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失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失血是中醫辨證論治中常見的證候之一,是指人體由於各種原因導致血液外溢或內失所表現出的一系列症狀。失血的病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外傷、內傷、外感、內科疾病等。臨床上常見的失血證候有:

  • 吐血:是指口中吐出鮮紅或暗紅色的血液,多由肺、胃、肝等臟腑病變所致。
  • 衄血:是指鼻腔出血,多由肺、肝、腎等臟腑病變所致。
  • 便血:是指大便中帶有鮮血或暗紅色的血液,多由腸道疾病所致。
  • 尿血:是指尿中帶有血液,多由泌尿系統疾病所致。
  • 下血:是指陰道出血,多由婦科疾病所致。

失血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面色蒼白、唇甲青紫、心悸、氣短、乏力、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健忘、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尿色淡等。

失血的治療以止血為主,根據病因和證候的不同,可選用涼血止血、養血止血、活血止血等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預防外傷,避免劇烈運動,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心情,提高身體免疫力。如果出現失血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四物湯

  • 1.《類證治裁》:「七味丸料,重加肉桂。水煎冷服,諸症必退。翌日畏寒足冷,真候自現,乃峻補其陽,八味丸料煎服。此脈症變常,不可以常法治也。又產後及大失血後,陰傷發熱,切忌涼劑,即以四物湯滋陰,亦屬不宜,須獨參湯補氣,方見陽生陰長之妙。此宜辨陽虛陰虛,陽虛者,面必赤,無根之火戴於上也。
  • 2.《醫方考》:「師云:血不足者,以此方調之則可。若上下失血太多,氣息幾微之際,則四物禁勿與之。所以然者,四物皆陰,陰者天地閉塞之令,非所以生萬物者也,故曰禁勿與之。
  • 3.《祖劑》:「若失血太多,氣微息弱者,禁勿與之。蓋陰主閉塞,恐伐生生之氣也。仲景血脫益氣,使陽生陰長,厥有旨哉。
  • 4.《古今名醫方論》:「張路玉曰:四物為陰血受病之專劑,非調補真陰之的方。方書咸謂四物補陰,遂以治陰虛發熱,火炎失血等症,蒙害至今。又專事女科者,咸以此湯隨症漫加風、食、痰、氣等藥,紛然雜出。
  • 5.《証治準繩‧幼科》:「凡痘子出得稀疏者,自然易發易靨,不可妄治,若瘡稠密,常患其發不能透,宜細視之,但紅活不甚長大者,氣不足也,用四君子湯合勻氣散、加燒人屎治之。如焮腫色帶紅紫者,血熱也,用四物湯(失血)合消毒飲(見形)加燒人屎治之。如不潤澤而乾者,此血弱也,用活血散加消毒飲與之。
▼ 展開更多

桂枝湯

  • 1.《外台秘要》:「範汪論:「黃帝問於岐伯曰:『人傷於寒而得病,何以反更為熱。』岐伯曰:『極陰變陽,寒盛則生熱,熱盛則生寒。』『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如之何?』岐伯答曰:『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才出,連日如此,自當解也。』」(千金同)
  • 2.《世醫得效方》:「治足太陽膀胱經傷風,脈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洒洒惡風,翕翕然發熱,鼻鳴乾嘔。又太陽證宜汗,其人失血及下利,則頻與服,使體潤漐漐,連日當自解。
  • 3.《備急千金要方》:「諸病發熱惡寒脈浮洪者,便宜發汗,溫粉粉之,勿令遇風,當發汗。而其人適失血及大下利,則不可大汗也,數少與桂枝湯,使體潤漐漐,汗出連日,當自解也。
  • 4.《醫學入門》:「此與太陽病其人適失血及下利宜桂枝湯法同。但衄家最忌發汗,邪輕者,犀角地黃湯。又目近鼻為內眥,屬太陽;近眉尾,屬少陽;當面,屬陽明。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外走內者,少陽病。熱則目赤,風則目眩,寒則目疼。又狐惑目不能閉,陰證眼睛痛,陰陽易病眼中生花。
  • 5.《醫學衷中參西錄》:「脈浮者,乃太陰之病機外越,原可因其勢而導之,故可服桂枝湯以發其汗也。若其脈之浮而有力者,宜將桂枝減半(用錢半),加連翹三錢,蓋凡脈有浮熱之象者,過用桂枝,恆有失血之虞,而連翹之性涼而宣散,凡遇脈象之浮而有力者,恆得之即可出汗,故減桂枝之半而加之以發汗也。
▼ 展開更多

