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腸風下血」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腸風下血是中醫古代疾病的一種,主要症狀為大便帶血,血色鮮紅,不痛不痒,或伴有腹痛、腹瀉、肛門墜脹等症狀。

腸風下血的病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飲食不節,過食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腸胃,導致腸道濕熱、燥熱,從而引起腸風下血;二是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火上炎,灼傷腸道,導致腸風下血。

腸風下血的治療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為主。常用中藥有大黃、黃連、黃芩、白芍、丹皮、赤芍、桃仁、紅花等。

腸風下血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飲食宜清淡,不宜吃生冷、辛辣、油膩等刺激性食物。
  2. 保持大便通暢,避免便秘。
  3.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情緒激動。
  4. 適當鍛煉身體,增強體質。

如果出現大便帶血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平胃散

  • 1.《秘傳外科方》:「腸風下血,平胃散加續斷煎服。又方加小麥四十九粒,去續斷。治痔上瘡,臘蓮蓬等分,鍋內慢火微煙燻之。又方用五倍子為末,服二錢,麝香酒下。

烏梅丸

  • 1.《怪證奇方》:「烏梅丸,治腸風下血。
  • 2.《濟陽綱目》:「_烏梅丸_,治腸風下血,服之立愈。

理中湯

  • 1.《古今醫統大全》:「_理中湯_治腸風下血,久不愈,服諸藥不效。(方見脾胃門。)

四物湯

  • 1.《刪補頤生微論》:「江西學憲黃貞父,患腸風下血,久用四物湯、芩連、槐花之屬,屢發不止,而色頗黃。診其脈,惟脾部浮而緩,此土虛而風濕交乘也。遂用蒼朮三錢,茯苓、人參、黃耆、升麻、柴胡、防風各一錢,進四劑而血止,改服十全大補湯調養而愈。
  • 2.《古今醫統大全》:「_加滅四物湯_,治腸風下血不止。
  • 3.《神農本草經疏》:「倍茯苓,修事如《經驗方》,能烏須駐顏。同麥門冬、石斛、黃柏、白芍藥、木瓜、薏苡仁、五味子,為治痿要藥。同生薑、藿香、檳榔,能治山嵐瘴氣。同四物湯、麥門冬、荊芥、防風、地榆,能治腸風下血。同雄羊肝,治雀盲。同補骨脂、川椒、茴香、青鹽、川楝子、黃柏,治疝。

白頭翁湯

  • 1.《先哲醫話》:「古方之妙,殆不可思議,今舉其二三:如牡蠣澤瀉散料,(或加大黃)治實腫陽水;栝蔞瞿麥丸,治腎氣丸證而嫌忌地黃者;黃連湯,治霍亂吐瀉不止,心腹煩痛者;梔子甘草豉湯,治膈噎食不下者;苓桂甘棗湯,治澼囊累年不愈,心下痛者;白頭翁湯,治腸風下血。餘數年所實驗,桴鼓影響,妙不可言。

六味地黃丸

  • 1.《靈驗良方彙編》:「_治腸風下血神效方_,六味地黃丸加地榆、槐角、當歸各一錢,白芍七分,水煎服。

槐花散

  • 1.《類證普濟本事方釋義》:「槐花散,又方,治腸風下血。
  • 2.《不知醫必要》:「_槐花散_,微涼,治初病血崩,及腸風下血。
  • 3.《重訂溫熱經解》:「痢色純白者,寒濕下痢也,姜苓朮草湯主之,理中湯亦主之。脈沉遲者,加附子。痢色純黑如漆者,下瘀血也,銀楂薑桂大黃湯主之。所謂痢者,滯下膠黏,似痰非痰,裡急後重,日數十次者,是也。若下鮮血者,為腸風下血,非痢也,槐花散主之。噤口痢,飲食即吐,不食亦嘔者,膽火上乘也,銀楂芩連湯主之。
  • 4.《大醫馬氏小兒脈珍科》:「故吐血、衄血不止,先搗藕汁飲止之,後用雞蘇丸或犀角地黃湯等藥。腸風下血者,當歸和氣散、槐花散治之。溺血者,八正散、小薊湯加減服之,或用升麻、甘草煎湯,調益元散服之,或導赤散亦可服之。
  • 5.《醫方論》:「槐花散,寒涼太過,腸風下血,中氣必虛,再用陰寒,血更凝結。方中去柏葉,加參、朮、當歸、陳皮、甘草,庶有瘳乎?

