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痞塊」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痞塊是中醫的一個病證,指的是腹部脹滿、疼痛、不消化的症狀。其病因多為飲食不節、情志不遂、勞累過度等,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不暢,水濕停聚而成。

痞塊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部脹滿、疼痛、噯氣、噁心、嘔吐、食欲不振、大便不成形等。根據病情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 實證:腹部脹滿、疼痛明顯,噯氣頻繁,大便不成形,舌苔厚膩,脈滑。
  • 虛證:腹部脹滿、疼痛較輕,噯氣不明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細弱。
  • 寒證:腹部脹滿、疼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遲。
  • 熱證:腹部脹滿、疼痛灼熱,喜冷喜飲,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痞塊的治療以調理脾胃、疏肝理氣為主。可用香砂六君子湯、保和丸、四君子湯等方藥治療。

痞塊是中醫常見的病證,其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多樣,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因此,在治療時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以取得最佳療效。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青龍湯

  • 1.《養生類要》:「治男人痞塊女人血塊此方極效此藥性不猛(而功效速)

二陳湯

  • 1.《蒼生司命》:「凡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先須斷厚味為要。
  • 2.《濟世全書》:「丹溪曰:塊乃有形之物,氣不能成形。痰與食積、死血也,在中為痰飲,在右為為食積,在左為死血。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行氣開痰為主,不可專用下藥,徒損其氣,病亦不去,當消積使之溶化,其死血塊去須大補。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藥,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 3.《萬氏家抄濟世良方》:「_痞塊在皮裡膜外_,須用補氣藥,香附兼二陳湯開之,先須斷厚味。
  • 4.《方症會要》:「治痞塊皮裡膜外,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兼二陳,先須斷厚味(方見中風)。
  • 5.《平治會萃》:「痞塊在皮裡膜外,須用補氣,香附開之,兼二陳湯加補氣藥,先須斷厚味。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