歸脾湯

  • 1.《類證治裁》:「〔失血〕,歸脾湯,見二卷勞瘵。
  • 2.《何氏虛勞心傳》:「然患氣虛失血者甚少,即思慮傷心,勞將成未成之界,未見腎陰虛諸症,而兼脾虛症候,或大便溏泄者,則宜是方。若內熱骨蒸已成虛勞,又宜壯水滋陰為要,縱食少便泄,非參、耆、白朮助陽之品所宜矣。若勞役而兼勞心者,是心脾俱傷,具前列之症,未見肺腎陰虛諸病者,可用本方加減。
  • 3.《女科撮要》:「_歸脾湯_,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怠惰嗜臥,飲食不思。
  • 4.《濟陰綱目》:「_歸脾湯_,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或心脾傷痛,怠惰嗜臥,飲食不思。
  • 5.《赤水玄珠》:「_歸脾湯_,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臥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 展開更多

八味地黃丸

  • 1.《古今名醫方論》:「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是藏心於淵,美厥靈根也。命門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痼痊,即虛火不歸其部而失血亡陽者,亦納氣而歸封蟄之本矣。

小建中湯


小柴胡湯

  • 1.《証治準繩‧幼科》:「熱甚而榮衛閉塞,則毒氣彌蔓,如里毒盛者,大便不通,小便如血,如表毒盛者,成為癰瘡,身上破裂,此皆因不曾解利之故,俱宜犀角地黃湯(失血)、小柴胡湯加生地黃、四順飲(發熱)、牛黃散(腹痛)、紫雪(大科發熱)輩救之。若毒凝血聚,瘡成黑色,大小便秘,喘急煩躁者,治法見驗色條。

五苓散

  • 1.《三家醫案合刻》:「秋暑失血,初春再發,脈右大能納食。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要知脈大為勞,是煩勞傷氣,脈虛為勞,是情欲致損,安靜一年可愈。

真武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韓(新開湖,四十五歲),臭氣入喉(吸字解勿作香臭,斯乃腎不納氣之病),嗆咳失血,緣腎脈上循咽喉舌下,是腎虛氣逆也。風藥治表,清寒降氣,無識者,皆然。病人說病來必先寒冷,陰中陽虛不收攝(孟於謂鼻之於臭也。)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腰痛心悸。煩動則喘。少陰腎真不固。封蟄失司使然。切勿動怒。恐肝陽直升。擾絡失血。
  • 3.《未刻本葉氏醫案》:「陰虛之質。因暑熱致嗽失血。復延肛瘍。暑熱乘虛內陷。釀成陰損矣。穀食不減。用藥庶幾有效。
  • 4.《未刻本葉氏醫案》:「脈數。失血咳嗽。
  • 5.《未刻本葉氏醫案》:「形瘁脈數。陰枯氣燥。絡松失血。以形脈論之。病不易治。

茯苓飲


理中湯


白虎湯


黃耆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範(無錫,二十九歲),織梭身體皆動,過勞氣血,偏倚左脅痛,失血嘔血,肝絡傷瘀,久發則重。

附子理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陳(二十歲),少壯春夏失血,次年至期再發,在裡陰損不復,數發必凶,用藥勿犯胃納。六味加麥冬、五味子、秋石。

當歸建中湯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顧,勞傷形氣寒,脈小失血,亂藥傷胃,食減,必用人參益胃,涼藥治嗽必死(人參當歸建中法去姜。)

