。初起水飲下衝脈,傳帶脈,而下入於臟,與血相結,而成帶下也(求真按:「此亦揣測之言」),故以生薑瀉心湯去其水飲,兼用坐藥以去帶下。

桂枝湯

  • 1.《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米飲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空心食前若經道不通繞臍寒痛上下脈沉緊此由寒客血室血凝不行結積不散積血為氣所傳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發痛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宜溫經湯桂枝桃仁湯產後大便秘澀由內無津液腹胃乾燥宜紫蘇丸(紫蘇丸方見大腸門桂枝湯見第十七卷)

溫經湯

  • 1.《雞峰普濟方》:「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米飲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空心食前若經道不通繞臍寒痛上下脈沉緊此由寒客血室血凝不行結積不散積血為氣所傳新血與故血相搏所以發痛譬如天寒地凍水凝成冰宜溫經湯桂枝桃仁湯產後大便秘澀由內無津液腹胃乾燥宜紫蘇丸(紫蘇丸方見大腸門桂枝湯見第十七卷)
  • 2.《邯鄲遺稿》:「因氣不和,致血不能流轉而經不調、臍腹疼痛者,是血凝氣結,其脈沉緊,宜溫經湯。
  • 3.《薛氏濟陰萬金書》:「溫經湯,風寒客於胞中,衝任內血凝經閉。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一方等分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取六分清者,帶熱服,食前。若平常血氣不調及常服,只用本方,日二三服。若經血凝滯,腹內血氣作疼,加茂術官桂等分用之。王石膚云:熟地黃滯血,安能止痛,不若以五味子代之。若因產後,欲推陳致新,補血海治諸疾,加生薑煎。
  • 2.《醫方考》:「又曰:當歸入心脾,芍藥入肝,熟地入腎,乃川芎者,徹上徹下而行血中之氣者也。此四物湯所以為婦人之要藥,而調月者必以之為主也。脈數,血色紫黑為內熱,本方加黃芩、黃連。脈遲、血凝結者為寒,本方加官桂、附子。人肥有痰,加半夏、陳皮、南星。人瘦有火,加山梔、黃柏、知母。
  • 3.《保嬰撮要》:「經云:癢則為虛,痛則為實。內快外痛為外實內虛,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今痘瘡身痛者,是膚厚理密,或外寒相搏,或熱毒內作,或血虛不能榮養。若熱毒而血瘀者,先用活命飲,次用東垣消毒散。血虛而瘀者,用四物湯之類,遍身齧而色黑者,毒氣壅滯而血凝也,乃是危症。
  • 4.《醫學入門》:「血凝則氣亦滯,四物湯加香附、側柏葉。挾瘀血,加桃仁、紅花,或復元通氣散。痰壅則氣逆,順氣導痰湯、蘇子降氣湯,甚者,稀涎散,微微吐之。
  • 5.《不居集》:「血逆上焦,紫黑成塊,或痛或悶,結聚不散,惟宜行散。大都治血之法,多忌辛散,恐其能動血也。惟此留滯之血,則不妨用之。如四物湯加香附、肉桂、蘇木、紅花之屬,無不可也。或服韭汁,亦善行瘀血。若火鬱不散,致血凝滯者,惟於四物湯加炒梔子,大能清胃脘之血。
▼ 展開更多

逍遙散

  • 1.《何氏虛勞心傳》:「此方辛散酸收,甘緩養血,而兼寧心扶脾之劑。乃肝經之要藥,女科之神劑也。倉公傳與褚氏論皆云:師尼寡婦,獨陰無陽,(陰陽以男女言。)欲心萌而未遂,是以懨懨成病,以致乍寒乍熱,而如瘧狀,久則成勞。愚謂大凡女人多郁,鬱怒則傷肝,氣結血凝,火旺血虛而成勞。

黃耆桂枝五物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耆桂五物(湯)治血痹,黃耆芍藥桂薑棗。脈微細緊是陽虛,臥出風吹病之旨。(《素問·五藏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狀若風痹身不仁,(風痹則走注疼痛,血痹則不痛,而但不仁為異,所謂「營氣虛則不仁」也。)因其脈細宜煎此。祛風固表和營衛,陽氣宣通痹自已。
  • 2.《退思集類方歌註》:「耆桂五物(湯)治血痹,黃耆芍藥桂薑棗。脈微細緊是陽虛,臥出風吹病之旨。(《素問·五藏生成篇》曰:「臥出而風吹之,血凝於膚者為痹。」)狀若風痹身不仁,(風痹則走注疼痛,血痹則不痛,而但不仁為異,所謂「營氣虛則不仁」也。)因其脈細宜煎此。祛風固表和營衛,陽氣宣通痹自已。

