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瘟疫」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瘟疫是中醫古代對傳染病的統稱,其發病急驟、傳染性強、病情重,常造成大規模的流行和死亡。中醫認為,瘟疫的發生與疫邪的侵襲有關。疫邪是一種具有傳染性的病邪,它可以通過空氣、水、食物等途徑傳播,並在人體內引起一系列病理變化。

中醫根據瘟疫的發病特點,將其分為不同的證候類型。其中,最常見的是傷寒、溫病、時疫等。

傷寒是一種以發熱、惡寒、頭痛、身痛、無汗等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其發病多在冬春季節,傳染性較強。

溫病是一種以發熱、汗出、口渴、咽痛、咳嗽等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其發病多在夏秋季節,傳染性較弱。

時疫是一種以發熱、寒戰、頭痛、身痛、腹瀉、嘔吐等為主要表現的急性傳染病。其發病多在春夏季節,傳染性較強。

中醫認為,瘟疫的治療應以扶正祛邪為原則。在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選用不同的中藥方劑進行治療。

在預防瘟疫方面,中醫主張重視個人衛生,保持環境清潔,加強鍛鍊,提高自身免疫力。此外,還可以通過接種疫苗等方式來預防瘟疫。

中醫對瘟疫的認識和治療方法,對現代醫學防治傳染病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白虎湯

  • 1.《皇漢醫學》:「《醫學入門》曰:「白虎湯,治一切時氣瘟疫雜病,胃熱咳嗽,發斑,及小兒疱瘡癮疹,伏熱等證。」
  • 2.《松峰說疫》:「吳又可九傳治法,有先里而後表者,始則發熱,漸加里症,下之裡症除,二三日內又發熱,反加頭痛,身痛,脈浮者,宜白虎湯。按其瘟疫初起治法云:脈長洪而數,大汗多渴,此白虎湯症。又云:白虎治瘟疫脈長洪而數。又云:脈長洪而數,白虎清涼解散,服之或戰汗自汗而解。
  • 3.《方症會要》:「(方見瘟疫)
  • 4.《羅氏會約醫鏡》:「_白虎湯_,治瘟疫下後,脈長洪而數,大渴復大汗,通身發熱。
  • 5.《醫學實在易》:「_白虎湯_(見上瘟疫)
▼ 展開更多

茵陳蒿湯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按茵陳為治疸退黃之專藥,今以病證較之。黃因小便不利,故用山梔而除小腸屈曲之火。瘀熱既除,小便自利,當以發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原不在膀胱,乃係胃家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以胃實為本。是以大黃為專效,山梔次之,茵陳又其次也。
  • 2.《感症寶筏》:「《瘟疫論》云:疫邪傳裡,熱在下焦,小便不利,邪無輸泄,經氣鬱滯,甚傳為疸,身目如金,宜茵陳蒿湯。若用茵陳五苓散,不但不能退黃,即小便亦難利。此乃胃家移熱,是以大黃有專功也。

桃核承氣湯

  • 1.《皇漢醫學》:「其他傷寒,瘟疫,痢疾及一切雜證,胎前產後,落馬墜損等證,有用此方者,亦須審其腹證耳。」

小柴胡湯

  • 1.《皇漢醫學》:「治熱入血室,宜用本方,雖如仲景此論。然《瘟疫論》於此證云:「經水適斷,血室空虛,其邪乘虛傳入,邪勝正虧,經氣不振,不能鼓散,其邪為難治,且血結而不泄,邪氣何由即解乎?」與適來者,有血虛、血實之分。由是觀之,熱入血室有血虛(貧血)、血實(多血)之別。
  • 2.《醫學實在易》:「_當歸四逆湯_(見腹痛),_倉廩湯_(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_小柴胡湯_(見瘧疾),_大承氣湯_(奇恆並用)
  • 3.《方症會要》:「(方見瘟疫)
  • 4.《方症會要》:「治肝脹嗽加青皮、白芍、芎歸(方見《瘟疫》)
  • 5.《傷寒廣要》:「余用小柴胡。往往減參。且瘟疫原不宜於參。(說疫○滄洲翁亦減參用。有案見於後。詳仲景之旨。妙在再煎。是藥性混和。不敢住邪。然今人厭其繁難。不能不減去。)
▼ 展開更多

