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紅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紅腫是中醫常見的證候,多由外感風熱、內傷火熱、陰虛火旺等原因引起。臨床表現為局部皮膚或黏膜紅、腫、熱、痛,常伴有發熱、頭痛、口渴、煩躁等症狀。

紅腫的治療,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為主。常用方藥有:

  • 銀翹散:主要成分為金銀花、連翹、薄荷、牛蒡子等,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熱引起的紅腫熱痛。
  • 黃連解毒湯:主要成分為黃連、黃芩、梔子、大黃等,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通便的作用,適用於內傷火熱引起的紅腫熱痛。
  • 清熱利濕湯:主要成分為茵陳蒿、金錢草、澤瀉、車前子等,具有清熱利濕、消腫退黃的作用,適用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紅腫熱痛。

紅腫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勤換衣。
  • 避免接觸不潔物品。
  • 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
  •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紅腫熱痛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調胃承氣湯

  • 1.《經方實驗錄》:「」本條條文極似重出,當刪,而事實上卻有此例,奈何?甚有既下之後,而肺氣自開,咳嗽自爽者,余亦屢屢逢之。有一俞姓小孩,於某月初三日,患咽痛,紅腫,兼見白點,胸悶不舒。初四日,皮膚髮出細點如麻。甲醫斷宜清血保咽,用生地、川連、黑梔、淡芩之屬。夜間,病孩喉腫譫語,齗齒目赤。

葛根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兩眼皮紅腫痛甚。眼皮上下皆陽明所主,今為風熱所閉,抑鬱而為紅腫痛甚。葛根湯力能解陽明風熱,故治之而愈。
  • 2.《續名醫類案》:「一兒痘三日,耳前紅腫如桃,用葛根湯加荊芥、防風、桔梗、牛蒡而愈。
  • 3.《仙傳外科集驗方》:「治刀刃傷後發寒熱,男女流注初發,潮熱紅腫赤痛者,以此發散。

白虎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心下一寸間發生瘡疾,紅腫痛甚。按心下一寸,乃胃之上口也。因邪熱結於胃之上口間,故發生瘡疾。白虎湯專清胃熱,故治之而愈。

小柴胡湯

  • 1.《醫法圓通》:「一治兩耳紅腫痛甚。夫兩耳前後,俱屬少陽所主。今見紅腫痛甚,是風熱之邪,聚於少陽也。柴胡湯力能治少陽之風熱,故治之而愈。

十全大補湯

  • 1.《醫方集宜》:「一、膝癰紅腫日久,膿潰不斂,宜當補虛托裡之劑,用十全大補湯加 薏苡仁 木瓜。

四物湯

  • 1.《幼幼集成》:「_四物湯_,治痘疹能食,大便秘,瘡紅腫。
  • 2.《鄭氏家傳女科萬金方》:「產後目紅腫痛者,四物湯用生地,加川連、甘菊等藥治之。
  • 3.《遯園醫案》:「李氏子,年十餘歲,患乾腳氣,兩足緩縱不能行。醫者作風寒治,用五積散,益劇;或作痹症治,亦不效。病在床褥已三月矣。挽余治療,審視:足不寒熱、不紅腫,亦不疼痛,舌苔如常人,口不渴,脈沉遲而澀,即照陳修園四物湯加味法,服二十餘劑而愈。

甘草湯

  • 1.《外科備要》:「外治,凡疳初起宜頻洗黑豆甘草湯(罔)、蛇床湯(劍)、溻癢湯(劍),紅腫熱痛,用疳瘡方。先煎黑豆甘草濃汁,熏洗,旋用鯉魚膽汁塗之。損破腐爛,用鳳衣散(柰)。梅毒傳染用旱螺散(柰)。內疳潰爛俱用珍珠散(柰)。腎囊腐爛用銀粉散(柰)。臭用脫疳散(柰)。

補中益氣湯

  • 1.《外科證治全書》:「又有瀉痢久而成此證者,紅腫作痛成膿,用補中益氣湯。
  • 2.《傅青主男科重編考釋》:「如足痛、足腫,無力軟弱,膝瘡紅腫,用木瓜、薏仁、牛膝、防己、黃柏、蒼朮之品不效者,定是中氣下陷,濕熱下流,用補中益氣湯升提之。

槐花散

  • 1.《証治準繩‧雜病》:「宜補氣血為主。赤腫有痛,宜涼血祛風為主。補氣血,八珍湯、十全散。涼血,生苄、赤芍、槐花、槐角、黃栝蔞、雞冠花。疏風,防風、羌活、荊芥。久瀉痢者,補養脾胃,宜參朮實脾湯。用力過多者,十全大補湯、參朮芎歸湯、訶子人參湯,內加升提藥。大腸虛而挾熱,脫肛紅腫,宜縮砂湯、槐花散、薄荷散。

導赤散

  • 1.《秘珍濟陰》:「妊婦陰戶翻突紅腫,延診視詢其婦,素性躁暴,想故是肝脈絡陰器,氣虛胎熱兼以鬱火下逼致病,諸醫有用導赤散加味者,有用升提者多不效。湘門以補中益氣湯加減治之,外用桃葉煎濃湯熏洗,日三五次,至次日少減,守方五日全愈。

