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火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火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是由於體內陰陽失調,內熱過盛所致。其主要症狀包括發熱、口渴、煩躁、尿黃、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

火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外感六淫:風、寒、暑、濕、燥、火。
  • 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 飲食不節:過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
  • 勞逸失度:過度勞累或久坐不動。
  • 房事不節:房事過度或不節。
  • 情志不遂:長期抑鬱、焦慮、暴怒等。

火毒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清熱解毒:使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如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
  • 涼血止血:使用涼血止血的中藥,如丹皮、赤芍、生地黃等。
  • 滋陰降火:使用滋陰降火的中藥,如生熟地黃、天冬、麥冬等。
  • 活血化瘀:使用活血化瘀的中藥,如桃仁、紅花、丹參等。
  • 調理脾胃: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藥,如白朮、茯苓、山藥等。

火毒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其病因複雜,症狀多樣,治療方法也較多。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日久失下,血液枯竭,多有此證。又熱結旁流,日久不治,在下則津液消亡,在上則邪火毒熾,亦有此證。急下之,裂自滿矣。

白虎湯

  • 1.《專治麻痧初編》:「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而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粉連翹元參黃連主之。
  • 2.《景岳全書》:「一、疹子初發熱時,未見出現,咳嗽百十餘聲不已,上氣喘急,面目胞腫,時臥時起,此火毒內蒸,肺葉焦舉,宜甘桔湯合白虎湯加牛蒡子、薄荷主之。如疹出之時,咳嗽口乾,心煩者,此毒在心肺,發未盡也,瀉白散加天花、連翹、玄參、黃連主之。
  • 3.《兒科要略》:「(甲)痧疹有不能透表者,一因風寒鬱遏,則皮膚乾燥,毛竅竦慄,宜越婢湯、葛根解肌湯之屬,甚則氣粗喘促,腹中脹痛,煩擾不寧者,宜越婢湯去棗,重用石膏,或麻杏石甘湯之類。二因火毒熾盛,則頭上顆粒,隱隱紅紫,其他各處或有或無,此火毒熾則津液少,以致不能暢透,宜白虎湯加荊芥、玄參之屬。

甘草湯

  • 1.《丹溪手鏡》:「紫背車鰲大者,鹽泥固制,煅紅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湯下;外用寒水石煅紅,入甕沉井中,臘豬脂調敷。
  • 2.《脈因證治》:「紫背車螯大者,鹽泥固濟,煅紅,出火毒,甘草膏丸,甘草湯下。惡物,用寒水石煅紅入翁,沉井中,臘豬油調敷。

黃連解毒湯

  • 1.《痧疹輯要》:「_黃連解毒湯_,此解火毒痘疹通用方。
  • 2.《重訂囊秘喉書》:「用鐵鏽刀燒紅,將礬、鹽放於刀上煅,各等分,擇丁日午時研末。專治牙縫生疔,腫起一粒如粟米狀,痛連腮項。若麻癢,破流血水,疼痛異常,即黑疔,屬腎火毒,俱用銀刀挑破見血,搽此藥即痊,內服黃連解毒湯效。
  • 3.《痘疹心法》:「_八十九、黃連解毒湯_,此解火毒,痘疹通用。
  • 4.《青囊全集秘旨》:「_黃連解毒湯_,火毒攻心用之。
  • 5.《外科備要》:「生耳竅暗藏之處,由腎經火毒所發,亦有因服丹石熱藥積毒而成者。色黑根深形如椒目,痛如錐刺,腮腦牽疼,破流血水,初起服蟾酥丸汗之(黃),外研蟾酥丸末,水調滴入耳內。火毒甚者再服黃連消毒飲,解散之後服黃連解毒湯清之(元)。一法內服加味逍遙散(麗)加菊花。
▼ 展開更多

人參白虎湯

  • 1.《專治麻痧初編》:「發熱時未出見,咳嗽百十聲不已,喘急面浮眼胞腫,時臥時起,火毒內蒸肺葉焦枯,宜人參白虎湯,或去參,加牛蒡子薄荷葉治之。
  • 2.《景岳全書》:「一、痘瘡煩躁兼喘者,火毒在肺也,宜人參白虎湯加梔子仁。

人參湯

  • 1.《春腳集》:「共為細末,用糯米飯糊為丸,桐子大。放土上一日出火毒,每服二錢,用人參湯放涼送下。
  • 2.《濟陽綱目》:「上為末,糯米粉煮糊丸,如雞頭實大,入地坑出火毒一宿,每服一丸,空心濃煎人參湯,放冷送下。
  • 3.《嬰童百問》:「上水銀、鐵粉、金銀箔夾和一處,先將黑錫於銚內熔開,次入硫黃,不住手就銚內研攪,候硫黃煙氣欲息,次入余藥,就火上同攪,少頃時傾出地上一宿,出火毒,再研細,粳米飯丸、麻子大,硃砂衣,每服三丸,食後人參湯下。