當歸芍藥散

  • 1.《金匱方歌括》:「犀按。婦人腹中諸疾痛者。不外氣鬱血凝帶下等症。用當歸芍藥散者。以肝為血海。遂其性而暢達之也。方中歸、藭入肝解鬱以伸木。芍、澤散瘀而行水。白朮倍土養木。妙在作散以散之。酒服以調之。協諸藥通氣血。調營衛。以順其曲直之性。使氣血和。鬱滯散。何患乎腹中諸疾痛不除。

大承氣湯

  • 1.《醫學正傳》:「如因跌撲損傷而作痛者,此瘀血證,宜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之類,逐去其血即愈。如因事損傷,或酒後涉水,血凝腹痛者,大承氣湯加桂。

當歸散

  • 1.《赤水玄珠》:「_當歸散_,治產後陰血虛弱,或氣滯血凝,以致發熱腹痛,或腹脅脹滿。
  • 2.《校註婦人良方》:「愚按:前症若氣寒血結,用威靈仙散。氣滯血凝,用當歸散。肝經血虛,用四物湯加參、朮、柴胡。肝經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肝脾氣虛,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芍藥。肝脾虛寒,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肉桂。若兼嘔吐,加木香。四肢逆冷,再加炮姜。
  • 3.《校註婦人良方》:「_當歸散_,治產後陰血虛弱,或氣滯血凝,以致發熱腹痛,或腹脅脹滿,以當歸、乾薑等分,每服三錢,水煎。
  • 4.《古今名醫匯粹》:「婦人小腹疼痛,因氣寒血結,用威靈仙散。氣滯血凝,用當歸散。肝經血虛,用四物湯加參、術,柴胡、芍藥。肝脾虛寒,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肉桂。若兼嘔吐,加木香。四肢逆冷,再加炮姜。
  • 5.《古今名醫彙粹》:「婦人小腹疼痛,因氣寒血結,用威靈仙散。氣滯血凝,用當歸散。肝經血虛,用四物湯加參、術,柴胡、芍藥。肝脾虛寒,用六君子湯加柴胡、肉桂。若兼嘔吐,加木香。四肢逆冷,再加炮姜。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麻疹專論》:「遍身青紫熱腫,喘脹氣急,乃毒滯血凝,半匿肌表,急以涼膈散(方見發不出),加玄參、熟石膏、紫草茸、蜜酒炙麻黃、薄荷以發越之。若腹脹喘促,溺澀臍突,加葶藶子,庶或挽救一二。

溫膽湯

  • 1.《赤水玄珠》:「_溫膽湯_,治痘,血寒,顏色灰慘,血凝不活,腹脅脹滿,面青,筋縮,嘔清水,或瀉青菜色。

仙方活命飲

  • 1.《續名醫類案》:「繼以八珍散加黃耆、五味、麥冬,月餘膿潰而愈。夫苦寒之藥,雖治陽症,尤當分表裡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然焮腫赤痛,尺脈數,按之則濡,乃膀胱濕熱壅盛也,故用黃連消毒散,以解毒除濕。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飲,以散結消毒破血。
  • 2.《証治準繩‧幼科》:「肺經有熱者,瀉白散。大腸經有熱者,大連翹飲。焮腫作痛者,氣血凝結也,用仙方活命飲。腫痛不消者,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膿熟不出者,氣血虛也,用托裡消毒散。膿出反痛者,氣血虛甚也,肌肉不生者脾胃氣虛也,用五味異功散。不可外敷生肌散,恐反助其邪而肌肉難長也。
  • 3.《保嬰撮要》:「瘡瘍作痛,當審邪之所在,症之所因。如寒熱而痛,邪在表也,用人參敗毒散。便秘而痛,邪在裡也,用內疏黃連湯。腫焮而痛,血凝滯也,用仙方活命飲。作膿而痛者,用托裡消毒散排之。膿脹而痛者,針之。膿潰而痛者,補之。氣虛而痛,則用四君、歸、耆。血虛而痛,則用四物、參、耆。

