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鵝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鵝口,又稱鵝口瘡、鵝口疳,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見於嬰幼兒,好發於口腔兩側頰黏膜、舌下、軟齶等處,以白色點狀或小片狀斑疹為主要表現。

鵝口瘡的病因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

  1. 營養不良:嬰幼兒由於消化功能尚未發育完善,如果長期營養不良,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發生鵝口瘡。
  2. 口腔衛生不良:如果不注意口腔衛生,口腔內的細菌滋生過多,就會引起鵝口瘡。
  3. 免疫力低下:如果患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等,導致免疫力低下,也容易發生鵝口瘡。

鵝口瘡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口腔黏膜出現白色點狀或小片狀斑疹,表面光滑,不易擦去。
  2. 患兒有口腔疼痛、流口水、食欲不振等症狀。
  3. 嚴重者可出現發熱、全身不適等全身症狀。

鵝口瘡的治療以局部用藥為主,常用的藥物有:

  1. 1%龍膽紫溶液:用棉簽蘸取龍膽紫溶液,塗抹於患處,每天2-3次。
  2. 2%硼酸溶液:用棉簽蘸取硼酸溶液,塗抹於患處,每天2-3次。
  3. 0.2%雙氧水:用棉簽蘸取0.2%雙氧水,塗抹於患處,每天2-3次。

如果鵝口瘡較為嚴重,可以口服抗生素治療。

鵝口瘡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如果家長發現孩子有鵝口瘡的症狀,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當歸散

  • 1.《証治準繩‧幼科》:「〔曾〕凡為此證,是脾與心肝,屢受極熱,有所謂重舌、木舌,又謂之舌黃、鵝口,名雖異,皆熱也,大抵重舌生於舌下,挺露如舌,故曰重舌,然脾之絡脈系舌傍,肝之絡脈系舌本,心之絡脈系舌根,凡此三經或為濕熱風寒所中,則舌捲縮,或舒長,或腫滿,宜消黃散、綠袍散主之,及當歸散、羌活散、與服。

消風散

  • 1.《洪氏集驗方》:「治小兒一切口瘡,並重舌鵝口。(以下五方,信州蔡敏修助教傳。)

五福化毒丹

  • 1.《濟世神驗良方》:「五福化毒丹,治一切胎毒上攻,口舌生瘡,重舌、木舌,馬牙鵝口,及遍身瘡癤,赤遊驚,咽疳、癰腫等證。

瀉黃散

  • 1.《痘科輯要》:「起脹時漿水未行,口唇即有黃漿,俗名鵝口,最是惡候,急宜解脾胃之毒,用調元化毒湯(十)加石膏為君,又用石膏、牛子、甘草煎水,時時搽口唇,並與噙之,或可救也,不然必唇崩齒落而死(按:此症用瀉黃散亦可,方見二百二十六)。起脹時,痘頂即含白漿者,名為痰利,主十一日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