甘草湯


十全大補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如傷家昏憒,其傷重者,以獨參湯灌之,雖有瘀血,切不可用花蕊石散內化之,恐因瀉而亡陰也。無氣虛者,尤當切戒。凡瘀血在內,大小便不通,用大黃、朴硝不下者,用木香、肉桂末二三錢,熱酒下,血下乃生,假其熱以行寒也。如傷家眩暈,或因失血過多(宜十全大補湯)。
  • 2.《不居集》:「—曰補益。凡失血人陰分虧損,法於四物湯中,取一二味以為主藥,或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培養之,則自陽生陰長矣。
  • 3.《醫學傳心錄》:「痙①症者,頸項牽急,腰背反張,如鳥之張翅,故名痙痓②。有因於寒者,令人無汗惡寒,名曰剛痙,屬陽。有因於濕者,令人有汗不惡寒,名曰柔痙,屬陰。俱用小續命湯;但有汗去麻黃。或因發汗太過,或因失血太甚,致筋無血養,筋急而牽,百節強痙者,十全大補湯。
  • 4.《增訂通俗傷寒論》:「必須察脈有力可下,無力切不可下。少陽痙往來寒熱,或一目斜牽,或一手搐搦,小柴胡加防風湯。發熱頭搖,反張、口噤、脈弦者,防風當歸飲(生地、防風、當歸、川芎)主之。若汗下太過,亡失血液,致筋脈失養,不柔和而痙,無外邪可解者,惟宜補養氣血為主,以八珍湯加減,或十全大補湯加竹瀝、薑汁。

苓桂朮甘湯

  • 1.《證治摘要》:「苓桂朮甘湯合瀉心湯,治失血後併產後眩暈。

黃連湯

  • 1.《秋瘧指南》:「婦人因崩漏大脫血或前後去血因而涸燥其熱未除循衣摸床撮空閉目不省人事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有燥熱之極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宜服生地黃連湯治男子失血多者有此證其妙不可勝言方列下

越鞠丸


黃連解毒湯

  • 1.《証治準繩‧幼科》:「【便膿血】痘後便膿血者,此熱毒入大腸也,宜四物湯(失血)加黃芩、黃連、枳殼、荊芥穗,或黃連解毒湯(煩躁)加生地黃。勿作倒靨,及用劫澀藥也。
  • 2.《慈幼新書》:「已出不能沒落,內有虛熱也,四物湯。失血加犀角汁。已沒落,餘熱不除,黃連解毒湯,調益元散,甚者熱日夜不退,煩躁譫語而失血,或發驚搐,或重出一番麻疹,比前略少,此乃心血耗散,餘毒熾盛,犀角地黃湯(見痘)先治其血,余以四物、五苓(見前)六一等,次第調之。
  • 3.《祖劑》:「即黃連解毒湯合四物湯去黃柏加防風,治婦人血風證,因大脫血、崩漏或前後失血,因而枯燥,其熱不除,循衣撮空,摸床閉目不醒,揚手擲足,搖動不寧,錯語失神,脈弦浮而虛,內躁熱之極也,氣粗鼻乾而不潤,上下通燥,此為難治,當服此藥。若脈實者加大黃,鬚審虛實。
  • 4.《原瘄要論》:「一、疹退之後,餘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犀角、地黃合黃連解毒湯治之,或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之類,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而愈也。
  • 5.《原要論》:「一、疹退之後,餘熱未盡,或熱甚而失血者,犀角、地黃合黃連解毒湯治之,或四物湯加茵陳、木通、犀角之類,以利小便,使熱氣下行而愈也。

溫膽湯

  • 1.《三家醫案合刻》:「嗽而失血,已逾三載,纏綿不已,色黯脈弦,嗽益甚,環口色黃,由於肝脾,及於腎,上藏為其所取,給而不能應矣。飲亦從而為患,逐之不得,滋之無功,遷延日損,莫可彌縫,當取其中以冀流布,庶幾近之。擬宗建中法,加以滌飲之品,俟陽明升而繼以大補太陰,然後漸入純陰之法,否則非治也。

竹葉石膏湯

  • 1.《周慎齋遺書》:「凡內傷證,若服竹葉石膏湯,須防失血,過二十一日必反;服黃柏等藥,須防嘔吐、瀉利,一二月內必見。

六君子湯

  • 1.《類證治裁》:「若努力傷血,調補,忌用凝澀,宜和營通絡理虛。當歸建中湯、旋覆花湯,或六味飲加牛膝、杜仲。若菸酒傷肺,煙辛泄肺,酒熱戕胃,皆能助火動血。嗆血,改定紫菀茸湯去朮加芍。飲多傷胃失血,六君子湯加香、砂、葛花。此治不內外因大略也。以上參用《指南》邵序。

桑螵蛸散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沈(四十歲),幾年失血,繼而久嗽,乃內損之咳,痰多治嗽無用,已失音嘶響,損象何疑(純粹以精。)