抵當湯

  • 1.《傷寒論類方》:「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心主血,血凝則心氣結,而失其官矣。蓄不甚,故不狂,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此乃舊病,非傷寒時所得者。屎雖硬,大便反易,血性滑利。其色必黑,浮血亦有隨便而下者。宜抵當湯下之。
  • 2.《經方實驗錄》:「_前方減輕其量,計虻蟲二錢、水蛭錢半、桃仁五錢、川軍五錢。後復減至虻蟲、水蛭各四分,桃仁、川軍各錢半。由章次公調理而愈。後更詢諸病者,蓋嘗因勞力負重,致血凝而結成蓄血證也。_

當歸飲子

  • 1.《証治準繩‧瘍醫》:「_當歸飲子_,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癢或痛,或膿水浸淫,或發赤疹、㾦癗。
  • 2.《方劑辭典》:「當歸飲子,治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癢或膿水浸淫。或發赤疹㾦癗。(濟生方)
  • 3.《幼科證治大全》:「【準繩】當歸飲子,治小兒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腫或癢。或膿水浸淫。
  • 4.《証治準繩‧幼科》:「_當歸飲子_,治小兒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腫或癢,或膿水浸淫。
  • 5.《奇效良方》:「治小兒心血凝滯,內蘊風熱,發見皮膚,遍身瘡疥,或腫或癢,或膿水浸淫。
▼ 展開更多

雞鳴散

  • 1.《醫學正傳》:「_雞鳴散_(大成方)治從高墜下,及木石所壓,一切損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藥推陳致新。
  • 2.《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雞鳴散_,治從高墮下及木石壓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
  • 3.《馮氏錦囊秘錄》:「治從高墜下,瘀血凝積,以此藥推陳致新。
  • 4.《仁術便覽》:「治從高墜下及木石壓傷,瘀血凝積,痛不可忍,並以此藥推陳致新。
  • 5.《急救便方》:「(治打撲傷瘀血凝積煩悶者,)大黃(酒蒸,五錢,)歸尾(三錢,)桃仁(搗,十四粒,)酒煎雞鳴時服之,次日下瘀血即愈(並治折傷。)

薏苡附子敗醬散

  • 1.《金匱方歌括》:「歌曰,氣血凝(內)癰阻外膚。(氣血為內癰所奪。不榮於外。其身甲錯。言如鱗甲之交錯也。)腹皮雖急按之濡。附宜二分苡仁十。敗醬還須五分驅。

加味逍遙散

  • 1.《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前症,胸膈作痛,面清目札,小便頻數,或時寒熱,此肝氣滯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 2.《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膈病,胸膈作痛,面青目札,小便頻數,或時寒熱。此肝氣滯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生化湯

  • 1.《盤珠集胎產症治》:「冬月寒氣逼人,經血凝聚而難下,宜生化湯加肉桂、乳香。(和二十四)

防風通聖散

  • 1.《成方切用》:「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解表,使風寒從汗出,而散之於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梔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泄之於下。風淫於內,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

小薊飲子

  • 1.《成方切用》:「治下焦結熱,而成血淋。(心主血,小腸其腑也。熱甚搏血,流入胞中,與便俱出,痛者為血淋,不痛者為溺血。蓋心熱者,小腸必熱,經所謂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是也,然熱必兼濕。戴氏曰:血鮮者,心小腸實熱,血瘀者,腎膀胱虛冷。準繩曰:多有熱極而血凝黑者,未可便以為冷也。)

至寶丹

  • 1.《蘇沈良方》:「上丸如皂角子大,人參湯下一丸,小兒量減。舊說主疾甚多,大體專療心熱血凝,心膽虛弱,喜驚多涎,眠中驚魘,小兒驚熱,女子憂勞,血滯血厥,產後心虛怔忪尤效,血病生薑小便化下。

五積散

  • 1.《雞峰普濟方》:「有稽停勞動之久,風冷乘虛客於胞胎,使氣血凝澀而不下(如桂、牛膝、酒蔥之類,五積散加順丸散煎服尤效);
  • 2.《証治準繩‧幼科》:「凡初發表,要看天時,如時大寒,則腠理閉密,氣血凝澀,防其發泄得遲,有毒氣壅遏之變,以辛熱之藥發之,宜桂枝葛根湯、五積散去乾薑主之。如時大熱,則腠理開張,氣血淖澤,防其發泄太急,有潰爛之變,以辛涼之藥解之,宜升麻葛根湯、雙解散主之。如不寒不熱,天氣溫和,只人參敗毒散,甚佳。
  • 3.《濟世全書》:「凡血崩,乃經脈錯亂,不循故道,潮溢妄行,一二日不止,便有積瘀之血凝成窠臼,更以藥澀住,轉見增劇,宜先以五積散加防風、荊芥,再少加醋煎,投一二服,次進獨行散,以霹靂酒下。二三服即止,如不止,再以諸止血藥治之。
  • 4.《醫學入門》:「催生有露頂順正,而生猶遲滯者,恐外感風冷寒暑所阻。夏月熱產,則氣散血沸,宜五苓散加葵子,或三退六一散;冬月凍產,則血凝滯,常令房中火暖,宜催生五積散。有水道乾澀不能下,及服黑神澀藥又多者,用清油、白蜜等分,豬肝煮汁調服;或六一散七錢,加葵子五錢為末,每二錢熱服。