柏葉湯

  • 1.《女科證治準繩》:「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此藥兼能解毒及蛇蠍蜈松咬,塗傷處立愈。一方: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至八分,通口服,名抽刀散。治產後有病,服三服,散惡血或心腹、脅肋、腳痛不可忍者。或止用童子小便尤佳。或中風,即入草烏頭半錢同煎。亦治腸風下血,如不飲酒者,煎烏梅柏葉湯調下。
  • 2.《本草綱目》:「五靈脂散:治丈夫脾積氣痛,婦人血崩諸痛。飛過五靈脂炒煙盡,研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此藥氣惡難吃,燒存性乃妙也。或以酒、水、童尿煎服,名抽刀散,治產後心腹、脅肋、腰胯痛。能散惡血。如心煩口渴者,加炒蒲黃減半,霹靂酒下。腸風下血者,煎烏梅、柏葉湯下。
  • 3.《証治準繩‧女科》:「上為末,每服一錢,溫酒調下。此藥兼能解毒及蛇蠍蜈松咬,塗傷處立愈。一方:每服三錢,水酒、童便各半盞,煎至八分,通口服,名抽刀散。治產後有病,服三服,散惡血或心腹、脅肋、腳痛不可忍者。或止用童子小便尤佳。或中風,即入草烏頭半錢同煎。亦治腸風下血,如不飲酒者,煎烏梅柏葉湯調下。

桑螵蛸散

  • 1.《成方切用》:「惜紅煎,治婦人經血不固,崩漏不止,及腸風下血等證。

玉屏風散

  • 1.《古今名醫方論》:「然衛氣者,所以溫分肉而充皮膚,肥腠理而司開闔,惟黃耆能補三焦而實衛,為玄府御風之關鍵,且有汗能發,無汗能止,功同桂枝,故又能除頭目風熱,大風癩疾,腸風下血,婦人子臟風,是補劑中之風藥也,所以防風得黃耆,其功愈大耳!白朮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

胃風湯

  • 1.《類證治裁》:「脾虛下陷而脫者,補中益氣湯。肝腎陰虛而下陷者,補陰益氣煎。虛中夾火,或熱赤腫痛,補中益氣湯加芩、連、槐花之屬。產後脫肛,六物煎加升麻,或殿胞煎加人參。仍用溫湯洗而收之。有濕熱下墜,疼痛脫肛者,抽薪飲,或大分清飲。腸風下血脫肛者,人參胃風湯。便秘努掙致脫者,人參固本丸加槐角。
  • 2.《成方切用》:「(易老),治風冷乘虛,客於腸胃,食泄注下,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手足瘛瘲,肉瞤面腫,名曰胃風。
  • 3.《馮氏錦囊秘錄》:「治風冷客於腸胃,饗泄完穀不化,及腸風下血。又治風虛能食,牙關緊閉,瘛瘲肉瞤,名曰胃風。

四君子湯

  • 1.《先哲醫話》:「下血有下焦濕熱而虛者,宜茵陳四苓加附子。屬腸胃實火者,宜三黃湯。腸風下血,腸胃中蓄水飲者,宜四君子湯加黃耆、白扁豆。胃中及下焦虛寒者,宜真武湯。如痔下血,亦可因此法通治。

瀉白散

  • 1.《沈氏尊生書》:「腸風下血(宜瀉白散。)若虛則耳鳴耳聾,虛熱,或便閉不通,或腹痛而泄利腸鳴,
  • 2.《雜病源流犀燭》:「耍之,大腸所由之隧道,雖與肺相屬而為表裡,大腸之絡實與陽明胃接經,故其病亦與胃同,與肺無涉,即經絡自病,延及於肺,亦止在經絡,不與傷寒之傳經必及於臟腑相似也。故大腸實,則病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臍腹或腹脹不通,氣滿,皮膚堅,便鞭,腸風下血(宜瀉白散)。

人參敗毒散

  • 1.《齊氏醫案》:「有風熱,加荊芥、防風,名荊防敗毒散。治腸風下血清鮮亦效,血鮮者為腸風,隨感而見;血瘀者為臟毒,積久而發。

槐角丸

  • 1.《濟陽綱目》:「_槐角丸_,治五種腸風下血,痔漏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 2.《濟陽綱目》:「_槐角丸_,治五種腸風下血,痔漏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 3.《古今醫統大全》:「_槐角丸_,治諸痔,及腸風下血脫肛。
  • 4.《馮氏錦囊秘錄》:「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瘻脫肛下血並服。
  • 5.《玉機微義》:「局方槐角丸治五種腸風下血痔痿脫肛下血並宜服之
▼ 展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