清胃散

  • 1.《醫學心悟》:「牙間紅腫,漸變紫黑臭穢,此胃經濕熱也,以午後年干漱之,再吹同氣散,速服清胃散。
  • 2.《麻疹備要方論》:「大抵牙疳一症,初見紅腫,俱宜清胃散主之。

仙方活命飲

  • 1.《目經大成》:「癰疽皆由氣血逆於肌理,加寒與濕凝,風共火搏乃發。紅腫尖痛,為陽為癰。深硬黑陷,為陰為疽。勢大身發熱,食日減,曉夜不安眠,其症則重而險。入手,醇酒煎服。蓋忍冬花、甘草節、天花粉、貝母、橘皮清熱解毒,兼能利濕除痰。當歸、防風、白芷、乳香、沒藥活血疏風,更可定痛護膜。
  • 2.《外科備要》:「生於背脅之間,初發一處,其後挨次發出二三處,形雖不同,而色仍同也,潰後多相串通,故又名老鼠鑽,又名遊走血脾癰,由積憤鬱火而成。初發漫腫無頭,皮色不變,漸漸紅腫色亮多疼,牽引旁處臖痛,初服仙方活命飲(天)宣郁解毒。其餘內外俱按將潰、已潰治法。

二妙散

  • 1.《感症寶筏》:「若發熱一身盡痛,而兼四肢微腫者(風濕流入經絡,此風濕流注手足也。宜二陳加米仁、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薑黃之類(祛風利濕宣絡之法),足脛紅腫(濕熱下注)合二妙散。

半夏散及湯

  • 1.《退思集類方歌註》:「(按「少陰病」三字,所該者廣,必從少陰諸現證細細詳審,然後咽痛知為少陰之咽痛,否則何以知其非君相火炎與風溫燥火之咽痛耶?此方所主咽痛,脈必緊細,身不發熱,必惡寒欲吐,咽雖痛而不紅腫。
  • 2.《退思集類方歌注》:「(按「少陰病」三字,所該者廣,必從少陰諸現證細細詳審,然後咽痛知為少陰之咽痛,否則何以知其非君相火炎與風溫燥火之咽痛耶?此方所主咽痛,脈必緊細,身不發熱,必惡寒欲吐,咽雖痛而不紅腫。

當歸拈痛湯

  • 1.《青囊全集秘旨》:「_當歸拈痛湯_,濕熱紅腫潰爛酒兌。
  • 2.《奉時旨要》:「腿痛之症,有由於血虛,足不任地,行則振掉,宜六味丸加巴戟、續斷、杜仲、鹿茸。受濕者,兩腿隱痛,或麻瞀作腫,身重,肢節疼,惡風,羌活勝濕湯。濕熱者,痛自腰胯以至足脛,或上下紅腫,小便赤澀,當歸拈痛湯。流注者,郁痰留於腰脅,有塊互換作痛,噁心頭眩,宜二陳湯加羌活、白朮。
  • 3.《羅氏會約醫鏡》:「_當歸拈痛湯_,治濕熱為病,身重腰痛,及肢節紅腫。
  • 4.《羅氏會約醫鏡》:「_當歸拈痛湯_,治濕熱遍身疼痛,或肩背沉重,或肢節紅腫等證。

龍膽瀉肝湯

  • 1.《環溪草堂醫案》:「原注:此症據病人自云:「先患濕火挾疝,腎囊紅腫,服龍膽瀉肝湯,囊腫消後,遂得此症。」凡怒勞或飲酒必發,知其有濕熱伏於肝絡也。余用此方三服,一年不發,後因大醉而復發,仍用此方三劑,永不再發矣。
  • 2.《驗方新編》:「紅腫痛甚者名牙癰,刺出毒血,用珍珠散吹之,不吹亦可,內服龍膽瀉肝湯(見內外備用諸方),即愈。倘牙骨及腮內疼痛,不腫不紅,痛連臉骨者,名骨槽風,治法見後。

防風通聖散

  • 1.《外科證治全書》:「面腫有虛實。虛腫者,形羸脈弱,無痛無熱,面目浮白,或兼氣喘,乃大虛之候,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主之。實腫者,形強脈壯,紅腫面熱,煩渴,或按之痛,乃陽明壅實,風熱上攻,小兒多有此證,宜用防風通聖散;甚者,以木香檳榔丸下之,外以杏仁杵膏塗腫處。
  • 2.《醫方集宜》:「一瘡瘍初起,紅腫身倦作熱者,宜微微表汗以疏毒氣,用 防風通聖散 或荊防敗毒散。

消風散

  • 1.《秘珍濟陰》:「—,小兒遍體有紅腫癢極與風丹無異,醫用消風敗毒藥更甚,延湘門治即詢其病候每日下午則發,至天明自愈,思是血熱生風,遇風藥辛熱則燥甚,擬用乾地(三錢)、當歸(一錢)、麥冬(去心)二錢、天冬錢半、牛子二錢(炒碾)、殭蠶(錢半)薑汁炒、側柏葉一錢等味涼血潤燥消風散腫,一服效,三服全愈。