五皮散

  • 1.《傅青主女科歌括》:「_五皮散_,治產後風濕客傷脾經,氣血凝滯,以致面目浮虛,四肢腫脹氣喘。

牛膝散

  • 1.《女科經綸》:「慎齋按:以上四條,序產後有胞衣不下之證也。胞衣不下,有冷乘血凝,有血流衣脹,有元氣虛脫三證,當分因用藥急治。如冬天嚴寒,風冷乘虛而入,胞冷血凝而不下,則當用奪命丹、牛膝散、桂附熱藥以下之。如血入胞衣脹滿,惡露不下,則當用失笑散、花蕊石散,逐血消瘀藥以下之。
  • 2.《盤珠集胎產症治》:「風冷乘虛而入,胞冷血凝而不下,牛膝散去硝,加桂、附。(攻八)

正骨紫金丹

  • 1.《正骨心法要旨》:「山角骨,即頭頂兩旁稜骨也。凡有跌打損傷未破者,不拘左右宣紫腫硬,瘀血凝聚疼痛,或昏迷目閉,身軟而不能起,聲氣短少,語言不出,心中忙亂,睡臥喘促,飲食少進者,宜內服正骨紫金丹,外用灸熨如囟骨傷法。如肉破流血不止者,先用馬屁勃灰止血,後以榆樹皮蓋傷處,以艾合定痛散灸之。

化斑湯

  • 1.《成方切用》:「治痘疹中夾斑淡紅色。(淡紅色,斑之輕者也,其原由初間不能清熱解毒之故。治痘中之斑,與傷寒雜症不同。傷寒之斑,宜主寒涼。痘中之斑,寒之則血凝而痘不起。雜症之斑,間用溫補。痘中之斑,補之則血溢而斑愈盛。此方利營調衛,不寒不熱,誠得治痘斑之理也。)

失笑散

  • 1.《濟陰綱目》:「_薛氏_,曰:前證若惡露不下,用失笑散,若氣滯血凝,用花蕊石散。
  • 2.《婦科心法要訣》:「惡露不下是何因,風冷氣滯血瘀凝;若還不下因無血,面色黃白不脹疼。風冷血凝失笑散①,去多聖愈②補而行。
  • 3.《校註婦人良方》:「一婦人患前症,胸膈作痛,面清目札,小便頻數,或時寒熱,此肝氣滯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 4.《續名醫類案》:「一婦人患膈病,胸膈作痛,面青目札,小便頻數,或時寒熱。此肝氣滯而血凝,先用失笑散,二服痛止,又用加味逍遙散而愈。

托裡散

  • 1.《外科樞要》:「地官陳用之,服發散之劑,寒熱已退,腫痛不消。此血凝滯而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而膿成,又用托裡散而膿潰。但膿清作渴,乃氣血虛也。用八珍湯加麥門、五味,三十餘劑而愈。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薛〕腹癰者,患於臍下或傍二寸許,屬脾經。近脅、屬膽經。蓋因脾經陰虛氣滯血凝,或因脾虛飲食積熱所患,若焮腫作痛者,瀉黃散。堅硬腫痛者,清胃散。腫痛便秘者,清涼飲。如此而仍痛者,瘀血凝滯也,活命飲。既用此藥而不消,則內欲作膿也,用托裡消毒散。若膿出而痛不減者,毒未解也,亦用前藥。