人參湯

  • 1.《增訂十藥神書》:「凡失血後,不免精氣怯弱,神思散亂。前方雖有止血之功,而無補益之力。故有形者之陰,不能即復,而幾微之氣,不當急固乎?頓服參一兩,不但脫血益氣,亦且陽生陰長。觀先生自注云:宜熟睡一覺,使神安氣和,則煩除而自靜。蓋人之精神由靜而生,亦由靜而復也。奈何今之醫者,遇吐血家,乃視參如毒耶!
  • 2.《喻選古方試驗》:「《居易錄》載:失血方,用青布,不用五倍子者,於荷稻上接秋露最潔者,取其水以磁瓶盛之,分為十八碗,作三次服,每次六碗,入人參湯五分,冬蜜、人乳各一鍾,煎溫服,良愈。

濟川煎

  • 1.《竹林女科證治》:「產後大便閉結由失血亡陰,津液不足而勢,宜行也,宜濟川煎。若去血過多,宜十全大補湯。血虛火燥,宜加味四物湯。氣血俱虛,宜八珍湯。若數日不通,飲食如常,腹中如故,宜八珍湯加桃仁、杏仁以治之。
  • 2.《婦人規》:「產後大便秘澀,以其失血亡陰,津液不足而然,宜濟川煎加減主之。及後立齋法俱妙。
  • 3.《景岳全書》:「產後大便秘澀,以其失血亡陰,津液不足而然,宜濟川煎加減主之,及後立齋法俱妙。

補中益氣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紫草快癍湯_(見形出不快),_東垣消毒散_(大法),_參耆四聖散_(灌膿),_八珍湯_(虛羸),_柴胡梔子散_(熱),_六味地黃丸_(腎),_五味異功散_(吐瀉),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 2.《未刻本葉氏醫案》:「失血咳嗆夢泄。皆屬下焦不藏。
  • 3.《証治準繩‧幼科》:「_瀉黃散_(脾),_溫脾散_(腹脹),_白朮散_(渴),_人參安胃散_(脾),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獨參湯

  • 1.《正體類要》:「治一切失血,與瘡瘍潰後,氣血俱虛,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者,宜用此藥補氣。蓋血生於氣,陽生陰長之理也,用人參二兩,棗十枚,水煎服。
  • 2.《外科正宗》:「金瘡乃刀刃所傷,或有磁鋒割損,淺者皮破血流而已,深者筋斷血飛不住。皮破者,桃花散摻之,其血自止;筋斷者,如聖金刀散摻扎。止復又流者,此症急用玉紅膏塗傷處,膏蓋長肉,蓋筋、骨、肉方斷,斯人面色必黃,外避風寒,內忌冷物,終保無妨。有失血過多者,獨參湯、八珍湯補助為要,此無外法矣。
  • 3.《內科摘要》:「獨參湯,治一切失血,惡寒發熱,作渴煩躁。蓋血生於氣,故血脫補氣,陽生陰長之理也。
  • 4.《外科理例》:「治潰瘍。氣血虛極。惡寒或發熱。或失血之證。葛可久血脫補氣。即此方也。
  • 5.《外科選要》:「氣血俱虛,用十全大補湯。陰火動,用六味丸加五味子。大凡失血過多,見煩熱發渴等證,勿論其脈,急用獨參湯以補氣。經云:血生於氣。苟非參耆歸術甘溫等劑,以生心肝之血,決不能愈。若發熱脈大者不治,凡患血症,皆當以犀角地黃湯為主。(芹洲氏云:失血症有瘀者,寒涼慎用。
▼ 展開更多

六味地黃丸

  • 1.《古方彙精》:「(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治火之劑也。)
  • 2.《內傷集要》:「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羸弱憔悴,腰痛足痠自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昏目眩,耳聾耳鳴,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
  • 3.《大方脈》:「_六味地黃丸_,治肝腎不足,真陰虧損,精血枯竭,惟悴羸弱,腰痛足酸,自汗盜汗,水泛為痰,發熱咳嗽,頭暈目眩,耳鳴耳聾,遺精便血,消渴淋瀝,失血失音,舌燥喉痛,虛火牙痛,足跟作痛,下部瘡瘍,皆可常服。
  • 4.《外科證治全書》:「_六味地黃丸_(四十三),治腎水虧損,小便淋漓,頭目眩暈,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倦,失音失血,水泛為痰,病為腫脹等證。此壯水制火之劑也。
  • 5.《虛損啓微》:「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腰腿痠軟,陰虛發熱,自汗盜汗,憔悴瘦弱,精神疲睏,失血失音,水泛為痰,病為腫脹,壯水制火之劑也。
▼ 展開更多