大承氣湯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瘟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因邪毒最重,瘀復到胃也,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
  • 2.《方症會要》:「(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內實失下(方見瘟疫)宜選用內加炒蓮心(一錢) 姜二片
  • 3.《方症會要》:「土鬱者痞滿燥實,脈來有力而實,宜用此方(方見《瘟疫》)。
  • 4.《醫學實在易》:「_當歸四逆湯_(見腹痛),_倉廩湯_(即人參敗毒散加陳米三錢。見瘟疫),_小柴胡湯_(見瘧疾),_大承氣湯_(奇恆並用)
  • 5.《蒼生司命》:「_大承氣湯_(見瘟疫),治土鬱痞滿燥實堅俱全,脈來有力而實者。

真武湯

  • 1.《皇漢醫學》:「《橘窗書影》曰:「一人旅行後,嬰瘟疫,醫療之,數十日不解。微熱,水氣,脈沉微,四肢微冷,精神恍惚,但欲寐。余診曰:『病在少陰。』因與真武湯加人參,二三日,精氣大復,微熱已解,而食大進,調理數旬而愈。余每逢此等證,不論熱之有無,與真武加人參,每每奏效。

平胃散

  • 1.《祖劑》:「即平胃散加藿香、菖蒲一方,以香附易藿香,治症同前,及四時瘟疫。夫嵐氣乃山谷瘴霧、濕土敗阜之氣也,由鼻而入,流於百節,故壯熱而一身盡痛。用平胃散以平其敦阜之氣,加辛香之品以匡正避邪也。
  • 2.《醫學心悟雜症要義》:「《達生篇》下死胎法,只用平胃散加朴硝,凡因傷寒、瘟疫諸熱症者宜之。若是冬月及體寒者,仍以古法黑神散為是;蓋附子墜胎,取效甚速,而藉補元陽,下後亦易調理也。

理中湯

  • 1.《虛損啟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2.《古方彙精》:「(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 3.《虛損啓微》:「治太陰病,自利不渴,陰寒腹痛,短氣咳嗽,霍亂嘔吐,飲食難化,胸膈噎塞,或瘧疾,瘴氣,瘟疫,中氣虛損,久不能愈,或中虛生痰等症。

逍遙散

  • 1.《成方切用》:「推而廣之,凡寒熱往來,惡寒惡熱,嘔吐吞酸,嘈雜,胸痛脅痛,小腹膨脹,頭暈盜汗,黃疸,瘟疫,疝氣,飧泄等證,皆對證之方。推而傷寒,傷風,傷濕,除直中外,凡外感者,皆作郁看,以逍遙散加減出入,無不獲效。如小柴胡湯四逆散羌活湯,大同小異,然不若此方之響應也。

五苓散

  • 1.《方症會要》:「(方見瘟疫)生脈散
  • 2.《方症會要》:「治熱多欲飲水者,陽邪也。(方見瘟疫)
  • 3.《方症會要》:「(方見瘟疫)
  • 4.《方症會要》:「治下身水腫,利小便也(方見瘟疫)
  • 5.《蒼生司命》:「_五苓散_,即四苓加桂(方見瘟疫)。
▼ 展開更多

四物湯

  • 1.《醫學正傳》:「_大青四物湯_(活人),治瘟疫發斑。

茵陳五苓散

  • 1.《古今醫統大全》:「_茵陳五苓散_,治瘟疫熱鬱發黃,身如煙燻,眼珠皆黃,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結加大黃。脈浮弦,身體痛,往來寒熱,時有咳嗽、鼻乾、脅痛、無汗、嗜臥、身目悉黃、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梔子主之。本方調益元散亦可。(以上諸方見傷寒門。)

豬苓湯

  • 1.《醫學摘粹》:「_豬苓湯_(方見瘟疫)
  • 2.《醫學摘粹》:「(證附,方見瘟疫),證屬陽黃辨要精,膀胱有熱總宜清,豬苓湯用真神妙,加入茵陳水患平。

調胃承氣湯

  • 1.《羅氏會約醫鏡》:「瘟疫愈後,脈症俱平,大便二三旬不行,飲食少進即嘔,此為下格,宜調胃承氣湯熱服,頓下宿結,不返於上,嘔吐立止。若誤作胃寒,用丁香、二陳之類,病必加進。嘔止,慎勿驟補。若少與參、耆,則下焦復閉,而嘔仍作矣。
  • 2.《方症會要》:「(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 治傷寒陽明內實失下(方見瘟疫)宜選用內加炒蓮心(一錢) 姜二片
  • 3.《蒼生司命》:「_調胃承氣湯_(見瘟疫),治火痛,脈大便秘。
  • 4.《蒼生司命》:「_調胃承氣湯_(見瘟疫)