桃仁承氣湯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凡胸腹脹滿,按之不痛者為氣結,痛者為血結。)如狂畜血最相宜。(心主血,熱與血結,則心神不寧,故昏亂而如狂。)畜血之證大便黑,(熱極則黑,血凝之色亦黑。)小便自利(小便利而少腹仍滿,故知為畜血。蓋血病而氣化無病也。)脈沉遲,(血結則脈不流利,故沉微而遲。
  • 2.《馮氏錦囊秘錄》:「腹中急結,緩以桃仁之甘,中焦蓄血,散以官桂之辛,蓋甘以緩之,辛以散之也。熱甚血凝,或干閉,或下膿血,非硝黃不足以徹其藩籬,入甘草者欲其委曲搜剔,不欲其一往而盡耳。按:犀角地黃湯,治上焦之血,抵當湯,治下焦之血,此治中焦之血。《準繩》曰:宜用桂心。
  • 3.《退思集類方歌註》:「凡胸腹脹滿,按之不痛者為氣結,痛者為血結。)如狂畜血最相宜。(心主血,熱與血結,則心神不寧,故昏亂而如狂。)畜血之證大便黑,(熱極則黑,血凝之色亦黑。)小便自利(小便利而少腹仍滿,故知為畜血。蓋血病而氣化無病也。)脈沉遲,(血結則脈不流利,故沉微而遲。

一掃光

  • 1.《外科備要》:「_砂疥_,由心血凝滯而成,形如細砂,焮赤癢痛,抓之有水,常服犀角飲子陽,初搽一掃光姜,潰後撒石珍散海。

地龍散

  • 1.《馮氏錦囊秘錄》:「治腰脊痛,或打撲損傷,從高墜下,惡血凝滯。

八珍湯

  • 1.《雜病源流犀燭》:「若經年累月,無一日不木,乃死血凝滯於內,而外挾風寒,陽氣虛敗,不能運動,先用桂、附為嚮導,烏藥、木香行氣,當歸、阿膠、桃仁、紅花活血,木通、牙皂、穿山甲通經絡,待病減,用八珍湯大補氣血,無不驗。此治麻木之大法也。而其變現於一身上下之間者,正非一端可盡,今條舉之。

保元湯

  • 1.《經驗良方全集》:「已出痘時,色紅和光亮,飲食如故,大小便如常,聲音宏亮,此順症也,不必藥。若痘色昏暗不明,皮肉亦覺乾燥者,蓋毒滯其氣,氣凝於血,故爾不紅和滋潤也,急以解毒和中為妙。如皮色昏暗,不思飲食,此脾經有毒滯也,當以養血敗毒為主。若色灰白,此氣虛血凝,當以保元湯加四物湯主之。
  • 2.《周慎齋遺書》:「上古聖人,與天地合德,深悟生生不息之機,故其用藥大升、大降,以法天之陽氣上升,地之陰氣不絕,陰陽二氣升降互施,則氣血散布於四肢,何病之有?倘陽不升,則血凝滯,諸病生焉。醫者,當體聖人生髮之心,不可使氣血有偏。聖人妙法亦不過能體升、降、浮、沉之法耳!

蘇合香丸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益母膏丸,四物陰濁而滯,得查、附以流通,查、附氣燥味辛,得四物以滋潤。氣血兼理,燥濕協和。再得益母以行血,血中之氣宣順矣。即有痰滯血凝者,亦可服也。

柴胡陷胸湯

  • 1.《傷寒瘟疫條辨》:「余按:大凡結胸痞氣,未經攻下而成者,此或痰、或食、或氣、或血凝滯而然,先須柴胡陷胸湯、柴胡枳桔湯以開之,開之不愈,則攻下之。曾經下後,此為外邪陷入而為結胸痞氣,時其輕重,當下則下,緩則誤矣。若不分曾下未下,但見心下脹滿,便以為結胸痞氣,輒用攻下之劑,反成真結痞矣。

補心湯

  • 1.《醫學入門》:「外塗藜蘆膏,陰戶突,因勞力者,血虛,四物湯加龍骨;氣虛,補中益氣湯。陰中生蟲䘌如小蛆者,乃濕熱甚而心氣又郁,氣血凝滯而生,宜藿香養胃湯,補心湯、古硫鯉丸。外用生艾汁調雄黃末,燒煙燻之,更用雄黃銳散納陰中。陰中生細蟲,癢不可忍,食入臟腑即死,令人發寒熱,與癆證相似。

枳實消痞丸

  • 1.《成方切用》:「凡傷其陽,則火怫鬱而血凝。傷其陰,則土壅塞而濕聚。陰陽之分,施治之法,不可同也。)

三痹湯

  • 1.《醫方集解》:「治氣血凝滯,手足拘攣,風寒濕三痹(經曰:風寒濕三者雜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痹在於骨則重,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在於筋則屈不伸,在於肉則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