生化湯

  • 1.《女科經綸》:「單養賢曰:產後失血,心神失守,妄言見邪,宜服生化湯,加茯神、棗仁、遠志。慎不可作痰火論,用消痰降火藥,信師巫以驚產母。
  • 2.《絳雪丹書》:「十六、失血多,心神失守,妄言妄見,生化湯加茯神、棗仁、柏子仁各一錢,遠志八分。慎勿用降火消痰藥致害產母,更有法水噀之,法尺驚之為害不小。如汗脫生化湯加人參。
  • 3.《資生集》:「單養賢曰:產後失血,心神失守,妄言見邪,宜服生化湯加茯神、棗仁、遠志。慎不可作痰火論,用消痰降火藥,信師巫以驚產母。

導赤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清肝散_(見肝熱),_六味地黃丸_(見腎),_導赤散_(見心部),_秘旨安神丸_(見心部),_瀉白散_(見肺部),_秘旨保脾湯_(見脾部),_二黃犀角散_(見溫壯),_四物湯_(見失血),_當歸補血湯_(見虛熱),_六神散_(見夜啼)

當歸補血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清肝散_(見肝熱),_六味地黃丸_(見腎),_導赤散_(見心部),_秘旨安神丸_(見心部),_瀉白散_(見肺部),_秘旨保脾湯_(見脾部),_二黃犀角散_(見溫壯),_四物湯_(見失血),_當歸補血湯_(見虛熱),_六神散_(見夜啼)
  • 2.《古今名醫方論》:「失血後大熱大渴,症似白虎,惟脈虛大不長實為異,誤服寒涼必死,當歸補血湯主之。
  • 3.《大方脈》:「王海藏曰:婦人產後,及崩漏失血等證,去血過多,因而燥涸,致閉目撮空,循衣摸床,揚手擲足,錯語神昏,脈浮弦而虛者,服當歸補血湯(見理血門)。經曰陽生則陰長,此其義耳。如因過汗患此,服桂枝甘草湯(見發表門)。

玉女煎

  • 1.《退思集類方歌注》:「(張介賓《新方八陣》),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若大便溏者非宜。
  • 2.《成方切用》:「治水虧火勝,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其效如神。若大便溏泄者,大非所宜。
  • 3.《醫學集成》:「沉數為內熱。其證便閉,便血,為淋,為崩。如下見血,保陰煎;上見火,目赤,咽痛,抽薪飲;胃火上衝,呃逆不止,安胃飲;煩熱,口渴,牙痛,失血,玉女煎。
  • 4.《退思集類方歌註》:「(張介賓《新方八陣》),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若大便溏者非宜。
  • 5.《成方便讀》:「玉女煎,石膏,熟地(各五錢),麥冬(二錢),知母,牛膝(各一錢半),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口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夫人之真陰充足,水火均平,決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腎真陰不足,不能濡潤於胃,胃汁乾枯,一受火邪,則燎原之勢而為似白虎之證矣。
▼ 展開更多

白朮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瀉黃散_(脾),_溫脾散_(腹脹),_白朮散_(渴),_人參安胃散_(脾),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百合固金湯

  • 1.《醫方論》:「此方金水相生,又兼養血。治肺傷咽痛失血者最宜。李士材謂:「清金之後,急宜顧母」,識解尤卓。予謂:咽痛一定,急當培土生金也。

雞鳴散

  • 1.《世醫得效方》:「凡墜壓死者,急安好處,以手袖掩其口鼻上一食頃,眼開,先與熱小便,若初覺氣絕不能言,急掰開口以熱小便灌之。打撲悶絕亦用,先以此利去瘀血。(方見大方科失血類。)

槐花散


胃風湯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滿,腸鳴㽲痛;及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並宜服之。(方見失血門風痢下血證)