附子理中湯

  • 1.《醫學實在易》:「_三一承氣湯_(見瘟疫),_附子理中湯_(即理中湯加附子)

大柴胡湯

  • 1.《得心集醫案》:「許慶承之子,及黃起生之弟,年俱二十,同患瘟疫,醫進達原飲,大柴胡湯,潮熱不熄,燥渴反加,因而下利譫語。許氏子,病經兩旬,身體倦怠,兩目赤澀,譫語聲高,脈來數急,知其下多亡陰,所幸小水甚長,足徵下源未絕,與犀角地黃湯,加蔗汁、梨汁、烏梅,甘酸救陰之法,頻進而安。

黃耆建中湯

  • 1.《文十六卷》:「楊慄山《傷寒瘟疫條辨》載仲景《傷寒論》曰:病家汗家,診其尺脈澀,先與黃耆建中湯補之,然後汗之。今《傷寒論》原文具在,安有是言?

藿香正氣散

  • 1.《胎產證治》:「瘟疫用藿香正氣散、小柴胡去半夏。若痰多嘔逆,熱甚者,用井底泥塗臍下二寸,干又塗之。一方,以伏龍肝為末,水調塗之,就服一錢,陳艾葉和酒煮,濾清服。
  • 2.《醫便》:「春末夏初傷寒,時行熱病,表發甚捷,凡瘟疫初起,預用藿香正氣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已病用九味羌活湯並服。
  • 3.《松崖醫徑》:「藿香正氣散(治時令不正瘟疫大行感冒等證。)
  • 4.《養生類要》:「治春末夏初傷寒並時行熱病,發表甚捷。凡瘟疫初起,預用藿香正氣散煎一大鍋,每人服一碗,以防未然。若已病,用前九味羌活湯並此服之,皆有奇效。

十神湯

  • 1.《赤水玄珠》:「或問局方十神湯,傷寒發散可用否?然此湯用升麻、葛根,能解利陽明經瘟疫時氣,發散之藥也。蓋非正傷寒之藥。若太陽經傷寒發熱用之,則引邪入陽明經,傳變發斑,不可勝言也。易老云:太陽病服葛根,是引賊破家也,要當辨而用之。
  • 2.《山居四要》:「_十神湯_,治傷寒,時令不正之氣,瘟疫。不問陰陽二證及內外兩感風寒,腰腳疼痛,濕痹,頭疼,咳嗽,並皆治之。
  • 3.《簡明醫彀》:「_十神湯_,時令不正,瘟疫妄行,發熱頭疼,咳嗽無汗,陰陽兩感。
  • 4.《景岳全書》:「十神湯(散四十),微溫,凡時氣、風寒、瘟疫,發熱憎寒,頭疼咳嗽無汗,當溫散者宜此。
  • 5.《醫便》:「附:夏月時氣瘟疫,並傷寒傷風,並宜十神湯,隨兼症加減用。
▼ 展開更多

涼膈散

  • 1.《辨舌指南》:「《辨正》: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也。如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以大承氣湯急下之;如瘟疫證、熱證、惡寒脈浮者,酌用涼膈散、雙解散,《舌鑑》之說是也。
  • 2.《麻科活人全書》:「_河間涼膈散_,治瘟疫時行。表裡實熱。及心火亢盛。目赤便閉。胃熱發斑。

九味羌活湯

  • 1.《蒼生司命》:「_九味羌活湯_(見瘟疫),治外感風寒作喘。
  • 2.《蒼生司命》:「_九味羌活湯_(見瘟疫),治水腫腰以上有病者,此方微汗之。
  • 3.《蒼生司命》:「_九味羌活湯_(見瘟疫)
  • 4.《濟陽綱目》:「_九味羌活湯_,又名羌活沖和湯,治瘟疫初感一二日間,憎寒壯熱,頭疼身痛,口渴、服之取汗而愈,其效如神。
  • 5.《身經通考》:「_九味羌活湯_,(方見瘟疫)。
▼ 展開更多