黃連解毒湯

  • 1.《外科正宗》:「一男子咽喉腫痛,痰涎壅盛。用金鎖匙先吐稠痰,清咽利膈湯推蕩積熱,腫痛稍減,惟色紅甚,此火熱也。又以黃連解毒湯加桔梗二劑,紅腫亦退而安。

荊防敗毒散

  • 1.《醫方集宜》:「一瘡瘍初起,紅腫身倦作熱者,宜微微表汗以疏毒氣,用 防風通聖散 或荊防敗毒散。

敗毒散

  • 1.《仁齋直指方論》:「熱而紅腫者,敗毒散加木瓜、蒼朮。
  • 2.《外科十三方考》:「此症喉嚨腫痛,痛不可忍,一發如雷,乃急病也。水米不能下咽,生死危在頃刻,但亦有延至六、七日者。治法內服中九丸,兼服加減甘桔湯及敗毒散,若外面紅腫者,以麻涼膏敷之,再吹加味冰硼散。
  • 3.《婦科心法要訣》:「憂思鬱怒肝脾損,濕熱生瘡長兩臁,外屬三陽為易治,內屬三陰治每難。初起紅腫敗毒散①,濃水淋漓補中②煎,晡熱陰虛宜六味③,食少畏寒桂附丸④。

桑白皮湯

  • 1.《仁齋直指方論》:「上細末,未破者酸醋調敷,已潰者清蜜調敷,半乾濕只摻。若紅腫多汁,生地黃研汁調敷,仍煎苦參、桑白皮湯淋。

人參敗毒散

  • 1.《婦科冰鑑》:「初起紅腫者,人參敗毒散。潰後腫水淋漓者;補中益氣湯,哺熱者,真陰虧虛也,六味地黃丸。食少體倦,畏寒喜暖者,真陽不足也,八味地黃丸。

托裡散

  • 1.《外科集驗方》:「若瘡勢紅腫熱大,先服如神托裡散一帖,臥蓋取微汗。如紅暈大腫高,瘡頭有似碎米大白膿點者,可進交加散一帖,用木香四分,罌粟殼二錢二分,甘草六錢,白芷一錢四分,川芎一錢五分共為一帖,用水七分,生白酒三分,共一碗,用銀器煎八分服。如無銀器,新瓷器亦好,不用銅鐵舊器。

洗肝散

  • 1.《古今醫統大全》:「此因三焦積熱,久則攻目,忽然白睛紅腫,壅護烏睛,痛癢不一,淚出難開,先用洗肝散,後服補肝丸。

胃風湯

  • 1.《古今醫統大全》:「痰厥痛甚者吐之,火者清之散之,虛者補之。壯實熱痛,大便結燥者,大承氣湯。頭面壅腫有熱,脈弦數者,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如頂巔痛者,宜加藁本、酒炒升、柴。面上紅腫,因氣實連頭痛者,胃風湯。面腫生蒼,調胃承氣湯加薄荷、荊芥。
  • 2.《丹溪治法心要》:「頭面腫壅,有熱,而脈弦數,涼膈散去硝黃加桔梗、枳殼、荊芥、薄荷。面上紅腫,因氣實而作者,用胃風湯。面腫生瘡,調胃承氣湯加薄荷、荊芥。

瀉白散

  • 1.《審視瑤函》:「白眼痛有表裡等症,或疼極而痛,從外走內者,宜溫之散之,有不紅腫而澀痛者,火伏氣分,瀉白散為主。有白珠變青藍色,乃郁邪蒸逼,走散珠中,亟宜調氣以養之。

香薷飲

  • 1.《齊氏醫案》:「曾治曾榮先,暑月吐瀉,腹中絞痛。余令刮痧,其痛即止。但兩臂紅腫而癢,遂與香薷飲服之,一劑而腫消矣。

普濟消毒飲子

  • 1.《雜病源流犀燭》:「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便實亦加大黃)。若發於頭腦項後,並耳後,赤熱腫痛,此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甚則砭針刺之,沈氏頭瘟湯)。一曰捻頭瘟,喉痹失音,項大腹脹,如蝦蟆狀,故亦名蝦蟆瘟(宜荊防敗毒敗)。
  • 2.《沈氏尊生書》:「若發於耳之前後,並額角旁紅腫,此少 陽也(宜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
  • 3.《類證治裁》:「便硬,加酒大黃一二錢,緩服,或沈氏頭瘟湯。若潰膿,必染人。若發於面部,焮赤腫痛,屬陽明,普濟消毒飲子加石膏。發於耳前後,額角旁,紅腫,屬少陽,普濟消毒飲子加柴胡、天花粉。發於腦頂後,並耳後赤熱腫痛,屬太陽,荊防敗毒散去人參,加芩、連。

如意金黃散

  • 1.《瘍醫大全》:「陳實功曰:發頤又名汗毒。此症原因,風寒用藥發表未盡,日久傳化為熱,不散,以致項之前後結腫疼痛。初起身熱口渴,當用柴葛湯清熱解毒;如患上紅腫熱痛者,如意金黃散敷之。(《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