三黃石膏湯

  • 1.《羊毛瘟證論》:「陶華三黃石膏湯加減十二治羊毛溫邪大熱神昏兩目如火唇若塗朱煩躁譫言口渴不寐鼻衄失血發癱發疹脈象洪長此方主之

小續命湯

  • 1.《備急千金要方》:「治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側,四肢緩急,遺矢便利。此與大續命湯同,偏宜產後失血並老小人。
  • 2.《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一云遺失便利產後失血,並老人小兒,用麻黃、桂心、甘草各二兩。一法,治或歌哭,或笑語,無所不及,用麻黃三兩,人參、桂枝、白朮各二兩,無防風、附子、生薑,有當歸一兩。
  • 3.《嚴氏濟生方》:「治婦人產後失血中風,冒昧不知痛處,拘急不得轉則,四肢緩急,遺失便利。(方見諸風門中風論治)

葦莖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澀。失血咳嗽。妨食盜汗。漸延勞怯之途。勿忽視之。須靜養為妙。
  • 2.《三家醫案合刻》:「絃動無情之脈,即名胃少,雖非難經所謂但弦無胃,而久病有此不宜,莫因失血而久進純陰之藥,陽氣抑而陰無所恃也。拙見且進甘溫。
  • 3.《未刻本葉氏醫案》:「背痛失血。屬腎虛不納。葆真為要。
  • 4.《未刻本葉氏醫案》:「努力傷絡失血。

二陰煎

  • 1.《虛損啓微》:「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 2.《成方切用》:「(景岳),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此方主之。
  • 3.《虛損啟微》:「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症,宜此主之。

參附湯

  • 1.《証治準繩‧瘍醫》:「_參附湯_,治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或寒涼汗下,真陽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急服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 2.《濟陽綱目》:「_參附湯_,治金瘡、杖瘡,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陽隨陰走,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證。
  • 3.《外科樞要》:「_參附湯_,治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或寒涼汗下,真陽脫陷,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急服以救元氣,緩則不治。
  • 4.《正體類要》:「治金瘡、杖瘡,失血過多,或膿瘀大泄,陽隨陰走,上氣喘急,自汗盜汗,氣短頭暈等症。

十灰散


一陰煎

  • 1.《不居集》:「—口鼻失血,多因二火逼迫而妄行諸竅也,宜以一陰煎加清除等劑為主。蓋血隨氣上,則有升而無降,故惟補陰益陽,則火升氣降,而血自靜矣。

大菟絲子丸

  • 1.《馮氏錦囊秘錄》:「三經血少,不能營舌,亦令人暗,故久病失血後,及誤汗下後,心家氣血衰,不能鼓舌者,並用獨參湯八物加減有痰加竹瀝,《衍義》云:有暴嗽服諸藥不效,或教之進佐料鹿茸丸,大菟絲子丸方愈,故有本有標,卻不可以其暴嗽而疑,驟補之,非所以易愈者,亦覺之早故也。

生地黃湯

  • 1.《刪補名醫方論》:「失血陰亡,以附子易生地,名人參生地黃湯,固氣兼救陰。寒濕厥汗,以人參易白朮,名朮附湯,除濕兼溫里,陽虛厥汗,以人參易黃耆,名耆附湯,補陽兼固表。此皆參附湯之轉換變化法也,醫者擴而充之,不能盡述其妙。

滋陰降火湯

  • 1.《濟世全書》:「_滋陰降火湯_,治陰虛火動,失血發熱,盜汗咳嗽,痰喘心慌,口乾。

聖愈湯

  • 1.《不知醫必要》:「_聖愈湯_,補,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等症。
  • 2.《校注醫醇賸義》:「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熱躁渴,睡臥不安,或瘡瘍膿血出多,五心煩熱。
  • 3.《醫燈續焰》:「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躁熱,睡臥不寧。或瘡證膿水出多,五心煩熱,作渴等證。
  • 4.《証治準繩‧類方》:「_聖愈湯_,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躁熱,睡臥不寧,或瘡證膿水出多,五心煩熱作渴等證。
  • 5.《張氏醫通》:「聖愈湯,治失血過多久瘡潰膿。
▼ 展開更多

半夏湯

  • 1.《本經疏證》:「得此,又烏能不愈乎?況有陰以成陽,則陽之用不窮;用陽以化陰,則陰之源遂裕。陽用窮,則無以生血;陰源裕,則有以化氣,故古人稱其「治目珠疼,至夜輒甚,及點苦寒藥劇」者,苦寒止能折陽,此竝能化血也。又稱其治失血後不寐,仿半夏湯意,代以夏枯草。半夏僅能導陽入陰,此又能使陽從陰化也。

