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濕腳氣」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濕腳氣

濕腳氣,又稱腳氣、香港腳,是一種由真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患者的腳部會出現紅腫、發癢、脫皮等症狀。濕腳氣的傳染性很強,患者需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與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

中醫證候

濕腳氣在中醫屬於濕熱證,常見的症狀有:

  • 腳部皮膚潮紅、腫脹、發熱
  • 腳部有水泡、糜爛、脫皮
  • 腳部有異味
  • 腳部疼痛、瘙癢

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濕腳氣,主要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常用的中藥有:

  • 黃柏
  • 蒼朮
  • 白鮮皮
  • 苦參
  • 地膚子
  • 金銀花
  • 蒲公英

此外,患者還可以用中藥泡腳,以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癢的效果。

預防

要預防濕腳氣,可以注意以下幾點:

  • 保持腳部清潔、乾燥
  • 勤換鞋襪
  • 避免赤腳走路
  • 不要與他人共用拖鞋、毛巾等物品
  • 有腳氣的患者,要及時治療,避免傳染給他人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芍藥甘草湯

  • 1.《皇漢醫學》:「《魏氏家藏方》曰:「六半湯(求真按:『即本方也』)治熱濕腳氣,不能行步者。」

當歸拈痛湯

  • 1.《濟世神驗良方》:「兩脛腫脹為濕腳氣,宜當歸拈痛湯,或五積散,加檳榔、木瓜、青藤、穿山甲。足膝枯細為乾腳氣,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石南藤、五加皮、沒藥、川烏。
  • 2.《醫門補要》:「_當歸拈痛湯_,治濕腳氣。

雞鳴散

  • 1.《醫學實在易》:「然其證則有干、濕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宜雞鳴散;乾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熱,宜四物湯加牛膝、獨活、蒼朮、澤瀉,熱者加黃柏、知母、茵陳。寒者加乾薑、附子、吳茱萸、肉桂之類。二症俱名壅疾,不可驟補。
  • 2.《醫學摘粹》:「腳氣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風濕之氣,致成此證也。其初從足起,漸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殺人。然其證有乾溼之不同,濕腳氣者,兩腳腫大,或下注生瘡,浸淫滋水,以雞鳴散主之。乾腳氣者,兩脛不腫,或頑麻,或攣急,或縱緩,為血虛而兼濕氣,以四物湯加味主之。

敗毒散

  • 1.《景岳全書》:「敗毒散(散三六),凡四時瘟疫、寒熱,身體疼痛,及煙瘴之氣,或處卑濕腳氣者宜此。
  • 2.《醫壘元戎》:「活人敗毒散太陽證,治傷寒溫疫風溫風眩風痰痹溫,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枳殼,人參茯苓,桔梗,甘草,川芎(分兩隨病加減),上為細末生薑水煎或沸湯亦可大人小兒皆宜瘴煙之地溫疫時行或人多風痰或處卑濕腳氣此藥不可缺一方少加薄荷同煎

人參敗毒散

  • 1.《驗方新編》:「人參敗毒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風濕、頭眩項強、身體疼痛,嶺南煙瘴之地,疫癘時行,或卑濕腳氣痿弱等證。人參、茯苓、枳殼(炒)、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甘草各等分,姜三片,水一鍾半,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五積散

  • 1.《濟世神驗良方》:「兩脛腫脹為濕腳氣,宜當歸拈痛湯,或五積散,加檳榔、木瓜、青藤、穿山甲。足膝枯細為乾腳氣,宜十全大補湯,加牛膝、木瓜、石南藤、五加皮、沒藥、川烏。

保元湯

  • 1.《醫學集成》:「內因濕熱,腫而又紅,為濕腳氣,保元湯:蒼朮、黃柏、當歸、獨活、靈仙、加皮、防己、牛膝、薑、酒。熱盛,加芩、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