普濟消毒飲

  • 1.《成方便讀》:「_普濟消毒芩連草,藍根桔勃升柴好,元翹陳薄鼠黏蠶,瘟疫時行頭大保。_

竹葉石膏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竹葉石膏湯_,治瘟疫下後,胃口猶有餘熱,時作嘔吐,用此清之。

華蓋散

  • 1.《扁鵲心書》:「治傷寒頭痛發熱,拘急,感冒,鼻多清涕,聲音不清。大能解利四時傷寒,瘟疫瘴氣等證。

抵當湯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按傷寒太陽病不解,從經傳府,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者愈。血結不行者,宜抵當湯。」

參蘇飲

  • 1.《仁術便覽》:「治時氣瘟疫,兩感風寒,小兒癍疹未出,疑似之間,尤可服,最穩當。
  • 2.《仁術便覽》:「治時氣,瘟疫,兩感風寒,咳嗽,頭痛發熱。又治小兒癍疹未出,疑似之間。最好。見傷寒門。

香蘇散

  • 1.《祖劑》:「治四時感冒風邪頭痛發熱者及瘟疫傷寒
  • 2.《雞峰普濟方》:「治瘟疫及煙嵐瘴氣
  • 3.《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四時瘟疫、傷寒。
  • 4.《增訂葉評傷暑全書》:「治瘟疫,昔有城中大疫,一白髮老人,教富人合施,病者皆愈。疫鬼相顧曰:此老教三人矣,遂遁。
  • 5.《溫熱暑疫全書》:「_神授香蘇散_,治瘟疫。昔有城中大疫。一白髮老人教富人合此藥施病者。皆愈。疫鬼相顧曰。此老教三人矣。遂遁。
▼ 展開更多

升麻葛根湯

  • 1.《奇效良方》:「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及瘡疹已發未發皆可服。
  • 2.《專治麻痧初編》:「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肢體痛,瘡疹已發未發並宜用之。
  • 3.《醫學綱目》:「_升麻葛根湯_,治傷寒瘟疫,風熱壯熱頭痛,瘡疹已、未發,並宜服之。
  • 4.《馮氏錦囊秘錄》:「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頭痛發熱,肢體煩疼,及瘡疹未發,凝似之間,並宜服之。
  • 5.《方症會要》:「治傷寒陽明實熱發斑、麻疹未出已出皆可服(方見瘟疫)
▼ 展開更多

達原飲

  • 1.《皇漢醫學》:「《瘟疫論》曰:「瘟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午後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因邪毒最重,瘀復到胃也,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
  • 2.《松峰說疫》:「吳又可用達原飲治瘟疫,善矣。但瘟之愈,終由汗解,往往有下後,而仍自解以汗者,是瘟疫之需汗也,恐急矣。因思能發瘟疫之汗者,莫過於浮萍,其性涼散,入肺經,達皮膚,發汗甚於麻黃,本草載之詳矣。間嘗以之治瘟疫,輒效。後又質諸北海老醫黃玉楸,頗與余意合。
  • 3.《醫學衷中參西錄》:「北方醫者治溫病,恆用吳又可達原飲,此大謬也。吳氏謂崇禎辛巳,疫氣流行,山東、浙江南北兩道感者尤多,遂著《瘟疫論》一書。首載達原飲,為治瘟疫初得之方,原非治溫病之方也。疫者,天地戾氣,其中含有毒菌,遍境傳染若役使然,故名為疫。因疫多病熱,故名為瘟疫(病寒者名為寒疫),瘟即溫也。
  • 4.《四診抉微》:「《舌鑑》云:白苔如積粉,此舌乃瘟疫初犯膜原也,達原飲。見三陽表證,隨經加柴胡、葛根、羌活;見里證,加大黃。
  • 5.《成方便讀》:「_達原飲子樸檳芩,白芍知甘草果仁。邪伏膜原瘟疫發,疏邪宣壅急先行。若然邪化三陽證,柴葛羌防加法靈。入里轉成胃腑實,硝黃承氣用皆能。_
▼ 展開更多