八珍湯

  • 1.《証治準繩‧幼科》:「_紫草快癍湯_(見形出不快),_東垣消毒散_(大法),_參耆四聖散_(灌膿),_八珍湯_(虛羸),_柴胡梔子散_(熱),_六味地黃丸_(腎),_五味異功散_(吐瀉),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 2.《保嬰撮要》:「_八珍湯_(一名八物湯),治傷損等症,失血過多,或誤服克伐之劑,血氣耗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或瘡瘍因氣虛,腫痛不消,不能潰斂;或潰瘍,惡寒發熱,膿水清稀,久而不愈。(即四君、四物)
  • 3.《瘍醫大全》:「程山齡曰:刃刀或磁鋒割損,淺者皮破血流而已,深者筋斷血飛不住,皮破者福緣散摻之,止血定痛。筋斷者天下第一金瘡藥敷之。筋骨俱斷,其人面色必黃,外避風寒,內忌冷物;如失血過多者,獨參湯、八珍湯補之,此外別無他法。(《十法》)
  • 4.《外科正宗》:「金瘡乃刀刃所傷,或有磁鋒割損,淺者皮破血流而已,深者筋斷血飛不住。皮破者,桃花散摻之,其血自止;筋斷者,如聖金刀散摻扎。止復又流者,此症急用玉紅膏塗傷處,膏蓋長肉,蓋筋、骨、肉方斷,斯人面色必黃,外避風寒,內忌冷物,終保無妨。有失血過多者,獨參湯、八珍湯補助為要,此無外法矣。
  • 5.《正體類要》:「治傷損等症,失血過多,或因克伐,血氣耗損,惡寒發熱,煩躁作渴等症。
▼ 展開更多

五味異功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紫草快癍湯_(見形出不快),_東垣消毒散_(大法),_參耆四聖散_(灌膿),_八珍湯_(虛羸),_柴胡梔子散_(熱),_六味地黃丸_(腎),_五味異功散_(吐瀉),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瀉白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柴胡清肝散_(見肝熱),_六味地黃丸_(見腎),_導赤散_(見心部),_秘旨安神丸_(見心部),_瀉白散_(見肺部),_秘旨保脾湯_(見脾部),_二黃犀角散_(見溫壯),_四物湯_(見失血),_當歸補血湯_(見虛熱),_六神散_(見夜啼)

瀉黃散

  • 1.《証治準繩‧幼科》:「_瀉黃散_(脾),_溫脾散_(腹脹),_白朮散_(渴),_人參安胃散_(脾),_四物湯_(失血),_補中益氣湯_(虛羸)

桃仁承氣湯

  • 1.《成方切用》:「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伊舉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何以御之,且去者自去,生者自生,何虛之有。喻嘉言曰:用桃仁以達血所,加桂枝以解外邪,亦猶大柴胡湯用柴胡解外相似,益見太陽隨經之邪,非桂枝不解爾。程郊倩曰:五苓散與桃仁承氣,均為太陽犯府之藥。
  • 2.《醫方集解》:「程郊倩曰:五苓散與桃仁承氣均為太陽犯腑之藥,一利前而主氣分,一利後而主血分,治各不同。攖寧生曰:血溢血泄諸蓄妄者,其始也率以桃仁、大黃行血破瘀之劑折其銳氣,然後區別治之。或問失血復下,虛何以當。蘇伊舉曰:血既妄行,迷失故道,不去蓄利瘀,則以妄為常,何以御之。

人參養榮湯

  • 1.《幼科心法要訣》:「方歌,失血日久氣血虛,人參養榮湯頗宜,參耆朮草白芍桂,地黃當歸草陳皮。
  • 2.《濟陽綱目》:「_人參養榮湯_,治久病自汗,五內枯燥,及諸瘡失血過多,小便不利者。
  • 3.《不居集》:「—曰補益。凡失血人陰分虧損,法於四物湯中,取一二味以為主藥,或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以培養之,則自陽生陰長矣。
  • 4.《傷寒瘟疫條辨》:「如初病便見肉瞤筋惕,必先元氣虛損,或失血,房室勞役,及新產崩漏,致有是證,人參養榮湯。若誤用表藥,必無生理。倘不詳辨寒熱虛實,而欲治之無差,難矣!若溫病而見惕瞤之證,此陽明火毒陷入厥陰。陽明主潤宗筋,燔灼津液,弗榮而動,加味六一順氣湯、解毒承氣湯消息治之。
  • 5.《蒼生司命》:「_人參養榮湯_,治失血脈虛。