槐花散

  • 1.《奇效良方》:「上曬乾研末,傅舌上,或火炒,出火毒為末傅。如舌腫,以真蒲黃末乾摻之。

牡蠣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主火邪,故湯火傷之煩悶疼痛者及灸瘡發熱者有效。以牡蠣一味,麻油調塗湯火傷,則火毒忽去,其效可推想而知矣。」

烏龍膏

  • 1.《嚴氏濟生方》:「上於鐵銚內,慢火炒,令轉焦,為細末,出火毒,再研細,以冷水調敷,一日一換。
  • 2.《回生集》:「陳粉子(隔年小麥粉)砂鍋焙炒。初炒如餳。久炒則干。成黃黑色。冷定又放於地上出火毒。研為末。陳米醋(愈陳亦好)調糊。熬如黑漆。瓷罐收貯。臨用攤紙上。煎貼之即如冰冷。疼痛隨止。少刻覺癢。干亦不可動。或纏裹之。久則自消。力盡脫落。藥易功大。濟生者珍之。

十灰散

  • 1.《增訂十藥神書》:「上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服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後藥止之。
  • 2.《馮氏錦囊秘錄》:「大薊,小薊,柏葉,荷葉,茅根,茜根,大黃,山枝,丹皮,棕櫚皮(各等分),各燒灰,存性,研細,用紙包碗,蓋地上一夕,出火毒,用時將白藕搗汁,或蘿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食後下,如病勢輕用此立止,如血出成升斗者,用花蕊石散止之。
  • 3.《葛可久十藥神書歌訣》:「_藥物組成:_,大薊,小薊,荷葉,扁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於地上一夕,出火毒。
  • 4.《雜病源流犀燭》:「_十灰散_,大薊,小薊,側柏,荷葉,茅根,茜根,大黃,梔子,棕皮,丹皮,等分,燒存性,出火毒,研細,用藕汁或萊菔汁磨京墨半碗,調服五錢,即止。

人參敗毒散

  • 1.《醫權初編》:「痘症用升發清涼而出者固多,然間變有始終用補中益氣湯及保元湯而愈者,須知補正即所以發毒也。古用人參敗毒散治疫,未始不有高見?但痘與疫皆系火毒,瀉多於補耳!若謂有瀉無補,恐無是理也。自《瘟疫論》與《救偏瑣言》一出,則世之患疫與痘者,不死於補,而皆死於瀉。

烏藥順氣散

  • 1.《外科心法要訣》:「亦有起白癍,無熱無痛,遊走不定者,由火毒未發,肌膚外受寒鬱,名為冷瘼,宜服烏藥順氣散,外用姜擦。凡丹形初見,即用牛、羊精肉片貼之,甚則用砭法,令出紫血;色重不散者,以柏葉散敷之。又方:蕓薹葉研末,靛青調敷甚效。諸丹本於火邪,其勢暴速,自胸腹走於四肢者順;從四肢攻於胸腹者逆。

化斑湯

  • 1.《疹科類編》:「_化斑湯_,治疹子色紅及火毒太盛,外發未盡,內有餘邪,連綿四五日不收者;若遍身既出而猶怫怫煩熱頻作嘔吐者,此毒尚未盡,留連於肺胃之間也,亦以此治之。

達原飲

  • 1.《醫權初編》:「痘症用升發清涼而出者固多,然間變有始終用補中益氣湯及保元湯而愈者,須知補正即所以發毒也。古用人參敗毒散治疫,未始不有高見?但痘與疫皆系火毒,瀉多於補耳!若謂有瀉無補,恐無是理也。自《瘟疫論》與《救偏瑣言》一出,則世之患疫與痘者,不死於補,而皆死於瀉。

增液承氣湯

  • 1.《辨舌指南》:「彼以熱邪初傳陽陰,故用探試之法。今見灰黑舌,且有干刺,是熱邪已結陰分,無可疑矣。)若灰黑舌起裂紋者,血液灼枯也。內熱失治,邪火毒熾者有之,宜增液承氣湯,(鮮生地、黑無參、麥冬、小枳實、生錦紋、芒硝,)急下以救真陰,則裂紋自平。

升麻葛根湯

  • 1.《景岳全書》:「予按:此方即升麻葛根湯也,麻疹之證多屬陽明火毒,凡欲解表散邪,但表實邪盛者最宜用此。然愚謂以柴胡代升麻用之更妙。若血氣稍虛而邪有未解者,惟柴歸飲為最妥。
  • 2.《羅氏會約醫鏡》:「_升麻葛根湯_,治陽明火毒,表實邪盛。用此解散,麻疹易現。

滾痰丸

  • 1.《醫方考》:「大黃能推蕩,黃芩能去熱,沉香能下氣,礞石能墜痰。是方乃攻擊之劑,必有實熱者始可用之,若與虛寒之人,則非宜矣。又礞石由焰硝煅煉,必陳久為妙,若新煅火毒未除,則不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