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癥瘕」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癥瘕是中醫古代病名,是指婦女胞中生有腫塊,或因氣血凝滯、痰濕凝聚、蟲積等原因,導致胞中腫塊疼痛的病證。

癥瘕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下腹部或陰部腫塊,疼痛拒按,或伴有白帶增多、月經不調、帶下色黃、帶下有臭味等症狀。

癥瘕的治療以活血化瘀、行氣散結為主。常用中藥有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丹參、牛膝、香附、烏藥等。

此外,也可以配合針灸、推拿、艾灸等治療方法。

癥瘕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避免情緒波動。
  2. 注意飲食調理,避免辛辣刺激、油膩生冷的食物。
  3. 適當運動,增強體質。
  4. 定期進行婦科檢查,早期發現和治療疾病。

如果出現癥瘕的症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小建中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曰:「傷寒裡虛時為悸,邪擾時為煩,故初起二、三日,即有此證候者,不宜攻其邪,但與小建中湯溫養中氣,中氣建,邪自解矣。雖不即解,然發表攻裡之機亦自此出,是仲景禦變之法也。疝氣、癥瘕等證,往往亦宜用此法治之。」
  • 2.《皇漢醫學》:「此證比小建中湯,則為更重之血證,方中四蟲及乾漆、桃仁者,皆破血結癥瘕也)。』此方可轉用於鼓脹血瘕,產後之血腫,水腫,瘰癧,小兒之癖瘕等。或曰勞咳,吐白沫中雜血線者,試之有效。」

十全大補湯

  • 1.《驗方新編》:「產後衝任損傷,氣血虛憊,舊血未盡,新血不斂,相併而下,日久不止,漸成虛勞者,大補氣血,使舊血得行,新血得生。不可輕用固澀之劑,使敗血凝聚變為癥瘕,及為終身之害,用十全大補湯(見前調經門)。如小腹刺痛者,四物湯加元胡索、蒲黃(炒)、乾薑(炒)各等分煎服。
  • 2.《胎產指南》:「產後惡露不止,因衝任損傷,氣血虛憊,舊血未盡,新血不斂,相併而下。當大補氣血,使舊血行而新血生,不可輕用固澀之劑,致敗血凝聚,變為癥瘕,成終身大患,十全大補湯主之。
  • 3.《婦科秘書》:「產後惡露不止,非如崩症暴下之多也。由於產時傷其經血,虛損不足,不能收攝,或惡血不盡,則好血難安,相併而下,日久不止,漸成虛勞。當大補氣血,使舊血得行,新血得生,不可輕用固澀之劑,致敗血聚為癥瘕,反成終身之害,十全大補湯主之。如小腹刺痛者,蒲索四物湯主之。
  • 4.《萬氏女科》:「問云:云者何?曰:產後衝任損傷,氣血虛憊,舊血未盡,新血不斂,相併而下,日久不止,漸成虛勞。當大補氣血,使舊血得行,新血得生。不可輕用固澀之劑,使敗血凝聚,變為癥瘕,反成終身之害,十全大補湯主之。如小腹刺痛者,四物湯加玄胡索、蒲黃(炒)、乾薑(炒)主之。

大柴胡湯

  • 1.《先哲醫話》:「世所稱中風多因癥瘕為偏害,宜診腹以處方,故大柴胡湯加甘草,抑肝散加芍藥等,能治此證。其他如手足痹痿痹,亦世醫徒拘其證,不察其因,宜矣不得其效也。

小柴胡湯

  • 1.《病機沙篆》:「瘧母者,頑痰挾血挾食,結為癥瘕,用小柴胡湯加鱉甲五錢、莪朮二錢五分,俱以醋製,服之必驗。

四物湯

  • 1.《考證病源》:「女子懸胎奏忽昏,隕與閃驚緣不謹。何苦多般投亂劑,只須服卻紫蘇飲。經血過期不肯行,紅花牛膝與桃仁。好酒半鍾一半水,空心煎服效如神。左邊脅痛硬如石,癥瘕之症死血積。紅桃膝殼共山楂,菔子稜青附乾漆。發熱尋常四物湯,血虛去半骨皮羌。有痰貝母桔梗代,花粉瓜蔞略用姜。

桂枝茯苓丸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治婦人宿有癥瘕,妊娠經斷未及三月即動,此癥也;經斷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當去其癥。又論妊娠六月動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