天王補心丹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項(二十七歲),失血如飢腹痛,是煩勞致傷,見血投涼,希圖降止。乃胃傷減食,其病日凶。(煩勞者,必傷脾胃之陽,絕不用膩藥。)
  • 2.《濟陽綱目》:「_天王補心丹_,治玩讀著作,勞神過度,以致潮熱盜汗,咳嗽失血,遺精,怔忡健忘,咽乾口燥,肌體羸瘦,調和心腎二經要藥也。常服安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

四君子湯

  • 1.《醫通祖方》:「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尤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
  • 2.《張氏醫通》:「大便不實。或嘔惡不食。合用炒焦。方有健運之力。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猶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

失笑散

  • 1.《濟陰綱目》:「一方同蒲黃各炒等分,名失笑散,治失血,及產後半產惡血攻心,昏迷不省(產後瘀血必崩,不論久近,服之如神),及心腹絞痛欲死者,其效如神,真救急之良方也,人家不可不備。此藥兼能解毒,及蛇蠍蜈蚣咬,塗傷處立愈。

四神丸


保和丸

  • 1.《三家醫案合刻》:「產育頗多,衝任先傷,其咳嗽失血,嘔吐涎沫,都是下元不攝,沖氣上逆所致。況晨刻必瀉,乃屬肝腎虛滑,為瘕泄鶩溏。此病原系蓐勞,根本已怯,倘經水陰隔,無法可商。急急招納下元散失之真,固之攝之,尤慮弗及。若見血見嗽,用滋清沉降,非內熱肺咳,奚益於病。徒使遷延胃敗。遂至廢食,豈不危哉?

當歸六黃湯

  • 1.《目經大成》:「若大病後及失血,新產盜汗,此為虛脫,急用參、耆、歸、茸、白朮、五味、棗仁、枸杞大劑溫服,倘以六黃處方,下喉隨斃。

都氣丸

  • 1.《未刻本葉氏醫案》:「脈弦澀。體質陰虧。陽易外浮。不時寒熱。咳嗽失血。宜益陰和陽。
  • 2.《未刻本葉氏醫案》:「脈長而弦。不時夢泄。相火內熾。臟陰失守。入春大氣發泄。最慮失血。

蘇合香丸

  • 1.《徐批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李(茜涇,二十一歲),務農勞力,周身脈絡皆動,暑天負重,兩次失血,況已先有瀉血,血聚在絡,絡系臟腑外郛。蓋靜養血寧,必一年可以堅固(血聚絡而不用宣通藥者,以上下皆溢,不可再用行血藥,補則自達。)

咳血方

  • 1.《醫方論》:「咳嗽痰血,固屬君相之火犯肺。此方但清火而不治血,乃去所擾則自安之義。然業經失血則肺已大傷,豈可置之不論不議。去訶子而加清養肺陰之藥,始為得之。

生脈散

  • 1.《類證治裁》:「東垣云:肺主諸氣,短氣者,五臟之氣皆不足,而陽道不行也。氣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湯去茯苓,加黃耆。如腹中氣不轉者,倍甘草。肺氣短促,倍人參,加白芍,使肝膽之邪不敢犯之。若失血後,陰火上乘,短氣不足以息,或腎虛發熱唾痰者,生脈散加當歸、黃耆、生地。

保元湯

  • 1.《醫通祖方》:「治失血過多,久瘡潰膿。
  • 2.《張氏醫通》:「聖愈湯,治失血過多久瘡潰膿。

異功散

  • 1.《醫通祖方》:「如肺胃虛燥,咳嗽失血,須用陳米飯上蒸過十餘次者,則轉濁為清,轉燥為潤,是以異功散、八珍湯及歸脾、逍遙等方內並宜蒸者,即陰虛乾咳,咳吐白血,總無妨礙,更加白蜜拌蒸,尤為合宜。其於輕重炮製之間,全在用者之活法權變,舉此可以類推三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