人參敗毒散

  • 1.《保幼新編》:「_人參敗毒散_(治表症頭痛,壯熱惡風及風痰咳嗽,鼻塞聲重,瘟疫發毒,頭面腫痛,痢疾發熱,諸般瘡毒,小兒驚,痘疹)
  • 2.《時方歌括》:「治傷寒瘟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痛目眩。四肢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
  • 3.《驗方新編》:「人參敗毒散:治四時傷寒、瘟疫,憎寒壯熱、風濕、頭眩項強、身體疼痛,嶺南煙瘴之地,疫癘時行,或卑濕腳氣痿弱等證。人參、茯苓、枳殼(炒)、川芎、羌活、獨活、前胡、柴胡、桔梗、甘草各等分,姜三片,水一鍾半,煎服。或為細末,沸湯點服。
  • 4.《良朋彙集經驗神方》:「_人參敗毒散_,治傷寒瘟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風痰咳嗽,鼻塞身重,諸般瘡毒及小兒驚風。
  • 5.《醫學實在易》:「_人參敗毒散_,治瘟疫及四時感冒,並治噤口惡痢。
▼ 展開更多

敗毒散

  • 1.《校注醫醇賸義》:「_活人敗毒散_,治瘟疫風濕風痰,頭痛目眩,憎寒惡熱,山嵐瘴氣。
  • 2.《丹溪心法》:「_敗毒散_,見瘟疫。
  • 3.《丹溪心法》:「_敗毒散_,見瘟疫類。
  • 4.《保嬰撮要》:「_敗毒散_,治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作痛,增寒壯熱,項強睛疼,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 5.《証治準繩‧幼科》:「_敗毒散_,治傷風、瘟疫、風濕、頭目昏眩,四肢作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
▼ 展開更多

五積散

  • 1.《簡明醫彀》:「初宜敗毒散發汗疏邪(瘟疫主方),冬月五積散(方見中寒),接本門主方;次服當歸拈痛湯(方見身痛)。脈浮風、緊寒、濡濕、數熱,若乍大小,妄言不食,危。

三黃石膏湯

  • 1.《羅氏會約醫鏡》:「_三黃石膏湯_,治目赤、目黃屬熱者,並治瘟疫、躁渴等症。
  • 2.《蒼生司命》:「_三黃石膏湯_(以上俱見瘟疫)
  • 3.《蒼生司命》:「_三黃石膏湯_(見瘟疫)

雙解散

  • 1.《傷寒直指》:「瘟疫一二日,舌根灰黑,急用涼膈雙解散下之。至四五日後,變深黑下無及矣。
  • 2.《辨舌指南》:「《辨正》:灰根黃尖中赤舌,乃腸胃燥熱也。如大渴、譫語、五六日不大便者,以大承氣湯急下之;如瘟疫證、熱證、惡寒脈浮者,酌用涼膈散、雙解散,《舌鑑》之說是也。

桃仁承氣湯

  • 1.《蒼生司命》:「_桃仁承氣湯_(見瘟疫),治汙血而推蕩之。
  • 2.《蒼生司命》:「_桃仁承氣湯_(見瘟疫),治同上。
  • 3.《蒼生司命》:「_桃仁承氣湯_(見瘟疫),治死血在胃脘作痛。

羌活勝濕湯

  • 1.《蒼生司命》:「濕瀉散之,羌活勝濕湯(見濕證),五苓散(見瘟疫)。

生脈散


甘露散

  • 1.《成方切用》:「(亦名六一甘露散),治陽明內熱,煩渴,頭痛,二便秘結,瘟疫,斑黃,及熱痰喘嗽等證。

觀音救苦丹

  • 1.《奇方類編》:「專治感冒風寒,頭疼身熱,口渴目脹,筋骨痠疼,兼治一切風寒瘟疫。出外遠行之要藥也。

蘇合香丸

  • 1.《蘇沈良方》:「試與蘇合香丸,灌之四丸乃醒,遂瘥。予友人為兩浙提點刑獄,嘗病大瀉。目視天地皆轉,神思不理,諸藥不效。服藥至兩丸許,頓覺輕爽,腹瀉亦止。予目睹救人於將絕者,不可勝記。人家不可無此藥以備急難,瘟疫時,尤宜服之,闢疫尤驗。倉卒求人參不得,只白湯亦佳,勿用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