抵當湯


下瘀血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女子癥瘕,多因產後惡露未淨,凝結於衝任之中,而流走之新血,又日凝滯其上以附益之,遂漸積而為癥瘕矣。癥者,有實可徵,在一處不移。瘕者,猶可移動,按之或有或無,若有所假託。由斯而論,癥固甚於瘕矣。此證若在數月以里,其身體猶強壯,所結之癥瘕猶未甚堅,可用《金匱》下瘀血湯下之。

抑肝散

  • 1.《先哲醫話》:「世所稱中風多因癥瘕為偏害,宜診腹以處方,故大柴胡湯加甘草,抑肝散加芍藥等,能治此證。其他如手足痹痿痹,亦世醫徒拘其證,不察其因,宜矣不得其效也。

大黃蟅蟲丸

  • 1.《皇漢醫學》:「此證比小建中湯,則為更重之血證,方中四蟲及乾漆、桃仁者,皆破血結癥瘕也)。』此方可轉用於鼓脹血瘕,產後之血腫,水腫,瘰癧,小兒之癖瘕等。或曰勞咳,吐白沫中雜血線者,試之有效。」

四君子湯

  • 1.《世醫得效方》:「血衄,蒲黃、山梔子、淡竹葉。目赤,秦皮、菊花、苦竹葉、甘草。肚蟲,檳榔、使君子、枳殼、苦楝皮。頭昏,石膏、川芎。癥瘕及腋下氣塊肚痛,此氣疾也,用天雄、三稜、朴硝、大黃。五心熱,犀角、腦子,磨刀水下。氣不升降,沉香、蘇子。養氣肥兒,檳榔、木香、紫蘇葉、紅棗。

四七湯

  • 1.《雜病源流犀燭》:「又曰:七氣相干,痰涎凝結,如絮如膜,甚如梅核,窒礙於咽喉之間,或中滿艱食,或上氣喘急,曰氣隔,曰氣滯,曰氣秘,曰氣中,以至五積六聚,疝癖癥瘕,心腹塊痛,發則欲絕,殆無往而不至矣,當治以七氣湯、四七湯。

五積散

  • 1.《沈氏尊生書》:「嘔吐清水,腰腹痛,㿗疝癥瘕,下利清白者是(宜五積散散)。且如傷寒之邪,鬱於衛,
  • 2.《祖劑》:「至於冷積嘔吐泄痢癥瘕時疾疫氣項背拘急,加蔥自豆豉;厥逆加吳茱萸;寒熱咳逆加棗;婦人難產加醋,始知用之非一途也。惟知活法者擇之。

半夏湯

  • 1.《玉機微義》:「半夏湯治酒疸身黃無熱言了了腹滿欲嘔心煩足熱或癥瘕心中懊憹其脈沉弦或緊細

大七氣湯

  • 1.《方劑辭典》:「大七氣湯,治積聚癥瘕。隨氣上下。心腹㽲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準繩)治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㽲痛。攻刺腰脅上氣。窒塞喘咳滿悶。小腹䐜脹。大小便不通。或復泄瀉。淋瀝無度。(濟生方)
  • 2.《濟陽綱目》:「_大七氣湯_,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壅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 3.《古今醫鑑》:「_大七氣湯_,治五積六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疼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 4.《古今醫統大全》:「(《濟生》)_大七氣湯_,治一切積聚,狀如癥瘕,隨氣上下,發作有時,心腹痛刺,上氣窒塞,下腹脹滿。
  • 5.《証治準繩‧類方》:「_大七氣湯_(《濟生》),治積聚癥瘕,隨氣上下,心腹㽲痛,上氣窒塞,小腹脹滿,大小便不利。
▼ 展開更多

升陷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況龍骨善化瘀血(《神農本草經》主癥瘕),牡蠣善消堅結(觀其治瘰癧可知)。二藥並用,能使血之未離經者,永安其宅,血之已離經者,盡化其滯。加於升陷湯中,以治氣陷兼吐血之證,非至穩善之妙藥乎。
  • 2.《醫學衷中參西錄》:「一少女,年十五。臍下左邊起一癥瘕,沉沉下墜作疼,上連腰際,亦下墜作疼楚,時發呻吟。劇時,常覺小便不通,而非不通也。診其脈,細小而沉。詢其得病之由,言因小便不利,便時努力過甚,其初腰際墜疼,後遂結此癥瘕。其方結時,揉之猶軟,今已五閱月,其患處愈堅結。